说到中国传统文化, 我感到非常亲切。 不只是因为上学期我上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课, 而且我自己也是一个对传统文化非常感兴趣的人。 上学期虽然只上了一学期的传统文化, 但我也领略到了很多中国传统文化中值得我们去学习, 值得我们去发扬的东西。
就我个人来讲, 我是很支持中国传统文化的。 如果问我是否应该继承发扬中国传统文化, 我一定会支持。 中国传统文化中很多博大精深的思想都让人们难忘: 孔孟的儒家, 老庄的道家, 还有佛家, 墨家,法家。 他们的思想几千年流传下来, 经久不衰。 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壮大奠定了稳定的基础。
在学习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之后, 我发现也许我对传统文化近乎全盘接受的态度是有问题的, 我对传统文化的态度有很多主观推动的因素。 但马克思主义的否定之否定哲学, 使我认识到, 我们应该用发展,辩证的观点来看待这个问题。
我们当今的社会是瞬息万变的, 我们的文化也与传统文化有了 很大的不同。 不只是在传统文化的课堂上, 我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发现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 人们中国对传统文化的了解越来越少了,不仅如此, 而且人们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也是很消极的。 人们很排斥中国传统文化, 相反, 人们对西方文化, 对时尚, 对快节奏更加推崇。我想也许是因为西方的文化比传统文化更有吸引力, 也许是市场经济让人们的思想观念变化。 但是我们真的要把传统文化丢了吗?
我曾看过一篇文章, 说的是中西文化的撞击。 上世纪初, 中西文化第一次撞击高潮, 西学东进, 我们几乎摈弃了 很多与西学冲突的传统文化。 然而, 很多西方的学术家发现了西方文化的不足, 转向来大量地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国际上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学术机构、 学术刊物大量涌出。 我们也逐渐意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所在,开始逐渐重新关注中国自己的传统文化。 这样的现象很值得我们思考。
这让我想起了否定之否定规律。 从我自己理解来看, 我是这样理解否定之否定规律的: 事物总是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中的。 而事物包含两种因素, 肯定因素保持其存在, 否定因素促使其灭亡。 事物的肯定与否定是对立统一的, 相互依存的。 任何事物不可能只有肯定没有否定, 也不可能只有否定没有肯定。 肯定与否定是对立着存在的, 事物发展都要经过“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 的过程, 他不是完全的否定, 完全的回归, 而是对过去的扬弃, 是一种向高级的发展。事物的这种发展形成一种周期性的发展, 就像一个圆一样, 但不是平面的绕一圈回到原点的圆, 而是一种空间的不断向上的圆, 每一次回到“原点” 时都在原来的上面, 是一种提升, 发展的原点。 其实这就是一种螺旋式地发展, 变化。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 事物发展变化的曲折性, 不是一直是一个方向, 而是螺旋上升的, 但总的来说是进步的。事物就是这样不断循环提升发展的。
我们从小到大就是个不断被否定的过程, 在不断被否定, 从否定到否定之否定中逐渐成熟。 初中否定了 高中, 高中否定了初中, 大学有否定了 高中。 结婚否定了 单身 , 老年否定了 中年, 死亡否定了 出生……
同样, 在历史进程中, 中国传统文化也是这样不断地被否定, 不断地升华, 提升, 不断地螺旋式地发展, 最终剩下了我们还能知道的这些传统文化知识。 我们同样也可以在中国传统文化身上找到否定之否定规律, 就像之前说的一样, 从传统到摒弃, 到再发掘, 同样是一个不断发展, 不断否定的过程。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很有深度的体系。 它需要不断地适应历史,适应时代的发展, 我觉得我们应该这样对待中国传统文化:首先, 中国传统文化本身就是我们中国的宝贵的文化财富。 我们应该将他保存下来, 为未来做好准备。 因为很多现在不适合我们的东西未来有可能会对我们有所帮助。 然后, 我们要深刻地认清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文化元素, 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这些对这个时代, 对我们的现状有用处的东西。 比如当今社会道德缺失, 我们就应该把传统文化中的优良道德因素拿出来, 呼吁社会学习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再比如如今生活节奏加快, 人们很多功利主义太重, 忙着争取金钱,地位, 这时候传统文化中的修身清静就能起到作用。
总之, 我认为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中的精华, 弃其糟粕,辩证地将这些精华部分和现实情况和实践结合起来, 并在其基础上加入符合我们时代发展要求的创新, 这样才能发挥中国传统文化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