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网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40T龙门吊板式基础计算案例

40T龙门吊板式基础计算案例

来源:99网
40T龙门吊基础计算

一、40T龙门起重机简图

二、40T龙门吊主要技术性能:

1)起重量:主钩-40t;付钩(电动葫芦)-10t; 2)跨度:42m;柔性腿侧悬臂长7m;刚性腿侧无悬臂; 3)起升高度:主钩14.5m;付钩(电动葫芦)15m; 4)速度 主钩起升 4m/min 付钩起升 7m/min 大车运行 22m/min 小车运行 28m/min 电动葫芦运行 20m/min

5)起重机利用等级:U5(经常断续使用)(注:起重机利用等级共分10级,U0—U9); 6)工作级别:A5;

7)大车轨距42m(跨度),基距7m(同侧两行走机构中心距); 8)车轮距1.2m(同一台车两行走轮之间中心距); 9)轮数8只(1/2驱动) 最大轮压23.5t; 10)钢轨P43(43Kg/m);

11)小车轮数4只,钢轨P24; 12)本机总重 90.2t(空载)。 三、40T龙门吊设计参数:

1)由龙门吊技术性能表可知:轨道轨距为42m,轮压为23.5t,轮距1.2m,轨道采用P43的轨道。

2)根据地勘报告或地基承载力试验报告确定地基承载力,本次设计取地基承载力120Kpa。 3)龙门吊基础采用C25混凝土;HRB335钢筋;基础厚度0.3m、宽度1.3m。 4)荷载转换:23.5t×1000Kg×10N/Kg=235000N=235KN。

5)根据GB 50009-2012《建筑结构荷载设计规范》第5.6.1、5.6.2条规定:动力系数为1.1~1.3,此处取1.2,则动力荷载为1.2×235KN=282KN。

6)龙门吊同侧两行走机构中心距7m;同一行走机构两行走轮之间中心距1.2m。 7)钢轨P43底部宽度:114mm。 四、计算简化模型

1)龙门吊受力图如下:

龙门吊受力分析图

2)假设龙门吊两个行走轮荷载仅作用在基础受力点周围1m范围。 3)假设通过钢轨将行走轮荷载均匀传递到基础上。 五、地基承载力计算

1)基础底部承受压力Pk=282KN×2/(3.2m×1.3m)+25KN/m³×0.3m=143.08KPa≥地基承载力fak=120KPa。地基承载力不满足要求,需要采用换填碎石处理。

2)假设碎石铺设厚度为0.3m。按《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11)下列公式验算软弱下卧层地基承载力。

3)基础地面处土的自重压力值Pc=0 kPa。

4)根据下表土压缩模量经验值和《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11) 表5.2.7确定扩散角为:25°。

5)下卧层顶面处的附加压应力

Pz=3.2×1.3×(143.08-0)/[(3.2+2×0.3×tan25°)×(1.3+2×0.3×tan25°)] =108.25 kPa。

6)软弱下卧层顶面处土自重压力值Pcz=0.3×20=6kPa 7)Pz+Pcz=108.25+6=114.25 kPa≤fak=120 kPa;满足要求! 六、基础受弯计算

1)龙门吊基础每延米承受荷载:282KN×2/3.2m=176.25KN。 2)按《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11)下列公式验算:

式中:G(基础自重和其上覆土重量)=25×1.3×0.3=9.75KN

由于基础只承受轴心荷载,故Pmax= Pk =143.08KPa。

3)基础弯矩M=0.65²×(143.08×3-3×9.75/1.3)/6=28.KN×m。 七、基础配筋计算

1)按《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11)下列公式验算:

A=28.×106/(0.9×300×260)=407.98mm²。

2)按《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11) 8.2.1规定(扩展基础受力钢筋最小配筋率不应小于0.15%。底板受力钢筋的最小直径不应小于10mm,间距不应大于200mm。纵向分部钢筋的直径不应小于8mm,间距不应大于300mm)。基础横向受力钢筋最小配筋面积为:1000×260×0.15%=390mm²。

3)由于设计模型按照基础完全刚性考虑设计,故需要增大配筋。基础底部横向钢筋选用Φ14@200,纵向钢筋选用Φ12@200;基础上部横向、纵向钢筋均选用Φ12@200。 八、基础剪切计算

1)按《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11)下列公式验算:

2)基础每延米长度承受剪力按承受压力荷载压力计算:

即:V=176.25KN≤0.7×(800/260)0.25×1.27×1000×260=231.14KN。 满足要求! 八、计算结果

1)龙门吊基础厚度0.3m、宽度1.3m;采用C25混凝土。钢筋选用HRB335级,配筋详见下图:

2)基础下部采用碎石垫层,垫层厚取0.3m,宽1.9m。

3)对于湿陷性黄土地基,基础下部采用3:7灰土垫层,垫层厚度0.6m、宽2.9m。基础周边做好排水措施,保证基础下部土层稳定。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