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社会科学
SocialSciencesinNingxiaNo.2,Mar.2001
Gen.No.105
焦虑产生的社会心理分析
付 翠
摘要:文章认为社会心理因素对焦虑心境的形成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文章试图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入手,运用社会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对焦虑的产生进行分析和阐释。
关键词:焦虑 自我不一致 归因 认知失调 社会支持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292(2001)02-0095-05
一般来说,焦虑是指人们在面对危险和威胁情境时,感到紧张、不安和害怕等心理体验,这是人
们在应激状态下身心机能被唤起的表现。正常情况下,危险或威胁一经解除,焦虑也就随之缓解,但是当危险或威胁长期存在时,就会形成焦虑心境。本文中的焦虑就是指一种长时期的焦虑也就是焦虑心境。
一、自我不一致理论分析
心理学家Higgins在他的“自我不一致”理论中指出,人们当中普遍的焦虑源于这样两个问题之间的不一致,即我们认为我们实际上是什么人与我们认为我们希望是什么人之间的不一致。对自己实际是什么人的看法就是自我概念,而希望是什么人的看法称之为自我导向。Higgins认为自我导向总是超越于自我概念,两者间小小的差异或者说不一致对个人可能是一种鼓舞,但是如果差异过大,而且个体本身又意识到了这种差异,那么他就会感到情绪上的不舒服,进而还会使其在情绪上产生和挫折感,从而引发焦虑。
社会中所有的人,在其自我概念和自我导向之间都存在某种程度的不一致,没有哪个人是完美无瑕的。然而,当面对着或大或小的自我不一致时,并不是所有人都遭受着焦虑或与焦虑有关的痛苦,其原因在于(根据Higgins的观点),自我不一致在情绪上的结果取决于两个因素:第一,不一致的数量。不一致的地方越多,情绪上的困扰越大。第二,对不一致的察觉。个体意识到的不一致越多,情绪上的波动也就越大,而影响个体对自我不一致的观察的重要因素就是自我意识。心理学家将自我意识分为私下的自我意识和公开的自我意识。如果个体具有较高的私下的自我意识,他就会对其内在的状态和感觉以及他所持有的态度、意见有更多的意识,那么他就会对其内心世界的不一致保持高度的觉察,从而在情绪上受到的困扰就更大,也就更可能陷入到焦虑中。如果个体能够用个人的标准去减少不一致,也就会减少焦虑的产生。如果个体具有高度公开的自我意识,他就会更多地把自己看做是一个社会关注的中心,就会更加关心人们如何看待他,以及自己如何给他人留
收稿日期:2000-11-21
作者单位:付翠(1976-),女(满),辽宁人,南开大学心理学研究中心研究生,天津300071。
・95・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下一个好印象,这样就会使个体对其外部表现以及他对别人所具有的影响保持高度的敏感性,力图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社会规范,从而减少不一致的行为,相应地也就减少了焦虑的产生。
与自我意识相比,自我觉察是指一种由情景引起的短暂的反应。当某些事物和某些人使个体想到了自己,也就意味着觉察到自己。Duval的自我觉察理论认为,通常个体并没有自我注视,而是由于一种可遇见的特定情景迫使其转向内心世界,从而成为自己注视的对象,个体在这时会自动地把其行为和内在的标准进行比较。然而这种比较常常会引发一种不愉快的、消极的不一致,因为个体发现自己某些方面的品质与理想中的自我并不一致,甚至会使自尊产生某种暂时性的降低,进而陷入到焦虑的情绪中。
由于自我觉察把注意力集中到自我不一致上,它将会引起情绪上的困扰和自我评价的降低,因此,人们也许会躲避自我注视,但这种回避并不总是可能的,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会用自我贬损的方式来维护自己的尊严。也就是说,人们首先将自己置于一个不利的地位以逃避其由于缺乏能力而导致失败的结论,这也是为其失败增加辩解机会的一种方式。所以,当人们担心在一项重要任务中失败的时候,往往会使用焦虑、身体不适等方法,来掩盖其缺乏能力这一关键性的让人头疼的品质,以维护其自尊。这种形式的自我贬损也是焦虑产生的一个重要心理根源。 二、归因理论分析
归因就是指寻求行为结果的原因,是指人们从可能的导致行为发生的各种因素中,认定行为的原因并判断其性质的过程。在心理学中,归因较多地涉及到人们的情感和动机因素,而且归因的结果也会影响人们随后的情感、态度和行为,是一种主观性较强的活动。而归因理论就是关于人们是如何解释自己或他人的行为以及这种解释是如何影响他们的情绪、态度和行为的社会心理学理论。归因理论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归因认知过程论”,即从理论上阐述归因过程的机制;二是“归因效果论”,即阐述不同的归因方式是如何影响人们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因为研究归因过程本身并不是目的,目的是要看不同的归因方式是如何影响人的情感的,而归因效果论为此项研究提供了独特的视角,所以本文主要采用“归因效果论”来对焦虑的产生原因进行分析。在运用“归因效果论”对焦虑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之前,有必要先弄清人们究竟会作出哪些归因,所以对归因效果的探讨首先从原因的分类开始。目前,比较公认的原因特性有三种,即原因的部位、原因的稳定性和原因的可控性。首先,根据原因的来源或部位可将其划分为内部和外部原因。内部原因是指个人自身的因素,外部原因是指个人自身之外的导致行为发生的因素。其次,在行为的内部和外部原因中,有一些原因是稳定的、不易变化的,而有一些原因则是不稳定的。再次,根据原因的性质分为可控制的原因和不可控制的原因,但只有内部原因可做这种划分,一般认为外部原因是不可控制的。
在上述分类基础上,我们可以看一下不同的归因是如何影响人们的情绪、态度和行为的。根据罗特的“控制源”理论,如果人们将结果归因于诸如能力、人格、努力水平等“内控制源”,那么人就会觉得自己有能力控制随后行为的结果,从而满怀信心地去实现自己的目标。相反,如果人们将先前的结果归因于“外控制源”,即外部原因,由于外部原因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所以,人们就会产生对随后结果的不确定性,而这种不确定性将会引发一系列的消极情绪如“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人的命,天注定”等。
原因稳定性的认知与行为结果的预期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刘永芳认为,人们对导致行为结果的原因的稳定性的认知是影响他们对随后行为预期的关键因素之一。也就是说,如果造成先前行为结果的原因是稳定的、不变的,那么这种行为结果就会被预期在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再度出现,先前成功的结果会引起随后继续成功的期望,而先前失败的结果就会引起随后失败的预期,而不同的预期将会影响人们的行为态度、动机和水平。相反,造成先前行为结果的条件或原因是不稳定的、有可能发生变化的,那么这种行为结果是否会再度出现是很难确定的。在这种情况下,个体对・96・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随后结果的预期是很复杂的。他可能会预期先前的行为结果不会出现,也可能预期先前的行为结果还会出现,但也有可能他不会对此作任何的预期,而将其视为是难以琢磨的和不可估计的。这种归因效果律在现实生活中是很常见的。如一个人在做某一项生意时失败了,如果他将这次失败归因于个人的能力问题,那么,他就会认为在下次做生意时还会失败,而这种消极的预期很容易使个体陷入到焦虑之中;如果他将失败的原因归因于信息不准等外在因素,他就会认为在下次做生意时,只要改变了这些外在的因素,就一定会成功,这种积极的预期会给个体增加无穷的动力,促使其去改变外在的条件来获得成功。
不同的归因与情绪体验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首先,个体对行为结果作出原始的评价,判断它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成功的还是失败的,这种简单的认知引起人们高兴或不高兴等情绪体验,这种情绪体验是不依赖于归因方式的,而是取决于对行为结果本身的认知和评价,这被韦纳称之为“不依赖于归因的情绪”体验。一般情况下,这种情绪体验是暂时的,即使是消极的情绪体验也不会使个体陷入到焦虑心境之中,因为这种情绪体验源于对行为结果的客观评价。其次,人们通常不会满足于上述的对结果的简单的认知,而是要寻求造成此结果的原因。因为在多数情况下,结果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造成此种结果的原因。而在思考行为原因的过程中,不同的归因方式随之产生了,因此也就产生了不同的情绪体验。这种情绪体验也就是“依赖于归因的情绪”。在寻求行为原因的过程中,如果个体将消极的行为结果归因于能力不足、个性缺陷、缺乏魅力等内在因素,将会降低或损害个人的自尊,引起自卑、放弃等消极情绪,甚至会使个体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深深的焦虑。相反,如果将行为的原因归结于运气不好、受人陷害等外在因素,则个体一般不会使自尊心受到太大的损害,也不会丧失继续奋斗的信心。此外,对原因稳定性的不同知觉也影响个体的情绪体验,正如上面所提到的那样,行为原因的稳定性直接影响到个体对行为结果的期望值,如果将失败归因于个人能力等稳定的因素,他对将来类似行为成功的期望值就会很低,从而导致无助、自卑等情绪体验。相反,如果将失败归因于努力不够、运气不佳等外在的、不稳定的因素,则个体对将来在类似行为上的期望值就不会太低,相应地,也就减少了消极情绪的产生。例如,对下岗职工的调查研究就很好地证明了“归因效果论”的内容,因为下岗对每一个职工来说都是一次人生的失意,是一次重大的挫折,而对此持有什么样的归因认知,将极大地影响他们的情绪反应和随后的行为。根据李伟民等人的调查结果,多数下岗职工将下岗归因于外在的原因。如归因于“领导不力”的男女分别为79.8%和68.3%;归因于“人际关系不协调的”男女各占45.1%和27.9%。
因此,人们对事件的不同认知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他们随后的情绪反应和行为。也就是说,人们若将消极的行为结果归因于外在的、不可控制的因素,那么,他们就会产生焦虑、抑郁等消极的情绪和情感反应;若将消极的行为结果归因于内在的、稳定的原因,则人们会有两种反应,或者是自暴自弃,丧失信心,对自己感到失望,并陷入到焦虑中,或者是积极改变自己,争取再次取得成功。
三、认知失调理论分析
认知失调是一种重要的态度改变现象。有关认知失调的理论,最有影响力的当属费斯汀格的认知失调理论。在该理论中,最重要的概念是“认知要素”。所谓认知要素,指个体对环境、个人的行为以及自身的某种认识、见解和观念。
一个认知要素就是一种认知,每个人的认知系统中都存在着诸多的认知要素。诸要素彼此之间的关系可能有三种:(1)不相关。一个认知要素与另一个认知要素之间没有逻辑上的关系。(2)不协调。两个认知要素之间在逻辑上不相符合,一个要素的反面可能会产生另一个要素的正面。(3)协调。两个认知要素在逻辑上彼此相符。个体的认知系统的不协调程度是由认知要素的重要性来决定的。认知要素对个体的重要性越大,由此引起的认知不协调程度也就越大。但是,不协调程度不会无地发展下去,因为在它一出现的时候就会受到相反的阻力。
在这里,值得指出的是,费斯汀格的“认知”指的是认知结构中的“要素”,是一个意识到的东西。
・97・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在个体的认知结构中,要素的一致或不一致完全是由个体的心理意义决定的,即认知的一致与否并不取决于是否符合客观的逻辑,而是取决于个体的心理逻辑。从一般意义上讲,人有一种保持认知一致性的趋向,但外部的不一致并不表示内部也是不一致的,因为人们可以将外部的不一致理性化,达到内部心理或认知上的一致。所以说,失调有两种形式的失调:逻辑上的失调,态度和行为之间的失调。诸如此类的失调往往会使个体处于坐立不安的焦虑状态。
费斯汀格还指出,群体也是使个体产生不协调的一个重要根源。一方面,群体是信息的源泉,通过这个媒介,个体才有可能引入新的认知因素。另一方面,由于个体与群体中的其他成员的认知不一致,往往会引起个体的认知失调。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个体能够有效地解决这种失调,则可能会避免受到焦虑的困扰,相反地,如果个体不能很好地处理这种困扰,那么他就会陷入到焦虑的困境中。因为在同一个群体中,共同信仰某种观念的人数越多,则引起失调的可能性就越少。相反,如果共同信仰某种观念的人数越少,他们可能引起的失调就越多,个体也就越容易陷入焦虑之中。
在认知失调问题上,社会比较理论也对失调引起焦虑的产生作了解释。该理论认为,一个人总是在探求自己的观念是否正确,而在许多时候,并不存在客观的、非社会性的探求途径,个人必须通过与他所属群体中的其他社会成员相比较才能获得判断。比较在这个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如果个体总是与和自己差别很大的人相比较,尤其是与比自己强很多的人相比较,那么,由此产生的不平衡就会增多,相应地,也就更容易陷入到对自己能力的焦虑之中。如果个体与和自己比较接近的人相比较,发现自己与他人相差很多,也会导致个体陷入失调的状态之中,在这种情况下引起的焦虑可能会比上一种情况下的焦虑更加严重。如果个体被迫与自己讨厌的或怀有敌意的人相比较,那么,他就会产生不愉快的情绪体验,进一步发展下去,有可能会使个体只要一想到这种比较,就会产生一种抵触的情绪,甚至发展为焦虑。
四、社会支持理论分析社会支持与个体的心理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社会支持在缓解个体的心理压力、消除个体的心理障碍、增进个体的心理健康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新的历史时期,中国正面临着国民心理健康日益恶化、心理疾病不断增多的严峻形势。所以,分析社会支持感与国民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就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无论是从整体的角度还是从个体的角度,已有许多研究证明了社会支持感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一般认为,对社会支持的理解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客观的、实际的或可见的支持,包括物质上的援助和直接的服务。二是主观的、体验到的或情绪上的支持,它指的是个体感到在社会中被尊重、被支持、被理解的情绪体验和满意程度。本文所指的社会支持是指一个人通过社会联系所获得的能减轻心理应激压力、缓解精神紧张状态、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其中社会联系是指来自家庭、亲友、同事、团体和社区等方面的精神上和物质上的支持与帮助。所以,从心理健康的角度来看,社会支持感更多的是一种在心理上体验到的有所依靠。
在社会转型期,社会支持系统的结构发生了紊乱与功能的弱化,原有的社会支持系统正在迅速地瓦解并失去作用,新的社会支持系统尚处于自发的萌芽阶段,国民中的社会支持感普遍缺乏,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其中焦虑心境是最常见的一种心理问题。所以,在介绍上述理论的基础上,我们可以看一下,社会支持感是如何影响人们的心境的。
第一,社会支持系统的变更。由于工作单位提供的社会支持正在迅速地瓦解,但是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高效行政系统相配套的社会支持系统尚未真正建立或运转。长期以来,职业性的工作对我国的城市居民的生活至关重要,人们从自己的工作单位不仅获取主要的生活收入,而且个人及家庭的福利、社会地位、政治待遇、生活方式也与自己的工作单位密切相关,特别是在人们遇到生活上的困难时,工作单位一般会给予物质上的援助和精神上的慰问,以帮助其渡过难关,重新开始正常的生活。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尤其是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企业已经变成了以盈利为・98・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主要目的的经济组织,这就需要社会保障等改革措施的综合配套,并承担起给广大职工提供支持的功能。但是,现有的企业改革与其他的相应改革措施并不配套,导致原有的重要的社会支持方式———来自工作单位的社会支持大为削弱,甚至出现了缺失的现象。其结果就使得那些失业者、待业者、退休者和遭遇到突发社会事件的人陷入生活的困境中,进而产生焦虑、抑郁等情绪反应。
第二,主导的生物医学模式的不足。传统的医学模式不仅在精神性、心因性和功能性疾病方面为力,即使在躯体疾病的诊断上也不是万能的。因为人类健康不仅与生物因素有关,而且与心理和社会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尽管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但它仍然在当今的社会中占据着主导地位,不仅影响着对心理疾病的诊断,而且大大削弱了它的预防功能,难以给人们提供有效的心理救助。因此,人们的心理问题就很难从现行的医学模式中得到有效的缓解,焦虑心境的形成也就在所难免。
第三,人际关系的淡漠。日益激烈的职业和学业竞争导致人际关系的淡漠和疏远,削弱了来自社会群体的支持。在通常情况下,社会成员对群体有着依赖感,具体表现就是群体归属感。群体归属感的存在会使群体成员减少外界环境的干扰,增强安全感,进而提高信心,避免孤立感等。但在转型期,社会流动的加快、竞争的日益激烈,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冷淡,群体归属感也越来越差,因为人们的心中总是存在着一种危机感和不安定感,而且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也越来越难建立,人不知道从哪里能得到完全的信任感,不知道该把内心的秘密交给谁,所以人们总是感到自己在社会中是孤立的、没有依附的,这种心灵的孤独是焦虑心境形成的一个重要的根源。
第四,家庭的巨大变革。传统大家庭解体“,丁克”家庭、“空巢”家庭、单亲家庭等的出现,代际之间的疏离,夫妻感情的淡漠,等等,都使作为“人的心灵港湾”的家庭失去了昨日的光辉。人们日益感觉到,当自己遇到危机和感到无助的时候,并不总是能从家庭那里得到强有力的支持和帮助。因为在社会转型期,传统的婚姻观念、家庭与性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婚姻道德观念和家庭的责任感与义务感在日益淡化。现代家庭中,夫妻双方都有自己的工作和收入,经济上各自,互相的依赖性较小。情感日益成为维持家庭的纽带,但情感的易变性使得家庭变得越来越不稳定。情人现象的不断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婚姻的基础,疏远了夫妻之间的关系。社会的日新月异的变化,各种新观念和新思想的不断涌现造成了代际之间的冲突,亲子之间的关系也变得越来越淡漠,子女不能从父母那里得到他们所需要的心理支持。所以,在社会转型期,家庭能够给予人们的支持感大大降低了,这就增加了个体陷入焦虑心境的机会。通过以上分析不难看出,在社会转型期,客观的社会支持功能已明显地弱化,从而使社会成员很难在主观上体验到被理解、被尊重和被支持的感觉,而这种状况导致的最可能的后果就是焦虑、抑郁等消极的情绪体验。参考文献:
1.全国十三所高校社会心理学编写组《社会心理学》:,南开大学出版社,1990年。2.叶奕乾、祝蓓里《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3.刘永芳《归因理论及其应用》:,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
4.谭千保《下岗者产生消极自我体验的原因分析及其心理调适》:《青年研究》,1999年第6期。5.程俊玲《关于社会支持对身心健康的影响研究述评》:《社会心理研究》,1998年第1期。6.付建斌、焦书兰《群体间归因偏差研究述评》:《社会心理研究》,1998年第2期。7.乐、沈杰《社会心理学理论》:,兰州大学出版社,1997年。
8.Hoggins,E.T.,Self-discrepancytheory:Whatpattensofself-beliefescausepeopletosuffer?InL.Berkowitz(ed.),Advanceinexperimentalsocialpsychology,(vol.22)NewYork:Academicpress,19.9.Ronald,P.P.,InvitationtoSocialPsychology,NewYork:HarcourtBrace&Company,1995.10.Sharon,S.Brehm&SaulM.Kassin,Socialpsychology,HoughtonMifflimCompany,Boston,1990.
(责任编辑 吕建华)
・99・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