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网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六国论》教学案例

《六国论》教学案例

来源:99网


《六国论》教学案例

天华艺校 刘心仪

新课程标准下文言文的教学总是我花费努力却常留遗憾的地方,我认为,文言文不好教,为了落实文言基础知识,课堂上我滔滔不绝,可是课堂气氛死气沉沉,学生感到沉闷,我很苦恼;那干脆放手,还学生以自由,给学生更多的空间,可学生却感到没学透,我很担心。在深入贯彻永威学校“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模式,力求寻找二者最完美结合的同时,一篇一篇的文章就这样过去了,留下了很多的教训与反思。

《六国论》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三专题“历史的回声”中第一篇文言文。六国被秦国灭亡的教训,是许多文史家关注的话题。仅“三苏”就每人写了一篇《六国论》。苏轼的《六国论》,强调了“士”的作用;苏辙的《六国论》突出了团结的力量。

苏洵的《六国论》不同于以上两篇。他不是就事论事,而是借题发挥。苏洵的写作目的不在于总结六国灭亡的教训,而在于警告宋朝统治者勿蹈六国灭亡的覆辙。借古喻今,以谈论历史供当今统治者借鉴,这是苏洵高出其二子的地方。培根说过:“读史使人明智。”学习本课时要重在引导学生在学习前人对历史解读的同时自己学会总结、反思历史,并如实地记录下历史瞬间、把握未来。

结合专题板块要求,在教《六国论》时,我这样安排:

第一课时让学生疏通词语和句子,学生提问,教师引导释疑,把握文章的大意,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

1

第二课时在理解文意,掌握文言知识点的基础上,学习苏洵逻辑严密的论证结构,领略文章的气势。

在课堂安排上,抓住诵读这一突破口,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扫清文言基础障碍,在读中理解和感悟文章的思想感情,在读中品味朴素简劲的语言、领略磅礴的气势,在读中鉴赏论证结构和各种论证方法。从内容上,抓住论证的中心“赂”字,连缀全文的结构,贯通历史与现实。

教材无非是学生学习的材料,是传承文明的一个载体。我认为这节课强调教学教材是不够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有扎实的鲜活的知识结构,以创造性的教学艺术,满足不同特色个体学生的要求。

以上教学设计与新课标的要求显然还有差距:

一是被动学习状态仍然没有根本改变,课堂上有不少同学情绪低落,没有积极主动的学习。

二是集体合作交流学习活动没有充分体现,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为了落实基础知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空间不够,学生的主体作用仍然没有得到重视。

三是读得不够,应该达到课堂上书声朗朗,通过读把握文章,通过读领略文章的气势,通过读学习本文严密的论证结构。

由此,要更好地落实新课标要求,教学设计上在激发兴趣、调动学生探究欲望方面还需下工夫,力求各环节都能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用心灵去体

2

验的历程,是情感知识和生命体验的特殊智力活动,要真正使师生能在活动中体验到自我,感受到学习的快乐,才能使语文教学活动真正体现其本质。

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