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网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鬼的禁忌和委婉_小议中西鬼文化相似性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作用

鬼的禁忌和委婉_小议中西鬼文化相似性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作用

来源:99网
文化万象鬼的禁忌和委婉——小议中西鬼文化相似性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作用◎郭静

(华中师范大学外语学院英语系湖北·武汉430079)摘要“跨文化交际”指不同民族之间的交际。各个民族不同的文化背景造成人们说话方式或习惯不尽相同,由此产生的文化冲突严重影响了交往的顺利进行。鬼和鬼文化是世界各民族共存的历史现象。中西鬼文化的相似性体现了中西共有的社会文化以及语言使用特点,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解决跨文化交际中的重要冲突和矛盾。关键词中西鬼文化相似性跨文化交际禁忌委婉语

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随着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的。中西主要国家虽然地处不同的区域,但社会发展历程大致相同,都是源于原始社会,经过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洗礼后进入现代社会的,因此在文化上具有很多相似性。作为中西共有文化的中西鬼文化也有其相似性。

中国对外开放程度的逐渐深入与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给中国提供了许多与西方人接触和交往的机会,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如文化休克(culturalshock)等。中西鬼文化作为中西文化中的重要部分,是中西人精神活动的共同产物,在解决中西跨文化交际产生的问题方面起到不可磨灭的作用。

一、鬼文化和中西方鬼文化相似性

根据中外词典(中国的《辞源》和西方的《朗文词典》),中西方对鬼魂的理解类似,都是“人死后灵魂的重现”。鬼文化就是关于鬼的文化,指“在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关于鬼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研究中西鬼文化的相似性能更好地解决中西跨文化交际中的矛盾。中西鬼文化主要具有以下四个相似性:第一,定义的相似性。中西对“鬼”的理解是相似的,都是指“人死后灵魂的再现”;第二,含义发展的相似性。中西方“鬼”都由单一的含义发展到丰富多样的意思。中国的鬼由人死之后所变之物发展到可以形容热衷或沉迷于某种不良嗜好的人等等。西方

冲突。

中西鬼文化对跨文化交际的作用主要体现在禁忌和委婉语的使用上。禁忌(Taboo)是“人们对某些言行的自我”。“当人们不愿意说出禁忌的名物或动作,而又不得不指明这种名物或动作,人们就不得不用……好听的、代用的或暗示性的语词,就是委婉语(Euphemism)。”

中西鬼文化对中西跨文化交际的影响表现在死亡的禁忌和相应的委婉语上。

(一)中西死亡禁忌

出于对死亡的恐惧,死这个词以及会带来死亡的事物被人们禁忌。中西都有关于死亡的禁忌。这些禁忌几乎无处不在,对跨文化交际产生了重大影响。

1.社交禁忌在社交场合,有许多礼仪、习俗、礼节近乎禁忌,当事人最好不要触犯,否则会被认为不礼貌,甚至会导致关系的破裂。在国际交往中,这些禁忌尤其值得注意。

在中国,关于死亡的社交禁忌有:公众场合说“死”“鬼”之类的话或提及死者的事情;用餐时把筷子插在盛满米饭的碗中(像给死人上香)等等。西方国家也有关于社交的禁忌,如西方国家禁忌在多人在场的情况下越过另两个人的手去和第四个人握,据说这样交叉握手会招来不幸,因为四个人手臂正

的鬼(ghost)由“幽灵”发展到可以形容微弱,表示惊讶等等;好形成一个十字架;其症状之一就14世纪西方流行黑死病,

第三,内容的相似性。中西鬼的模样相同,有的是人形,有的是打喷嚏。所以,在西方国家,打喷嚏的人会说“上帝保佑我”似妖怪;善恶观相同,中西方都有助人的好鬼和害人的恶鬼;(Godblessme),别人也说“上帝保佑你”(Godblessyou)。出现的时间相同,一般只在夜间出现;归属相同,中西鬼都要2.节日禁忌接受鬼王的领导(中国称“阎王”,西方称“冥王普路托”)。第四,精神贡献的相似性。中西鬼文化均对人类的精神文化作文学方面如我国享誉世界的《聊斋志异》和西方著名的《神曲》。

二、鬼文化在中西跨文化交际中的作用

“跨文化交际指具有不同文化的人从事交际的过程。”不同的文化背景造成人们说话方式或习惯不尽相同,从而产生冲突和故障。中西鬼和鬼文化体现了中西共有的社会文化以及语言使用特点,能有效地解决中西跨文化交际中的矛盾和

中西各国都有共同的节日(如元旦等),也有自己的节日(如中国的春节和西方的圣诞节等)。为了庆祝这些节日,人产生了。

中西各国都有自己的节日禁忌。比如中国人忌在春节期间说不吉利的话,如:“死”“病”“完了”等。西方人十分重视元旦。他们相信这一天的第一个拜访者决定他们这一年的运势。长着红头发,斗鸡眼,或眉毛连在一起的人被认为是厄运的使者。此外,在西方国家,教会把耶稣受难日定为“耶稣受难节”,在每年复活节前最临近的那个星期五。西方人认为这

出巨大贡献:宗教方面如中国的道教和佛教与西方的教;们在过节时就对自己的某些言行加以约束。于是,节日禁忌

1802007年第

8期

安徽文学

文化万象(取消帐户),countthefinalpaid-off(最后的付帐)等等。

十字架上受难有象征性联系的事情,如理发,给马钉马蹄铁,2.中西死亡委婉语共同体现了中西方对待死亡的态度是个不吉利的日子。在这一天,绝对不能从事那些与耶稣在以及其他一切要钉钉子的木工活。

3.宗教禁忌

宗教在世界上每一角落都具有强大的力量。每一种宗教都有其神圣不可侵犯的事物。中西方宗教禁忌范围广泛,在跨宗教交际中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

在中国,佛教忌讳“妄语”。妄语是以欺人为目的而说的不真实语。犯妄语的人有十种恶报,其中一种就是“身坏命终,当堕地狱”。西方盛行的是教。教是西方的主导宗教,对整个西方文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所以很多禁忌来自教。比如耶稣在十三号被犹大出卖,所以西方人千方百计避开十三在十三号这一天,很多人不敢出门,惶惶不可终日。

4.颜色禁忌

颜色是一种物理现象。人们长期生活在五光十色的环境中,“对某些颜色产生了偏爱,对另外一些颜色产生了厌恶,那

[3(]P227)些含有负面意义的颜色就成了禁忌。”

在中国文化中,白色是禁忌。白色是枯竭无血色、无生命的表现,象征死亡、凶兆。中国自古以来亲人死后家属要办

“白事”,披麻戴孝(穿白色孝服),设白色灵堂,出殡时要打白幅等等。所以中国人以白色为凶色。黑色是西方文化中的基本禁忌色,象征死亡、凶兆和灾难,体现了西方人精神上的厌恶。这种厌恶在语言上也有所反映,如blackwords(不吉利的话),ablackletterday(凶日),BlackMan(的恶魔),black

流氓)等等。guard(恶棍、

5.数字禁忌

在中西方人的日常生活工作当中,常常偏爱某些数字或日期,认为它们会带来运气,同时,又忌讳某些数字和日期,觉得它们会招致灾祸,带来不幸或厄运。

数字四在中国被视为不吉利数字,因为它的发音与“死”相似。与四有关的事物,如含四的车牌号码或电话号码都不受欢迎。在西方国家里,“十三”是个令人恐惧不安的数字,据说耶稣是被他第十三个门徒犹大出卖的,因而在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中想方设法避开十三。所以在西方国家,无论国内还是国际航班,飞机座位上没有第13排;许多摩天大楼、居民楼、公寓大楼的楼层都是从第12层就直接蹦到第14层,根本没有13层。除十三外,西方人也认为星期五很不吉利。如果十三号那天恰好碰上是星期五,那就更加不吉利了。人们痛恨十三号星期五,甚至称其为“黑色星期五”。(二)中西死亡委婉语

当人们不得不提及死亡的时候,就尽量回避死亡禁忌,并这就是死亡委婉语产生的原因。中西死亡委婉语体现了中西社会文化的很多相同点,而这些相同点正是解决中西跨文化交际中产生的矛盾和冲突的关键。

1.中西死亡委婉语共同体现了中西方经济中国是一个农业经济大国,人们生活和生产的节奏,主要是依据以自然变化来调节,因此人们常常用自然现象代替死亡,如“凋逝”、“薪尽或灭”、“星陨”等。而西方国家大多是工商业经济发达的国家,人们更多的是将死亡和社会经济生活中的现象联系起来,如ringoff(挂断电话),cancelingone'sac-参考文献:

[1]詹金斯.鬼文化.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88.[2]胡仲文.跨文化交际学概论.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3]胡文仲,杜学增.中英文化习俗比较.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4]陈原.社会语言学.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5]王景琳.中国鬼神文化溯源.北京:农村读物出版社.1991.

汉语中的“物化”、“隐化”、“气散”等反映了中国人把死亡看作是人回归自然的观点。同样,西方文化也认为人生来就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死就是paythedebtofnature(付自然的帐)。此外,西方的死亡委婉语还反映出人们对生活的不同态度:“callitajob”反映“活着即是工作”的想法;“shutupshop”反映“活着即是一场生意”的想法,“thrownupthecards”反映“生活即是赌场”的想法。

3.中西死亡委婉语共同反映出中西宗教信仰

“死亡”与宗教的联系也很密切。信奉的宗教不一样,人们看待神人之间的关系也不一样。中国的“神人同体”和西方的“神人不一”观折射在死亡委婉语中,显示了不同的宗教文化色彩。

在中国,人们多信仰佛教、道教,信奉“神人同体”,常用成仙成佛来婉指人的死亡。道教把死称为“羽化”、“登仙”、“骑鹤”等;佛教中死亡有“圆寂”、“坐化”、“成佛”等不同的说法。在西方,人们多信奉教,认为人最好的归宿是“和上帝在一起”。所以委婉语有becalledtoGod(应召\\去见上帝),gotoHeaven(进天国),bewithGod(与上帝同在)等。这些委婉语正是西方宗教文化中的“神人不一”观在语言中的反映。

4.中西死亡委婉语共同反映了死亡的原因

在医学不发达的过去,疾病是死亡的主要原因。因此,从古至今,中西方人对疾病这个话题也是十分忌讳的。汉语用“弥留”等代替死亡,西方用checkout,(病人离开医院)goout等指代死亡。另外,中西方人都不愿意提及病名,如癌症(can-在中国被称为“不治之症”,在西方则被称作terminallyillcer)

或CapitalLetterC。

5.中西死亡委婉语中都采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中西死亡委婉语都将死亡比作休息或睡眠:汉语中有“长眠”、“长寐”、“安息”等,英语中有tosleep(睡觉),tobeatrest(休息),(躺下来休息)。另一个相同之处是都tobelaidtorest将死亡比作回家。汉语中有“大归”、“长归”、“回老家”等说法,西方有tobeathomeandfree(在家里休闲),togotoone'slong(回远方的家),(在箱子里回家)等。hometogohomeinabox

总之,鬼和鬼文化是世界各民族共存的历史现象。中西鬼文化的相似点体现了中西共有的社会文化以及语言使用特点,能够帮助中西方进行有效的交流,解决跨文化交际中的重要冲突和矛盾。在跨文化交际中,中西鬼文化对跨文化交际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死亡禁忌和委婉语的使用上。关于死亡的禁忌和委婉语在跨文化交际中起到了重要作用。遵循这些禁忌会给中西跨文化交际解除重要障碍;触犯这些禁忌将给中成中西方人的偏见和对峙。所以对于关于死亡的禁忌和委婉语的学习,是进行现代文化交际重要的一步。

用礼貌、含蓄的词语来代替那些令人不快或唐突的表达方式,西跨文化交际带来阻碍,甚至会导致中西跨文化交际失败,造

2007年第

8期

安徽文学

18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