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网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农业节水技术的采用及影响因素

农业节水技术的采用及影响因素

来源:99网
第26卷第6期2011年6月

自然资源学报

JOURNALOFNATURALRESOURCES

Vol.26No.6Jun.,2011

农业节水技术的采用及影响因素

1,21,21,21,2

刘亚克,王金霞,李玉敏,张丽娟(1.中国科学院农业研究中心,北京100101;2.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100101)

摘要:采用农业节水技术已成为很多国家缓解农业用水压力的重要途径之一;近年来我国也加大了对农业节水技术的投资力度。由于缺乏对农业节水技术采用影响因素的深入了解,因论文采用3a面板数据对我国黄河和海而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节水技术的大面积推广。为此,

河流域农业节水技术采用的现状、发展趋势及影响因素开展了定量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尽管农业节水技术采用的空间分布较广且扩散很快,但是以播种面积测量的采用程度却很低。资金需求少和一家一户易于采用的传统型和农户型节水技术的采用程度相对较高,而资金需求大且需要集体行动的社区型节水技术的采用程度很低且发展缓慢。的支持和水资源的短缺程度也是影响农业节水技术采用的两个重要因素。如果希望推动农业节水技术的采用,节水技术的推广和示范村的建立都是十分有效的工具。关

词:农业节水技术;水资源短缺;支持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3037(2011)06-0932-11

中图分类号:S274

1研究背景

采用农业节水技术已成为很多发达国家缓解农业用水压力的重要途径之一。近20a来,全世界的喷灌和微灌面积平均以每年超过30%的速度增长,总面积已达到400多万hm2[1]。美国54%的灌溉面积采用喷灌和微灌技术;以色列则全部采用微灌和喷灌,其中微灌占一半以上。瑞典、英国、奥地利、德国、法国、丹麦、匈牙利等国家的喷灌和微灌面积占灌溉面积的比例都达到了80%以上。低压管道输水在国外也很受重视,美国有近一半的大型灌区实现了输水管道化。日本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有一半以上的新建农田输水网实现了管道化。在旧灌区改造中,加拿大的伯塔灌区、澳大利亚的伦马克灌区都将原有的渠系改建成了地下输水管道

[1]

我国农业节水技术的发展历史较早,但真正得到重视是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早在20世纪50和60年代,水利部门就开展了农业节水技术的研究,到70年代初某些技术已开。自从90年代以来,随着水资源短缺形势的日益严重,推

加大了节水广农业节水技术越来越得到部门的重视。特别是90年代中后期以来,始在农业生产中得到推广应用

农业的投资力度,先后实施了建立节水示范县、实行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等大型

[3]

节水项目。近年来,中国又进一步明确提出建设节水型社会是解决干旱缺水问题最

[2]

收稿日期:2010-10-26;修订日期:2011-04-15。

70925001);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中国科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0733004,

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KSCX1-YW-09-04);国家科技部973项目(2010CB428406)。

mail:第一作者简介:刘亚克(1986-),女,河南开封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水资源管理、制度与研究。E-liuyk.08s@igsnrr.ac.cn

6期刘亚克等:农业节水技术的采用及影响因素933

[4]

根本、最有效的战略措施;建设节水型社会的意义绝不亚于南水北调工程。2009年4月,

《全国节水灌溉规划》,制定明确提出至2020年节水灌溉工程面积应占全国有效灌8

溉面积的80%以上的目标,并计划“十二五”全国节水灌溉项目总投资达到1500×10元左右。

[5-7];尽管国内科研人员对农业节水技术做了较多研究,但主要侧重于技术方面的研发

对于影响农业节水技术采用的机制和方面的研究很少。另外,由于缺乏微观数据,甚至

对农业节水技术的采用现状也没有较为清晰的认识。即使有些学者探讨了节水技术采用的

[2-3,8]

,相关机制和的问题但几乎很少有定量的实证研究。与国内不同的是,国外有很多知名学者都运用实证研究的定量方法深入分析了影响农业节水技术采用的主要因

[9-11]

。农业节水的发展,不仅要有适用有效的节水技术,更重要的是如何将这些节水技术素

推广开来。要推广农业节水技术,就需深入系统了解影响节水技术采用的主要因素,从而制定出鼓励和引导节水技术采用的有效和措施。由于缺乏对农业节水技术采用影响因素的深入了解,就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节水技术的大面积推广。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就是运用实证研究的方法深入了解农业节水技术的采用现状及影响其采用的主要因素。为了达到这个研究目的,课题组在水资源短缺严重、农业用水占很大比2005和重的黄河流域和海河流域开展了三轮的跟踪调查。这三轮调查的时间分别为2001、2008年,2005年调查的是2004年的数据,其中2001年调查的是1995年和2001年的数据,2008年调查的是2007年的数据。调查范围覆盖了黄河流域的河南省和宁夏自治区,以及海河流域的河北省。课题组在这3个省共随机抽取了80个样本村开展实地跟踪调查,这样三轮调查数据的总样本就是240个。另外,在跟踪调查中,有3个村发生了变动,很难收集到后期的资料,所以分析中用了77个村231个样本的资料加以分析。

调查的内容很详细,包括各个村不同类型农业节水技术的采用情况、与农业节水技术采用相关的制度与的实施状况、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短缺状况、样本村的耕地面积、非农就业、人均收入和交通条件等社会经济方面的特征。基于这一调查数据,本文不仅就不同类型农业节水技术的采用现状和变化趋势加以分析,而且将基于描述性统计分析和计量经济模型的分析,深入探讨影响农业节水技术采用的主要因素,从而为促进农业节水技术的采用提供实证依据。

2农业节水技术的采用现状和变化趋势

本文讨论的农业节水技术是指可以被察觉的、田间水平的节约灌溉用水的技术。在实地调查和文献查阅中,课题组发现农业节水技术的类型很多。为了分析的方便,尤其是为了深入分析影响采用的主要因素,本文根据技术的一些特点如投资额的大小、技术的可分性(单个农户是否能采用)和采用时期等将农业节水技术分为三类,即传统型、农户性和社区型的农业节水技术。

传统型农业节水技术的一个重要特点是采用时期早,农民甚至在20世纪50年代之前就开始采用了。另外,传统型节水技术所需的固定投资少,可分性较强,每个农户都可以操作;包括诸如畦灌、沟灌和平整土地等节水技术。与传统型节水技术不同的是,农户型和社区型农业节水技术都主要是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才开始采用。农户型节水技术包括诸如地面管道、地膜覆盖、保护性耕作、间歇灌溉和抗旱品种等,这些技术的特点也是固定成本较低和可分性强。与以上两类技术不同的是,社区型农业节水技术对固定成本的投资要

934自然资源学报26卷

求高,而且可分性弱,单个农户难以采用,必须是社区或部分农户群体来采用,这些技术包括诸如地下管道、喷灌、滴灌和渠道防渗。为了分析农业节水技术的采用现状及变化趋势,本文从采用的广度和深度两个方面度量。节水技术采用广度是用样本村中采用了节水技术的村占全部样本村的比例表示。在分析中,某村即使仅有一块地采用了某类节水技术,本文也定义该村采用了节水技术。节水技术采用深度是用样本村采用了节水技术的播种面积占全村总播种面积的比例表示。2.1

农业节水技术的采用广度及趋势调研表明,从采用广度或村的覆盖率而言,农业节水技术的采用程度已经比较高了。在

1995年,42%的村至少采用了一种节水技术,到2004年时这一比例就增加到了99%(表1)。三类节水技术的采用广度存在一定差异。传统型和农户型节水技术的采用广度高于社区型节水技术。2007年传统型和农户型节水技术的采用广度分别达到了99%和96%;而社区型节水技术仅为55%。也就是说几乎所有的村都至少采用了一种传统型或农户型的节水技术,而对于社区型的节水技术,仅仅有一半的村在采用。采用广度上的差异与节水

也可能正是由于投资成本高和单个农户难以采用,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技术的特点紧密相关,

阻碍了社区型节水技术的广泛采用。从采用广度的增长速度来看,农户型节水技术的增长

1995年到2007年间增长了77%;传统型节水技术增长了57%,速度最快,而社区型节水技术仅增长了49%。

表1

Table1

农业节水技术任何一类技术

传统型农户型社区型

三类农业节水技术采用村的比例(%)

Percentageofvillagesadoptingwatersavingtechnologiesofthreetypes(%)

1995年4242196

2004年99999551

2007年100999655

在三类节水技术中,不同节水技术的采用广度也是不同的(表2)。对于传统型节水技

2007年采用的村分别达到了94%和69%;术,采用覆盖面最广的是平整土地和畦灌技术,2007年采用留茬免耕保墒技而采用沟灌的村的比例仅为13%。对于农户型节水技术而言,

术的村最多,达到78%。另外还有一半左右的村采用了抗旱品种、地面管道和地膜覆盖的技术;而采用间歇灌溉和化学药剂的村比较少。在社区型节水技术中,采用渠道衬砌的村的

为39%;采用地下管道的村的比例为18%。与发达国家不同的是,目前采用喷比例最高,

2004年时仅有1%的村采用,滴灌和微灌等现代节水技术的村很少,到2007年时也仅有灌、

4%的村采用。2.2

农业节水技术的采用深度及趋势

尽管从广度上已经达到了较高的水平,但从采用深度而言,农业节水技术的采用程度还很低,进一步推广的空间很大(表3)。1995年采用节水技术的播种面积比例为19%,即使到2007年也仅仅达到53%。在三类节水技术中,采用面积比例最高的是传统型的节水技2007年时达到68%,术,而农户型和社区型节水技术仅分别为44%和27%。也就是说即使

6期

表2

Table2

刘亚克等:农业节水技术的采用及影响因素三类农业节水技术中各种技术采用村的比例(%)

935

Percentageofvillagesadoptingeachkindofwatersavingtechnologieswithinthreetypes(%)

1995年

2004年

2007年

农业节水技术传统型

畦灌沟灌平整土地农户型

地膜覆盖留茬免耕保墒化学药剂间歇灌溉抗旱品种地面管道社区型

地下管道渠道衬砌喷灌/滴灌/微灌

27935

692695

691394

81200514

60580274745

477832257

440

17351

18394

采用面积比例最高的传统型节水技术也仅有不到7成的播种面积采用,不到一半的播种

而对于社区型的节水技术,仅仅有不到1/3的播种面积采面积采用了农户型节水技术,

用。从采用程度的增长速度来看,虽然社区型节水技术的开始增长速度较快,从1995年但是在2004年以后反而下降。传统型节水技术的增长一直比较到2004年增长了16倍,

2004年以后也基本停止了增长。而与其他两缓慢,从1995年到2004年仅增长了3倍,

种类型的节水技术不同,农户型节水技术一直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从1995年到2007年增长了近9倍。

表3

Table3

农业节水技术任何一类技术

传统型农户型社区型

三类农业节水技术采用面积的比例(%)

Shareofsownareasadoptingwatersavingtechnologiesofthreetrypes(%)

1995年192152

2004年472632

2007年53684427

在三类节水技术类型中,不同节水技术的采用深度也是不同的(表4)。对于传统型节

2007年采用的播种面积比例达到了69%水技术,采用深度最大的是平整土地和畦灌技术,和46%。而沟灌的采用面积比例仅为2%。对于农户型节水技术而言,采用抗旱品种技术

的播种面积比例最高,达到32%。另外还有1/4左右的村采用了留茬免耕保墒和地面管道的技术;而采用化学药剂、地膜覆盖和间歇灌溉的播种面积比例比较低。在社区型节水技术中,采用渠道衬砌技术的播种面积比例最高,为23%;采用地下管道的播种面积比例为8%。

936自然资源学报26卷

2004年时仅仅有0.14%,目前喷灌、滴灌和微灌等现代节水技术的采用面积比例都很低,而

2007年更是下降到0.03%。

表4

Table4

三类节水技术中各种技术采用面积的比例(%)

Percentageofsownareasadoptingeachkindofwatersavingtechnologieswithinthreetypes(%)

1995年

2004年

2007年

农业节水技术传统型

畦灌沟灌平整土地农户型

地膜覆盖留茬免耕保墒化学药剂间歇灌溉抗旱品种地面管道社区型

地下管道渠道衬砌喷灌/滴灌/微灌

11223

40967

46269

140014

722051616

529263225

220

8250.14

8230.03

3农业节水技术采用影响因素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影响农业节水技术采用的因素很多,但本文主要关注水资源短缺状况和与节

水技术采用之间的相关关系。为了分析这两类因素的影响,本文将三类节水技术按采用面

其中第1组包含所有采用面积为0的样本,另外3组按照采用面积由低到积比例分为4组,

高对样本进行等距划分。在分析中,本文选择3类指标来反映水资源的短缺程度,分别为地

地表水供给不足的年份比例以及地下水供给不足的年份比例。下水灌溉的面积比例、

指标包括是否开展过节水技术推广活动、是否有节水技术的资金补贴以及本

乡是否有节水技术示范村。

理论上讲,一种资源变得越短缺,节约这种资源的技术就越有可能被采用。本文的调研数据也表明,水资源的短缺程度与三类节水技术的采用都呈现出了一定的正相关关系(表5)。一个地区的地下水灌溉比例越高,往往表明该地区的水资源就越短缺。例如,当地下

农户型节水技术采用面积的比例也从0提高到61%。水的灌溉比例从10%提高到36%时,

总体来看,随着地下水灌溉面积比例的提高,社区型节水技术采用面积的比例也趋于提高。地表水和地下水的供给不足也是表征水资源短缺状况的重要指标。分组分析的结果表明,

当地表水或地下水供给不足的年份比例提高时,三类节水技术的采用面积比例也显著提高。例如对于农户型节水技术,当地表水供给不足的年份比例仅仅为2%或者不存在地下水供给不足的年份时,村里就没有采用该类节水技术的播种面积。但是,当地表水或地下水供给

6期刘亚克等:农业节水技术的采用及影响因素937

不足的年份比例分别提高到40%时,农户型节水技术采用面积的比例就提高到了61%。对于另外两类节水技术,本文也能发现类似的相关关系。

表5

Table5

三类节水技术采用与水资源短缺状况和支持的相关关系

Relationshipbetweenadoptionofwatersavingtechnologyandwaterscarcityandpolicysupporting

水资源短缺程度

支持

是否

推广技术/%

是否资金支持/%

是否建立示范村

/%

观测值个数(231)

节水技术类型

节水技术采用地下水灌溉地表水供地下水供面积比例/%面积比例给不足比例给不足比例

/%/%/%

传统型

第1组第2组第3组第4组农户型

第1组第2组第3组第4组社区型

第1组第2组第3组第4组

146282829

0175397

18293214

10232318

13252023

36396186

74710

10112538

70545453

0133361

10152636

2151740

072340

29743353

111611

3281521

48616161

0356098

17281126

2101726

2151730

13436656

21537

2161823

农业节水技术的采用更离不开的支持。分析结果表明,农业节水技术的采用

与三类支持指标都呈现出一定的正相关关系,与技术推广及节水示范的关系尤为显著。例如,对于社区型节水技术而言,当在36%的村开展过节水技术推广活动时,没有一个地块采用该节水技术。但是,当在86%的村开展了节水技术推广服务后,社区型节水技术采用面积的比例就提高到97%。节水技术的示范对采用技术的推动作用也比较明显。当建立示范村的比例从10%提高到38%时,社区型节水技术采用面积的比例也从零提高到97%。与这两种相比,能得到节水技术资金补贴的村并不多,而且增长不明显;这也可能表明该与采用节水技术之间的相关关系不明显。例如对于农户型节水技术而言,尽管它的采用面积从13%提高到61%,能得到资金补贴的村的比例均是11%;当社区型节水技术采用面积的比例达到97%时,能得到资金补贴的村也仅仅为10%。

由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农业节水技术采用与水资源短缺程度和支持之间可能有一定的相关关系。但是,除了上述两类因素以外,节水技术的采用还可能受到非农就业比例、教育程度、人均耕地面积、作物种植结构和土壤类型等社会经济和自然条件的影响。因而,为了更准确地分析节水技术的采用与水资源短缺程度和支持的还需要将其他因素的影响控制住,为此本文引入了计量经济学模型做进一步相关关系,的分析。

938自然资源学报26卷

4农业节水技术采用影响因素的计量经济模型

为了深入分析农业节水技术采用的影响因素,根据前面的描述性统计分析及相关的经济学

2004年和2007年跟踪调查的村级数据建立了如下的计量经济模型:本文运用1995年、理论,

Sit=α+βWit+γPit+φZit+δDit+εit(1)

在模型(1)中,因变量Sit表示农业节水技术的采用程度,用i村在t时期采用的某类节水技术播种面积比例(%)反映。由于每类节水技术的特点不同,影响其采用的因素也可能会有所差异,因而这里的因变量分别用三类节水技术(传统型、农户型和社区型)的采用面积比例来表示,也就是本文单独运行了三个模型。Wit是反映水资源短缺程模型右边的变量是影响农业节水技术采用的主要因素。其中,度的变量,该变量用灌溉水源、地表水和地下水可靠性3个指标度量。灌溉水源用是否为地0代表否)。地表水可靠性用地表水供水不足的年份比下水灌溉的虚变量表示(1代表是,

2002—2004年和2005—2007年三个时期内村例(%)表示,具体而言是用1993—1995年、里渠道缺水的年份比例表示。地下水可靠性用地下水供水不足的年份比例(%)表示,即用

1993—1995年、2002—2004年和2005—2007年三个时期内村里机井缺水的年份比例表示。考虑到一年数据难以反映水资源供给的可靠程度,所以就调查了相近时段内的情况。变量Pit是表示的变量,选用3个指标度量,分别为是否开展了节水技术的推广活动、是否有节水技术的资金补贴及本乡是否有节水技术的示范村。这3个变

1代表是,0代表否。量都为虚变量,

为了控制其他因素的影响,在模型中还加入了一组控制变量Zit。这组控制变量主要反

映村社会经济特征和自然条件对农业节水技术采用的影响。具体而言,包括如下的一些变量:人均耕地面积

(1

hm2、灌溉面积比例(%)、人均年纯收入(元)、非农就业比例(%)、受15

)过中学以上教育的劳动力比例(%)、经济作物播种面积比例(%)、村委会到县的距离(km)及土壤类型。对于土壤类型变量,本文将粘土作为对比组,沙土和壤土分别作为虚变量放入。另外本文还在模型中加入了县虚变量Dit控制那些可能影响农业节水技术采用而没有放入模型中的反映不随时间变化的地区特征变量。α、β、γ、φ和δ为待估参数,εit为随机扰动项。

从前面的描述性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因变量是受限因变量,有许多观察值为零。如社区

70和146个观察值为0。因而,型、农户型和传统型节水技术采用面积分别有48、采用最小二乘法(OLS)对模型进行估计会产生有偏无效的结果,为此本文采用了Tobit模型的估计方

法,模型估计结果见表6。3个模型的Chi2检验都十分显著(表6)。模型中很多变量的估计模型估计结果良好,系数显著,且符号方向和理论预期也基本一致。例如受教育程度变量在3个模型中均显著且为正,人均年纯收入变量在农户型和社区型节水技术采用决定因素模型中也为正向显著。这说明农民的受教育程度越高,人均纯收越大,农民采用节水技术的能力就越强,因而农业节水技术被采用的概率也越大。非农就业比例对社区型节水技术的采用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这可能是由于社区型节水技术对资金需求较高而对劳动力需求较低的缘故。人均耕地面积与农户型节水技术的采用呈负相关关系;这可能说明耕地压力越大,农民采用节水技术的积极性就越强。

6期

表6

Table6

刘亚克等:农业节水技术的采用及影响因素三类农业节水技术采用影响因素的计量回归结果

节水技术采用面积比例

解释变量

传统型

农户型

社区型

939

Regressionresultsofdeterminantsofadoptionofthreetypes’watersavingtechnologies

水资源短缺程度

地下水灌溉面积比例(%)

-0.027(0.75)

地表水不足比例(%)

0.017(0.52)

地下水不足比例(%)

0.141(3.54)

支持

推广节水技术(1=是;0=否)

0.376(4.82)

补贴节水技术(1=是;0=否)

******

-0.007(0.09)0.177(2.50)

**

-0.020(0.20)0.054(1.29)0.127(1.33)

0.347(4.09)

***

0.400(2.27)

**

0.602(3.04)

***

-0.009(0.44)

0.044(1.06)0.161(2.39)

**

-0.008(0.36)0.159(2.08)

**

建立节水技术示范村(1=是;0=否)0.020(0.66)

村级特征变量

人均耕地面积

1

hm)(15

2

-0.267(1.31)-0.247(0.55)

-0.7(1.71)

*

0.921(1.58)-0.379(0.32)0.734(1.98)

**

灌溉面积比例(%)-1.053(1.08)0.750(3.48)

***

人均纯收入(元)0.097(0.98)

非农就业比例(%)0.062(0.56)

-0.285(1.18)0.884

*

0.606(2.29)

**

上中学的比例(%)0.265(1.67)

0.798(1.93)0.175(1.01)0.425(1.38)-0.054(0.35)-0.086(0.19)省略-129.359(3.13)

6385

****

(2.58)

**

经济作物面积比例(%)0.051(0.71)

0.112(0.72)0.109(0.44)0.077(0.62)0.218(1.21)省略8.578(0.)101161

村委会到县的距离(km)0.037(0.32)

沙土(1=是;0=否)-0.033(0.)

壤土(1=是;0=否)-0.079(0.97)

县虚变量常数项

省略12.796(0.65)

Chi2检验值样本数

73183

,“*”、“*“*5%和1%;②模型的系数注:①括号内为t值绝对值*”和**”分别代表统计检验显著水平为10%、

,。除常数项外其余均为弹性值

940自然资源学报26卷

与描述性统计分析的结果相一致,随着水资源短缺程度的加大,农民采用节水技术的概率就会显著增加(表6)。模型估计结果显示,如果水资源供给的可靠性低、或者说地表水或地下水供给不足,就可能促进农业节水技术的采用;但是不同类型节水技术对水资源供给可靠性的反应存在一定差异。传统型节水技术的采用主要是与地下水供给不足有显著正相关关系,从估计结果可以看到,地下水不足的比例每提高1%,传统型节水技术的采用面积比例就会提高14%左右(表6)。这可能是因为传统型节水技术大部分是在以地下水灌溉为主的地区采用,因而受到地下水资源供给状况的影响较大。对于农户型节水技术而言,它不仅在地下水灌溉的村、而且也在地表水灌溉的地区得到采用,因而该技术与地下水和地表水供给的可靠性都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两种水源的供给可靠性降低都会导致农户型节水技

当地表水和地下水不足比例提高1%,农户型节术的采用概率提高。模型估计的结果显示,

水技术的采用面积比例将分别提高18%和35%左右。而社区型节水技术的采用与地表水

和地下水的短缺程度的相关性虽然为正,但统计上不显著,这可能说明水资源短缺不是社区型节水技术采用的主要影响因素。

更重要的是,支持对节水技术采用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表6)。从模型的估计结果来看,对节水技术采用有显著促进作用的主要是的节水技术推广活动和节水技术示范村;这与描述性统计分析的结果也是一致的。推广节水技术的变量在三类节水技

而且在统计上都达到了显著水平。这说明与没有进行推广活术模型中的系数都为正,

动的村相比,有推广的村更倾向于采用节水技术。如果开展推广活动,传统型、农

40%和60%左右。这可能是因为户型和社区型节水技术采用的面积比例将分别提高38%、

推广人员带来了相关的信息和技术,从而有效地促进了农业节水技术的采用。建立节

水技术示范村的变量在农户型和社区节水技术模型中的系数也为正且十分显著。这说明的示范有力地推动了这两类技术的采用。如果一个村所在的乡里有节水技术示范村,农户型和社区型节水技术的采用面积比例将均提高16%左右。这可能是因为示范村的建立本身就提高了节水技术的采用面积比例,同时还向周围的村展示了节水技术采用的实践经验,从而提高了周围村采用节水技术的意愿。与以上两种支持的效果不同,的资金补贴在三类节水技术采用模型中几乎没有影响。这主要可能是因为的资金补贴实施力度较弱,因而没有发挥应有的积极作用;这也说明为了促进农业节水技术的采用,还需要加大资金补贴的力度。

5结论

本文主要分析了黄河流域和海河流域农业节水技术采用的现状及影响采用的主要因素。三轮实地调查数据的分析结果表明,虽然从广度来看,农业节水技术采用的扩散速度很快,而且基本上所有的村都至少采用了一种节水技术;但是,从采用深度或采用面积的比例来看,整体上采用程度还很低。无论是采用广度还是采用深度,传统型和农户型农业节水技术的采用程度都高于社区型节水技术。这说明,对于资金需求较低、且一家一户可以采用的技术更容易推广;而那些资金需求量高、且需要集体行动的技术更难以推广。除了技术本身的特点外,农业节水技术的采用还受到很多区域性特征的影响,其中水资源短缺程度和干预是节水技术采用的重要决定因素。结果表明,地表水资源和地下水资源短缺是诱导农业节水技术(尤其是农户型和社区型节水技术)采用的重要因素。但是,如果缺少的支持,即使水资源十分短缺,一些较大规模的、较为先进的农业节

6期刘亚克等:农业节水技术的采用及影响因素941

水技术也很难得到大范围采用。在支持中,本文发现的农业节水技术推广和示范村在促进节水技术采用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农业节水技术补贴的作用效果不明显。这说明,如果希望推动农业节水技术的采用,节水技术的推广

应该继续加强这方面的作用。但是,目前国家对和示范村的建立都是十分有效的工具,

节水技术采用的补贴等资金支持还很弱,需要积极强化该的研发与示范工作,促进

措施的早日出台,从而使资金补贴等扶持在农业节水技术的采用中发挥积极作用。参考文献(References):

[1]兰才有.发展节水灌溉的若干问题[J].农机科技推广,2005(4):16-18.[LANCai-you.Numberofissuesofdevelo-pingwater-savingirrigation.AgricultureMachineryTechnologyExtension,2005(4):16-18.]

[2]张岳.我国节水农业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EB/OL].http:∥www.hwcc.com.cn/newsdisplay/newsdisplay.asp?Id=

1997.[ZHANGYue.Currentsituationandproblemofwater-savingagricultureinChina.http:∥www.hwcc.127422,

com.cn/newsdisplay/newsdisplay.asp?Id=127422,1997.]

[3]姜文来.中国节水农业发展对策研究[EB/OL].http:∥www.hwcc.com.cn/newsdisplay/newsdisplay.asp?Id=

140542,2005.[JIANGWen-lai.Researchonthecountermeasuretodevelopwater-savingagricultureinChina.http:∥www.hwcc.com.cn/newsdisplay/newsdisplay.asp?Id=140542,2005.]

[4]汪恕诚.建设节水型社会是水利发展的根本出路[EB/OL].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1027/4003749.html,

2004.[WANGShu-cheng.Constructionofwater-savingsocietyisthefundamentalwayofwaterdevelopment.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1027/4003749.html,2004.]

[5]蒋树芳,.节水灌溉,2009,10:1-5.[JIANG万书勤,康跃虎.滴灌不同土壤基质势对白菜产量与水分利用的影响[J]

qin,KANGYue-hu.EffectsofsoilmatricpotentialonChinesecabbageyieldandwateruseefficiencyShu-fang,WANShu-2009,10:1-5.]underdripirrigation.WaterSavingIrrigation,

[6]林叶春,.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10,28:54-60.胡跃高,曾昭海.不同节水措施对马铃薯生长及水分利用的影响[J]

[LINYe-chun,HUYue-gao,ZENGZhao-hai.Effectofdifferentwater-savingpracticesongrowthandwateruseofpotato.AgriculturalResearchintheAridAreas,2010,28:54-60.]

7],2010,29:65-68.[ZHANG[范兴科,吴普特,等.小流量微压滴灌条件下作物生长试验研究[J].灌溉排水学报,

ke,WUPu-te,etal.Experimentalresearchoncropgrowthunderlowflowandmicro-pressuredripirriga-Lin,FANXing-tion.JournalofIrrigationandDrainage,2010,29:65-68.]

[8]张蔚榛.农业节水问题的几点认识[J].中国水利,2001(8):40-43.[ZHANGWei-zhen.Someknowledgeofagricultur-alwatersaving.ChinaWaterResources,2001(8):40-43.]

[9]DonaldHNegri,DouglasHBrooks.Determinantsofirrigationtechnologychoice[J].WesternJournalofAgriculturalEco-1990,15(2):213-223.nomics,

[10]GreenGD,SundingDZilberman,ParkerD.Explainingirrigationtechnologychoices:Amicroparameterapproach[J].

AmericanJournalofAgriculturalEconomics,1996,78:10-1072.

[11]SchaibleG.Waterconservationpolicyanalysis[J].AmericanJournalofAgriculturalEconomics,1997,79:163-177.

942自然资源学报26卷

StudyontheAdoptionandDeterminantsofAgricultural

WaterSavingTechnologies

2222

LIUYa-ke1,,WANGJin-xia1,,LIYu-min1,,ZHANGLi-juan1,

(1.CenterforChineseAgriculturalPolicy,CAS,Beijing100101,China;2.InstituteofGeographicSciencesand

NaturalResourcesResearch,CAS,Beijing100101,China)

Abstract:Adoptingagriculturalwatersavingtechnologieshasbeenconsideredasoneoftheim-portantapproachestoreducethepressureofagriculturalwateruse.Inrecentyears,Chinesegov-ernmenthasincreasedinvestmentinagriculturalwatersavingtechnologies.Duetolackofunder-standingontheadoptiondeterminants,theadoptionofwatersavingtechnologieshavebeensub-stantiallyconstrained.TheoverallgoalofthispaperistosketchapictureofcurrentstatusandpasttrendsofagriculturalwatersavingtechnologiesintheYellowandHaiheriverbasins,aswellastoanalyzethedeterminantsofadoption.Thispaperconductsanempiricalanalysisbyapplyingthreeyear’spaneldatafromfieldsurveysintheYellowandHaiheriverbasins.Theresultsshowthatwater-savingtechnologiesaredistributedwidelyandspreadquicklybutthedepthofadoptionintermsofsownareaislow.Theadoptionsoftraditionalandhousehold-basedtechnologiesarehigherandhavedevelopedquicklyduetotheirlowcapitalrequirementandeasyadoptionbyindi-vidualhousehold;whileforthecommunity-basedtechnologiescharacterizedbyhigherrequirementforcapitalandcollectiveactions,itsadoptionrateislowanditsdevelopmentisnotsoquick.Inaddition,policysupportfromgovernmentandwaterscarcityaretwokeyfactorsaffectingtheadop-tionofagriculturalwatersavingtechnologies.Therefore,ifgovernmentwantstopushtheadoptionofagriculturalwatersavingtechnologies,technologyextensionpolicesanddemonstrationvillagescanbetwoimportanttools.

Keywords:agriculturalwatersavingtechnology;scarcityofwaterresource;policysupporting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