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信用环境建设,鼓励企业直接融资,这 响经济的扩张。 资金和劳动力要素的流动共同指向 一通货膨胀,一个在2O世纪使用频度 最高的经济用词,自进入新世纪后一度 变得沉寂。但面对全球经济的快速增长、 样不仅能够解决企业乃至地区发展的资 金缺口问题,而且会促进金融业的健康 发展。 个问题,即城市的集聚作用。此两大要 素供给紧张充分暴露出衢州对资金流和 人才流的集聚作用较弱。如何完善城市 功能,构筑资金、人才“洼地”是下一步发 展必须破解的难题。 人口总量的持续增加和基础性资源的相 对匮乏,层面和社会各界对通胀趋 势的关注度依然很高,特别是今年以来, 土地资源一直来是衢州的优势,但 随着宏观的深入,征地门槛的进一 步提高,土地供应紧张现象时有反映。然 而,衢州的土地供给紧张严格来说是“相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不断走高进一步加 重了人们对通货膨胀的警觉。本文选择 通货膨胀这一重大经济问题和当前社会 对的”,与前几年的供需状况以及邻省地 区比较,可供工业开发用土地增量不足, 但在全省范围看,衢州的土地存量和用 I关于城乡协调发展问题 2006年末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 5359元,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 差距为9182元,小于浙江省平均城乡收 入差距(10930元);前三季度,衢州农民 人均纯收入增长163%,比城镇居民人均 关心的热点,结合通货膨胀的产生背景、 主要特点、阶段特征和CPI制度方法的 研究,从其历史变迁、国际比较和世界共 识等三个方面进行了全面的阐述,旨在 为人们更多地了解百年通胀提供一定的 地成本仍具有优势,一些投资规模大、符 合衢州产业发展方向的项目较少存在 “等土地”的问题。据分析,在浙江省省级 工业园区中,衢州所属园区的投资密度 处于末尾,这预示着土地开发尚有潜力 可挖。今后需更加注重遴选优质高效的 可支配收入增幅高出3.3个百分点,居全 省第二。单从数据上看,衢州的城乡协调 性方面好于全省平均水平。但这只是收 入水平的低层次协调,而在文化教育、环 参考,为控制新时期的物价上涨提供一 定的历史经验。 项目落地,注重投资质量,调整土地利用 规划,细分经济功能区,完善项目园区的 基础设施,以优质的环境吸引投资。从这 个角度讲,适度的土地供给紧张对促成 集约发展,提升产业结构具有推动作用。 近年来,要素紧张问题蔓延到了衢 州以往的优势领域劳动力供给上。新投 产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和一些对劳动力技 能有较高要求的企业招工困难,劳动力 对经济的制约顿时凸现。造成衢州劳动 力短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劳动密 集型企业的迁人造成劳动力需求的大幅 增加,但企业的用工条件没有大的改观, ■I通货膨胀的历史回顾 最早的通货膨胀可以追溯到中世纪 时期。但是,与后来的2O世纪相比,之前 境卫生、生活保障等方面还有很大的差 距。城乡协调不是简单的城乡均等,而是 建立在允许差距范嗣之内的高层次的良 性互动。 的通货膨胀对社会经济的影响较小,并 且局限于少数国家(葡萄牙、西班牙),持 从统筹城乡发展看,当前衢州最大 的问题是城市化进程相对滞后,小马拉 大车,以城带乡发展难。衢州的中心城市 首位度不高,对周围地区的辐射带动作 用较弱。2006年浙江省城市化水平已达 56%,而衢州只有38.8%,同期全国城市 化率为43.9%。今后区域经济的竞争主要 是中心城市的竞争。中心城市是区域的 就业中心,是转移剩余劳动力的主阵地。 因此,推进城乡协调发展,衢州要反弹琵 续时间与价格涨幅相对有限。尽管l8世 纪以后英国及其他欧洲国家的通货膨胀 也吸引了当时经济学家和经济历史学家 的注意,但除了拿破仑战争时期和l9世 纪5O年代曾有过价格的飙升,总的价格 水平还是比较平稳且轨迹呈现下斜趋 势,1895年英国的币值甚至还要高于拿 破仑战争的末期。 进入2O世纪,通货膨胀成为了世界 上所有国家的严重社会经济问题。1895 年以后,欧洲国家的商品价格就开始以 相对较低的涨幅上升,直到第一次世界 特别是工资待遇偏低,进一步从衢州农 村转移劳动力难度较大;二是劳动力外 流大于回流,特别是大量技术蓝领流到 琶,创新思路,以城市发展拓宽农民增收 途径,让农业富余劳动力跳出农村,融人 发达地区;三是劳动力市场服务包括信 息、组织、培训等滞后,不能及时提供人 才需求信息,难以起到蓄水池的作用;四 是地区二、三产业规模小,劳动力工作的 搜寻成本较高。另外一个关键因素是城 市三产服务业发展滞后,城市功能不全, 外来务工人员不愿意长留衢州,导致城 市人气不旺。劳动力是经济发展的主要 城市,实现以城带乡、以点带面的发展模 式。今后衢州的工作重心还是要加大中 心城市建设,完善城市功能,提高中心城 大战爆发,价格进入高速上涨时期。后 来,二次世界大战再次让人们看到通货 膨胀的降临,虽然期间价格涨幅相对于 第一次世界大战较小,但一个严重的问 题是,二战后并不像一战结束后价格就 趋于稳定,除了极少数的几个国家,从西 方到亚洲,从发达国家到欠发达国家,都 市竞争力。以“宜居、宜业、宜商、宜学、宜 游”为目标,推动四省边际中心城市建 设,打响城市品牌,让城市的规模经济效 益得以体现,对周边的辐射带动作用得 以发挥。暖 (作者为衢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副主任) 要素保障之一,是消费需求的主要来源, 其供需矛盾给经济带来的危害是双向 的,即人才匮乏和消费张力不够,直接影 不同程度地经受了持续通货膨胀的影 响。绝大多数市场经济国家在1949—1953 年价格都出现飞涨,比如奥地利、法国、 30浙江经济2O07.22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通货膨胀的历史回顾与国际比较 今年以来,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不断走高进一步加重了L4r]对通货膨胀的警 觉。本文选择通货膨胀这一重大经济问题和当前社会关心的热点,从其历史变迁、 国际比较和世界共识等三个方面进行了全面的阐述,旨在为人们更多地了解百年 通胀提供一定的参考,为控制新时期的物价上涨提供一定的历史经验 陈敏/文口 13本和韩国的市场价格指数最高分别达 到114.28、111.30、109 08和134.90。 整百年,但前后两个50年的情况有所不 策措施在高通胀时期得以实施。 同。在前50年,发达国家的通货膨胀有 着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通货膨胀更多 在美国20世纪的历史上,值得关注 的通货膨胀应该在后50年,特别是 1953—1980年的27年中,期间美国的商 品与服务价格总水平可以说是不断地提 在紧接着的15年中,绝大多数拉丁 美洲国家经历了严重的通货膨胀,一些 国家的年均价格指数超过了125。这一时 期,工业发达国家的通货膨胀相对温和, 地与战争联系在一起;二是通货膨胀能 局限于一定范围,即使在欧洲,发生 于上世纪20年代的德国大通胀也没有 严重地影响其它国家。 1950年以后,随着世界上国际贸易 的加速发展,国际之间更多地实行固定 汇率体系,发达国家之间的经济融洽度 不断提高,导致单独国家的货币贬值可 能性下降,国家之间的通货膨胀的同一 性增强。期间,发达国家的通货膨胀主要 有五个方面的特点。一是各发达国家通 货膨胀涨幅更多的是与美国的通货膨胀 水平密切相关。二是随着各发达国家劳 动生产率的提高,货币工资水平不断上 升,各发达国家的通货膨胀更多的是工 资增长导致的成本推动型。三是发达国 高,其中只有在1954—1955年、1958—1964 年两个时期,由于农副产品和原材料价 年通货膨胀率平均为3 7%,其中奥地利、 法国、日本较高,美国、瑞典较低。 1969年以后,通货膨胀又开始在所 有的开放型经济国家加剧,这些国家的 格的下滑,消费价格水平保持了一定程 度的相对稳定。按时间,可分为 1956—1957年的通货膨胀,1966—1969年 的通货膨胀,1971—1975年的通货膨胀, 年平均通货膨胀率达到8 0%以上,是 1968年主要工业国家通货膨胀率的2.5 倍,到1974年达到最高峰。这一和平时 期的通货膨胀明显地有别于以前和平时 期的通货膨胀,它具有了极强的危害性 与广泛性,出现了高通货膨胀率与经济 滞胀、高失业率相伴的新特点。正因此, 这一时期的通货膨胀受到了各国和 经济学家的高度关注。 在20世纪最后的20年,全世界关 1978—1980年的通货膨胀。其中 1978—1980年的通货膨胀是二次世界大 战后美国最为严重的一次通货膨胀,美 国的CPI从1978年的106.5冲高到 1980年的1 13.8。两个主要原因导致了价 格的走高:一是受制于劳动工会的压力, 单位劳动成本再一次提升,成本推动成 为此次通货膨胀的主要特点;二是第二 次石油价格波动严重地破坏了全美油价 定价机制,进而造成更广泛的全社会商 品与服务价格的失控。 f二)欠发达国家通货膨胀的主要特 点。与发达国家相比,欠发达国家通货膨 胀在产生原因与表现方式上都有自己的 一家的通货膨胀更多的是与国际原材料市 场紧密联系,特别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 两次石油价格的波动导致了所有发达国 于通货膨胀的关注更多地转移到一些发 展中国家,特别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 伴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我 国经济保持了快速持久发展的同时,也 多次出现较重的通货膨胀。 家通货膨胀的产生。四是1968年以后的 通货膨胀特性改变明显。比如失业率与 通胀率之间的关系有了实质性的改变, 正因此,通货膨胀问题在、社会之中 引发了以前从未有过的关注。五是面对 政治压力,各国开始直接地干预与 控制通货膨胀,一些有关通货膨胀的政 ■I通货膨胀的国际比较 (一)发达国家通货膨胀的主要特 些特点。首先是欠发达国家来自工资 上涨的通货膨胀压力要明显小于发达国 家,这是因为欠发达国家的实际失业率 与失业可能性要明显高于发达国家,这 点。20世纪,通货膨胀缠绕了发达国家整 2007 22浙江经济31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劳动力讨价还价的 能力。二是绝大多数欠发达国家经济总 均通货膨胀率达到了30.4%。在上世纪 9O年代初期,它的通货膨胀再度出现并 引发了全世界的关注。特别是在 1989—1990年和1994—1995年,月平均通 通过对1979年以来中国通货膨胀 产生机理的分析,主要原因可以归纳为 量较小,不具备超大的外贸额度,它们的 经济活动既不具备影响其它国家贸易及 其价格的能力,也可以通过自我调节进 六个方面。一是过快的投资与消费增长。 据统计,1982年到1993年的几年中,有 货膨胀率在30%左右,年通货膨胀率在 200.O%以上。1995年,巴西采取了 7年的投资增速达到了30%以上,其中 1993年全国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达到了 50%。理论上,有40%的投资总量会转移 到 肖费基金中去,需求推动的通货膨胀 出口总量而稳定商品进出口价格,这一 特点决定了国际的价格变化对他们国内 价格变化的有限性。三是欠发达国家政 “REAL PLAN”,实行新流通货币,并由此 成功地克服了通货膨胀。 ——府在干预国内经济活动的同时,推动通 货膨胀的可能性更大。欠发达国家 的支出在国内GDP中的比例相对于发 达国家更高,由于欠发达国家很少有机 会从私人机构中筹钱解决赤字问题,这 通货膨胀在中国。2O世纪的百 压力也就不断增强。二是改革开放以来 价格改革的影响。“取消计划定价,建立 由市场需求与供给决定价格的价格体 系”是我国上世纪7O年代末以来改革开 放的重要内容之一,期间价格结构的调 整与价格水平的改变,不可避免地会产 年中,我国经历了两种不同社会经济环境 和国际环境下的通货膨胀,第一次是在上 世纪4O年代末期国内战争时期;第二次 出现在结束3O年孤立于西方国家之后的 改革开放时期。本文着重分析上世纪后 样它们就会求助于银行,甚至通过 扩大货币投放量来解决赤字问题,由此 就会带来很大的资金推动型通货膨胀压 力。四是欠发达国家更倾向于适度的通 2O年中国通货膨胀的背景与过程。 在这2O年中,我国经历了四次通货 膨胀。第一次通货膨胀产生在1979—1982 生一定程度的通货膨胀。三是改革开放 前十几年的财政与货币相对宽松。 四是国内原有产业结构的不平衡。由于 多年来欠账太多,农业、能源、交通等与 轻工业相关的基础性、“瓶颈性”产业的 货膨胀,以此促进国家经济的更快发展。 理论上,经济的快速发展有赖于全社会 年,其中1980年的CPI达到最高值106, 这一价格指数虽然不是很高,价格上涨 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影响也十分有限,但 是它唤醒人们重新关注已经告别了近3O 年的通货膨胀这一经济现象。第二次通 货膨胀发生于1983—1986年。期间,全社 会固定资产投入、全社会零售额和市场 上货币流通量都出现了增速高峰,由此 投资的增长,投资的增长必然强化了需 求的扩大和通货膨胀的压力。五是欠发 达国家通货膨胀的主要形式为结构性通 货膨胀。结构性通货膨胀是与一些资源 类产品在国民经济中的瓶颈性和不可替 代性紧密相关的,主要表现在食品、建筑 材料、电力、交通和能源等方面,而这些 生产与供给难以在短时间内有所突破, 结构性通货膨胀也就在所难免。五是外 资流人的影响。大量的外资的注入,在一 定程度上加大了这2O年的通货膨胀的 压力。六是收入分配模式改变的影响。改 革开放以后,我国一改近2O年来重积 累、轻消费的国民经济分配方式,多次地 在全国范围内调整了工资,企业的利润 迅速地导致了全社会总需求大幅地超越 总供给,需求压力十分明显,1985年价格 同比上涨了8.8%。与前一次价格波动相 比,这次通货膨胀造成全社会价格的普 资源的供给往往在短时间内是难以快 速弥补供需缺口的,此类资源性、基础 分配也实行了更加灵活的分配,由 此从工资收入和产品成本角度推升了全 社会的通货膨胀。 性产品价格自然就会被需求推动走高, 也因此影响全社会商品价格水平的上 涨。六是欠发达国家外汇储备不足往往 遍上涨。第三次通货膨胀发生于 1987—1991年。1987年,国内的货币流量 又一次迅速加大,年增长速度达1 16%, 是结构性通货膨胀的又一主要原因。一 般情况下,一个国家在发生不可替代性 产品短缺时通常以进口形式解决,但由 l当今关于通货膨胀的一些共识 (一)关于通货膨胀的度衡问题。多 年来,通货膨胀轻重程度一直是由居民 商品价格也出现同步上涨。到1988年 底,价格同比上涨达18.5%,这是改革开 于发展中国家的外汇储备有限,出口能 力较弱,其国内的经济瓶颈性问题就只 能以时间换空问,结构性通货膨胀也就 不可避免。 ——放以来第一次价格涨幅达到两位数。第 四次通货膨胀发生于1992年到1995年 底。改革开放在我国大地进一步深入地 展开,市场经济的改革取向得到正式的 明确,各种经济成份更趋活跃,对物资需 消费价格指数来反映的,但最近的几十 年,因为对一个国家或地区通货膨胀的 准确度衡变得越来越重要,关于通货膨 胀度衡问题在国际上的争议越来越大。 通货膨胀在巴西。众所周知,拉 CPI,包括商品与服务的居民消费价格指 数,是全世界最广泛的通货膨胀度衡标 准。但从上世纪9O年代起,国际上价格 丁美洲在2O世纪的后半段经历了 严重的通货膨胀,其中巴西作为一个典 型的欠发达国家,其通货膨胀有一定的 独特性。巴西的通货膨胀主要发生在后 半个世纪,特别是在1952—1973年,年平 求十分强劲,各种商品价格又开始走高, 1993、1994年,价格同比分别上升了 13.4%和20.O%。为此,再一次采取 严厉的宏观措施,到1995年,通货 膨胀逐渐消退。 指数专家普遍认为,CP1只能衡量“住户 通货膨胀”,它仅在调整居民消费与支 出、社会保险金、救济金和劳工工资 32浙江经济2007.22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准确一面,而在基 础性商品价格变化、住房资产以及全社 会货币流通价格变化等难有很高的说服 力。于是,一些专家更多地开始关注“核 心价格指数”,也就是剔除了CPI中食品 力成本,是与社会上商品价格成正比的, 因此推理出了失业率也与通货膨胀率成 反比的结论。正是根据了菲利普斯曲线, 一政治与社会问题。 (五)通货膨胀导致社会经济运行效 率低下。正因为通货膨胀会减少人们实 际购买力,人们也就以各种方式来减少 些国家采取了激进的货币来刺激 严重的社会问题。当然,与此同时也会 社会总需求,从而达到解决高失业率这 一自己的损失。比如,当人们发现拥有现金 与支票账户将会减少实际购买力时,他 们就会在平时节省开支,将多余的积存 与能源等价格易变的规格商品而编就的 新型CPI。与此同时,为关注在控制 通货膨胀方面的效果,一些国家又开始 引发严重的通货膨胀。如果害怕通 货膨胀过高,它就会采取紧缩财政货币 ,提高银行利息,因此许多投资项目 就会因缺钱而减速或停止,失业率自然 就会增加,所以,从长期来看,通货膨胀 用来购买一些在通货膨胀中能保值的资 产,这在很大程度上会降低全社会的即 时需求,造成一些行业开工不足和生产 研究与编制“stability price index”。此外, 由于中产阶级对通货膨胀的关注度较 高,一些专家为关注中产阶级资产在通 货膨胀中的价格变化情况,开始编制 “效率的下降。生产经营者将会花费更多 精力与劳动力用于货款的收付上,而这 些劳动力本来是可以更好的投入生产 不能解决就业问题。随着上世纪70年代 以来世界上劳动生产率的迅速提升,菲 利普斯曲线理论也受到一定程度的质 asset price index”。我们有理由相信,经 过一段时间的研究与努力,在世界银行 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协调下,所有国 的。通货膨胀期间,一些投资者将会投放 资金到房产、名画及各类收藏品中,因为 这些财产是通货膨胀的受益者,这些原 本可以投入到国民经济运行中的各类资 金就这样被生硬地堆积起来,显然对全 社会经济运行效率而言是十分不利的。 疑。因为在菲利普斯曲线的研究背景中, 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变化速度是以年均提 升2%为前提的。特别是上世纪七八十年 家将会使用统一的更好的通货膨胀指 标,以便于我们这个地球村的人们更好 地比较与不同国度上的通货膨胀。 代发达国家的高通货膨胀和十年代 中国的通货膨胀环境下,普遍都同时存 在着高失业率的情况,这也为试图 (二)通货膨胀往往引发经济衰退。 众所周知,通货膨胀产生的前提条件是 超额的货币支出,经过一段时间的价格 上涨和工资增长之后,由于对通胀的恐 (六)通货膨胀在国家之间传递变得 明显。随着世界各国经济的不断融合,经 济交流不断加强,通货膨胀的国际传递 变得明显。首先是国际贸易引发的需求 增长国际乘数的作用。这种乘数发生作 用的机理来源于一国的进口便是另一国 的出口。二是价格上涨在国家之间的直 利用通货膨胀解决失业问题打上了句 号。 惧,往往不再采取有效的刺激需求 措施,更多的是抑制投资与货币发行,而 这种反通胀措施的副作用有时表现得非 (四)通货膨胀深刻地影响着全社会 的收入与财富分配。通货膨胀最大的危 害性是对社会上各阶层影响的不均匀 常明显,即造成经济衰退。在我国,由于 1988年严重的通货膨胀,采取了一 性。依靠固定工资收入、拥有不具备出售 条件的资产、债主、退休人员、银行存款 和国债购买者在通货膨胀中受害较深; 一接传递,特别是在汇率相对稳定国家之 间,通货膨胀的传递已是十分普遍。三是 工资转移机制是国际通货膨胀传递又一 重要途径。受进口国的国内通胀影响,出 口国的出口产品价格自然走高,这就会 系列严格财政货币支出增长的措 施,如控制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幅度、提高 利率、强化市场监控等,这样一来,CPI虽 然很快从1989年上半年开始下降,并在 些拥有物产并且能够自我调节价格加 以出售的生产者与投资者是通货膨胀中 的受爱护对象。有人认为通货膨胀是一 1990年降至101.6,但全国GDP增速也 从1988年的25.8%下降到1990年的 5.6%。尽管通货膨胀不能完全解释为紧 接着的经济衰退,但时间上的紧随性是 一种税收,它不但能降低社会个体的购买 力,而且是一种带有歧视性的税收,对社 会各阶层有一种不公平性。正因此,各国 专家普遍认为,中产阶层是通货膨胀的 促使出口国的那些具有较高劳动生产率 的出口行业的工薪水平迅速提高,这些 行业的工薪水平就会很快地传递到出口 国的其它行业,从而在出口国造成新一 轮的工资增长,进而引发通货膨胀压力。 四是公司在国际通货膨胀的传递中 发挥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公司大多 属于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其定价标准 高于其它一些劳动生产率相对较低的一 般国家。这种高定价的示范性也在一定 种现实。 最大受害者,作为对国家经济发展和社 会稳定贡献最大的群体,中产阶级对通 货膨胀也就比较敏感,他们要求减 少财政赤字,控制货币发行量和放开不 必要的经济,要求将雇员的年 薪增长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也正因为来 自中产阶级的压力,世界上各国对 通货膨胀的重视程度明显加强。因此也 (三)通货膨胀可能有利于短期的就 业,但从长远看,它会使失业问题更加严 重。1958年,A.W.phillips发表了一篇有 关失业水平与货币工资变化率的量化关 系文章,并从英国的1861年到1913年 之间数量关系中提出了著名的菲利普斯 程度上影响了一个国家的价格走高。圈 (作者为国家统计局浙江调查总队 总队长助理) 曲线理论。他认为失业率与货币工资的 变化率是成反比的,而货币工资,即劳动 可以说,通货膨胀不仅是经济现象,更是 2007 22浙江经济3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