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网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我国区域经济合作中地方间关系协调方式评价

我国区域经济合作中地方间关系协调方式评价

来源:99网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2006年7月 第7卷 第4期云南党校学报 The Joumal of Yunnan Provincial Committee School of the CPC jul,2006 Vol-7 No.4 我国区域经济合作中地方间 关系协调方式评价 王宝明 詹丽靖 (浙江行政学院,浙江杭州310012)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经济合作发展迅猛,为更好地发挥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 作用,我国各级也做出了诸多探索与尝试。笔者在搜集、分析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将这些实践分 类并予以评价。 关键词:区域经济合作;地方;直辖市;评价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994(2006)04-0098-04 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成熟,我国的区域经济 合作发展日益迅猛。如何协调好地方间关系,迎接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到来,已成为人们共同关注的焦点。 为此,我国各级也做出了诸多探索与尝试。大体可 以分为以下三类:“行政区划调整”方式、“自上而下”的 宏观方式和间的横向合作方式。这些措施都 分别在不同程度上对我国区域经济合作的进展起到了 积极作用,但同时伴有许多缺陷与不足,客观地总结经 验教训,对日探索后更好的解决方式的有重要意义。 一、“行政区划调整”对区域经济合作的影响 现今,我国正处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 制转轨的特殊时期:一方面,随着市场经济的逐 步确立与初步发展,在微观企业经济活动的牵引下, 些以专业化地区经济为特色、以各级中心城市为依 托,在生产、分配、流通方面紧密联系、互相协作,内部 具有很强集聚性的地域经济综合体——经济区,如长 三角、珠三角地区等,已在我国悄悄的发展壮大开来, 区域经济一体化初现端倪。区域经济一体化对于地区 经济发展的积极意义,已被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实践证 一域为单元的地方的一级主体和利益主体地 位不断突出。再加之上级对下级政绩的考核 又往往以其所辖行政区域经济发展状况为主要标准, 各地方为追逐本地区利益的最大化,不顾市场经 济规律的客观诉求,肆意割断地区间横向经济的联 系,搞地方保护主义、重复建设,以行政区划为载体的 地方间矛盾逐渐成为我国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 的障碍。从这个层面上看,将作为上层建筑的行政区 划进行一定程度的调整,整合地方间关系,以适 应区域经济发展的进程,有其必要性。从实践结果来 看,某些地区的行政区划调整起到了推动区域经济一 体化进程的效果。如,1995年经批准,原属卑阳 市管辖的毫州市划归江苏省直辖。经过两年多的 建设、发展,1997年该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地方财政 收入、农民人均年收入分别达到55.85亿元、3-38亿元 和1,801亿元,与1995年相比增幅分别为14.9%、57.9% 和33%。④同样,位于江苏省境内的淮安市在通过一系 列区划调整之后,其城市化水平在1995年至2001年的 五年间由12.6%上升到了3O.1%。② 勿庸置疑,合理地进行行政区划调整,可以减少 管理层级,提高管理效率,快速的扩大市场运作 明,对于急于发展经济的我国来说,推动区域经济一 体化的意义就显得更加重要了。另一方面,随着 对地方分权的推进,原本依附于的以行政区 收稿日期:2006—04一l1 空间,促进资源要素的合理、优化配置,从而降低区域 内经济运行成本。但是,不是“行政区划”调整就是消 除地方间根本矛盾、推动区域经济联合的灵丹妙 作者简介:王宝明,男,浙江省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 詹丽靖,女,浙江党校、硕士。 ・98・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王宝明 詹丽靖:我国区域经济合作中地方间关系协调方式评价 药,还值得商榷。首先,“作为一种政治现象,政区由国 家立法所创制和变更,有其可变性的一面;但另一方 面,政区有继承性这一重要特征。政区一经划定,往往 能够长期稳定下去,甚至旧的国家机器被打碎了,原 有的政区却被保留下来,政区的这种长期延续性又在 人们心理上形成强烈的地域观念,使之成为一种不易 改变的社会文化现象。④此外,行政区划作为国家行政 管理的基本手段,是政权建设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 分,若要对行政区划作出调整需要考虑多方面因素, 如是否有利于国家行政管理、国民经济建设、民族团 结与稳定等等。这一方面说明行政区划调整的复杂 性,另一方面也显示出行政区划调整需要较高成本。 其次,如前所述,大多区域进行行政区划调整的目的 都是为了更好的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但阻碍 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根本原因是行政区划问题吗? 答案是否定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 定程度的产物,它是一种立足于区域性、以市场为导 向的全方位或综合协调性的区域经济开发形式,即市 场经济是其生成的母体及其存活的必要条件。这 样看来,尽管地区合作中的冲突往往是通过行政区划 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但导致冲突的根本原因不在于行 政区划本身,而在于行政区划中的能动性主体——地 方在经济管理过程中运用了太多行政的手段而 非符合市场规律的方式,即“阻碍区域经济一体化的 根本原因不是行政区划,而是职能未能适应我国 市场经济的发展转变到位。”④因此,在职能得不 到根本转变的情况下,盲目地将行政区划的升格及合 并当成解决区域经济一体化中间冲突的灵丹妙 药,是对这一问题的表面化与简单化。 二、“自上而下”的宏观方式 1、关于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宏观措施及 成效简介 “自上而下”的宏观方式,即试图依靠政 府手中掌握的宏观权力,通过经济、行政、颁布法 律法规等措施,均衡地方间利益,协调地方 间关系的一种措施。建国初,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主要 以计划为主导,建立专业化分工体系、开展区域 分工合作也被视作一种实施计划经济的重要手段。上 世纪50年代起,就曾组织过地区经济协作与 对口支援活动,并为此划分了六大经济协作区。改革 开放以来,我国区域经济合作大致经历了开始兴起、 全面铺开、深入发展与迈向规范化四个阶段⑨,其间, 采取了一系列宏观措施以推动区域经济一 体化进程,并取得一定成果,如表1所示。 ——) 成效 表1: 机构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措施及成效简介(1979年阶段 时间 措施 开始兴起阶段 (1979一l984) 提出:“扬长避短、发挥优势、坚持自愿、组织联 1981年我国第一个区域经济合作组 1979正 合”的原则 织华北经济技术协作区成立,之后, 1980正 制定了《关于推动经济联合的暂行规定》 上海经济区、东北经济区等相继成立,区 l9849 .域经济合作范围开始扩大。 国家经委、计委、民委和国家物资局联合召开“全国经 济技术协作和对口支援会议” 全面铺开阶段 (1984--1986) 深入发展阶段 (1986--1992) 《关于经济改革的决定》明确指出:“对外 区域经济合作组织发展到近100个;1985 要开放,国内各地区之间更要相互开放……大力促进横 年后,中西部也建立广泛的区域经济合 1984年秋 向经济联系作组织。 促进资金、设备、技术和人才的合理流动, 发展各种经济技术合作……加速我国现代化进程。” 颁发《关于进一步推动横向经济联合若干问题 1985正 的规定》,对横向经济联合的原则和目标等问题作了 区域经济合作组织内部的机构设置合 具体、明确的规定。 发出《关于打破地区间市场封锁进一步搞活商 作手段与内容等不断得到完善,区域间 1990正 品流通的通知》交流与合作发展较快;区域经济合作研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第八个五年计划纲 究受到广泛重视。 ,、。 1991正 迈向规范化阶段 (1992一) 要》提出巩固、完善各种区域合作组织和各种经济网络。 国家计划决定开展7大区区域经济规划工作,此后,由 七大经济区(除西南地区外)规划 国家计委组织,分别对长江中下游沿岸地区、东北经 l992年 济区基本上都没有批准,也没有真正投入实 西北经济区、西南和华南部分省区、环渤海地区 施、进行了统一规划。 。 1993年底 颁布《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若干 标志着我国区域经济合作有了规范的体 问题的决定》 制保证,开始迈向规范化阶段。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区域经济合作发展研究》⑥和《中国区域发展的理论与实践》⑦资料整理 -99・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云南党校学报 2、“自上而下”宏观方式的局限性分析 究其根本,区域经济一体化过程中地方间冲 突的根源在于利益上的差别。在不同地方间的博 弈过程中,双方往往会选择保护本地市场,以实现自 身利益最大化。从这个层面上讲,作为各地 方理论的共同上级,相对超脱于地方利益之外, 从而能够作为第三方在地方间博弈过程中充当 裁判和协调人的角色。因此,在协调区域经济合作中 的地方是冲突方面,的宏观作用不 可或缺。然而硬币的另一面却是,随着对地方的 分权化改革,地方在代表对本地区进行 宏观管理利的同时,地方还代表本地区利益 主体,争取支持,以实现本地区利益的最大化。也 就是说,地方与之间同样存在着利益上 的差异。因而,一旦宏观有损于某地区利益, 当地地方往往会利用自身信息优势隐瞒真实信 息而采取机会主义行为。可见,单从理论上分析,希冀 通过自上而下的宏观方式来实现地方间的 协调,以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具有不现实性。 此外,抛开与地方间利益差异不 管,从现实情况来看,的宏观能力已大大削 弱了。改革以来,我国多次对财政体进行改革,财 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不断下降。“据1993年 时的统计,我国财权集中程度不仅比单一制国家 低得多,甚至比联邦制国家还低。例如,比澳大利亚低 18个百分点,比德国低l1个百分点,比美国低4个百分 点。”④虽然自1994年实行财政分税制改革以后,在一 定程度上提高了集中收入的程度,但是从财 政分税制所集中的绝大部分收入仍要按照各省基数 返还到原省,因而,实际上能够可以用于宏 观的财力并没有显著增加。再加之因金融宏观调 控。制度存在严重缺陷而导致的金融能 力不强,因权力下放而导致的组织能力 下降,就连国外学者也不禁感叹:“中国的行政机 能很低,地方并不绝对服从的指导,政 府的行政指导对民间的作用也并不十分有效。”⑨ 三、间横向合作方式 1、我国区域经济合作组织发展现状 间横向合作方式,即试图通过构建间合 作机制,依靠地方间的协商、沟通,协调相互间关 系,以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早在上世纪80年代 初,随着经济管理的初步改革,我国各地就出现 了一些经济联合形式。如,1980年有长三角地区15个 城市代表参加的“上海经济区划办公室”成立;1981年 ・1oo・ 华北地区在呼和浩特市召开了经济技术协作会议并 成立了我国第一个区域经济合作组织——华北经济 技术协作区(由京、津、冀、内蒙组成)。“20世纪80年代 末,全国已共有300多个分布广泛、形式多样的区域合 作组织。” 万清等把这些遍布全国区域合作组织分 成了四种类型:省(区)际间的经济协作区、省毗邻地 区经济协作区、省内经济协作区和城市间经济协作网 络。⑩近年来,经济协作更是蓬勃发展,全国各地成立 了一大批经济合作区,如闽浙赣皖九方经济协作区、 淮海经济协作区、中原经济协作区、西南经济协作区、 长江三角洲协作区、武汉经济协作区、黄河经济协作 区等。大量以经济协作区为载体的区域合作组织应运 而生,通过组织不同地区间开展双向经验交流和参观 学习,定期召开高层领导人联席会议,成立省(市、区) 长或专员联系会等方式,加强区域内的经济合作 与交流。 2、合作组织的成效 首先,从其产生的源头来看,与在20世纪 50—70年代设立的六大经济协作区,以及在20世纪90 年代倡导的七大经济区内涵不同,“区域性经济协作 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以及外向型经济一 样,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的产物,是自下而 上群众自己创造出来的”。@由利益均沾而带来的这种 内生性动力,使得地方参与合作的积极性更加高 涨,地方间合作效率更高,与前面提及的两种方 式相比,也更加符合市场经济的逻辑。其次,从区域合 作实践来看,区域合作组织通过带头磋商、加强交流, 逐步扩大区域内部合作领域,确实为区域经济一体化 进程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使得经济协作区取得了丰硕 的经济合作成果,如表2所举实例。 最后,近年来,各地区域经济合作组织通过编制 区域合作规划、建立合作制度和机构、设立稳定的信 息交流渠道和网络,呈现出了制度性一体化的发展态 势,区域经济合作组织的这种规范化、稳定化,使得我 们有理由对其在区域经济一体化中扮演更重要的角 色充满信心。 3、当前区域经济合作组织的缺陷分析 如前所述,区域经济合作组织的出现对于协调地 方间矛盾、加强相互间协作、推动我国区域经济 一体化进程有着诸多积极意义。而且,近年来区域合 作组织也呈现出了逐步健全的发展态势,但仍存在许 多不足与缺陷,首先,我国现行某些缺陷的存在 便得合作组织缺乏成长土壤。其中,对地方 进行政绩考核是控制地方的重要 手段。而目前我国所采用的是一种压力型政绩考核制 度,上级为完成一定指标,利用行政权力通过层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王宝明 詹丽靖:我国区域经济合作中地方间关系协调方式评价 表2: 国内区域经济合作组织对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贡献实例 合作内容 区域合作组织名称 合作成果 西南六省(区市)七方经济协调会 基础设施建设 l984一l994年修建断头公路49条,近千公里。 联合建成三门峡和风陵渡两座黄河公路大桥 就联合治理淮河环境污染初步达成共识 针对黄河断流污染、水土流失严重等问题,于l999年年会上提出 制定黄河法的提案并上报到黄委会 、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协作区 淮河经济协作区 环境保护 沿黄9省1l方经济协作区 长江三角洲 促进物质、商品、 资金、技术、人 2004年l1月2日,由沪苏浙三地人事厅局联合发起的“长三角地区首 届网上人才交流大会”拉开了帷幕,属全国首次。 1988--1996年初共达成协作项目2789个,新增产值38.1亿元,创利 税8.4亿元,物资商贸协作金额818亿元,融资196亿元,组建起企业 ,员、信息交流 重庆经济协作区 联合体532个。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区域发展的理论与实践》、(2004--2005年: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报告》资料整理 层分解和量化的方式,给下级下达任务和指标, 并以完成任务和指标的实际状况作为绩效、 政绩评价和奖罚的直接依据。“在以经济业绩优位或 者说GDP标准崇拜的评价体系中,一些地方 是不可能冒着‘乌纱帽’被摘的危险,去搞那种吃力不 讨好的合作工程的,哪怕长远利益是多么的诱 人。”@由此看来,现行政绩考核制度的不合理性使得 地方参与间合作的动力大打折扣。其次,正 如前面所提到的,跨区域之间的合作是建立在双 方或多方共识的基础之上的,而共识的达成又是建立 在双方或多方共同利益实现的基础之上的。然而,现 实情况是各地方间既存在着共同利益,如基础设 施建设、环境保护、区际公共事务管理等,也存在着许 多利益冲突,如招商引资等。 注释: ⑩张万清等:《区域合作与经济网络》,经济科学出版社, 1987年版,第32—33页。 ⑩费孝通:《在淮海经济区第八届专员会议上的讲 话》,《淮海经济区第八届专员会议文件汇编》,1993年10 月。 ⑩唐亚林:《长三角城市运作反思》,《探索与争 鸣》,2005年第1期。 责任编辑:陈文兴 ①张锋:《皖南地级市行政区划研究——以宣城市为例》, 《经济地理》,2001年第12期。 ②毛广雄:《行政区划调整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初探——以 东苏省淮安市为例》,《农村经济》,2005年第92。 ③周振鹤:《行政区划改革的几个关键问题》,《中国行政区 划研究汇编》,中国社会出版社,1991年版,第74页。 ④王健等:《“复合行政”的提出》,《中国行政管理》,2004年 第3期。 ⑤⑥张可云等:《中国区域经济合作发展研究》,《江汉论 坛》,1995年第1期。 ⑦⑩陆大道等:《中国区域发展理论与实践》,科学出版社, 2003年版。 ⑧周振华编:《地区发展》,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 59页。 ⑨南亮进:《中国的经济发展——与日本的比较》,经济管 理出版社,1991年版,第25页。 ・10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