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网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湖北部优】《学习描写景物》课堂实录

【湖北部优】《学习描写景物》课堂实录

来源:99网


物色尽而情有余

《学习描写景物》教学实录

湖北省宜都市潘家湾民族中学 谷业军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学会准确抓住景物特征,提炼生动描写景物的方法;

2、引领学生调动真情体悟融情于景,提升发现与感受美的情趣。

教学重点:提炼方法,生动描写景物特征。

教学难点:调动情感,体悟学习融情于景。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校园景物开展观察活动。

2、教师准备好纸片、树形图和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图文激趣,明确景物含义

(微视频)导入:悬空白瀑、雨后彩虹、醉人花香、恋花玉蝶、穿空乱石、嶙峋奇岩、锦绣名城、精巧建筑、彤云密布、四时更替、润物雨水……自然景象、植物动物、古迹名胜、城乡风光、天象气象、时序时节……这些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观察到的——

生:景物(板书)。

师:可供观赏的景致和事物统称景物。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描写景物(呈示课题)。

师:景物可分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致。无论何种,唯有写出特色,才能流芳百世。纵情第三单元的优美篇章中,我们饱览了奇山异水的变幻之趣,领略了鸟鸣鳞跃的蓬勃之气,也沉浸于如水月华的空明之境(图文展示)

过渡语:掩卷回味,大千世界,无限风光,似尽收眼底。而这份真切的感受源于历代文人善于观形察色,悟情品理。

二、校园聚焦,初试描写景物

师:前不久,我们开展了“发现校园之美”的观察活动,老师注意到转角的那颗石榴树引起了不少同学的兴趣。所以,老师课下拍了段它的小视频,请大家欣赏,看看你能把它描写出来吗?

1、播放景拍,学生试写。

2、交流评点,曝光问题。

生1:校园的石榴树开花了,看上去很红。

师:你们这一组谁来点评一下?(可以结合阅读经验评评)

生2:虽然点明了石榴花红的特点,但是描写不够具体。

生3:石榴树开花了,散发着淡淡的清香。

生4:这句话很简单 ,但从视觉、嗅觉两个角度描写石榴开花,将石榴花气味清香的特点描述出来了,但语言较平淡。

师:不过,他们在描写景物时都要抓住了一个特征(红和清香),想想,景物的特征常常表现在哪些方面?

生:形状、颜色、质地、声响和气味等。

师小结:看来观察景物要细致,要调动各种感官,从视、触、听、味和嗅觉等方面入手。

师:明确特征以后,用方法把它描写出来才是关键。

过渡语:怎样才能把景物的“特征”描写出来呢?让我们从名家经典中借鉴一些方法吧!

三、经典共析,引导提炼写法

1、析读课外名著片段

出示课外同步阅读的《昆虫记》片段

在池塘的底下,躺着许多沉静又稳重的贝壳动物。有时候,小小的田螺们会沿着池

底轻轻地、缓缓地爬到岸边,小心翼翼地慢慢张开它们沉沉的盖子,眨巴着眼睛,好奇

地展望这个美丽的水中乐园,同时又尽情地呼吸一些陆上空气……

——节选自《昆虫记》

指名读。

师:这段文字写出了小田螺们的什么特点?

生1:沉静。

生2:稳重。

生3:好奇和可爱。

师:作者是如何将这些特征写出来的啊?

生4:透过“轻轻地、缓缓地、小心翼翼地、慢慢、沉沉的”等修饰词突出它的沉静

与稳重。

生5:还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作者用“眨巴着眼睛、好奇地展望”等语言赋予小田螺以人的特点,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它们的可爱和好奇的情态。

师小结:灵活运用修饰语,恰当使用修辞手法可以使语言生动起来,也可以使景物的特征更加鲜明。

2、回味课文精彩描写

师:第三单元的山水美文可谓描写景物的“标杆”,让我们大声诵读回味你觉得精彩的描写语句,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提炼描写景物的方法,希望等会儿能一睹各小组的风采。

①小组合作,提炼技法。

明确记录员(及时记录,字迹工整,写在卡片上等),发言人(口齿清晰,声音响亮,落落大方等),其他人积极参与并发表意见。

②小组发言人代表本组交流并展示成果(实物投影,粘贴叶纸)。

生1:《三峡》中“晓雾将歇、夕日欲颓”,是一日的晨昏变化,“夏水、春冬之时、晴初霜旦”,属于一年的四季变化。按照一定顺序来描写景物,能使文章脉络清晰,逻辑明朗。

师小结:除了一日变化、四季更替的时间顺序,还有由远及近、由内而外的空间顺序;由表及里、由因到果的逻辑顺序。

生2:《记承天寺夜游》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作者因月光之皎洁联想到积水之空明,由竹柏影子纵横交错联想到水中“藻、荇交横” 摇曳生姿。发挥联想和想象,能使表达出彩,使内涵丰富。

师小结:注意联想和想象并非胡思乱想,要符合写作对象的特征,符合生活逻辑。

生3:《答谢中书书》中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以静景与动景的选取与互相辉照,以化静为动的写法,以动中蕴静的技巧,做到了动静结合。

师小结:描写景物,要做到绘形绘声绘色,就要或多或少用到上述归纳出来的方法。

四、自主修改,习得融情于景

1、初改,生动描写景物

师:有了观察和描写的方法,大家再来观赏石榴树,这次可以在视频内容的基础上拓展迁移,可以结合生活经验如平日对这株石榴树认真观察过的经历,从文章里间接认识到的石榴树形象,然后运用至少一种描写景物的方法来修改此前的句子,努力做到描写更加生动,让石榴树的特征得以鲜明。

①运用方法,修改完善。

师走下讲台,观察指导。

②毛遂自荐,当堂交流。

生1:我对刚刚前面同学抓住石榴花“红”的特点(指初试描写环节中生1写的句子:“校园的石榴树开花了,看上去很红。”)进行了补充和完善。(通过)按顺序描写和发挥联想和想象(使“红”的特征更加鲜明)。(改后的句子为):隔远眺望,只见翠绿的石榴树中点缀着星星点点的红,随着微风轻轻摆动。走近一看,那花苞红得更耀眼了,好似火,好似灯笼一般。而这抹令人流连忘返,难以忘怀的红,却是久久地荡漾在了我的心底。

师:由远及近再联想,突显石榴花的“红”。

生2:放眼望去,石榴树上星星点点的红,点缀着整棵树木的绿意,再走近些,似乎能听到树上的嗡嗡声,瞧!原来是一群勤劳可爱又活泼的小蜜蜂啊。

师:你用了什么方法?

生2:由远及近

师:还有动静结合,在静态的石榴树中融入了蜜蜂的动态。

2、再改,习得融情于景

①再析经典探融情于景

过渡语:语言就像树的叶子,生动的语言就像茂盛的树叶。但是,生动的语言还要靠真挚的感情来支撑。情,是文章的根。就像作家碧野说的那样(齐读):作者写景是为了抒情。景是自然界的存在;写景是通过作家的感受再现于作品的。它除了自然的美外,同时包含着作家抒发感情的美。

师:描写景物还要注意“融情于景”,怎样才能做到呢?

师:让我们再回过头来细细品味《昆虫记》的片段,你能读出作者怎样的感情?

生1:对小田螺的喜爱。

师:作者是如何将对小田螺的这份喜爱表达出来的呢?

生2:展开联想“水中乐园”,拟人化的写法突出小田螺的可爱情态,从而表达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

师:融情于景,可以是把情感蕴藏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或描写方法中,含蓄地流露出来。

师:片段中有直接抒情的词语吗?

生4:有。“美丽”、“乐园”。

师:描写景物的时候还可以透过词、句直接表达内心最真实的感受,这种融情更加直接。

师:融情于景,可以是将情感寄寓在生动的描写中,也可以直接透过词语来抒发感情,更多的时候这两种是交织在一起的。接下来,大家再来修改修改之前的片段,做到“融情于景”。

②学生自主修改后交流。

生5:在去男寝的拐角着的那颗石榴树,绿叶十分茂盛,覆盖着石榴树每一处。花如火一样绽放,在绿叶中愈燃愈烈,看似高傲的红花却从不拒绝蜜蜂、蝴蝶的邀请。任它们飞舞,看来,石榴花喜欢她的新舞伴,他们在风中舞蹈,多么的快乐,多么的和谐。有一天,花也许会落,但清香久久不会散去,也许我们(指同学)有一天会分开,但在青春的记忆里,你们永远在我身边。

师:(学生自发鼓掌)有一天花儿会落掉,但我们的青春不散场。

生6:石榴树的花开了,远远地看,这块绿布上散着星星点点的红,再走近,这些小花竟是(删)像小灯笼一样呢,使我想起那句“大红灯笼高高挂”。又让我不禁想起儿时与小伙伴在树下嬉戏,嚷着要等石榴结果了一人捧一个来尝鲜的情景。如今光阴逝去,物是人非,那石榴树下的嬉戏,已经成了记忆最干净的曾经,也会成为我永远怀念的过去。

师:(掌声响起)怀念纯真的年代。

③师小结:描写景物,一要抓特征,二要炼语言,三要融真情。做到这些,也就做到了“物色尽而情有余”,即形貌写尽而情味有余,所谓的文质兼美。

五、放宽视野,记录更多美好

1、课外作业:大家不妨运用今天所学的方法,以“校园里的 ”为题,写一篇描写景物的作文。要求:用心观察;抓住特征;丰富语言;融入真情。

2、老师寄语:同学们,当迈出校门,环顾宜昌,放眼世界,我们便置身更为广阔的天地,有机会接触更多五彩缤纷的景物。(播放视频)当你为大千世界的一花一草,一沙一石

所触动,不放拿起手中的笔记录这份美好……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