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网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2、19世纪英国女性作家群的崛起探因

2、19世纪英国女性作家群的崛起探因

来源:99网
第30卷第2期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Vol.30No.2

              

2008年3月JournalofXiangtanNormalUniversity(SocialScienceEdition)Mar.2008

Ξ

19世纪英国女性作家群的崛起探因

张姣慧,申振华

(湖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湖南湘潭411201)

摘 要:19世纪中期英国率先完成工业,使英国走上了经济自由化、政治民主化、社会现代化的道路。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下,英国女性作家异军突起,19世纪英国有30多位女作家相继登上文坛,她们以女性视角对妇女的处境进行描述,创作出了大量的文学作品,成为英国文学史上一个独特的现象。而19世纪只有英国的文坛出现了女性作家群的崛起,这应从当时的英国经济、社会、文化等多方面来探讨它的必然性。

关键词:19世纪;英国女性作家群;原因中图分类号:K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4482(2008)02-0113-02

  以简・奥斯汀、夏洛蒂三姐妹、安妮、勃朗宁夫人等为代表的具有巨大影响力的女性作家群涌现在了19世纪英国的文坛上。这一独特现象出现在英国的文坛上,是有其必然性的。本文试从英国的经济、社会、文化等多方面来探索其根源。

经济上,得益于19世纪中期英国率先完成工业。工业所焕发出的巨大生产力,为女性创作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而且工业促使社会阶层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整个19世纪特别是维多利亚时期是英国中产阶级不断发展壮大的时期。随着工业化的全面深入、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公共机构的膨胀以及教育制度的不断完善,中产阶级无论从数量上还是经济实力上都得到了迅速发展。从中产阶级在英国内阁中数量和比重的变化中就可见一斑。

19世纪在英国内阁中中产阶级的比重是逐渐增加,特别是

产阶级男子感情的避风港,同时,妻女不外出工作也是19世纪中产阶级地位的象征。妻子闲居家中是丈夫事业成功的象征———表明他挣的钱足以维持一家人的舒适生活。在《有闲阶级的理论》一书中凡勃伦指出“,资产阶级通过他们的妻女来炫耀其财富,她们的无所事事和奢华被用来表现

[2]

她们的所有人—丈夫和父亲的勤劳和威望”。这种观念

阻碍了中产阶级妇女走出家庭,走向社会。做个“家庭天使”是19世纪对中产阶级妇女的呼唤。

为了使禁锢在家庭里的妇女的生活有意义,便对家庭进行大肆的赞美。福音派宣称“:家庭是社会安定有序的基

[3]石,妻子和母亲是家庭的核心。”“英国人的家庭就是他的[4]城堡。”英国著名政论家、艺术评论家和散文作家约翰・拉斯金(JohnRuskin1819-1900),在《芝麻和百合・女王花园》

中赞美道“:家是和平之地,避风之港,不仅避开一切伤害,

[5]而且籍以挡开一切恐惧、忧虑、离别……这是神圣之地。”

到19世纪后期。有数据表明“1868年格拉斯顿内阁中贵族为7人,中产阶级为8人;1874年狄斯雷利内阁中贵族为8人,中产阶级为6人;1885年索尔斯伯里内阁中贵族为11人,中产阶级为5人;1886年格拉斯顿内阁中贵族为9人,中产阶级为6人;1886年索尔斯伯里内阁中贵族为10人,中产阶级为5人;12年格拉斯顿内阁中贵族为9人,中产阶级为8人;15年索尔斯伯里内阁中贵族为8人,中产阶级为11人。以后各届内阁中贵族便始终少于中产阶级分

[1]

子的人数。”这足以见得19世纪中产阶级在不断发展

而妇女便是这一切美好地方的守护“天使”,使得中产阶级妇女也心甘情愿留在家中,成为“家庭天使”。中产阶级的壮大使得大量妇女回归家庭。

而19世纪之时的家庭服务(domesticservice)非常兴旺。据统计“家庭服务是,19世纪英国妇女就业人数最多的行业,在整个就业人口中排第二位。到1851年人口普查时,

在1073.6万妇女之中,有90.5万人从事家庭服务业(不包

[6]

括农场服务在内)”。如此兴旺的家庭服务工作使得留在

壮大。

随着英国中产阶级的壮大,英国妇女特别是中产阶级妇女的命运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当处于社会底层的劳动妇女为生活所迫走出家门时,中产阶级妇女却完全退隐到家中,过去曾经是男人得力助手的妻子和女儿们,如今不稼不穑,闲居在家。工业化使家庭和工作场所分离,家庭变为一个私人场所。在面对激烈竞争的商场“家”,———成了中

Ξ收稿日期:2007-10-22

家中的中产阶级妇女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之中解脱出来,闲居在家,具有充分的时间和精力进行创作。中产阶级妇女不必为生活而拼命奔波,有闲暇时间读书写信,又有一定的文化素质去用心体验生活的滋味,她们阅读大量的书籍,提高自己的品位。“妇女们可以有思想,可以博览群书,……男人们开始赞同并帮助她们要变得聪明、智慧,而不是嘲笑

[7]或阻止她们。”19世纪兴旺的家庭服务业使得回归家庭的

作者简介:张姣慧(1980-),女,湖南岳阳人,世界史专业硕士生,主要从事世界现代史研究。

113

大量妇女无事可做,为了打发闲暇时间,又提高自身的品位,创作就自然而然的成为她们生活的一部分,这是大量女性作家涌现的第一个原因。

创作也是部分中产阶级妇女谋生的主要手段之一,这是原因之二。这是由于人口比例失调而中产阶级妇女不能外出工作所造成。英国在黑死病之后,人口比例就严重失调,19世纪的英国,女性人口始终多于男性。“据1851年人

[8]口调查统计,女性就比男性多出50万人。”“在1851年,15

还成为对妇女进行婚姻家庭教育的教材。贴近生活的作品在吸引广大的女性读者群的同时,促使更多的女性尝试着写作。

19世纪的英国女性作家在创作上大多选用了小说这一

体裁,这有着深刻的文化因素。因为在当时小说是一种不成熟的体裁,是男作家们不屑于采用的方式,因为小说的形式太随意,和书信相似,不足以表现文学的高雅。但女性却天然地适应这种体裁。正如乔治・爱略特在《妇女小说家的愚蠢小说》中说“没有哪一种艺术比小说更能自由地突破苛刻的条条框框。”她的恋人刘易斯在研究1852年妇女小说家时也指出“:就所有文学类型而言,小说无论从本质抑或处境来看,皆是妇女最能适应的体裁。”“小说是体现妇女学问的主要组织部分的家务经历的适当形式。”

综上所述,19世纪英国女性作家群在英国19世纪经济、社会、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下异军突起,成为19世纪英国文化史上引人瞩目的独特现象。而通过分析这一独特现象和了解她们所写的作品的内容,又为我们更好地了解和研究19世纪英国的妇女的方方面面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视角。

~45岁的单身妇女有27.65万人,1871年增至32.87万人。在1871年,20~24岁的年龄段,单身妇女占2/3,24~35岁

[9]的占30%。”随着海外殖民地的发展,大量男子移民海外,

这样在19世纪中后期,英国出现了大量的单身妇女,其中中产阶级妇女占了绝大多数。这些未能结婚的女性,她们的家庭出身决定了她们不被允许离家谋事。“如果一位妇女不得不工作,立刻(虽然她可能是一名徒,有良好的教养)她就失去了传统赋予‘淑女’一词所包含的特殊身份。这样大多数人只有无可奈何地呆在家中。”这样写作便成为她们谋生的一种体面选择。如著名的夏洛蒂三姐妹,她们开始是当家庭教师,后转向写作,并以写作为生。

19世纪英国女性作家群的崛起,还有着深厚的社会基

[10]

础。正如伍尔芙说“:伟大的作品不可能单独地无缘无故地诞生,它是成年累月共同思考的结晶,大家都作过努力,单个声音的背后隐藏着大众的才智。”就如简奥斯汀在小说上取得的成功就是由于有一大批优秀的和微不足道的女性作家写的小说供她借鉴。19世纪涌现出一大群有影响的女作家是有这样一个基础和发展过程的。早在17世纪,英国就出现了以写作谋生的女作家贝恩,正是由于贝恩的示范,在18世纪才出现拉德克利沃夫夫人、玛利亚・埃奇沃思等女作家。发展到19世纪就涌现了30多位具有影响力的女性作家。这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

同时,英国妇女特别是中产阶级妇女她们所受的教育和自身经历又为小说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19世纪的女性作家其作品多以写家庭婚姻中的女性为主,这与她们的切身经历有着密切的联系。作为中产阶级的妇女,她们一生的目标也就是结成一门门当户对的婚姻,成就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所以甚至连她们的教育也始终与长大后做母亲的角色联系在一起。正如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明确指出女子“所学的一切,无不明显地具有一定有用目的:增进她肉体上自然的丰姿,形成她内心的谨慎、谦逊、贞洁及节俭等美德;教以妇道,使她将来不愧为家庭主妇等等。”自身的生活体验加上本身的文化教养,使得妇女的创作大大地增加起来。当然,妇女创作的增多,还在于她们拥有广大的读者基础。因为她们的作品反映生活,贴近生活,小说中理想的婚姻生活是所有女性所追求的,甚至有许多作品

[11]

参考文献:

[1]沈 汉.西方社会结构的演变[M].珠海:珠海出版社,

1998.

[2](美)凯特・米利特.性的政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

出版社,1999.

[3](英)杰里米・帕克斯曼.英国人[M].严维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0.[4](英)阿萨・勃里格斯.英国社会史[M].陈叔平译.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

[5]JohnRuskin,SesameaandLilies,JosephineM.Guy(ed),The

VictorianAge:AnAnthologyofSourcesandDocuments[M].LondonandNewYork:Routlege,1998.

[6](英)克拉潘.现代英国经济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

[7](英)盖斯凯尔夫人著.夏洛蒂・勃朗特传[M].张淑荣等

译.北京:团结出版社,2000.

[8]马 璎.工业与英国妇女[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

院出版社,1993.

[9]TrevorMay,AnEconomiaandSocialHistoryofBritain1760

-1970[M].LondonLongman,1987.

[10]玛丽・伊格尔顿.女权主义文学理论[M].长沙:湖南文

艺出版社,19.[11](美)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下

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

(责任编校 龙四清)

11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