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网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临风一啜心自省”——中国茶道

“临风一啜心自省”——中国茶道

来源:99网
主齡

么綠1一

$ %爆0-)i^奚-^譯

?於

粮择^粕%'

4〈|狀'W

f

4|祕的私li

嫦彳锚

兔,fe^戌

«l

碎物^

-|5t需■、〕

'

'

^^1

-临风一啜心自省』

余悦

--中国茶道中国茶道的轨迹

茶道是以修行悟道为宗旨的饮茶艺术,是饮茶之道和饮茶修道的统一,传统的中国茶道认为,饮茶能恭 敬有礼、仁爱雅志、致清导和、尘心洗尽、得道全真、探虚玄而参造化。茶道包括茶艺、茶礼、茶境、修道 四大要素。所谓茶艺是指备器、选水、取火、候汤、习茶的一套技艺;所谓茶礼,是指茶事活动中的礼仪、 法则;所谓茶境,是指茶事活动的场所、环境、所谓修道,是指通过茶事活动来怡情修性、悟道体道。

茶道兴于唐,盛于宋、明,衰于近代。宋代以后,中国茶道传入日本、朝鲜,获得了新的发展。

茶艺是茶道的基础,茶道的形成必然是在饮茶普及,茶艺完善之后。唐代以前虽有饮茶,但不普遍。东 晋虽有茶艺的雏形,还远未完善。晋、宋以迄盛唐,是中国茶道的蕴酿期。唐朝《封氏闻见记》中就有这样 的记载:“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这是现存文献中对茶道的最早记载。在唐朝寺院僧众念经坐禅, 皆以茶为饮,清心养神。当时社会上茶宴已很流行,宾主在以茶代酒、文明高雅的社交活动中,品茗赏景, 各抒胸襟。唐吕温在《三月三茶宴序》中对茶宴的优雅气氛和品茶的美妙韵味,作了非常生动的描绘。中唐 以后,中国人饮茶“殆成风俗”,形成“比屋之饮”,“始自中地,流于塞外”。唐朝肃宗、代宗时期,陆羽著 《茶经》,奠定了中国茶道的基础。又经皎然、常伯熊等人的实践、润色和完善,形成了 “煎茶道”;北宋时期, 蔡襄著《茶录》,徽宗赵佶著《大观茶论》,从而形成了 “点茶道”。唐宋年间人们对饮茶的环境、礼节、操作 方式等饮茶仪程都已很讲究,有了一些约定俗成的规矩和仪式,茶宴已有宫庭茶宴、寺院茶宴、文人茶宴之分。 对茶饮在修身养性中的作用也有了相当深刻的认识,对周边国家也发生了影响。南宋绍熙二年(公元1191年) 曰本僧人荣西首次将茶种从中国带回日本,从此日本才开始遍种茶叶。在南宋末期(公元1259年)日本南浦 昭明禅师来到我国浙江省余杭县的经山寺求学取经,学习了该寺院的茶宴仪程,首次将中国的茶道引进曰本, 成为中国茶道在日本的最早传播者。日本丰臣秀吉时代(公元1536〜1598年,相当于我国明朝中后期)曰本 茶道高僧千利休,总结出茶道四规:“和、敬、清、寂”,显然这个基本理论是受到了中国茶道精髓的影响而 形成的,其主要的仪程框架规范仍源于中国。

到了明代中期,张源著《茶录》,许次纾著《茶疏》,标志着“泡茶道”的诞生。从唐至明中国的饮茶历史, 饮茶法有煮、煎、点、泡四类,形成茶艺的有煎茶法、点茶法、泡茶法。依茶艺而言,中国茶道先后产生了 煎茶道、点茶道、泡茶道三种形式。中国茶道形成与发展的脉络大到经历了以下几个时期:

一、唐宋时期——煎茶道

煎茶法不知起于何时,陆羽《茶经》始有详细记载。《茶经》初稿成于唐代宗永泰元年(公元765年),又 经修订,于德宗建中元年(公元780年)定稿。《茶经》问世,标志着中国茶道的诞生。其后,斐汶撰《茶述》, 张又新撰《煎茶水记》,温庭筠撰《采茶录》,皎然、卢仝作茶歌,推波助澜,使中国煎茶道日益成熟。

(一)煎茶道茶艺

煎茶道茶艺有备器、选水、取火、候汤、习茶五大环节。1•备器

《茶经》“四之器”章列茶器二十四事,即风炉(含灰承)、上竹下吕、炭挝、火(上竹下夹)、[?复]、交床、 夹纸囊、碾拂末、罗、合、则、水方、漉水囊、瓢、竹(上竹下夹)、鹾簋揭、碗、熟、盂、畚、札、涤方、滓方、 巾、具列,另有的统贮茶器的都篮。

2.选水

《茶经》“五之煮”云:“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其山水,拣乳泉、石池漫流者上。”“其江水, 取去人远者。井,取汲多者。”讲究水品,是中国茶道的特点。

1.明,唐寅,骑驴归思图,绢本设色,77.7X37.5cm,上海博物馆藏

COLLECTION

收藏

3. 取火

《茶经》“五之煮”云:“其火,用炭,次用劲薪。其炭曾经燔炙为膻膩所及, 及膏木、败器不用之。”温庭筠撰于公元860年前后的《采茶录》“辨”条载:‘茶 须缓火炙,活火煎’。活火谓炭之有焰者,当使汤无妄沸,庶可养茶。”

4. 候汤

《茶经》“五之煮”云:“其沸,如鱼目,微有声为一沸,缘边如涌泉连珠为 二沸,腾波鼓浪为三沸,已上水老不可食。”候汤是煎茶的关键。

5. 习茶

习茶包括藏茶、炙茶、碾茶、罗茶、煎茶、酌茶、品茶等。(二) 茶礼

《茶经》“五之煮”云:“夫珍鲜馥烈者,其碗数三,次之者,碗数五。若坐 客数至五,行三碗。至七,行五碗。若六人已下,不约碗数,但阙一人,而已 其隽永补所阙人。”一次煎茶少则三碗,多不过五碗。客人五位,则行三碗茶, 客人七位,则行五碗茶,缺两碗,则以最先舀出的“隽永”来补。若客四人, 行三碗,客六人,行大碗,所缺一碗以“隽永”补。若八人以上则两炉,三炉 同时煮,再以人数多少来确定酌分碗数。

(三) 茶境

唐代茶道,对环境的选择重在自然,多选在林间石上、泉边溪畔、竹树之 下清静、幽雅的自然环境中。或在道观僧寮、书院会馆、厅堂书斋,四壁常悬 挂条幅。

(四) 修道

《茶经》“一之源”载:“茶之为物,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若 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肢烦、百节不舒聊四五啜,与醍醐甘露抗衡也。”饮茶 利于“精行俭德”,使人强身健体。

《茶经》“四之器”,其风炉的设计就应用了儒家的《易经》的“八卦”和阴 阳家的“五行”思想。风炉上铸有“坎上巽下离于中”,“体均五行去百疾”的字样。 [t复]的设计为:“方其耳,以正令也;广其缘,以务远也;长其胳,以守中也。” 正令、务远、守中,反映了儒家的“中正”的思想。

《茶经》不仅阐发饮茶的养生功用,已将饮茶提升到精神文化层次,旨在培 养俭德、正令、务远、守中。

玉川子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诗中写道:“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 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清汗,平生不平事,尽问毛孔散。五碗 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文字五千卷”, 是指老子五千言《道德经》。三碗茶,唯存道德,此与皎然“三饮便得道”义同。 四碗茶,是非恩怨烟消云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羽化登仙。“七碗茶” 流传千古,卢仝也因此与陆羽齐名。

中唐以降,已经认识到茶的清、淡的品性和涤烦、致和、全真的功用。饮 茶能使人养生、怡情、修性、得道,甚至能羽化登仙。陆羽《茶经》,斐汶《茶 述》,皎然“三饮”,卢仝“七碗”,高扬茶道精神,把饮茶从目常物质生活提升 到精神文化层次。

综上所述,八世纪下半叶,值中唐时期,煎茶茶艺完备,以茶修道思想确立, 注重对饮茶环境的具备初步的饮茶礼仪,这标志着中国茶道的正式形成。陆羽 不仅是煎茶道的创始人,也是中国茶道的奠基人。煎茶道是中国最先形成的茶 道形式,鼎盛于中晚唐,经五代、北宋,至南宋而亡,历时约五百年。

二、宋明时期一点茶道5•习茶

点茶法约始于唐末,从五代到北宋,越来越盛行。 点茶道习茶程序主要有:藏茶、洗茶、炙茶、碾茶、 十一世纪中叶,蔡襄著《茶录》两篇,上篇论茶,色、香、味、 磨茶、罗茶、盏®、点茶(调膏、击拂)、品茶等。

藏茶、炙茶、碾茶、罗茶、候汤、盏' 点茶,下篇论茶器、 (二) 茶礼

茶焙、茶笼、砧椎、茶钤、茶碾、茶罗、茶盏、茶匙、汤 朱权《茶谱》载:“童子捧献于前,主起举瓯奉客曰: 瓶。《茶录》奠定了点茶茶艺的基础。十二世纪初,宋徽 为君以泻清臆。客起接,举瓯日:非此不足以破孤闷。乃 宗赵佶著《大观茶论》二十篇:地产、天时、采择、蒸压、 复坐。饮毕,童子接瓯而退。话久情长,礼陈再三。”朱 制造、鉴辨、白茶、罗碾、盏、筅、[缶并]、杓、水、点、 权点茶道注重主、客间的端、接、饮、叙礼仪,且礼陈再三, 味、香、色、藏焙、品名、包焙。点茶道蕴酿于唐末五代, 颇为严肃。

至北宋后期而成熟。(①:左旁“火”;右旁:上三个“力”, (三)

茶境

下“月”。)

点茶道对饮茶环境的选择与煎茶道相同,大致要求自 (一)点茶道茶艺

然、幽静、清静。令诗有“果肯同尝竹林下”,苏轼诗有“一 点茶道茶艺包括备器、选水、取火、候汤、习茶五大 瓯林下记相逢”,陆游诗有“自挈风炉竹下来”,“旋置风 环节。

炉清樾下。”朱权《茶谱》则记:“或会于泉石之间,或处 1. 备器

于松竹之下,或对皓月清风,或坐明窗静牖。”

《茶录》《茶论》《茶谱》等书对点茶用器都有记录。 (四) 修道

宋元之际的审安老人作《茶具图赞》,对点茶道主要的 《大观茶论》载:“至若茶之有物,擅瓯闽之秀气,钟 十二件茶器列出名、字、号,并附图及赞。归纳起来点茶 山川之灵禀。祛襟涤滞、致清导和,则非庸人孺子可得而 道的主要茶器有:茶炉、汤瓶、砧椎、茶钤、茶碾、茶磨、 知矣:冲淡闲洁、韵高致静,则百遑遽之时可得而好尚 茶罗、茶匙、茶筅、茶盏等。

之。”“缙绅之士,韦布之流,沐浴膏泽,薰陶德化,盛以 2. 选水

雅尚相推,从事茗饮。”茶,袪襟涤滞,致清导和,冲淡 宋代选水承继唐人观点,以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 闲洁,韵高致静,士庶率以薫陶德化。

但《大观茶论》“水”篇却认为“水以清轻甘洁为美,轻 审安老人作《茶具图赞》列“茶具十二先生姓名字号”, 甘乃水之自然,独为难得。古人品水,虽日中泠、惠山为上, 附图及赞语。以朝迕职官命名茶县,赋予了茶具的文化内 然人相去之远近,似不常得,但当取山泉之清洁者。其次, 涵,而赞语更反映出儒、道两家待人接物、为人处世之理。

则井水之常汲者为可用。若江河之水,则鱼鳖之腥、泥泞 朱权《茶谱》序日:“予尝举白眼而望青天,汲清泉 之汗,虽轻甘无取。”宋徽宗主张水以清轻甘活好,以山水、 而烹活火。自谓与天语以扩心志之大,符水火以副内炼之 井水为用,反对用江河水。

功。得非游心于茶灶,又将有裨于修养之道矣,其惟清 3. 取火

哉! ”又曰:“茶之为物,可以助诗兴而云顿色,可以伏 宋代取火基本同于唐人。睡魔而天地忘形,可以倍清淡而万象惊寒……乃与客清谈 4. 候汤

款话,探虚玄而参造化,清心神而出尘表……卢仝吃七碗, 蔡襄《茶录》“候汤”条载:“候汤最难,未熟则沬浮, 老苏不禁三碗,予以一瓯,足可通仙灵矣。”活火烹清泉, 过熟则茶沉。前世谓之蟹眼者,过熟汤也。沉瓶中煮之不 以副内炼之功。助诗兴,倍清淡。探虚玄大道,参天地造化, 可辨,故曰候汤最难。”蔡襄认为蟹眼汤已是过熟,且煮 清心出尘,一瓯通仙。

水用汤瓶,气泡难辨,故候汤最难。赵佶《大观茶论》“水” 赵佶、朱杈贵为帝王,亲撰茶书,倡导茶道。宋明茶 条记:“凡用汤以鱼目蟹眼连绎进跃为度,过老则以少新 人进一步完善了唐代茶人的饮茶修道思想,赋予了茶清、 水投之,就火顷刻而后用。”赵佶认为水烧至鱼目蟹眼连 和、淡、洁、韵、静的品性。

绎进跃为度。蔡襄认为蟹眼已过熟,而赵佶认为鱼目蟹眼 综上所述,点茶道蕴酿于唐末五代,至十一世纪中叶 连绎进跃为度。汤的老嫩视茶而论,茶嫩则以蔡说为是, 北宋时期发展成熟。点茶道鼎盛于北宋后期至明代前期, 茶老则以赵说为是。

亡于明代后期,历时约六百年。

1.明,文徵明,风雨归舟图,.7X32.9cm

88/

COLLECTION

收藏

茶------三、明清时期——

泡茶道

泡茶法大约始于中唐,南宋末至明代初年,泡茶 多用于末茶。明初以后,泡茶用叶茶,流风至今。

+六世纪末的明代后期,张源著《茶录》,其书 有藏茶、火候、汤辨、泡法、投茶、饮茶、品泉、贮 水、茶具、茶道等篇;许次纾著《茶疏》,其书有择水、 贮水、舀水、煮水器、火候、烹点、汤候、瓯注、荡 涤、饮啜、论客、茶所、洗茶、饮时、宜辍、不宜用、 不宜近、良友、出游、权宜、宜节等篇。《茶录》和《茶 疏》,共同奠定了泡茶道的基础。十七世纪初,程用 宾撰《茶录》,罗廪撰《茶解》。十七世纪中期,冯可 宾撰《齐茶戔》。十七世纪后期,[清代]冒襄撰《芥茶 汇钞》。这些茶书进一步补充、发展、完善了泡茶道。

(一)泡茶道茶艺

泡茶道茶艺包括备器、选水、取火、候汤、习茶 五大环节。

1. 备器

泡茶道茶艺的主要器具有茶炉、汤壶(茶铫)、 茶壶、茶盏(杯)等。

2. 选水

明清茶人对水的讲究比唐宋有过之而无不及。明 代,田艺衡撰《煮泉小品》,徐献忠撰《水品》,专书 论水。明清茶书中,也多有择水、贮水、品泉、养水 的内容。

3. 取火

张源《茶录》“火候”条载:“烹茶要旨,火候为 先。炉火通红,茶瓢始上。扇起要轻疾,待有声稍稍 重疾,新文武之候也。”

4. 候汤

《茶录》“汤辨”条载:“汤有三大辨十五辨。一 曰形辨,二日声辨,三曰气辨。形为内辨,声为外辨, 气为捷辨。如虾眼、蟹眼、鱼眼、连珠皆为萌汤,直 至涌沸如腾波鼓浪,水气全消,方是纯熟;如初声、 转声、振声、骤声、皆为萌汤,直至无声,方是纯熟;

2

1. 五代南唐,巨然,层岩丛树图,台北故宫博

物院藏2. 明,仇英,林亭佳趣图,114X33.6cm

如气浮一缕、二缕、三四缕,及缕乱不分,氤氲乱绕,皆是萌汤,直至气直 冲贵,方是纯熟。”又“汤用老嫩”条称:“今时制茶,不假罗磨,全具元体, 此汤须纯熟,元神始发。”

5.习茶(1) 壶泡法

据《茶录》《茶疏》《茶解》等书,壶泡法的一般程序有:藏茶、洗茶、浴壶、 泡茶(投茶、注汤)、涤盏、酾茶、品茶。

(2) 撮泡法

陈师撰于十六世纪末的《茶考》记“杭俗烹茶用细茗置茶瓯,以沸汤点之, 名为撮泡”。撮泡法简便,主要有涤盏、投茶、注汤、品茶。

(3) 工夫茶

工夫茶形成于清代,流行于广东、福建和地区,是用小茶壶泡青茶 (乌龙茶),主要程序有浴壶、投茶、出浴、淋壶、烫杯、酾茶、品茶等,又 进一步争解为孟臣沐霖、马龙入宫、悬壶高中、春风拂面、重洗仙颜、若琛 出浴、游山玩水、关公巡城、韩信点兵、鉴赏三色、喜闻幽香、品啜甘露、 领悟神韵。

(二) 茶礼

中国茶道注重自然,不拘礼法,茶书对此多有省略。(三) 茶境

明清茶人品茗修道环境尤其讲究,设计了专门供茶道用的茶室——献。

(四) 修道

明清茶人继承了唐宋茶人的饮茶修道思想,创新不多。

泡茶道蕴酿于元代至明代前期,正式形成了+六世纪末叶的明代后期, 鼎盛于明代后期至清代前中期,绵延至今。

茶寮,

使茶事活动有了固定的场所。茶察的发明、设计是明清茶人对茶道的一大贡

儒家与茶文化

儒,表现为尊孔重礼等,有国学之称。过去中国人尊的是皇天厚土,以 大地为母亲,所以平和、温厚、持久,这便成就了儒家的思想体系。其核心 思想表现为“仁义礼智”等,尤以中庸为本,互为得益为前提。

中国的儒家思想突出于中国人性格,中国人性格虽然较温和,但并非无 原则。在茶的发源与传播地,茶的发展均受故土文化的影响。传统茶文化脱 离不开“和谐”,这就是儒家的中庸为本。儒家主张在饮茶中沟通思想,创造 和谐气氛,增进友情清醒、达观、热情、亲和与包容,构成儒家茶道精神的 欢快格调,这既是中国茶文化的主调,也是与佛教禅宗的重要区别。儒家茶 道是寓教于饮,寓教于乐。在民间茶礼、茶俗中儒家的欢快精神表现特别明显。

中国人与茶中之“和”,好像是天成的,人们主张在饮茶中沟通思想、创 造和谐气氛、增进彼此的友谊。在过去的农村,有客人进门就会敬上一碗茶, 以示欢迎、友好与尊重。酗酒会导致斗殴,却没有听说有人因喝茶而打架, 这就是传统文化长期以来给人以内在的“规范”。即使争吵、双方有不愉快的 事情,也去茶馆评理、讲和,这不一定是茶道,但却是中国人赋予了茶的“中 国特色”。茶中的内涵是深刻的,懂得茶理的人往往能从茶事里悟出其中的“道 理”,但对许多人来说,讲到茶“道”不容易,其原因难于简而言之,有时与“道”

90/91

收藏

COLLECTION

茶------擦肩而过也不知。茶道以此为基础,精妙高深,与《周易》的阴阳五行思想相合。中国人的茶事,处处体现和谐, “和合”便热闹兴旺。

然而,古往今来,有识之士一直倡导廉、俭。茶在养廉、雅志和励志等方面的作用是由古及今的,“清茶一杯” 寓意深长。中国的知识分子,从来主张“以天下为己任”,很有使命感和责任心,这也寓意于茶事中。许多优秀 的大茶人如苏东坡、陆游等无不如此。以精神来推动茶文化潮流的不乏儒生们,茶的励志与儒家思想结合在一 起。唐朝之前的政治家恒温、陆纳等以茶养廉,以对抗两晋以来的奢靡之风,亦能产生积极的思想。明代,国 事艰难,更继承了这种传统,称竹茶炉为“苦节君像”,实是社会对“俭德”的呼唤。陆羽在《茶经》中开宗明 义地讲,茶之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茶可行道”也。

卢仝被后人誊为茶之“亚圣”,他用饱畅的笔墨绘出饮茶的意境,在中且特别强调了儒家的冶世精神,是对 唐代中国茶文化精神的总结。

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

干 m

j | j .卜了、

%-

口云谏议送书信,白绢斜封三道印开缄宛见谏议面,手阅月团三百片闻道新年入山里,蛰出惊动春风起天子须尝阳羨茶,百草不敢先开花仁风暗结珠琲瑕,光春抽出黃金芽摘鲜烙芳旋封裹,至精至好且不奢至尊之余合王公,何事便道小人家

11.日本,知田泽新(ShibataZeshin),季节主题:茶罐和杯子,19.7xi8.4cm,1847

柴门反光送俗客,纱帽笼头自煎吃3 碧云引风吹不继,白花浮光凝碗面.

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生平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肤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唯觉两腋清风生-

蓬莱山,在何处?

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

山上群仙司下土,地位清高隔风雨。安知百万亿苍生,堕在巅崖受辛苦s 便为谏议问苍生,到头还得苏息否?

这首诗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以军将打门,谏议送茶写 起,既包含礼仪精神,又包含伦序与讽谏。谏议送茶,己 含以茶交友之意。而仁风暗结,夸赞茶性不奢,又表达仁 爱与养廉的精神。

一碗喉吻润,是物质效用,二碗破孤闷,开始对精神 发生作用。三碗喝下去,神思敏捷,李白斗酒诗百篇,卢 仝却三碗茶可得五千卷文字!四碗之时,人间不平,心中 的块垒,都用茶浇开,说明儒家茶人为天地立命的奋斗精 神。待到五、六碗时,便肌凊神爽,而有得道通神之恐。

最后笔峰一转,想到茶农的巅崖之苦,请孟谏议转达 对亿万苍生们关怀与问候。表达茶人为生民立命的精神, 这里才是真正的讽谏。

佛教与茶文化

佛教于公元前6—前5世纪间创立于古印度,在两汉之 际传入中国,经魏晋南北朝的传播与发展,到随唐时达到 鼎盛时期。而茶是兴于唐、盛于宋。创立中国茶道的茶圣 陆羽,自幼曾被智积禅师收养,在竟陵龙盖寺学文识字、 习颂佛经,其后又与唐代诗僧皎然和尚结为“生相知,死 相随”的缁素忘年之交。在陆羽的《自传》和《茶经》中 都有对佛教的颂扬及对僧人嗜茶的记载。可以说,中国茶 道从一开始萌芽,就于佛教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其中僧俗 两方面都津津乐道,并广为人知的便是禅茶一味。一、禅茶一味

(一)“禅茶一味”的思想基础

茶与佛教的最初关系是茶为僧人提供了无可替代的饮 料,而僧人与寺院促进了茶叶生产的发展和制茶技术的进 步,进而,在茶事实践中,茶道与佛教之间找到了越来越 多的思想内涵方面的共通之处。

其一曰“苦”。

佛理博大无限,但以“四谛”为总纲。

释迦牟尼成道后,第一次在鹿野苑说法时,谈的就是 “四谛”之理。而“苦、集、灭、道”四第以苦为首。人 生有多少苦呢?佛以为,有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 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等等,总而言之,凡是构成 人类存在的所有物质以及人类生存过程中精神因素都可以 给人带来“苦恼”,佛法求的是“苦海无边,回头是岸”。 参禅即是要看破生死观、达到大彻大悟,求得对“苦”的

解脱。茶性也苦。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载:“茶苦而寒, 阴中之阴,最能降火,火为百病,火情则上清矣。”从茶 的苦后回甘,苦中有甘的特性,佛家可以产生多种联想, 帮助修习佛法的人在品茗时,品味人生,参破“苦谛”。

其二曰“静”。

茶道讲究“和静怡真”,把“静”作为达到心斋座忘,

涤除玄鉴、澄怀味道的必由之路。佛教也主静。佛教坐禅 时的无调(调心、调身、调食、调息、调睡眠)以及佛学 中的“戒、定、慧”三学也都是以静为基础。佛教禅宗便 是从“静”中创出来的。可以说,静坐静虑是历代禅师们 参悟佛理的重要课程。在静坐静虑中,人难免疲劳发困, 这时候,能提神益思克服睡意的只有茶,茶便成了禅者最 好的“朋友”。

其三曰“凡”。

曰本茶道宗师千利休曾说过:“须知道茶之本不过是 烧水点茶。”此话一语中的。茶道的本质确实是从微不足 道的日常生活琐碎的平凡生活中去感悟宇宙的奥秘和人生 的哲理。禅也是要求人扪通过静虑,从平凡的小事中去彻 悟大道。

其四曰“放”。

人的苦恼,归根结底是因为“放不下”,所以,佛教 修行特别强调“放下”。近代高僧虚云法师说:“修行须放 下一切方能入道,否则徒劳无益。”放下一切是放什么呢? 内六根,外六尘,中六识,这十八界都要放下,总之,身 心世界都要放下。放下了一切,人自然轻松无比,看世界 天蓝海碧,山清水秀,日丽风和,月明星朗。品茶也强调 “放”,放下手头工作,偷得浮生半日闲,放松一下自己紧 绷的神经,放松一下自己被囚禁的行性。演仁居士有诗最 妙:放下亦放下,何处来牵挂?作个无事人,笑谈星月大, 愿大家都作个放得下,无牵挂的茶人。

(二)佛教对茶道发展的贡献

自古以来僧人多爱茶、嗜茶,并以茶为修身静虑之侣。 为了满足僧众的日常饮用和待客之需,寺庙多有自己的茶 园,同时,在古代也只有寺庙最有条件研究并发展制茶技 术和茶文化。我国有”自古名寺出名茶”的说法。唐代《国 史补》记载,福州“方山露芽”,剑南“蒙顶石花”,岳州 “悒湖含膏”,洪州“西山白露”等名茶均出产于寺庙。僧

92/93

收藏

COLLECTION

茶------人对茶的需要从客观上推动了茶叶生产 的发展,为茶道提供了物质基础。

此外,佛教对茶道发展的贡献主要 有三个方面:

1.

茶诗四首 题德玄上人院 杜荀鸫(唐)

刳得心来忙处闲,闲中方寸阔于天

高僧扪写茶诗、吟茶词、作茶画, 浮生自是无空性,长寿何曾有百年

罢定磐敲松罅月,解眠茶煮石根泉 我虽未似师被衲,此理同师悟了然

或于文人唱和茶事,丰富了茶文化的 内谷。

2.

佛教为茶道提供了 “梵我一如”

的哲学思想及“戒、定、慧”三学的修 习理念,深化了茶道的思想内涵,使茶 道更有神韵。特别是“梵我一如”的世 界观于道教的“天人和一 ”的哲学思想 相辅相成,形成了中国茶道美学对“物 我玄会”境界的追求。

3.

佛门的茶事活动为茶道发展的表

现形式提供了参考。郑板桥有一副对联 写得很妙:“从来名士能萍水,自古高僧 爱斗茶。”佛门寺院持续不断的茶事活 动,对提高茗饮技法,规范茗饮礼仪等 都广有帮助。在南宋宗开禧年间,经常 举行上千型茶宴,并把四秒钟的饮 茶规范纳入了《百丈清规》,近代有的字 者认为《百丈清规》是佛教茶仪与儒家 茶道相结合的标志。

(三)“禅茶一味”的意境

要真正理解禅茶一味,全靠自己去 体会。这种体会可以通过茶事实践去 感受。也可以通过对茶诗、茶联的品 位去参悟。下面的四幅对联与四首茶 诗很有趣,对理解”禅茶一味\"的意境有 一定帮助。

茶联四幅

茶笋尽禅味,松杉真法音 —

苏东坡

一勺励清心,酌水谁含出世想,半生盟素志,听泉我爱在山声 —

招隐寺内

四大皆空,坐片刻不分你我,两头是路,吃一盏各走东西 —

洛阳古道一茶亭所书

一卷,苕霖溪边真慧ik,千秋祀典,旗风里弄神灵 ----上饶陆羽泉联

与茶亢居士青山潭饮茶

灵一和尚(唐)

野泉烟火白云间,坐饮香茶爱北山 岩下维舟不忍去,青溪流水暮潺潺

失题陈继儒(明)

山中日日试新泉,君合前身老玉川。 石枕月侵蕉叶梦,竹炉风软落花烟, 点来直是窥三味,心后能翻賦百篇 欲笑当年醉乡子,一生虚掷杖头钱.

茶与中国文化发展

赵朴初

七碗受之味,一壶得真趣,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3

读了这几首茶诗、茶联,您能从 ‘‘禅”中闻到“茶”香,能从“茶”中品 出“禅”味么?

道教与茶文化

道教是我国宗教之一,由东汉张道

陵创立,到南北朝时盛行起来。创立时, 入道者须出五斗米,所以又叫“五斗米 道”。道教徒尊称张道陵为天师,因而又 叫“天师道”。道教奉老子为教祖,尊称 他为“太上老君”。道教作为中国土生土 长的宗教,它的根深深扎在中国文化土 壤中,有着包罗万象的道教体系。道教 以生为乐,有长寿的大乐,以不死成仙 为极乐。这吻合了人们发自本能的第一 需要—

生存;主张人要活得舒服、活

得自在,活得快快乐乐,这吻合了人们 第二需要—

享乐;主张高雅脱俗,不

堕俗尘,过神仙日子,这吻合了人们第

三需要——精神满足。因此,道教在古代中国有极 大诱惑力,对中国文化影响至深。

道教与茶结缘由来已久。早在道教创立的初 期,道教经典著作里已有记载。第一部全面论述道 教宗旨、哲理、仪式、方法的著作是《抱朴子》内 篇,东晋句容(今江苏)士大夫道士葛洪(283-363)所 撰。据《临海县志》引《抱朴子•园茗》说:“盖竹 山,有仙翁茶园,旧传葛元植茗于此。”葛元(玄)是 葛洪的从祖,汉代炼丹士。相传他从师左慈,得《太 清丹经》《九鼎丹经》等书,在浙江临海盖竹山苦炼 金丹术,从事养生之道。辟山植茗乃是为养生之用。 南朝梁代丹阳士大夫、道教领袖陶弘景(456-536), 有“山中丞相”之称,他阐述了道教种种理论,建 立道教的神谱。他还搜罗了我国古代种种有关健身 养气的资料,把“寿考之规”“长龄之术”与老子、 庄子以来淡泊自然、宁拙抱一的人生哲学结合在一 起,系统地结合为“养性延命”理论,著有《养性 延命录》一书,建立了道教养气长生理论。他还有 《神农本草经集注》七卷。在《杂录》中说:“苦茶 轻身换骨,昔丹丘子、黄山君服之。”是说汉代道人 丹丘子、黄山君服了茶后才得道成仙的。道教推崇 茶,在《神异论》里还有这样一则故事:“余姚人虞 洪,入山采茗,遇一道士,牵三青牛,引洪至瀑布山, 曰:‘予丹丘子也,闻子善具饮,常思见。惠山中有 大茗,可以相给,祈子他日有瓯牺之馀,允相遗也’。 因立奠祀,后常令家人人山,获大茗焉。”《宋录》 云:“新安王子鸾,豫章王子尚诣县济道人于八公 山,道人设茶茗,子尚味之日:‘此甘露也,何言 茶茗?’”相传南朝道教奠基人陆修静曾“话茶吟诗” 通宵达旦。凡此种种,道教名士钟情于茶,为茶著 书立说,向人推荐,大茗,以茶招待来客,是将茶 作为养生之道而竭力宣传、美化的。因此,有很大 的诱惑力。这对饮茶的广泛传播起到了一定的积极 作用。

道家的学说为茶人的茶道注入了 “天人和一” 的哲学思想,树立了茶道的灵魂。同时,还提供了 崇尚自然,崇尚朴素,崇尚真的美学理念和重生、 贵生、养生的思想。

一、人化自然

人化自然,在茶道中表现为人对回归自然的渴 望,以及人对“道”的体认。具体地说,人化自然 表现为在品茶时乐于与自然亲近,在思想情感上能 与自然交流,在人格上能与自然相比拟,并通过茶 事实践去体悟自然的规律。这种人化自然,是道家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唯一”思想的典型表现。 中国茶道“人化自然”的渴求特别强烈,表现味茶 人们在品茶时追求寄情于山水,忘情与山水,心融 于山水的境界。元好问的《茗饮》一诗,就是天人 和一在品茗时的具体写照,契合自然的绝妙诗句。 “宿醒来破厌觥船,紫笋分封入晓前。槐火石泉寒食 后,鬓丝禅榻落花前。一瓯春露香能永,万里清风 意已便。邂逅化胥犹可到,蓬莱未拟问群仙。”诗人 以槐火石泉煎茶,对着落花品茗,一杯春露一样的 茶能在诗人心中永久留香,而万里清风则送诗人梦 游华胥国,并羽化成仙,神游蓬莱三山,可视为人 化自然的极至。茶人也只有达到人化自然的境界, 才能化自然的品格为自己的品格,才能从茶壶水沸 声中听到自然的呼吸,才能以自己的“天性自然” 去接近,去契合客体的自然,才能彻悟茶道、天道、 人道。

二、自然化的人

“自然化的人”也即自然界万物的人格化、人性 化。中国茶道吸收了道家的思想,把自然的万物都 看成具有人的品格、人的情感,并能与人进行精神 上的相互沟通的生命体,所以在中国茶人的眼里, 大自然的一山一水、一石一沙、一草一木都显得格 外可爱,格外亲切。

在中国茶道中,自然人化不仅表现在山水草木 等品茗环境的人化,而且包含了茶以及茶具的人化。

对茶境的人化,平添了茶人品茶的情趣。如曹 松品茶“靠月坐苍山”,郑板桥品茶邀请“一片青 山入座”,陆龟蒙品茶“绮席风开照露晴”,李郢品 茶“如云正护幽人堑”,齐己品茶“谷前初晴叫杜 鹃”,曹雪芹品茶“金笼鹦鹉唤茶汤”,白居易品茶 “野麝林鹤是交游”,在茶人眼里,月友情、山有情、 风有情、云有情,大自然的一切都是茶人的好朋友。 诗圣杜甫的一首品茗诗写道:“落日平台上,春风啜 茗时。石阑斜点笔,桐叶坐题诗。翡翠鸣衣桁,蜻 蜓立钓丝。自逢今日兴,来往亦无期。”全诗人化自 然和自然人化相结合,情景交融、动静结合、声色

1.明,钱谷,雪山行旅图,288.2 X 56.1cm

94/95

收藏

COLLECTION

茶------并茂、虚实相生。

苏东坡有一首把茶人化的诗:仙山灵雨湿行云,洗 遍香肌粉未匀。明月来投玉川子,清风吹破武林春。要 知冰雪心肠好,不是膏油首面新。戏作小诗君莫笑,从 来佳茗似佳人。

正因为道家“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融入了茶道精 神之中,在中国茶人心里充满着对大自然的无比热爱, 中国茶人有着回归自然、亲近自然的强烈渴望,所以中 国茶人最能领略到“情来爽朗满天地”的激情以及“更 觉鹤心杳冥”那种与大自然达到“物我玄会”的绝妙感受。

中国茶道中的道家理念“修道养德”。在个人修养上 要做到“清静无为,清心寡欲,”主张“无为而治”,追 求建立一个公平的、和平的世界,并企图通过个人 达到延年益寿、得道成仙的目的。茶的自然属性,药用 功能和精神功能正适合道教徒悟道也悟茶,通过饮茶使 心灵得到清静、恬淡、扶寿、成仙正是道家所追求的真谛。

(一)

尊人

中国茶道中,尊人的思想在表现形式上常见于对茶 具的命名以及对茶的认识上。茶人们习惯于把有托盘的 盖杯称为“三才杯”。杯托为“地”,杯盖为“天”,杯子 为“人”。意思是天大、地大、人更大。如果连杯子、托盘、 杯盖一同端起来品茗,这种拿杯手法称为“三才合一

”。

(二)

贵生

贵生是道家为茶道注入的功利主义思想。在道家贵 生、养生、乐生思想的影响下,中国茶道特别注重“茶 之功”,即注重茶的保健养生的功能,以及怡情养性的 功能。

道家品茶不讲究太多的规矩,而是从养生贵生的目 的出发,以茶来助长功行内力。如马钰的一首《长思 仁•茶》中写道:一茶,二茶,休献机心名利家, 无眠未作差。

无为茶,自然茶,天赐休心与道家,无眠功行加。可见,道家饮茶与世俗热心于名利的人品茶不同, 贪图功利名禄的人饮茶会失眠,这表明他们的精神境界 太差。而茶是天赐给道家的琼浆仙露,饮了茶更有精神, 不嗜睡就更能体道悟道,增添功力和道行。

更多的道家高人都把茶当作忘却红尘烦恼,逍遥享 乐精神的一大乐事。对此,道教南宗五祖之一的白玉蟾 在《水调歌头•咏茶》一词中写得很妙。

二月一番雨,昨夜一声雷- 旗争展,建溪春色占先魁:

采取枝头雀舌,带露和烟捣碎,炼作紫金堆,, 碾破春无限,飞起绿尘埃,

汲新泉,烹活火,试将来,放下兔毫瓯子,滋味舌头回_

唤醒青州从事,战退睡魔百万,梦不到阳台' 两腋清风起,我欲上蓬莱:

(三) 坐忘

“坐忘”是道家为了要在茶道达到“至虚极,守静笃” 的境界而提出的致静法门。受老子思想的影响,中国茶 道把“静”视为“四谛”之一。如何使自己在品茗时心 境达到“一私不留”、

尘不染,一妄不存的空灵境界呢?

道家也为茶道提供了入静的法门,这称之为“坐忘”,目P, 忘掉自己的肉身,忘掉自己的聪明。茶道提倡人与自然 的相互沟通,融化物我之间的界限,以及“涤除玄鉴”“澄 心味象”的审美观照,均可通过“坐忘”来实现。

(四) 无己

道家不拘名教,纯任自然,旷达逍遥的处世态度也 是中国茶道的处世之道。道家所说的“无己”就是茶道 中追求的“无我”。无我,并非是从肉体上消灭自我,而 是从精神上泯灭物我的对立,达到契合自然、心纳万物。 “无我”是中国茶道对心境的最高追求,近几年来海 峡两岸茶人频频联合举办国际“无我”茶会,日本、韩 国茶人也积极参与,这正是对“无我”境界的一种有益 尝试。

(五)

道法自然,返朴归真

中国茶道强调“道法自然”,包含了物质、行为、精 神三个层次。

物质方面,中国茶道认为:“茶是南方之嘉木”。是 大自然恩赐的“珍木灵芽”,在种茶、采茶、制茶时必须 顺应大自然的规律才能产出好茶,行为方面,中国茶道 讲究在茶事活动中,一切要以自然为美,以朴实为美, 动则行云流水,静如山岳磐石,笑则如春花自开,言则 如山泉吟诉,一举手,一投足,一颦一笑都应发自自然, 任由心性,毫不造作。

精神方面,道法自然,返朴归真,表现为自己的性 心得到完全,使自己的心境得到清静、恬淡、寂寞、 无为,使自己的心灵随茶香弥漫,仿佛自己与宇宙融合, 升华到“悟我”的境界。

中国茶道精神

茶道精神是茶文化的核心,是茶文化的灵魂,是指 导茶文化活动的最高原则。中国茶道精神,是和中国的 民族精神、中国民族性格的养成、中国民族的文化特征

相一致的,成为中国民族精神、中国文化精神的组成部分之一。茶道具有一定的时代性和民族性,涉及艺术、道德、 哲学、宗教以及文化的各个方面。从中国以汉族为主的内地茶文化中的核心茶道来看,茶道是产生于特定时代的综合 性文化,带有东方农业民族的生活气息和艺术情调,追求清雅,向往和谐;茶道基于儒家的治世机缘,倚于佛家的淡 泊节操,洋溢道家的浪漫理想,借品茗倡导清和、俭约、廉洁、求真、求美的高雅精神。

一、

中国茶道的基本精神

“清、敬、怡、真”是中国茶道的基本精神。

清:即清洁、清廉、清静及清寂之清。茶艺的真谛,不仅求事物外表之清洁,更须求心境之清寂、宁静、明廉、 知耻在静寂的境界中,饮水清见底之纯洁茶汤,方能体味饮茶之奥妙。

敬:敬者万物之本,无敌之道也。敬乃对人尊敬,对己谨慎,朱子说:“主一无适”,即言敬之态度应专诚一意, 其显现于形表者为诚恳之仪态,无轻藐虚伪之意,敬与和相辅,勿论宾主,一

举一动,均诒有“能敬能和”之心情,

不流凡俗,一切烦思杂虑,由之尽涤,茶味所生,宾主之心归于一体。

怡:据《说文解字》注“怡者和也、悦也、桨也。”可见“怡”字含意广博。调和之意味,在于形式与方法,悦 桨之意味,在于精神与情感,饮茶啜苦咽甘,启发生活情趣,培养宽阔胸襟与远大眼光。使人我之间的纷争,消弭于 形,怡悦的精神,在于不矫饰自负,处身于温和之中,养成谦恭之行为。

真:真理之真,真知之真,至善即是真理与真知结合的总体。至善的境界,是存天性,去物欲,不为利害所诱, 格物致知,精益求精,换言之,用科学方法,求得一切事物的至诚,饮茶的真谛,在于启发智能与良知,使人人在曰 常生活中淡泊明志,俭德行事,臻于真、善、美的境界。

二、 中国茶德

是由著名茶人庄晚芳教授提出的,概括为四个字“廉、美、和、敬”,即:廉俭育德,美真康乐,和诚处世,敬 爱为人。

廉:推行清廉,勤俭育德,以茶敬客,以茶代酒。美:品茗为主,共闻清香,共叙友情,康乐长寿。和:德重茶礼,和诚相处,与人为善。敬:敬人爱民,助人为乐。

余悦教授,著名茶文化专家、民俗研究专家,“中国茶文化学” 首倡者与理论奠基人,“悦读茶书会”倡导者与推动者。

江西省社会科学院首席研究员、中国茶文化重点学科带头人, 《茶艺师国家职业标准》总主笔、全国《茶艺师》培训鉴定教材主编, 中国民俗学会茶艺研究专业委员会主任、万里茶道(中国)协作体 副,江西省民俗与文化遗产学会会长,硕士研究生导师,享受 特殊津贴专家。

曾任《文艺理论家》《内部论坛》《鄱阳湖学刊》主编,《江西 社会科学》杂志社社长、主编,江西省期刊协会副会长,获得首届 江西省“十佳出版工作者”、首届江西省“十佳期刊编辑”等荣誉 称号;兼任江西农业大学南昌商学院茶艺导师、南昌女子职业学校 高级茶艺顾问、江西广播电视大学茶文化专业建设委员会主任等。

主持全国和省级课题16项,发表论文200多篇,《新华文摘》、 复印资料、《中国社会科学文摘》等转载多篇;撰写书籍60多 本。多次到美国、法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和、澳门、 等地,进行讲学与交流。

96/9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