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网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教师批评语用策略与文化因素

教师批评语用策略与文化因素

来源:99网
学教育 教师批评语用策略与文化因素 围营 佳 内容摘要:批评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手段之一,批评语用策略的选择必然要受到特定文化的制约,中国的等 级观念和礼貌原则是其中最重要的两个影响因素。 关键词:批评语用策略 等级观念礼貌原则 一.引言 批评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手段之一,其目的是督促学生改 正错误,使其行为符合规范。根据收集到的60份自然语料,教 师批评语用策略分为两种:公开批评策略(On record criti— cism)和非公开批评策略(off record criticism)。根据其命题内 容,公开批评策略又分为五种类型:威胁,惩罚,侮辱,抱怨,追 究以往过失;非公开批评策略分为五种类型:委婉,幽默,鼓 励,表扬他人,类比。本文主要分析影响教师批评语用策略选 择的文化因素,以及如何根据这些原则实施有效批评。 二.中国的等级观念 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数千年来,在中国社 会的影响几乎无处不在。儒家文化是一种礼乐文化,它用“礼” 和“乐”的相辅相成来追求秩序与和谐的统一,“礼”规定了每 个人在家庭、社会、国家中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及应尽的义务 和责任;“乐”是多种声音、情感、动作的和谐统一。儒家思想认 为,“礼”的本质是“序”,“乐”的本质是“和”。所谓“序”,意味着 等级、秩序;所谓“和”,意味着和合、和谐,和谐与秩序是对立 统一的,世间既没有一个无序而和谐的现象,也没有一个不和 谐而能有序的事物。儒家的“礼”,所谓“君君、臣臣、父父、子 子”,按照孔子的解释,要按照礼制规定,贵贱有等,上下有序, 各有其位,各称其事。同时,中国人非常重视创造和谐的社会 学教育 秩序。和谐可以通过每个社会成 “面子保全论”fFace—saving The— 批评不失为一个好的选择。 (四)批评的方式 (1)尊重学生。这是在教师批 评过程中最重要的。很显然学生 员了解阳己在等级r{j的地位并接 受自己的等级和责任来实现,这 种关系即是上下关系,要求处于 下级的人对L级的人尊重和服 从。 此,儒家思想界定了中罔人 的i}上界观,成为对其社会行为规 约的准则,包括一些言语行为,如 ory)。在该理论中,面子被分为积 极面子(positive face)和消极面子 (negative face)。积极面子指希望 得到别人的赞同、喜爱。消极面子 指不希望别人强加于自己,自己的 行为不受别人的干涉、阻碍_11。因 而,在交际中,说话人和听话人都 应该注意到自己和对方的面子需 有面子需求,也强烈希望得到别 人的尊重。因此,教师在实施批评 时应该选择合适的批评策略,使 学生认识到教师批评的真诚和可 道歉、称赞、问候等,和一些交往 信。 原则,如会话原则、礼貌原则、面 子理论等。 传统上,教师在教育过程巾 有着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教师 对学生的批评也是完全正当的, 学生应该接受教师的教育,并被 看作受教育的主体。例如,中国学 生很少在课堂上向老师提问,因 为害怕老师答不上来,而使他们 窘迫,另一个原因是这些学生害 怕老师,所以经常在课后问问题。 l大J此,教师运用的一些批评策略 如侮辱、威8办、惩罚都是与这种根 深蒂同的等级笑系相关的。九十 年代开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 理念歼始流行,教师应该尊重学 生已有的知识、情感及个性需求。 因此,教师实施批评策略时,应注 意批评的时间、地点和方式。 三。面子论和礼貌原则 “礼貌”本身是日常生活行为 巾具有道德或伦理意义的一项行 为准则,包括人们为维护和谐的 人际关系所作f}{的种种努力…。但 是,礼貌有其文化特性,中国的礼 貌概念与“面子”和“脸”这两个概 念紧密相连。Goffman[ 1认为,“面 子”是社会交往中人们有效地为 自己赢得的正面的社会价值,是 一种公众形象。而“脸”指的是与 人的社会身份地位相匹配的一种 社会正价值。主要区别在于“面 子”与个人的尊严和声望相关,而 “脸”与在群体中对个人的道德行 为的接受性相关。因此,这两个概 念与一些言语行为如谴责、批评、 邀请、请求等相连。而Brown和 Levinson[ 】的礼貌理论通常称之为 求,从而保证交际的顺利进行。礼 貌具有普遍性的同时,还具有相 对性,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都须 遵守和维护的准则。西方文化中 的礼貌,是指向理想的个人自主 性,而汉语文化中的礼貌是指向 理想的社会同一性[41。所以,在教 师批评策略中,为了取得良好的 批评效果,使用委婉和间接的策 略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面子需 求。 四.教师使用批评策略应注意 的问题 (一)批评的内容 教育教学中的批评旨在让学 生明白其行为与规范之间的落 差、违规带来的损失及为此将付 出怎样的代价。因此,批评的内容 要清楚、具体、有针对性,一定要 言之有理,具体指明是错在哪里 和为何有错,深化讲解可能引致 的后果和产生的危害如何。如果 批评的信息笼统、模糊,就收不到 预期的效果。 (二)批评的场合 任何人在被批评的时候,都 会产生一种自我保护的本能,因 此,批评,尤其是严厉的批评,应 选择没有第三者在场时进行。这 样,既照顾了学生的自尊需要,又 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三)批评的时间 并不是所有的批评都应该在 教师了解情况后立即实施。学生犯 了错误之后,如果老师立刻批评, 学生可能会有抵触情绪,并为自己 的行为辩解而无法接受批评。所 以,有时等事件稍稍平息之后实施 (2)批评学生的行为。教师批 评的核心应该是学生的行为,而 不是学生。这就要求教师在实施 批评时,不应带有主观上的成见, 而应客观地对学生的行为做出评 价。 (3)批评只是针对目前的错 误行为。教师在批评时,只批评目 前的错误行为就够J『,不要提及 学生过去的行为如何。 五.结语 批评作为对学生不良思想行 为的教育手段,它是一种否定性 评价,而批评语用策略的选择也 不是固定不变的,要根据具体的 时间、场合、话题以及学生而定。 同时,在批评中,应考虑到师生双 方的面子需求,尽量避免用师生 具有不同的等级这种观念去选择 批评策略。从而充分发挥批评的 正向功能,避免负面效应。@ 参考文献: [1]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M].上 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225. [2]Goffman。Erving.InteractionaIRitua 1:Essays on Face—tO—face Behavior [H].New Y0rk:Doub]eday,1 967. [3]Brown,P.&Levinson,S.Politeness: Some Universals 1n Language Usage [H].Cambr1dge:Cambrjdge University Press,1987. [4]Mao。LuMing Robert.Beyond Po— liteness Theory:‘Face’Revisited and Reviewed [J].Journal of Pragmatics, 1994(21):451-486. 曹佳,女,中国民航大学外国语学院 外语系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语用学,英 语教学。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