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网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翻译经验:外事口译和笔译的特点

翻译经验:外事口译和笔译的特点

来源:99网
⼀、翻译的种类和外事翻译的特点

  翻译活动的范围很⼴。就其翻译⽅式来说,有汉语译成外语(简称“汉译外”)和外语译成汉语(简称“外译汉”)两种。就其⼯作⽅式来说,有⼝头翻译(简称“⼝译”,interpretation)和笔头翻译(简称“笔译”,translation)之分。⼝译包括交替传译(简称“交传”,consecutive interpretation)和同声传译(简称“同传”,simultanious interpretation或conference

interpretation)两种。就其程度⽽⾔,可分为全⽂翻译(full translation)和部分翻译(partial translation),如摘译。上述种种翻译既有共同之处,⼜有其特点。

  外事翻译的内容主要是在各种外交、外事场合上⼝头和书⾯的讲话和⽂件。在外事场合,⼝、笔译往往同时使⽤。⽐如建交谈判、关于国际公约的谈判,都要求译员既能⼝译,⼜能将所谈的内容和结果落实到⽂字上,成为公报、公约、条约、备忘录、协议等。有时是先⼝译,然后产⽣⽂件。有时则在讲话、演讲前将稿件译好,再到现场作⼝译。   外事翻译的内容决定了它具有有别于其他领域翻译的特点:

  ⾸先,外事翻译政治性和性强。⽆论是⼝译,还是笔译,外事翻译的内容多是国家的⽴场、。稍有差错,就可能影响到⼀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利益、形象、声誉、地位及其国际关系等,就可能给国家和⼈民造成⽆可挽回的损失。因此译者⼀定要严肃认真对待每次翻译。

其次,外事翻译的时效性很强。⼝译⼯作的特点是时间紧,要求译员当场完成翻译过程。笔译也往往有时限要求。有时前台在与某国谈判建交问题,后台同时在翻译建交公报,随时根据前台的谈判情况进⾏修改,随时打出清样交前台使⽤。很多时候在领导⼈出访前不久,才把出访时要⽤的讲话稿定稿交译员去翻,需要在短时间内完成翻译定稿、打字、校对等多道程序。有时我国家领导⼈参加国际性⾸脑会议,在开会现场根据会议进程和情况亲⾃⼿写即席发⾔稿或修改事先草拟的发⾔稿,写完⽴即从会场传出来由在场外的笔译同志译成外语后,交会场上的同声传译译员⼿中,以保证翻译效果。

再者,外事翻译的政治性还决定了它的保密性强的特点。作为翻译,经常要翻译的尚未正式发表的讲话稿及其他⽂件,决不应该向外界透露⽂件内容。   ⼆、外事笔译

  笔译是指书⾯翻译。外事笔译的内容主要是各种外交、外事场合的讲话稿,如在国家会议上的讲话稿,在宴会、招待会上的祝酒词,以及外交上交涉⽤的说帖、声明,国家间的照会、信函、公报、协议、条约等正式外交⽂件。笔译的⼯具过去⽤⼿动和电动打字机,后来改⽤⽂字处理机,现在则是使⽤电脑。笔译的成果是书⾯译⽂。它是供对外提供、公开发表、长期保存的,必须经得起审查、琢磨和推敲。或外交部声明、领导⼈讲话稿、祝酒词等性很强。公报、协议、条约、议定书、国际会议⽂件等则具有国际法律性质。所以,对笔译要求很⾼,不仅要求译⽂正确、准确、完整、严谨,⽽且要求译⽂通顺、优美。译出的中⽂应是地地道道的中⽂,要符合中⽂的习惯;译出的外⽂应是地道的外⽂,要符合外⽂的⽤语。这就要求笔译⼈员具有较⾼的外语功底和母语基础。⼝语译者看似风光,其实与笔译译者⼀样需要有事业⼼、责任感和埋头苦⼲的奉献精神。

  三、外事⼝译

  ⼝译,⼜称⼝头传译,是现场翻译。外事⼝译的主要任务是,担任我领导⼈出访或外国领导⼈来访时双⽅或多⽅谈判、会谈、交谈时的现场翻译,在各种场合的演讲、讲话或参观访问时的介绍即席翻译。在双边会谈中,这种翻译通常采⽤交替传译⽅式。在国际研讨会、国际⼤会、国际组织的年会等各种会议上通常采⽤同声传译。

  要成为⼀个合格的⼝译译员,除具有翻译的⼀般素质外,还必须具有⼀些特别的素质。对于从事外事⼝译⼯作的同志来说,⽆论是交替传译,还是同声传译,翻译的第⼀个环节是听。只有听明⽩了原话,才能进⾏翻译。因此,⼝译译员有敏锐的听觉是极其重要的。译员有好的听⼒,还有需要有良好的收听条件。

  做交替传译的同志往往坐或站在领导⼈的后边或旁边,做同声传译的同志⼤多坐在会场上边的同传厢⼦⾥。这样的位置有利于译员听清楚。但译员有时不得不在各种环境⾥进⾏翻译。如:在⼤型记者招待会上,译员需要听明⽩记者从远距离提出的问题。在领导⼈参观访问时,译员有时不得不在机器的轰鸣声中或⼈声中嘈杂的多⽅进⾏翻译。

  做同声传译的也不是每次都有具有隔⾳效果的同传厢,有时不得不在会场⼀⾓、直接⾯对与会⼈员做同声传译。所有这些情况都会影响收听效果。对于这些影响收听的因素,译员在⼤多数情况下是⽆能为⼒的。为了确保较好地完成⼝译任务,译员应该提前到场,做好装备⼯作。在可能的情况选择⼀个教佳的位置。对同传译员来说,应事先做好检查⽿机是否接插⽆误、电钮的位置是否准确等准备⼯作。但更重要的是平时从主管上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提⾼⾃⼰的听⼒。如:多听带各种⼝⾳的外语,总结规律、熟悉⼝⾳。扩⼤知识⾯、熟悉情况和所谈问题,帮助我们根据所听的⼤概的声⾳进⾏“合理”的猜测(intelligentguess),以求准确理解原话。   1. 外事交传

  进⾏交替传译时,讲话者每讲⼏句话或⼀段话就会停下来,让译员进⾏翻译。在外事活动中,这种翻译⽅式主要⽤在中、外领导⼈进⾏会见、会晤、会谈、对话、磋商、谈判、交涉及参观访问等场合。现场翻译时间紧,不个翻译斟酌的时间,这就要求翻译反应快、语⾔⽔平⾼、语⾔转换能⼒强。在⼤多数外交谈话中,特别是会谈、对话、磋商、谈判、交涉时,中、外领导⼈主要是讨论双边关系和交换对国际形势、国际问题的看法。他们的谈话内容往往性很强,有时⼗分敏感。在这种场合,翻译必须准确⽆误、完整⽆漏,从⾼度把握分⼨。在参观游览、观看演出、进餐陪车等私下随便交谈时,有时可以翻得灵活⼀些。   2. 外事同传

  同声传译是指举⾏国际会议时,在发⾔⼈讲话的同时,由译员进⾏传译。发⾔⼈不间断地讲话,译员边听边译。同声传译是⼝译中最难的。

  同声传译始于1919年的巴黎和会。那次会议第⼀次聘⽤了正式同声传译译员。从1919年到第⼆次世界⼤战结束,这⼀期间的国际会议使⽤英、法两种语⾔的译员进⾏同声传译。1945年,联合国成⽴,规定汉语、英语、法语、俄语及西班⽛语为正式语⾔和⼯作语⾔,后⼜增加阿拉伯语。由于美国及⼀些西⽅国家的阻挠,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直被集团所窃据。当时,美国纠集⼀些国家对中国实⾏孤⽴、封锁,新中国在五六⼗年代参加的国际会议不多。因此,在那段时期,新中国基本没有⾃⼰的同声传译⼈员。1971年,第26届联合国⼤会以压倒多数通过了“恢复中华⼈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切合法权利、并⽴即将集团的代表从联合国⼀切机构中驱逐出去”的2758号决议。⾃那以来,中国积极参加联合国及其

专门机构的活动,积极参加各种国际会议,所以迫切需要同声传译⼈才。1979年,中国与联合国总部委托北京外国语学院开办联合国译员培训班。这是中国历⾸次正规地国际组织、国际会议培训⼝、笔译⼈员。现在,中国有⼀批同声传译⼈员长期为联合国等国际机构⼯作。许多部委都有⾃⼰的同声传译⼈员。   四、笔译与⼝译、交替传译与同声传译的不同特点

  笔译可以查字典、找参考资料、与同事商讨,可以反复研究、体会原⽂,可以琢磨、推敲、斟酌字句。但⼝译,⽆论是交传还是同声传译,都要在讲话⼈讲话的同时听清、领会讲话的内容,记住讲话的原话、原词,并⽴即⽤另⼀种语⾔清楚、准确地表达出来。他们没有思考的时间,没有查找字典、资料和与他⼈探讨的条件。再者,⼈们讲话往往有⼝⾳,讲话的风格也各不相同。有的喜欢⽤简单明了的短句,有的则爱⽤⼀句套⼀句的复杂句;有的⼝齿伶俐、发⾳清楚,有的则⼝齿含混、吞⾳吃⾳;有的说话慢条斯理、有板有眼,有的则说话像开机关,速度很快,句于句之间没有停顿。但任何情况下,⼈们都期待译员能够迅速、完整、准确地翻译出来。⼝译译员在⼯作时,必须保持注意⼒⾼度集中,不能有⽚刻松懈、⾛神。否则,必然会漏听、漏译。他们还必须学会在听的同时,做笔记,并开始将所听到的东西在脑⼦⾥译成另⼀种语⾔。也就是说,译员必须学会同时做三件事--认真听、记笔记、思考翻译。这确实是⼀项⾼度紧张的脑⼒劳动,要求译员不但听⼒好、理解⼒强,⽽且要记忆⼒好、反应快。

  同样是⼝译,交替传译与同声传译⼜各有特点。做交传时,听与表达可以分阶段进⾏。有⼈讲话时,⼝译译员最重要的是集中注意⼒听,⼒求听懂,抓住讲话的主要内容、重点。同时,适当记⼀些笔记。如果没有听清楚,可以请发⾔者再说⼀遍。或⾃⼰重复⼀遍,请发⾔者确认。当讲话⼈停下来让译员翻译时,译员再集中精⼒翻译。译的时候,要抓重点,要注意意思准确、完整,语⾔通顺易懂,讲话速度适中,不带拖⾳、嗯⾳,不拖泥带⽔,不胡编乱造、不懂装懂。实在听不懂或想不出对应词的时候,可以请教在座的中、外⼈⼠。⽽同声传译需要听、说同时进⾏,边听边译。他们不能等待发⾔者讲完⼀句话以后再翻,那样就会跟不上,来不及。译员与发⾔⼈只能⼀两个词组、最多半句话的差距。发⾔⼈讲完⼀句话,译员也应尽快译完这句话。⽽且,不管前半句是如何开始翻的,都应该设法使后半句能够接得上,使翻译的句⼦基本通顺,⽽不致于断句,或是词组、短语的堆砌,凌乱⽆序。尽管同声传译也可以丢掉⼀些罗嗦、重复的东西,⼀些⽆关紧要的修饰词;可以进⾏适当的概括,甚⾄可以省略⽆关紧要的内容,但不能抓不住中⼼意思。同声传译的速度是由发⾔⼈来决定的,译员只能适应。总之,交传必须翻得准、全、顺。⽽同传则难以做到准、全、顺。因此,只要保证主要意思不丢、能够译出百分之七⼋⼗,就可以过得去,被接受。语⾔也不必完全忠实于发⾔⼈的说话风格,⽽是应该学会将长句切成⼏个短句来译,但不能不成句。

  与同声传译相⽐,交替传译有⼀个有利条件。译员听不明⽩的时候可以客⽓地请讲话者重复⼀遍或适当进⾏⼀些解释。⽽同声传译的译员坐在同传厢⼦⾥,对有些字句未听懂或漏听时,是⽆法要求发⾔⼈重复。与同声传译和笔译相⽐,交替传译的另⼀个优势是,译员还可以借助声调、⼿势等来说明意思,达到传神传意的⽬的。坐在同传厢⼦⾥的同传译员和在幕后从事笔译的同志都是⽆法借助⼿势的。在做翻译的时候,交传译员如果不知道某⼀个词或字,还可以稍加解释,把意思译出来就⾏。要求与发⾔⼈同步说话的同传译员是绝没有时间进⾏解释的。可以说,交替传译的表达⽅式可以⽐同声传译和笔译灵活⼀些、丰富⼀些。三者相⽐,笔译的翻译质量要求,交替传译次之,同声传译更次之。但从翻译质量的时间上来看,这个次序就颠倒过来了。同传译员最没有斟酌和思考的时间。交传译员还可以在听的同时,边做笔记,边思考。笔译尽管常常有时限,但思考时间相对充裕⼀些,还可以查字典、咨询他⼈。

  交替传译、同声传译、笔译,既有许多共同的特点和共同的要求,⼜有不少差异,对从事不同翻译⼯作的⼈有不同的要求。正因为如此,在联合国系统、欧盟以及其他⼀些国家,从事⼝、笔译的⼈员是分开的。他们分属于不同的部门,如在欧盟,从事会议翻译的⼈属于会议翻译总司,⽽从事笔译的⼈则属于笔译总司。我国外交部翻译室的绝⼤多数同志历来是多⾯⼿,他们兼做交替传译、同声传译和笔译。当然,鉴于年龄、翻译⽔平、⼯作需要等多⽅⾯因素的考虑,不同的⼈在不同的时期可能有不同的侧重。⼀般情况下,年轻的同志⼝译搞得多⼀些,年长⼀点的同志多搞⼀些笔译。也有⼀些同志各⽅⾯的条件都很好,语⾔功底深厚,可以交传、同传、笔译齐头并进。但不管侧重于哪⼀⽅⾯,每⼀个同志都必须从事笔译,因为,笔译是基础。有平时笔译经验的积累,才能练出⼝译所需要的快速反应和熟练的语⾔转换能⼒。反过来,经常从事⼝译⼯作,经常接触活的语⾔、跟上形势的发展,才能不断丰富语⾔,提⾼笔译⽔平。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因此,译员应⼒争使⾃⼰成为“全才”,成为交传、同传,笔译都⾏的全⾯翻译。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