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网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人口老龄化背景下非营利组织参与居家养老服务研究综述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非营利组织参与居家养老服务研究综述

来源:99网
{I}lJ占善▲金 2014・3(下) ◆社会观察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非营利组织参与居家 养老服务研究综述 刘 俊 摘要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的加深,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本文在国内外相关文献整理的基础 上,探寻非营利组织参与居家养老服务的理论依据,国外非营利组织参与居家养老服务的实践经验,我国居家养老服务发 展的历程及相关研究成果,尝试找出探索和研究的不足,旨在为进一步的研究指明方向。 关键词非营利组织居家养老服务综述 基金项目:湖北省教育厅2013年课题“非营利组织参与居家养老服务研究——以湖北省为例”(编号139344)、教育部20I1 年课题“国际公品供给问题研究”(编号llYJAZH050)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刘俊,湖北经济学院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公共管理。 中图分类号:D9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4)03-185-02 国际通用标准:如果一个地区6O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比 营利组织参与社会保障的活动趋于平淡。2O世纪70年代,西方 例达到10%,新标准是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7%, 国家福利危机,“从摇篮到坟墓”的高福利使得不堪重负,无 那么表明这个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2010年我国第六次全国 法满足公民日益增长的社会保障服务需求,非营利组织提供的社 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O岁及以上人口为1.78亿,占人中总 会保障服务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的不足和缺陷。 数的l3_3%,已经超越老龄化国际标准,进入老龄化社会行列。”。 (一)非营利组织参与居家养老服务的理论基础 根据相关统计预测,到2050年,全国老龄人口将会达到4.1亿人, /市场失灵理论。1974年美国经济学家伯顿・韦斯布罗 约占总人口的30%,其中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将达到近9000万 德首先提出了/市场失灵理论,为非营利组织参与公共物品 人,占老龄人口的22%。老年人口的增加,老龄化进程的JJu快,养 提供奠定了的理论基础。韦斯布罗德利用需求一供给传统经济 老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但现代化进程中传统家庭的养老 学的分析范式来解释非营利部门的存在。在他看来,、市场、 功能不断弱化,机构养老由于运行成本高、总体数量少、服务形式 非营利部门是满足个人需求的手段,这三者在满足个人需求方面 单一等原因也难以满足养老的多样化需求,急需探索一种符合我 具有相互的替代性。和市场在提供公共物品方面的局限性, 国国情的养老模式,社区居家养老成为解决我国现实养老问题的 导致了对非营利部门的需求。 ‘ 重要选择。 契约失灵理论。美国法律经济学家亨利・汉斯曼1980年提 “所谓社区居家养老是指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以专 出的理论。契约失灵是指由于信息不对称导致仅仅依据生产者 业化服务为依靠,为居住在家的老年人提供解决日常生活困难和 和消费者之间的契约,难以防止生产者坑害消费者的机会主义行 精神慰藉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化服务,是对传统家庭养老模式的有 为的出现。契约失灵无法靠市场自行解决,消费者在购买产品时 效补充与模式更新。” ‘非营利组织参与社区居家养老,是指非营 往往会选择依靠市场之外的一些组织来保护自己的利益,如非营 利组织依法通过相应途径,并以多种方式,参与居家养老管理并 利组织,它们不以营利为目的,受非分配性原则约束,不能将所得 提供相关服务,从而增加社会和公众养老服务的行为。”0非营利 利益在组织成员中进行分配,只能用于组织的进一步发展。非分 组织参与居家养老服务,具有其独特的优势:一是可以弥补 配性约束原则使得非营利组织在提供商品和服务时,故意提高价 失灵,提供多元服务:二是弥补契约失灵,完善养老体系;三是提 格或降低质量的可能性不高,抑制了一些市场主体的机会主义行 高居家养老服务的供给效率;四是整合社会资源,提升福利水平。 为,维护消费者的利益。 据相关统计,目前我国不同形式的非营利组织和服务团体在居家 志愿失灵理论。美国著名公共管理专家萨拉蒙教授提出来 养老服务中发挥着积极的重要作用,正在成为一支重要的力量并 的。萨拉蒙指出非营利组织与、营利组织一样有其局限性, 逐渐发展壮大。 也会产生失灵,即“志愿失灵”,这也是非营利组织自身所固有的 一、国外相关研究 缺陷。非营利组织的弱点恰好是组织的优势,因其掌握 在国外,非营利组织参与社会保障的实践引起了学术界和政 着全社会的资源,能够通过立法、运用民主政治程序等方式较好 府部门的高度重视。一直以来,西方国家奉行自由主义,对社会 地克服非营利部门的缺陷;而非营利部门则具有较强的灵活性, 和经济有限的干预,非营利组织参与社会救助成为社会保障的有 能够提供多样化、个性化或者较小范围内的服务等优势。所以, 效补充,非营利组织参与的实践得到快速的发展,一直持续到2O 和非营利组织在各自组织特征方面形成了良好的互补性,政 世纪3O年代资本主义国家第一次经济危机。凯思斯主义的提 府和非营利组织之间应建立起合作关系。 出,国家干预经济成为治愈经济危机的灵丹妙药,这一段时间非 福利多元主义理论。福利多元主义主张不是社会福利 185 t,m'J占和金 ◆社会观察 家庭和社区共同负担。角色转变为规范的制定者、服务 的购买者、管理的仲裁者,应加强与其他服务主体的合作,提 / 20l4・3(下) 的唯一提供者,社会福利应由公共部门、非营利组织、营利组织、 中在日问照料、爱心助老、上门服务等。 (二)非营利组织参与养老服务研究的成果 国内学者对非营利组织参与社会保障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四 高社会福利服务提供的质量和效率,满足公民多样化的福利服务 个方面:一是从理论和现实需要论证非营利组织参与社会保障的 需求。福利多元主义理论最主要的两个方面就是参与和分权。 必要性:二是从参与环境条件和参与的优势等方面论证非营利组 织参与社会保障的可行性;三是从购买非营利组织服务、非 (二)非营利组织参与居家养老服务的实践经验 国外养老服务供给主体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养老服务供给主 营利组织直接提供等方式论证非营利组织参与社会保障的途径; 体的多元化。根据西方发达国家养老服务的实践经验,养老服务 四是从相关法律体系不健全、职能的错位和越位、非营利组 模式主要表现为三类:“一是统一主义福利模式,以英国等福利国 织自身管理的缺陷等方面论证非营利组织参与社会保障的障碍 家为主要代表,注重通过机构为全体国民提供养老服务;二是新 和困境。 自由主义福利模式,以美国为代表,注重在养老服务中强调自立 国内学者对养老服务的研究在服务对象、服务方式、服务内 和互助,注重引入市场机制,从而减少的责任:三是主导 容和供给主体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尤其对服务方式的研究。 的合作模式,以日本为代表,强调与营利组织、非营利组织的 我国学者普遍认为社区居家养老模式能应对传统家庭养老功能 配合,主要发挥宏观和微观渗透的功能。”0英国、美国、 的弱化、机构养老的局限,更能满足养老服务多样化的需求,是符 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养老服务模式各不相同,但都取得了较好的成 合我国国情的养老模式。在服务供给主体研究上,邓国胜、穆光 效,从实践中可以看出,多元化模式是发达国家养老服务发展的 宗等学者指出我国未来养老服务发展的主流应该是、营利机 主要趋势,非营利组织在居家养老服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 构、家庭、非营利机构共同参与养老服务供给,家庭养老、自我养 用。发达国家养老服务发展的经验对我国居家养老的发展带来 老、社会养老和社会助老相结合,走多元化的发展道路。 很多启示:发挥的主导作用、完善法律法规确保非营利组织 国内学者对非营利组织参与居家养老服务的研究在理论和 参与居家养老服务的顺利进行、提供支持家庭照顾者的服务、扩 实践上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唐咏、徐永德等学者指出非营利组 大社区志愿者队伍、建设专业的社工人才队伍等。0 二、国内相关研究 织在养老服务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0贾西津主要从购买养 老服务的角度分析与非营利组织的关系。部分学者选取典 型社区进行调查研究,如周瑁仪以北京市F社区为例、付裕以郑 (一)我国居家养老服务事业的发展历程 2O世纪9O年代后期,我国开始对居家养老服务的实践性探 州市金水区金夕阳托老站为例、李敏以江西省为例、徐峰以南京 索。1998年,北京、上海、大连等老龄化比较严重的城市进行了 玄武区为例、吴春以济南市洪家楼街道为例、唐东霞以南京市鼓 对非营利组织组织参与居家养老的实际状况进行了深 居家养老的尝试。2000年,全国“社会福利社会化”工作会议召 楼区为例,开,会议倡议动员社会力量建设福利设施,开展社会福利服务,满 入的调查研究,对参与的方式、参与的困境和出路进行了一定的  足民众对社会福利的需求。2001年,全国社区实施老年福利服 探讨,旨在提高居家养老服务的质量。务“星光计划”,旨在依托社区,为老年人提供多种多样的福利服 务,建立和完善社区老年人福利网络。2006年,我国颁布《关于 三、总结 现有的文献已经涉及非营利组织参与养老服务的问题,学者 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意见》,第一次明确提出“逐步建立和完善 们从不同的视角进行了理论分析并提出了建议,但笔者认为还存 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服务体 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对养老服务中非营利组织发挥的 系” 2008年,民政部颁发了《关于全面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 作用不够重视,更多的是强调的责任,而忽视了自治组织应 的意见》,进一步推广居家养老模式。2011年,《中国老龄事业发 该发挥的自治;二是对农村养老研究的投入远远少于城市养老服 展的十二五规划》明确“构建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 务研究,研究严重失衡;三是差异性研究不足,我国中西部地区与 撑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创建中国特色的新型养老模式。 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有很大的差异,而现有的非营利组织参与 引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积极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参与。 居家养老服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东部发达地区的部分城市,研究 非营利组织参与居家养老服务的实践在上海市静安去、杭州 应该多元化;四是缺乏整合研究,不少学者对一些社区进行了实 市上城区、南京市鼓楼区、宁波市海曙区、青岛市市南区和大连市 证研究,但大多是个体研究,没有系统性的整合,没有形成发挥作 沙河口区等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在全国的推 用的机制。 广提供了经验借鉴。他们的成功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主要表现 注释: 在:一是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为载体,建立了区、街道、社区三 ①中华人民共和嗣国家统计局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1号)【EB/ OL]201 l-4-28 http://www.stats。gov cn 级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全方位覆盖。二是服务对象相同,均为60 岁以上的老人,特困、独居、失能老人、有特殊贡献和百岁高龄老 人为服务重点。三是服务供给的方式主要是由购买非营利 组织服务,直接将资金拨付给非营利组织,或采用居家养老 服务券和代币券等两种方式。四是提供服务的内容相似,主要集 ②金艾裙,孙计红非营利组织参与居家养老服务——日本的经验及启示.皖西学院学 报2012(6). @祁峰非营利组织参与居家养老服务的角色、优势及对策.中国行政管理.201 1(10). 75—78. ④杨武中国社会组织养老服务策论.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2012.23. ⑤陈成文,孙秀兰社区老年服务:英、美、口三国的实践模式及其扁示.社会主义研究. 2O10(1). ⑤唐咏,徐永德.中国社会福利变迁下养老服务中非营利民间组织的发展.深圳大学学 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1).74—78. 18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