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媒体报道恶性事件时的社会责任考量——以《连环“女杀手”的末路》报道为例
来源:99网
第3期 2011年5月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Jilin Normal University(Humanities&Social Science Edition 1 No.3 Mav.20ll doi:10.3969 ̄.issn.1007-5674.2011.03.002 新闻媒体报道恶性事件时的社会责任考量 以《连环“女杀手"的末路》报道为例 高峰 ,邱秀聪2 (1.吉林师范大学文学院,吉林四平136000;2.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北京100024) [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了新闻媒体报道恶性事件时的社会责任考量,结合一期电视节目《连环“女杀手”的 末路》的内容进行分析,对新闻媒体面对恶性事件时报道与否的合理选择,进行信息报道和转载时的真实性把关。报 道信息时的社会教育功能发挥,以及女性形象在媒体中的畸态塑造,从社会责任角度进行了考量。探讨了新闻媒体 在报道中如何具体把握自己的社会责任,着重分析了女性角色在信息传播中的塑造。 [关键词】社会责任;信息传递;真实性;引导 [中图分类号]G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674(2011)03—0005—03 一、社会责任理论概述 主要原因就是新闻业不能判断责任和不能承担自己 1788年.被誉为自由开创之父的托马斯杰弗 肩负的责任所造成的。指出:除非新闻自由成为“一 种具有责任的自由”即对“良知和社会道德”负责,要 不然,那种自由是危险的新闻媒体必须为它所服务 的社会和公众负责。这标志着社会责任理论的诞生。 1956年,西奥多彼得森在《报刊的四种理论》中,正 式提出了社会责任论的概念和命题。“社会责任理论 是自由主义理论的一种演化形式.这种新的自由观 认为自由是附带着责任的,自由和责任是不可分割 的。”[ ] 逊,在支持制订旨在保护新闻自由的联邦修正 案时,就表明了他对传播者要承担相应的责任的观 点。他在给托马斯麦迪逊的信中谈到,“联邦将 永远不新闻业乐于出版的一切东西,但是这个 宣言并不放弃追究虚假事实者的责任”。他认为,“自 由不是为所欲为,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而是‘应该做 ……如果新闻业不能履行它的职责,那么,人民将迫 使新闻业变得负责’。” 由于传媒自由主义理论自身的缺陷,及传媒滥 当前,我国已经进人了矛盾凸显的社会转型期, 社会利益格局剧烈变化、价值取向冲突、东西方文化 用自由带来的负面社会影响,大众传媒的社会责任 问题在19世纪中叶引起人们的关注,从20世纪初 以普利策为代表的一些报人强化新闻的专业化为标 交汇、新旧思想碰撞加剧。在这一特定的时代背景之 下,作为社会嘹望者的新闻媒体,自身也不可避免地 面临冲击。对媒体的社会责任进行考量,是媒体在面 临时代新背景新条件的情况下对自身发展的思考和 志,普利策早期曾经和赫斯特进行过激烈的黄色新 闻竞争,在晚年开始把新闻专业化作为自己的理想。 他批评报纸的商业化倾向,提出报纸应当把公众利 益放在首位。 而社会责任理论作为一种完整的新闻思想被提 出,则是20世纪中叶的事了。1947年,以罗伯特・哈 钦斯为的新闻自由委员会(The Commission on 修正。 二、案例分析 《连环“女杀手”的末路》报道中的事件大概: 2010年12月21日,安徽卫视《天天故事会》节目最 早播出了题为《连环“女杀手”的末路》的一期电视节 目,节目讲述了黑龙江省某个小村子发生的四起凶 杀案件。事件主角苏红是一位农村妇女,曾接受过卫 Freedom of the Press)发表报告《一个自由而负责任 的新闻界》,报告认为美国的新闻自由正面临危机, 大众传媒已不能满足社会与公众的需要,正在变成 少数人手中的传播工具,而使新闻自由陷入危机的 校教育。离婚,在村中独居,容貌姣好。她连续杀死了 弟媳、妹夫、同村刘老大、同村刘老人,并将其中 [收稿日期]201l—04—10 [作者简介]高峰(1954一),男,吉林梨树人,吉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研究方向:新闻学;邱秀聪(1988一),女,山东诸城人,中国 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基础。 ——)—— 二男一女共三人尸体埋入家中菜窖。新华网新闻中 生活方式的渲染,显示了大众网络媒体的庸俗化和 小报作风趋向,看了新闻的百姓必然成为受害者,这 将直接导致整个大众文化格调不高,这也是网络媒 体公信力不高,仅处于及格水平的一个重要原因。” 真实性要求不仅体现新闻信息的采编过程中, 还体现在引用、转载的过程中。新闻媒体在引用或转 载时必须忠实原信息,并且尽量进行核实,以保证正 确地向受众传递信息。在这一恶性事件的报道中, 《天天故事会》制作了题为《连环“女杀手”的末路》的 新闻报道,而新华网新闻中心则以《连环女杀手痛杀 情人4男尸藏菜窖7年》为题转载。新华网新闻中 心在转载时严重违背了新闻真实性原则,首先,农妇 心在第一时间对这一报道进行了转载。 李普曼在《公众》一书中提出了拟态环境的 问题,即媒体塑造的拟态环境不是现实环境镜子式 的摹写,不是真实的客观环境,或多或少与现实环境 存在偏离。媒体选择报道什么以及从何种角度来报 道,同n,-J ̄报道的过程中认同何种价值观,会受到报 道者本人及媒体机构、管理机构及管理者的因素影 响。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媒体的报道从来就不是社 会现实的真实反映。12]恶性事件因其社会影响性、公 众相关性。报道恰当与否往往更加容易引起社会的 强烈反映。因此,媒体面对恶性事件报道时,如何更 加客观准确地反映社会现实,并且能够取得良好的 社会效果,非常值得思考。 (一)新闻媒体面对恶性事件时,报道与否的选 择 恶性事件发生时,对新闻媒体报道与否的选择, 早已经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争议。2010年3月23 日.福建省南平发生校,8名儿童死亡。4月 12日,广西合浦县西场镇西镇小学门前又发生一起 凶杀案。时隔不到半个月。广东雷州市垒成第一小学 18名学生被人持刀砍伤。紧接着,江苏泰兴市泰兴 镇中心幼儿园,一持刀男子砍伤28名儿童。5月12 日,陕西南郑县一幼儿园发生恶性暴力案件,造成7 名儿童死亡。不到两个月内,类似的悲剧如同传染病 一般高频率重复上演。连续7起因形式相近而被联 系在一起的校,由于作案动机不尽相同,并非 都具有可比性,但人们关注的对象渐渐从事件本身 引申到对媒体有关事件报道质疑。 “恶性事件本身是坏事情,而传媒的报道过程却 有可能做好,也有可能做坏,不同的动机和做法其报 道效应是不同的。可能有三种情况:一是完全的正面 效应,二是完全的负面效应.三是兼有正面和负面的 效应。第三种情况是多数媒体经历过的,也就是报道 后同时产生正、负效应。事件本身是坏事情,再好的 报道都不可能完全产生正面效应而毫无负面效应。”[31 新闻媒体在对恶性事件进行报道时,要充分考虑到 报道与否及如何报道。报道产生的负面效应是可能 引起一些人的效仿,正面效应则是起到震慑作用。一 定程度上引起社会警示,提高群众防范意识。安徽卫 视《连环“女杀手”的末路》节目的报道,一定程度上 起到了警示作用.对破坏社会安全威胁人民生命的 犯罪分子也起到了震慑作用。通过选择这一报道,新 闻媒体及时发出预警,承担了社会报警器的责任。 (二)新闻真实性原则在这一恶性事件报道中的 k.-现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追求真实性也是新闻价值 的源头。新闻媒体要承担良好的社会责任,其首要任 务就是向受众提供真实可信的新闻信息。“出于追逐 经济利益的目的。有些媒体和记者为了提高收视率、 吸引眼球,追求网络新闻的点击量,提供新闻噱头, 喜欢报道车祸、犯罪、婚外恋、色情、丑闻等‘奇闻异 事’。过多社会阴暗面的报道、明星绯闻的炒作、离奇 一6一 苏红杀死了自己的弟媳、妹夫、同村刘老大、刘老六 四人,共三男一女,并非四男,并且被埋人菜窖的是 两男一女(不包括嫌疑人的妹夫),新华网新闻中心 在转载时没有进行认真的数字核实,将其更改为“4 男尸”;其次.新华网新闻中心的转载将事件受害人 定义为犯罪嫌疑人的“情人”,通过安徽卫视《天天故 事会》的报道得知,犯罪嫌疑人和被害人的关系依次 为:被害人为犯罪嫌疑人的弟媳,被害人为犯罪嫌疑 人的妹夫,被害人为犯罪嫌疑人的债主(曾对犯罪嫌 疑人实施性侵犯),另一位也同为债主(也曾对犯罪 嫌疑人实施性侵犯)。新华网新闻中心在进行转载时 将其简单定义为“情人”关系。 “连环女杀手”、“情人”、“男尸”,都是极具刺激 性的信息点,在吸引观众眼球的同时。大大降低了新 闻报道的质量,使得新闻报道陷入庸俗化、低俗化, 降低了新闻报道的格调,陷入了盲目吸引受众眼球 的报道模式,不利于新闻媒体良好形象的塑造。 (三)新闻媒体社会教育功能在这一恶性事件报 道中的体现 新闻信息有着强烈的社会认知作用,这就要求 新闻媒体在进行报道的时候,必须充分发挥信息的 教育功能,不仅仅是简单公布新闻事件的,还要 努力挖掘新闻事件发生的真实原因。尤其是在恶性 事件的报道中.新闻媒体更加应该及时挖掘事件发 生的深层次原因,引导受众及时进行反思,避免悲剧 再次发生。在《连环“女杀手”的末路》的报道中,媒体 报道了事件的大致来龙去脉。交代了犯罪嫌疑人的 犯罪原因:因为丈夫出轨造成婚姻不幸,农村妇女苏 红陷入物质上生活困难、精神上极度痛恨感情不忠 的困局。面对弟媳的感情出轨和要债催逼,面对妹妹 妹夫的婚姻困境,苏红内心积聚的仇恨爆发出来,酿 成了两起亲情悲剧。而同村刘老大刘老六的遇害,起 先也是源于苏红向两人借钱形成的债务纠纷,直至 性侵犯事件发生,矛盾爆发,二人遇害。 在这一次报道中。媒体把关键点放在了事件发 生过程和原因的简单陈述上,甚至是大量篇幅放在 机关的侦破过程中,对报道后期事件发生原因 只是一笔带过。而事件当事人各自酿成悲剧的深层 原因挖掘,以及对受众的警示和认知教育,才是这一 恶性事件报道传播效果的最大化揭示。 (四)女性形象在新闻媒体报道中的角色畸形 20世纪30年代初期《纽约先驱论坛报》的采编 主任斯坦利・瓦利克尔提出,新闻是建立在三个W 基础之上:“妇女(Women)、金钱(Wampun)和坏事 (Wrongdoing)”。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突发恶性事件必 然是新闻报道对象之一。安徽卫视《连环“女杀手”的 末路》的报道,就同时包含“妇女、金钱(债务)、坏事 (强奸、侮辱、凶杀)”三个元素,这也充分说明了这一 女性多样化形象的角度人手,弱化传统观念中的女 性角色定位。更多强调其在公众领域中的形象,尤其 是要避免出现把女性角色作为报道噱头的哗众取宠 之举。在客观真实报道的同时,新闻媒体还应该更多 地关注现代女性的生存现状及她们面临的发展危 机,思考如何逐步改善女性角色在受众头脑中的刻 板印象,使之能够获得与男性同样的发展机会。具体 恶性事件引发的强烈专注度,尤其是对女性形象的 报道更成为这一新闻事件的着眼点。 来说,新闻媒体在进行报道时,不仅要把女性作为报 道的主体,而且应该把关注点转移到女性群体的命 运上,媒体更应该帮助女性认识到自身的价值, 引导当代女性不断完善自己的社会角色定位。此外。 还应该通过报道来影响社会意识,引导社会在 在这一恶性事件中,女性的爱情婚姻悲剧是整 个一系列悲剧的源头。事件主角——犯罪嫌疑人苏 红,作为一名接受过教育、容貌姣好的普通女性,因 为爱情与婚姻的悲剧而导致心理畸态发展.痛恨仇 视一切感情不忠实者,在婚姻失败后常年独居,没有 走出这一悲剧泥潭;此外,作为离异单身女性,苏红 的物质生活处于较为困顿的境地之中,引发了与弟 媳、同村刘老大、刘老六的三场债务纠纷,继而遭遇 了性侵等恶性事件,最终酿成了无可挽回的惨剧。 《连环“女杀手”的末路》报道恰恰忽视了这一根本性 的源头,只是简单把农妇苏红当做一个凶杀案的噱 头,以“女性”、“凶杀”来吸引受众,没有充分挖掘出 造成苏红悲剧背后的深刻原因。 “新闻媒体中的女性形象与新中国成立60年来 中国妇女参与政治、经济、文化、家庭活动的实际存 有差异,一些媒体没有如实反映妇女参与社会发展 的多种角色和多方面的作用,没有反映出她们所受 到的传统思想坑害的状况,没有反映出她们在经济 大潮中所受的排挤和伤害。媒体在女性新闻报道方 面的不作为和广告、文艺宣传方面的对女性的侵犯, 无疑贬低了妇女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和贡献,为业 已存在的男权思想推波助澜。”嘲女性形象在新闻媒 体报道中的角色畸形.甚至是女性角色的缺失,是当 今新闻媒体社会责任考量中的一个重要缺陷。新闻 媒体在塑造女性形象时,不仅应坚持真实性原则.把 事实尽可能地呈现出来,更应注意引导受众清晰地 认识女性在当今社会中的角色价值。应注重从塑造 对待女性问题上向着更加健康的75-向发展。 三、结语 综上,本文主要探讨了新闻媒体报道恶性事件 的社会责任考量,结合一起恶性事件报道时进行分 析,对新闻媒体面对恶性事件时报道与否的合理选 择,进行信息报道和转载时的真实性把关,报道信息 时的社会教育功能发挥。以及女性形象在媒体中的 畸态塑造,从社会责任角度进行了考量。探讨了新闻 媒体在报道中如何具体把握自己的社会责任,着重 分析了女性角色在信息传播中的塑造,探讨了新闻 媒体如何更好地传播女性形象,帮助现代女性找准 自身定位,对新闻媒体报道工作的具体提高有促进 作用 [参考文献] [1]陈力丹.自由主义理论和社会责任论[J].当代传播,2007(3) .[2]h卫.媒介与女性[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153. [3]霍慧,范以锦.媒体面对的最后距离——杀童案引发的思 考[J].新闻实践,2010(3). [4]李国敬.网络新闻标题应体现客观真实性与导向性[J】.新 闻知识,2010(4). [5]周琼.论女性形象在媒体传播中的缺失【J].新闻爱好者, 2010(5). [责任编辑:王金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