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卷第9期 2016 年 09 月
第
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
Journal of Yangtze UniversityCSocial Sciences)
Vol. 39 No. 9
Sep. 2016
“着
VV着十VP”句式意象图式分析
蒋东立
(广西大学文学院,广西南宁53000)
VP”句式中,“V”的动作行为在时间轴上的持续时间长短及终结与否,
受到紧接其后发生的“VP”语义内容制约。该句式包含四种类型的时间顺序关系“V着V着”包 含一个动量渐弱的过程,体现出对事物现象的细致临摹;受前件动词语义内容的制约,后件“VP”与 前件之间的时间界限较为模糊;“ V着V着+ V P ”可以包含后件的出现致使前件行为自然终止的 两个动作行为,二者在时间轴上依次展开;“V着V着+ VP”后件的出现,并没有导致前件动作行
:
摘要:在“V着V着+
为的终止,二者可以在时间轴上同时存在。
关键词:V着V着+ VP;时间顺序;意象图式
分类号:H10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3 —1395 (2016)09 — 0057 — 03在认知语言学中,意象图式是将空间结构映射 到概念结构后,对感性经验进行的压缩性再描写。[1] 约翰逊指出:“意象图式是在我们的视觉、动觉经验 中反复出现的动态构型,它为我们的经验提供连贯 性和结构。”[2](P14)在“V着V着+ VP”句式中,“V 着V着”和“VP”之间遵循着次第扫描的认知方式, 从一个场景到另一个场景不断转换。从意象图式理 论来看,“ V着V着+ VP ”句式的前件与后件之间 相互制约。根据“V着”“VP”的语义特征和前后件 在时间结构上的特性,我们可以把这种句式分解为 具有四种类型时间顺序关系的句式。
间界限较为清晰。
(1)工人们经常是干着干着就辞职了。
构成反复体基础动作的“干”属于活动行为类 型,其行为动作需要持续一段时间。“干着”也具有 活动的情状类型,有起点而没有一个实际的终止点, 是一个无界的动作行为,属于非事件句。动词“干” 具有[+动态][+持续][一终结]的情状特征,是非 时段持续动词。动词“辞职”具有[+动态][一持续] [+终结]的情状特征,存在一个固定的终止点,在情 状类型中属于“完结”类。重叠构成的“干着干着”形 成了一个时间的起点,构成过程的前件。“辞职了” 是一个实现点和终结点,构成过程的后件,意味着前 一个动作行为“干”的“完结”。“了”具有使无界动作 行为有界化的功能,在心理完型性倾向的作用下,使 事件尽可能趋于完整。因此,例(1)前件的无界与后 件的有界,使“V着V着+ VP”句式在认知上成为 一个有界的事件;而二者相结合,便构成了一个在时 间轴上有起止点的过程。整个句式的前后件共同组 成一个完整的事件句。“VP”新活动的出现,就是前 件情状的实际结束。前件动作“V”的终止时间与后 件“VP”的终止时间,是在同一时间节点上。税昌锡 认为,一个完整的事件,在时间轴上,总是呈现出从
一、后件的出现标志着前件的自然结束
“事件句是指叙述一个的、完整的事件的句 子。”[3]从认知语言学角度而言,事件句是有界的句 子,所表示的情状有一个实际的终止点;反之,就是
非事件句,即无界的句子,所表示的情状只有自然的 终止点。在“V着
V着+ VP”句式中,前件的动词
“V”虽然没有一个实际的终止点,是一个无界的动 作行为,但是受到后件“VP”的制约,后件新活动的 出现,标志着前件情状的实际结束。整个句式的前 件、后件共同构成一个事件句,前件、后件之间的时
收稿日期:2016 - 05 - 01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3
BYY147)
作者简介:蒋东立(1990 —),男,河南信阳人,硕士研究生。
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2016年09月
开始时的无界状态向结束时的有界状态转化的过 程,其间存在着一个过渡状态。[4]
(2) 筷子拿着拿着,又放下了。
例(2)中,“拿起一拿着一放下”是一个有完整的 时间起止点的动作行为过程,整个过程呈现出一种 非离散状态。尽管动词“放下”是一个[+瞬间][一 持续]的动作,但在后件“放下”中,其被有界化的 “了”转变为一个具有自然终结的动态事件。(3) 跑着跑着,突然就一下子跌倒了。
例(3)可以用“正
V着VP”来表达。“跑着跑
着”具有[+动态][+持续][一终止]的情状特征。 “跌倒”是非自主性瞬间动词,致使“跑着”这个持续 动态行为中断。无论在任何时间节点上,“跌倒”都 可以看着一件事情的结束,因此,整个句式就是完结
类有界事件句。汉语中大量的动结式“V + R”动词 以及粘合式动词或形容词补语,都带有粘附于动词 后的行为状态词,如好、完、起、下、上等。这些动词 后的行为状态词,都可以看作不需要其他成分配合 就能确定的具有自然终结点的行为类型。以上数 例,均可用如下时间图式表示:
[r! rz r3\". rn/qn] P
ti tz
t3--- tn
在此图式中,t代表感知的时间,r代表一■个延 续的动作在时间点t的激活状态,q代表前一个动 作终结后另一个动作的激活情状,P代表一个延续
的动作有可感知的边界。在人们的认知中,具有非 延续性特征的动词“辞职”“停”“死”“放下”“跌倒” 等,存在一种精确或大概的时间终止点或段。这些 动词出现的后续状态,即“辞职”“停”“死”“放下”“跌 倒”后的静止状态,不再是人们关注的范围。时间tn 上实现了两个情状即由r到q的转变,而情状q则
不可延续。
二、后件的出现并没有导致前件的终止
在“V着
V着+ VP”句式中,当后件“VP”中的
“V”动词与前件的“V”动词,都具有相同的[+动
态][+持续][一终结]情状特征时,因后件动词语义 内容的制约,前件和后件之间的时间界限会变得较 为模糊。
(4) 他俩说着说着,就吵了起来。(5) 他们谈着谈着,很自然地谈到天下大事上来。
例(4)例(5)中,尽管“说着说着”和“谈着谈着”
在认知上存在一个起始点,但有无起始点实际上并 不重要。后件“VP”“吵了起来”和“谈到天下大事上 来”的起始点,显然是与前件同步进行的。在会话 中,尽管话题内容随前一个动作“说”和“谈”发生转
移,但是后件“VP”的出现,并没有导致前件动作的 终止,而且后件自身并没有显示自然的终止点,前后 始终都是在“说”和“谈”。随着时间轴的推延,这两 个动词都具有[+动态][+持续][一终结]的情状特 征。虽然例(4)中“吵”的语义程度强于“说”的语义 程度,但二者表示的还是同一动作行为。因此,我们 倾向于将整个“V着V着+VP”看作一个无界的非 事件句。这可用如下图式来表达:ri
rz r3-\" rn rn+1---
tl t2 t3 tn tn+i
在图示中,行为主体自始至终都是在动作行为
状态r的基础上,随着时间轴而展开,前件、后件之 间并无明显的时间过渡,且无时间终止点。
三、前件是有界的事件句,后件是无界的
非事件句
“V着
V着+ VP”实际上包含两种句式,前件
倾向于是事件句,后件则随人们视点的转移,在时间 轴上成为一个无界的非事件句。
(6) —个民警跟记者聊着聊着,竟然头靠沙
发睡着了。
(7) 书看着看着,就睡着了。
例(6)后件动词“睡着”在时间轴上的任意一点 都是“睡”这种状态,因此是一个无界动词。“睡着” 致使“聊着”这个行为停止,所以,从整个结构来看, “聊着聊着”是一个语义渐趋终止的事件句。“睡”这 种状态没有终止的界限,后件是一个无界的非事件
句。因此,“V着V着+VP”句式实际上包含两种 句式,前件倾向于是事件句,后件是一个无界的非事 件句。同理,例(7)后件的出现,致使前件具有一个 自然的事件终结点,即到达“睡着了”状态,“看书”的 动作行为状态也就会自动停止了。这可用如下图式 来表达:
ri rz r3-\" r/pnpn+1 pn+z-\"
tl t2 t3 …tn tn+1tn+2 …
该图式表明,在时间tnl,动词实现了由情状r 到P的转变,r表示前件的情状终止,后件的情状p
继续在时间轴上延续。在该图式中,有一个大致的
第39卷第9期蒋东立:“V着V着+VP”句式意象图式分析
时间点tn,但由于后件自身是一个新出现的状态,且 具有[+持续][一终止]的情状特征,故随着人们视 点的转移,其进人了一个无界的状态。
四、前件和后件均有强持续性特征
在“V着V着+
VP”句式中,后件“VP”的出现,
并没有导致前件“V着V着”动作行为的终止,二者
均表现出强持续性特征,可以在时间轴上同时存在。
(8) 看着看着,竟抹起眼泪来。
(9) 坐着坐着,睡着了。
例(8)的前件与例(7)相同,但是在时间图式上 表现不同。由于“看着”和“抹起眼泪”两个动作行 为,可以在时间轴上同时并行,即“边看边抹眼泪”, 而后件在前件正在进行的某个时间段内产生,能够 被人所观察感知,故两者之间存在着一个大致的边 界。在没有上下文语境的情况下,因为后件“起…… 来”表示一个动作行为的开始,而不存在一个终止 点,其情状特征为[+动态][+持续][一终结],因
此,我们倾向于把例(8 )看作无界的非事件句。例 (9)的后件与例(7)相同,但在时间图式上的表现也 不同。在人们的认知中,尽管存在着状态的自然转 变,即由“坐着”状态过渡到“睡着”状态,但是前件在 后件出现后,均可依然存在,表现出强持续性特征, 伴随性动作“坐着”在时间轴上可用“坐着睡着了”表 示,因此,整个句式是一个非事件句。
(10) 听着听着,我们的眼睛湿润了。
(11) 等着等着,就不耐烦了。
同样,例(10)和(11)两句中,后件“VP”“湿润” 和“不耐烦”状态的出现,并没有导致前件“听着听
着”和“等着等着”动作行为的终结,二者在时间轴上 同时存在,ri并行不悖。这可用如下图式来表达:
rzr3-\" r/pnr/pn+1r/pn+z...
tl t2 t3 …tn tn+1tn+2…
该图式表明,在时间点tn后,“r/Pn+1”和“r/
pn+2”两个状态共存,即“V着V着+VP”句式后件
的出现,并没有导致前件动作行为的终止,二者可以 在时间轴上同时存在。
“V着
V着+ VP”将人们观察动作行为的视
点,从“V”的状态转移到“VP”的状态,体现出一种
过程性。从事件的内部时间结构上看,事件可以分 为完结和未完结两类。事件句与非事件句的对立, 是人类语言的普遍现象。这一现象,也是“有界/无 界”这对概念在语法上的反映。在人们对连续时间 的叙述中,总是一个事件接着一个事件。汉语就是 以事件与事件之间的有界限和无界限来认识世界 的,也是按照这样的认知用语言描述世界的。[3]能够 进人“V着V着”结构的动词是自主动词,其中,动 词的语义条件建立在“V着”的基础之上。该类动词 必然能够进人“V着”结构,但是能进人“V着”结构 的动词,不一定能够进人“V着
V着”结构。一部分
表示结果状态且仅凭一次性动作就能完成的动词,
如“锁”“开”“醒”“醉”等,就不能进人“V着
V着”结
构;而另一些[+状态]的动词,则可以进人“V着V
着”VP结构,如“爱着爱着”“信着信着”等。在对后件 的观察中,我们发现,“VP”基本上由主谓短语和 述宾短语充当,其谓语动词多是产生瞬间状态变化 的动词,如“懂”“忘”“死”“发现”“明白”等,且具有 [+动作]、[一可控]、[一自主]、[+瞬间]、[+心 理]、[+情感]等语义特征。1*
参考文献:
[1] 李福印.意象图式理论[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7(1).
[2]
Johnson, Mark.The Body in. the mind:The Bodily Basis of Meaning»Imagination. and Reason.[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7.[3] 沈家煊有界”与“无界” [J].中国语文,1995(5).[4] 税昌锡.动词界性分类试说[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5(3).
责任编辑韩莖吾
E-mail: shekeban@ 163.com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