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赋》为例浅析魏晋时期的文学自觉
来源:99网
2014年4月 文学研究 谚掰 以《文赋》为例浅析魏晋时期的文学自觉 张瑞瑞 河南大学文学院河南摘开封475001 要:魏晋“文学自觉”这一问题首先由日本汉学家铃木虎雄提出,鲁迅在其著名演讲《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中将 铃木氏的观点用文学家的热情进一步进行了阐发并得到学术界的积极响应。本文主要以陆机的《文赋》为例,探讨了魏晋时期文化自 觉的具体表现。 关键词:文赋;文学自觉;具体表现 宗白华说:“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 及其特点的认识已经十分深刻。 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最富于智慧、最 三、文章自觉追求审美 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 魏晋文学的自觉也是人的情感通过文学抒发的自觉。 代。”re(P177)文学在这样宽松的大背景下逐渐进入了自觉时期。 《典论・论文》中,曹丕将文章分为四科八体,并说明了各类文体 而这种自觉的具体表现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的艺术风格。“诗赋欲丽”便是曹丕对文学作品讲究辞藻、追求彩 一、文学从学术中得以 丽的最早自觉,首次从正面肯定了其审美价值,渐渐摆脱诗赋创 先秦时期人们认为所有可以行诸于文字的文章都可以叫作 作中儒家政教观念的束缚,注重表现思想情感与艺术形式的美。 文学,也就是文、史、哲都属于文学领域。所以文学自觉的第一个 提出这一新诗学价值尺度的陆机在《文赋》中就有这样的说法: 表现就是它从学术中了出来。更具体的表现两个方面,其一 “其会意也尚巧,其遗言也贵妍,暨音声之迭代,若五色之相宣”121 是刘宋文帝时期设立的四学馆,即儒、史、玄、文四个单科大学。 (P219),讲究藻采、声律、巧思的审美要求,与“诗言志”的传统儒 儒学就是我们所说的经学,玄学相当于古代的哲学,史学是历 家诗教分庭抗礼,丝毫不提文学的讽喻之义或粉饰润色鸿业之 史,然后是文学。在此可以看到学术已经分开,文学从中出 功用。 来。其二,南朝刘宋时期由历史学家范哗编撰的《后汉书》中出现 他在《文赋》中第一次明确提出对作品声韵美的要求,反映 了《文苑传》一类,书中有大量文人、文学家。它列入东汉文学名 了创作风气的大的转变,在理论上也是一个重要标志。对于文学 士23人,实际上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有意识的为“文学家”所立 作品的艺术美,陆机提出了五条标准,这就是应、和、悲、雅、艳。 的专传。其实,早在范晔之前,魏曹丕已谓:“文章经国之大业,不 这是运用音乐的原理来讨论五种文病,通过批判五种文病,具体 朽之盛事。”(《典论・论文》),其中的“文章”值的是“文学”。此外, 阐发他对于文学的审美理想。这种与传统的“诗言志”相背离的 源于晋代的文笔之争一般认为,无韵者笔,有韵者文。文笔之辨, 思想正昭示着文学审美的全面自觉。 也标志着文学从学术中得以。 四、该时期文论的繁荣 在这个时期人们已经知道文学和其他文体所属的领域不 魏晋时期较之前代,有关文学发展规律的专门著述大量出 同,明确了文学作为一个学科的价值和其本身的特点,它是 现,对文学的发展规律进行了系统而深入地探讨。 一个的存在。这是魏晋时期文学自觉的第一个表现。 曹丕的《典论论文》是在文艺思想发展和文学理论批判方面 二、文体辨析风炽 具有重大转折意义的一篇纲领性文献。陆机的《文赋》第一次系 如果魏晋时期人们仅仅意识到文体的而不了解文体的 统全面地研究了文学创作的基本理论,对六朝文学理论批判发 下辖的话,那就谈不上文学自觉。汉代文士已经对文体有了一定 展影响极大,不仅《文心雕龙》是对他的全面继承和发展,挚虞、 的认识。骚体赋的演变、“七体”的形成和发展、“连珠体”的自成 李充的文体论、沈约等人的声律论、萧统的《文选》中的文学观念 一格,均是文人们在创作实践中,对体式不断摹拟、探索和创新 都是在陆机思想影响下,从某一方面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在文 的结果。到了魏晋,随着文学的全面自觉,文体的分类与风格也 学自觉这一方面有很重要的地位。“体大而虑周”的文学理论著 越来越明确。 作《文心雕龙》的出现,标志着南朝已成为文学自觉全面成熟的 曹丕将文章划分为四科八体,以《典论》为基础,中国古代的 时期。这些现象均表明南朝文学理论家对文学的认识有了全局 文章分类论发展到了“辨体”论阶段。陆机的《文赋》在《典论论 性的自觉。 文》提出文体分八体四类的基础上,把文体分为十类并具体概括 其风格特征。十种文体风格特征的论述,既有内容方面的特点, 参考文献 也有形式方面的特点,但并不是每一种文体风格都涉及这两个 [1]宗自华.美学散步.论《世说新语》和晋人的美【M].上海:上 方面,这和曹丕是一致的,但比曹丕要深入细致的多。之后,刘勰 海人民出版社,1981. 的《文心雕龙》“论文叙笔”二十篇对几十种文体的特征既有凝练 [2]郭少虞.中国历代文论选:第一卷[M].上海:上海古藉出版 的概括,又有细致的分析。由此可以看出,魏晋时期人们对文体 社,1979. 作者简介:张瑞瑞(1993一),女,河南鹿邑人,河南大学文学院2011级学生,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