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第4期总第682期
现代语文
MODERN CHINESE
No.4
General No.682
“疑问代词+也+VP”式中“也”的认知解释
王 佳
(北京语言大学 语言科学院,北京 1000)
摘 要:从认知的角度来看,“疑问代词+都+VP”的认知方式是总括式扫描,主要从物体的外部特征凸显其空间特性,关注的是整体效果,而不在意整体内部的差异。“疑问代词+也+VP”的认知方式是次第式扫描,主要对逐一出现、连续变化的事件的内部活动过程进行表述,凸显疑问代词所指代的集合内部所有元素的特征。同时,后者常作用于元素按级阶排列的集合上,举极端项来观测整体效应,能开启注意力视窗。
关键词:疑问代词+也+VP;次第扫描;级阶序列
一、引言
以往相关研究的侧重点是格式义和使用频率以及肯否
袁毓林(2004)曾引入“总括扫描(summary 对认知概念,来解释这两种句式的差异。“Wh+都+VP”
“疑问代词+都/也+VP”是现代汉语的高频格式,scanning)”“次第扫描(sequential scanning)”这定用频方面的特点,同时也关注这两个变式的共性。句式通过“都”对一组最小事件的加合来表示全称意语言事实告诉我们,虽然都是疑问代词作主语,但“都”义,它凸显了一种整体性的意象(totality image),本来是表总括的副词,而“也”原本是表类同的副词,是一种对个别最小事件构成的总体的总括式扫描。两个副词的语义基础并不相同,因此,“都”式和“也”“Wh+也+VP”通过“也”对一组最小事件的合取来表式表达全称的方式也不同。“都”通过总括,对前边的NP加以全称量化,表示总括的对象全都具有VP所指的行为、状态或属性;“也”则是将具有类同性的最小事件加合起来。例如:
(1)村里食堂开张后两天,队长让两个年轻人进堆在晒场上……(余华《活着》)
(2)我的曾祖父一年多以前回到家中后,就一病不起,曾祖母花光她所有的积蓄都无法换回他往昔的生气,于是又当掉了家中所有值钱的东西。到头来连她自己也一病不起了。(余华《在细雨中呼喊》)
例(1)通过“都”将“锅、铁皮”加以全称量化,侧重对事物的总体概括,用于总括指代此类生活用品。例(2)依次述及“曾祖父先卧床病倒”“曾祖母为此
示全称意义,它凸显了一种分列性的意象(listing image),是一种对构成一个总体的个别最小事件的次第式扫描。袁毓林(2004)指出,无论采取哪种扫描方式,被扫描的集合内的一系列最小对象的地位总是等价的,没有差别的,挑出任意一个足以代表其余元
本文也沿用这组认知概念,对“也”可以出现在表任选总括句式中的所作用的对象的特点进行考察,发现“也”式对扫描对象提出了“不均等”的要求。例如:
(3)不管是富人还是穷人都(*也)能进来坐坐。(4)无论是批评还是劝告都(*也)听不进去。在例(3)、例(4)中,“富人”和“穷人”、“批评”和“劝告”是地位平等的选项,但是“都”能进
城去买煮钢铁的锅,那些砸烂的锅和铁皮什么都(*也)素。
奔波劳累变卖家当”“最后曾祖母也同样病倒”等事件,入到这两句话中,但不能用“也”来替换。这就需要
例中“也”的使用凸显了这一系列事件的共性。如果我们从认知的角度进一步探讨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将“也”换成“都”,则情态语气有所改变,带有更强的主观同情色彩。
作者简介:王佳,女,北京语言大学语言科学院硕士研究生。
本文从首先考察“也”在表任选总括句中所作用的对象的特点,接着对“也”式和“都”式的语义操作模
57
式进行分析,最后从“次第扫描”“开启注意力视窗”述角度可以归结为“他不吃”。例(10)用“都“字两个角度来描写“疑问代词+也+VP”式和“疑问代词+都+VP”的语义表达模式,以期对上述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
二、“也”所作用的对象的特点
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分析“也”表类同加合时对所作用的对象提出的要求,或者说是对“也”所作用的对象构成的集合内的元素所提出的要求。
(一)“也”不能作用的对象
在条件句中,所作用的对象地位平等时不能用,只能用“都”。例如:
(5)无论从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角度看,还是从教育自身的发展角度看,科学教育都(*也)需要人文教育价值导向。
(6)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无论资本主义还是社
会主义的社会关系都(*也)在不断地调整和完善。副词“都”和“也”蕴含集合内的任何一个对象,但是当进入到上述条件句中,只可以用“都”,不可以用“也”。这是因为在这种情况下,“也”对集合内地位平等的元素提出了“不均等”的要求。而在那些者仍然有细微差别,“也”式易凸显出集合内的极端项。例如:
(7)无论吃多少巧克力,她也(都)不会变胖。(8)不管怎么努力,他也(都)跑不过她。例(7)中的“多少”指的是极端值“多”,不指;例(8)中的“努力”指的不是一般程度的努力,而是指即使达到极端项“最努力”的情况,也还是不如她。
马真(1999)也曾经分析过类似的例子:(9)无论是什么鱼,他也不吃。(10)不论是什么鱼,他都不吃。
上述两个例句是同一句式,但“也”和“都”不可以互换。二者虽然都表示“任何条件下的鱼,他不吃”,但是并不意味着它们的语义基础一样、没有区别。通过观察,我们发现,例(9)是指“他”大鱼
不吃、小鱼不吃、好鱼不吃、坏鱼不吃,如果用“也”的极性用法来分析的话,即是指“最好的鱼,他不吃”,更不要说质量还未达到最好的那一级阶。从认知角度来看,虽然“也”式扫描到了整体,但是它更在意总体内部的区分,如在内部区分出“好鱼”和“坏鱼”两个极端,并且有意凸显出“好鱼”作为说话者想要表达的鱼类的重心。因此,说话人说话时所强调的叙58
表示总括,指说话人在说话时想强调的重点不是“不吃”,而是鱼所涵盖的种类与范围,“带鱼”“鲤鱼”“鲶鱼”……任何种类的鱼,他都会选择不吃,用“都”字扫描了鱼的整体,不在意内部的细分,只表示鱼的总括。
由此可知,同一个意思,如果说话人的认知方式不同,选择表达的语法手段不同,那么在语用倾向上就会有很大的差异。
(二)“也”能进入的周遍性句式有级阶属性“都”式和“也”式都表示全称意义,但是表示意义的途径和方式是不同的。例如:
(11)这件事谁也不知道。(12)这件事谁都不知道。
例(11)是通过“也”的类同加合在一起的,可
理解为“张三不知道这件事→李四不知道这件事→王
知道这件事……”,通过“也”将一系列最小的类同事件加合起来,“谁”指这个集合中的任何一个元素,这个元素(人)具有“不知道这件事”的性质。例(12)是指“李四不知道这件事,张三不知道这件事,王知道这件事……”,通过“都”将一系列事件总括进来,起到呼应和辅助来表达该集合中的任意一
个元素全都无一例外的意义,凸显一种更为显豁的全称意义。虽然“都”和“也”都能进入周遍性句式中,但我们发现,“都”在进入周遍性句式中显得更为自由,而“也”却受到一定程度的约束。例如:
(13)所有人都(*也)在吃饭。(14)每一个人都(*也)想考大学。(15)连小王都(也)不知道。(16)一个人都(也)没来。
根据上述语料,我们不难发现:“也”不能进入到总括扫描的周遍性句式中,因为该集合中不区分内部成员,着眼于整体观测,起到全称量化的意义,同时“也”也不能进入到集合内部各要素地位平等的周遍性句式中。不过,像“连……也VP”或者“一个也不VP”的周遍性句式允准“也”进入,这是因为该句
式区分内部成员,且集合内部成员在一个级阶上,都是举极端项以统括全体。“也”式中的疑问代词可以做有级阶的解读,通过否定语用尺度上的最小量来蕴含比它大的所有量,从而达到全部否定的意义,表示
VP的那一个也没有VP”一类意义。
(三)“也”可作用于级阶对象的多种用法毕永峨(1994)区分了“也”的三种用法:对称
“也”“都”和“也”可以互换的句子中,我们可以发现二“少”“连最有可能性并列、程度性包含、评价性婉转。我们主要采纳毕文的前两种观点。“也”本身就可作用于并列对象和级阶对象,而且作用的对象有相似性成分。例如:
(17)他会车工,也会钳工。
主要是观测对象在各阶段所产生的变化,更偏重从动作的内部活动来表现其时间性;“总括扫描”是人们对认知对象进行整体性观测的结果,侧重于观测的整体效应,主要从物体的外部来凸显其空间特征。不过,
(18)你去北京参观访问,我们也去北京参观访问。我们应注意到“也”式和“都”式的区别并不是空间
这两个例子中,“你”和“我们”、“车工”和“钳性和时间性之别,因此,当借用这组认知概念来分析“都”式不区分疑工”是“也”的类同对象,“也”引出一个选项集合,这两个句式时应做出相应的调整。
而且集合内的各个要素地位平等。而“程度性包含”问代词所指代的集合中所包含的具体对象,也不关心中并列性成分的值根据语言外的标准,也是在一个级阶上排列。例如:
(19)怎么扳也扳不动。(指很用力地扳,超出正常扳)
(20)我永远也不会忘记你。(指永远,而非暂时)(21)连他的敌人也不得不佩服他。(敌人都佩服,爱人亦如是)
(22)这个字我怎么写也写不好。(指很努力地写,不是随便写)
(23)这瓶盖你怎么拧也拧不开。(指很费事地拧拧不开,更别提轻松拧拧不开这种情况了)
以上例子通过否定某个论域中的极性元素,然后用“也”加合类同,从而达到对这个论域中所有元素的否定。比如(21)句表达了认识世界的一个级阶:“他的爱人佩服他→他的朋友佩服他→他的同学佩服他→……→他的敌人佩服他”,在认识层面上虽然只出现了“敌人”这一极端值,但是该句在命题层面上只需通过对级阶的一个极端值的否定,就达到了涵盖该级阶中所有值的效果。
三、“也”式次第扫描的具体方式
关于“也”式进行次第扫描的具体方式,我们可以在Langacker(1987)的理论上做进一步的分析。Langacker认为,在总括扫描中,一个情景的不同方面,反映到一个认知单位里,被一个接着一个地检验,数据则被不断地合计。扫描过程完成时,所有与这个认知单位有关的方面就作为一个整体集合,在观察者的头脑中显现。在次第扫描中,有关的认知单位被连续地检查,但数据仅在事件的某一阶段被合计。当合计完成时,在事件的下一阶段,一组新的扫描数据又被收集。这样,隐含在事件中的变化就通过一系列互不相同的小事件表现出来,最后再将一系列最小事件加合起来。
从某种程度上看,Langacker所描述的次第扫描更适用于具有时间性的事件。“次第扫描”是人们在认知世界按照一定的扫描过程对认知对象进行观测,
扫描过程的各个阶段,只从整体上来认知集合内部各元素无一例外地全都具备该句动词的特征。“也”式关注扫描过程的各个阶段,而且区分疑问代词所指代的集合中位于不同阶级的各项元素,尤其善举极端项,
然后用加合算子“也”对这个集合中的有关元素进行类同性加合,最终以举极端项表总括义。如果我们将“也”举极端项以表整体的思路继续
延伸下去,或许还可以引入Talmy(2000)
“开启注意力视窗(windowing of attention)”的概念,以凸显事件框架中特定部分的认知过程。例如:“他打破了杯子。”这个致使事件包括了“施动者拿起杯子”→“施动者挥动胳膊扔出杯子”→“杯子飞向空中”→“杯子有力地触及地面”→“杯子碎了”这一系列动态事件,但是在表述这个动态事件时我们只需引出开头和结果这两个重要时间节点以开启注意力视窗。同样地,当我们用“也”式时也可以只开启极端项的注意力视窗。
从“次第扫描”和“开启注意力视窗”的概念切入,有助于我们对以往的研究做出更透彻地分析。以往对“也”式中疑问代词的指向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是以袁毓林(2004)为代表,主张疑问代词所指代的集合中的各项元素是平等的,挑出任一元素足以代表其余的元素。但是以这种思路分析似乎无法解释疑问代词在很多情况下都有指向极端项的倾向。如上文已经分析过的“吃多少巧克力她也不会胖”是指“多吃而不指少吃巧克力”。另一种是以杉村博文(1992)、杨凯荣(2002)为代表,主张“Wh+也十VP”格式是一种疑问代词借助“也”的“类同意义”表示一种“极端情况”的格式,表示“连最有可能VP的那一个也没有VP”一类意义,其中的Wh表示“偏指意义”,指称“最有可能VP的那一个”。但是研究者们就疑问代词表示的是最小量并没有给出令人信服的解释。其实,也+VP”中的Wh的指向有多种可能。例如:
(24)谁也不愿意教他。(25)这瓶盖你怎么拧也拧不开。
例(24)有两种解读的情况,一种是“所有人都
59
“Wh+不愿意去教他”,并没有偏指意义;另外一种是“就连平时最乐于助人的同学都不愿意去给他讲解”。如果不是出现在特别的语境下,第一种理解应用更为普遍与自然。例(25)含有明显偏指意味,“你努力拧不开”和“你付出了一点努力,你也拧不开”直到“你尽最大努力了,还是拧不开”,虽然条件不同但是语义结果类同。
我们注意到用以往的两种模式来解读“疑问代词+也+VP”格式都容易顾此失彼。“也”式中的疑问代词指代对象可能是极端项,也可能是表示任指、偏指两可的情况。因此,我们认为“也”式在认知上遵循的是“次第扫描”的方式,对集合内的所有元素逐一检查,强调集合内部各元素均具有相同特征,最后用加合算子“也”类同加合。不过,在有些情况下,“也”可以通过列举位于级阶序列中的极端项以蕴含整体,从而实现总括义的表达,开启注意力视窗。
语言归根结底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主观反映,认知基础的差异,决定了周遍性主语句“疑问代词+都/也+VP”这两个句式存在着差异。本文从认知角度解释二者的区别时,也着重描写了“也”式独特的认知方式。我们认为,“也”式在认知上采用的是“次第扫描”的方式,确认疑问代词所指的集合中的全部元素都VP,并常作用于元素以级阶序列排列的集合,以凸显其内部差异,开启注意力视窗,举极端元素以统括全体。这一特点有时很难从“疑问代词+也+VP”格式上直接观察,因此,本文从三个方面考察了“也”在其他表总括任选的句式中所呈现出来的语义操作特点,即在表达平等任选的条件句或者集合内部不区分元素个体差异及各元素间地位平等的周遍性主语句中不允准“也”进入。我们这里没有探讨“都”式与“也”
式在肯否定用频上的差异,这也与本文所借鉴的认知模式有关,这一问题同样值得我们深入探究。
参考文献:
[1]巴丹.“都”与“也”在相关构式中的微殊与中和[J].
汉语学报,2013,(3).
[2]巴丹,张谊生.“都”与“也”在任指句中的异同[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4).[3][德]弗里德里希·温格瑞尔,汉斯—尤格·施密特.认
知语言学导论(第二版)[M].彭利贞,许国萍,赵微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4]陆俭明.周遍性主语及其他[A].沈阳主编.陆俭明选集
[C].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5]陆俭明,马真.现代汉语虚词散论[M].北京:语文出版
社,2009.
[6]马真.说“也”[J].中国语文,1982,(4).
[7]蒋勇.“都”允准任选词的理据[J].当代修辞学,2015,
(5).
[8]袁毓林.“都、也”在“Wh+都/也+VP”中的语义贡献
[J].语言科学,2004, (3).
[9][日]杉村博文.现代汉语“疑问代词+也/都……”结
构的语义分析[J].世界汉语教学,1992,(3).
[10]张怡春.也说周遍性构式中的“都”和“也”[J].汉语
学习,2011,(4).
[12]杨凯荣.“疑问代词+也/都+P”的肯定与否定[A].
徐烈炯,邵敬敏.汉语语法研究的新拓展:21世纪首届现代汉语语法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
[13]毕永峨.“也”在三个话语平面上的体现:多义性或抽
象性[A].戴浩一,薛凤生.功能主义与汉语语法[C].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4.
Cognitive Explanation of “ye(也)” in “Wh + ye(也)+VP”
Wang Jia
(Faculty of Linguistic Sciences,Beijing Language and Culture University,Beijing 1000,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tries to explain the semantic pattern of “Wh+ye(也)+VP” in the universal subject senten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gnition, and analyzes the specific mode of “Wh+ye(也)+VP” in the sequential scanning. The cognitive mode of “Wh+dou(都)+VP” is summary scanning, which highlights the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object mainly from the external characteristics, and pays attention to the overall effect, rather than the differences within the whole. The cognitive mode of “Wh+ye(也)+VP” is sequential scanning, which mainly describes the internal activity process of the events appearing one by one and changing continuously, highlight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ll elements within the set that the interrogative pronoun refers to. Moreover, the latter often ACTS on collections of the elements arranged in order, opening a “window of attention” to observe the overall effect by lifting extreme items.
Key words: Wh+ye(也)+VP;sequential scanning;magnitude order sequence
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