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索沃和阿富汗:美国争夺石油利益的战略通道
舒先林
(长江大学经济学院,荆州,434023)
摘要:在新旧世纪之交的短短3年内,美国以避免“人道主义危机”和“反恐”为由先后发动了科索沃战争和阿富汗战争。今天看来,尽管这两场战争有着不同的理由和不尽一致的战略意图,但都隐藏着一个共同的战略目标:依靠军事力量在世界“石油供应心脏地带”及其油气连接通道地带进行油气地缘政治(oil-gas geopolitics)扩张,维护和控制美国主导的中亚通往西欧的石油运输通道和通向印度洋的石油供应通道,阻隔通向中国和俄罗斯实施的石油连接战略要道,以实现美国新的“大中东”石油霸权战略。
关键词:油气地缘政治 时代转换 科索沃战争 阿富汗战争 石油战略通道 美国石油霸权
冷战后,美国对中东石油的依赖程度不仅未能像它所希望的那样不断降低,相反,其作为世界“一超独霸”庞大的经济体却越来越离不开海外石油。为此,美国对中东作了重大调整,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将石油置于其核心利益或根本利益地位。维持和巩固其中东石油霸权,日益成为冷战后时代美国最根本的“国家利益”。当这种根本利益无法通过经济手段和政治外交手段来保证的时候,美国就会通过军事入侵和占领确保其中东石油的霸权体系。在冷战结束后的十几年里,美国就“牵头”在“大中东”及其周边地区发动了四次大规模的高科技局部战争。所谓“大中东”(Great Middle East)是伊拉克战争后美国提出的“大中东计划”所涉及的区域。它一般是指全球22个阿拉伯国家。“大中东”还有几种说法,不管怎么说,“大中东”都包含两个“心脏”地带,一是“广义中东”(西
收稿日期:2004-12-10。
作者简介:舒先林,男,1963年生,长江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级博士生,主要从事世界经济学、国际贸易关系和国际石油问题的教学和研究。近年来主持《加入WTO对中国发展开放型经济的影响和对策研究》等多个研究项目,发表有关国际石油经济与政治关系的论文10余篇。
本文为湖北省教育厅社会科学研究十五规划项目《大国能源博弈对中国石油安全的影响和对策研究》(编号:2004d16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1
亚和北非)和环里海地区的“石油心脏”地带,二是全球“心脏”地带。战争是政治的继续,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美国发动海湾战争和伊拉克战争背后的石油战略企图已为许多人所认识。然而,对于在20世纪与21世纪之交的短短3年内,美国在非石油主产区的科索沃和阿富汗地区,以干预“人道主义危机”和“反对恐怖主义”为名发动的两次战争,人们一般认为与石油几乎毫无关系。殊不知,事实上,它们与海湾战争和伊拉克战争一样,其后隐藏着美国全球石油霸权战略意图。尽管这些战争都是在各种不同背景下发动的,每次战争的具体意图也有一些差异,但是,这些战争都包含了一个美国一直不愿明说甚至极力淡化的企图——通过武力推进油气地缘政治(所谓“油气地缘政治”就是从地缘政治学的观点来看待石油与天然气问题,即由油气储量、产销、消费的地理分布和地理相关的因素引起的,涉及国际政治、军事和经济等关系战略问题。)扩张,绝对控制中东石油,以期稳固美国的石油霸权乃至世界霸主地位。本文着重探讨了科索沃和阿富汗在“连接”世界“石油供应心脏地带”和“石油消费心脏地带”的战略通道中的枢纽地位以及美国基于这一地位而发动的科索沃战争和阿富汗战争背后隐藏的石油霸权战略。这种探讨或许会对中国开展“能源外交”和石油企业经营有所裨益和启示。
1 科索沃和阿富汗:新油气地缘政治版图上的战略通道
要了解美国之所以对科索沃和阿富汗感兴趣,除了从巴尔干和中亚的传统地缘政治重要地位考虑以外,还必须从世界油气地缘政治版图中心的时代演变进行考察。
1.1 世界油气地缘政治版图的演变
世界油气地缘政治的中心经历了从墨西哥湾时代到波斯湾时代再到“中心与外围对峙”时代的转换,最后形成新时代的油气地缘政治版图。
2
(1)墨西哥湾时代(19世纪60年代到20世纪中叶)。1859年美国人德雷克在宾夕法尼亚打出了第一口油井,标志着商业性开发石油时代的到来。到 1930年世界石油产量几乎达到每天400万桶,其中美国的原油产量达250万桶,占世界总产量的%[1],直到20世纪50年代,美国一直都在世界石油市场上占据统治地位。由于美国的石油业集中在得克萨斯州等墨西哥湾沿岸,所以这一历史阶段就被称之为“墨西哥湾时代”。在这一时期,美国主要关注于本国的石油开发,英国石油公司、英荷壳牌公司等美国之外的石油公司无力插手墨西哥湾的石油开发。因此,较早地发现丰富石油蕴藏的俄罗斯、委内瑞拉、伊朗、罗马尼亚等国,就成为美国之外的重要产油国,并成为能源地缘政治竞争的主要地区。
(2)波斯湾时代(20世纪中叶到20世纪70年代末期)。到20世纪60年代,中东地区的已探明石油储量和产量迅猛增长,完全打破了世界石油的生产和资源格局。从1948到1972年,美国石油的日产量从550万桶增加到950万桶,而美国在世界总产量中的份额却从%下降到22%。中东的石油日产量从110万桶上升到1 820万桶。同时,这一时期,美国的石油储量虽然从210亿桶增加到380亿桶,但美国在世界总储量中的比重却从43%下降到7%;而中东的石油储量从280亿桶上升到3 670亿桶。在1948-1972年,世界上70%的新增石油储量是在中东发现的[2]。世界石油生产的中心已转向波斯湾地区。随着世界石油生产从墨西哥湾向波斯湾的转移,世界能源地缘政治竞争便围绕着中东地区迅速展开。二战后的短短十几年,美国的石油公司在的支持和庇护下,迅速取代了英国在中东的石油霸主地位。20世纪60年代,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OPEC)登上世界历史舞台。在70年代,OPEC通过第一次和第二次石油危机从石油公司手中夺回了石油定价权和生产权,从而就实际上掌握了对世界石油市场的控制权,中东已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石油中心。
(3)中心与外围的对峙(20世纪80年代至今)。 经过第一、第二次石油危机,OPEC
3
对世界石油市场的控制力达到顶峰。但过高的油价一方面引起了石油需求量的下降,另一方面促使非欧佩克产油国原油供应量增加。1969年以后在英国的北海、美国的阿拉斯加等地区相继发现大油田。从1976-1979年,墨西哥的探明石油储量增加了6倍[3]。从1979-1985年,非欧佩克产油国的产量逐渐超过了OPEC。在世界石油市场供大于求的压力下,OPEC为稳定油价,开始实行“减产保价”。这使非欧佩克产油国在世界石油市场上的份额迅速上升。1981年在西方国家的石油供应量中,非欧佩克之外的供应量首次超过OPEC。为夺回市场份额,OPEC于1985年下半年发动了价格战,导致1986年油价暴跌,产油国的石油收入普遍大幅下降,出现了所谓的“逆向石油危机”。`
此时,俄罗斯、美
国、墨西哥、中国、挪威、英国和加拿大成为欧佩克之外的七大产油国。这表明,OPEC力量开始衰落,同时也削弱了波斯湾作为世界能源中心的地位。但是,由于中东特别是海湾地区石油储量和储采比的无可替代性,世界新增石油需求将主要由海湾国家来满足,未来的世界仍然离不开中东石油。因此,在波斯湾仍然保持着世界能源中心位置的同时,非欧佩克产油国和拥有大量战略石油储备的石油消费国都分别拥有一定的市场控制力,从而形成了多家参与、互相制衡“中心与外围对峙”的能源政治版图。
1.2 “石油供应心脏地带”——冷战后世界油气地缘政治新版图
冷战的结束和苏联的解体,使得中亚出现了一些新国家,这不仅重新塑造了中亚地区的地缘政治格局,而且深刻影响到世界油气地缘政治版图的演变。中亚和中东连成“大石油中东”,形成了新的油气供应中心。所谓“大石油中东”一般是指波斯湾地区、中亚和北非等石油资源富集地区构成的世界石油供应的中心地带。它与近年来特别是2003年伊拉克战争以来美国媒体和领导人言论中的“大中东”一词所指范围极为相近。由于环里海的中亚地区具有巨大的油气现实和潜在储藏量,导致在新旧世纪之交掀起一场新的油气地缘政治的“里海之争”。虽然世界各著名机构对里海地区油气储量的估计和预测不尽一致,甚至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但是对里海及其周边国家在新的世界油气政治版图中的重要地位
4
的认识却是一致的。虽然,里海不一定能够成为“另一个”海湾,但是“里海地区可能成
[4]为今后10年世界石油市场极为重要的新角色”。与此同时,环里海的中亚和外高加索地
区与俄罗斯不仅在地理上连为一体,而且同属于前苏联政治版图,由于俄罗斯拥有世界第一位的天然气储量和名列世界前茅的石油探明储量,因此,里海-中亚-俄罗斯也构成一个巨大的油气地带。
如果我们把冷战后里海和中亚的油气资源向东与俄罗斯油气地带连接,向西与“大石油中东”连接,那么,在全球范围内,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条弧状的油气地缘政治新版图:从北非的马格里布到波斯湾,从波斯湾到环里海地区,从环里海地区到俄罗斯的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油气资源富集地理带。这个巨大的地理带蕴藏着65%的世界石油储量和73%的天然气储量。这一地理带拥有的油气储量和生产量都足以使北海、墨西哥湾、南美在世界油气供应格局中逐渐变得边缘化。因此,这个地缘政治和油气资源重叠的亚非地带,是一个生死攸关的能源地缘政治战略争夺区域,它将成为新世纪世界油气的主要供应来源地,正是从这种意义上,可以把由西非-北非—波斯湾—里海—中亚-西伯利亚-远东等地构成的“条状带”称之为世界“石油供应心脏地带”。
与此相联系 ,在世界油气供应心脏地带的外围,形成了两个世界能源需求弧形带,第一个需求弧形带包括东亚、东南亚、南亚一直到欧洲;第二个需求弧形带包括南北美洲、撒哈拉以南非洲、大洋洲。在这两大消费地带之间呈现两个明显的趋势和竞争关系:一是同为世界油气消费“大户”的欧美和亚太地区,前者绝对消费量很大,但能源需求增长较为缓慢;后者不仅绝对消费量日益变大,而且增长幅度远远超过欧美;二是由于海湾和南美产油国政治局势动荡,两大消费地带之间争夺油气供应的竞争越来越激烈。
1.3 科索沃和阿富汗:新油气地缘政治版图的连接枢纽
5
从上面世界油气地缘政治版图的演进过程和特征,可以发现,美国在新旧千年之交之所以要对科索沃和阿富汗这两个“贫油区”大打出手,进行高烈度的军事干涉,并不是真正为了人道主义和反恐,而是鉴于这两个地区在新的世界油气地缘政治版图中所具有的无可替代的地缘战略地位:它们是连接与沟通“石油供应心脏地带”和美欧石油消费地带、通向里海-中亚石油“心脏地带”新的油气地缘政治枢纽。
由于世界油气资源的供给与需求的非一致性和不平衡性,必然要在供求、产销之间进行油气勾连,从而形成油气地区连接。有的学者认为,油气地区连接包括产油国和消费国之间的相互投资[5]。但是,笔者认为,在产油国及其所在地区局势稳定的情况下,由于油气的供求分离带来的石油安全问题,主要是运输通道安全的问题,因此,油气地区连接主要表现为“石油供应心脏地带”与需求地带之间的贸易通道和运输线路的连通和对接。在全球范围内,油气地区连接主要是从“石油供应心脏地带”到需求地带的流通与对接。而在亚欧上的油气地区连接,可以分为西向、东向、南向、北向四个方向多条线路[6]。在世界“石油供应心脏地带”向能源需求地带输出能源的通道中,中国、伊朗、阿富汗和土耳其等国家和地区占据着至关重要的位置。鉴于本文所研究的内容和范围,这里仅涉及里海-中亚石油的地区连接,即石油运输线路的走向与控制问题。
里海石油开发和连接涉及两个重要问题,一是关于里海法律地位,即里海水域划分和资源归宿问题,二是里海-中亚石油通往世界市场的输线路走向问题。这两个问题都与油气地缘政治战略地位的争夺有关。苏联的解体和里海石油天然气的发现,使得环里海地区成为世界新的地缘政治博弈热点之一。里海南北长1 200 km,东西宽320 km,该区域蕴藏着丰富的油气资源。据美欧一些机构估算,里海的石油储量在900亿~2 000亿桶,约占世界石油总储藏量的8%,天然气储藏量约14×1012 m3,占世界天然气总量的4.3%左右[7]。冷战结束前,里海沿岸只有苏联和伊朗两个国家,它们根据1921年的俄罗斯-波斯条约和1940年苏联-伊朗条约共同管理里海,并在各自认定的区域进行经济活动。
6
苏联解体后,里海沿岸的国家由2个增加到5个,新增了阿塞拜疆、哈萨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后3个国家加上乌兹别克斯坦和吉尔吉斯坦构成通常所说的中亚五国,它们都是苏联解体后分离出来的新国家,与俄罗斯和伊朗一起构成环里海地区或里海-中亚油气区域。里海究竟是“湖”还是“海”,以及与此相关的水域和资源划分,沿岸5个国家争论不休,至今尚未达成共识,加之美国等西方国家势力为了各自的石油利益而频频介入和争夺,从而使得“里海之争”更趋复杂。
“里海之争”的复杂性更是表现在输线路走向及其利益纷争上。谁控制了石油运输的管道线,谁就可以控制中亚的石油资源。因此,美国、俄罗斯、伊朗等大国基于各自的政治和经济利益,形成不同甚至相互冲突的战略构想和重点。而且这又与该地区纷繁复杂的国际和地区矛盾、民族和宗教纠纷等问题纠缠在一起,使里海的输线问题“将产
[8]生严重的地缘政治后果”,并“形成新的国际关系体系”。里海沿岸俄罗斯、伊朗和缺乏
出海口的中亚5个国家都想争取经过自己的国土或对自己有利的石道线,美国、西欧也强力介入以确保自己石油利益最大化。于是就形成了里海油气资源地区连接中的多条线路并存、竞争和冲突的格局。这些线路有的已经着手建设,有的正在规划之中,主要分为西向、南向和东向三大线路。
西向线路的设想和实施都是最早的。主要有三条:(1)哈萨克斯坦-俄罗斯新罗西斯克线路。美国暗中反对这条线路。(2)巴库-格鲁吉亚-黑海-土耳其线路。该线路因每年可带来可观的过境收入而为格鲁吉亚所支持;美国承诺为铺设这条回避俄罗斯的管道提供资金担保。(3)哈萨克斯坦-阿塞拜疆-土耳其线路。这是美国等西方国家和土耳其看
好的一条线路。它建设成本较低,安全隐患较少,可以实现地缘利益与能源利益的统一[9]。
南向线路主要有两个方案。(1)里海东岸-伊朗北部-伊朗南部已有管道-波斯湾的哈尔克岛线路。几乎所有的研究报告都认为:这条线路距离短、成本低、运输相对安全,
7
而且是把石油运输到东南亚和远东市场的最近的通道,不失为最佳选择。由于美国的竭力反对,以及阿塞拜疆与伊朗的矛盾,这条线路至今未能付诸实施。(2)土库曼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阿拉伯海线路。美国的石油公司、沙特的石油公司曾与土库曼斯坦和巴基斯坦签署该线路的建设协议。设计线路全长1 600 km,投资20亿~25亿美元,日输油能力100万桶[10]。这条线路的起点还可以是哈萨克斯坦,它是美国积极支持一条南向线路。
东向线路主要包括从中亚或海湾经中亚,再经中国直至太平洋西岸的线路。这条线虽然路最长(从哈萨克斯坦西部算起到太平洋西岸达6 600 km),但是由于它能够连接能源消费大户中国、朝鲜、韩国、日本,从长远看,也未必不能付诸实践。实际上,1997年中国与哈萨克斯坦曾签署了一条长达3 000 km、耗资35亿美元到的输道合同,当时引起了美国的高度警觉。2001年暂时冻结这一计划,后来该线路又被中哈两国提上议事日程[11],并于2004年开始动工兴建。
由此可见,在世界“石油供应心脏地带”,特别是里海-中亚油气向能源需求地带石油输出通道中,中国、伊朗、阿富汗和土耳其等国家和地区占据着至关重要的位置。中国和土耳其在东西向的油气连接中的枢纽地位自不必多说。单伊朗就牵涉到大国利益关系和油气地缘政治博弈等复杂问题。目前,从海湾和中亚出发到达印度次的5条线路的走向都与伊朗和阿富汗有关。但是,由于美国与伊朗不和,美国一直对伊朗实施经济制裁,使得过去“里海之争”的西向和南向建设方案舍近求远,都绕开了伊朗;最近又出现伊朗核问题,美伊关系更加紧张,美国就更不愿使中亚到印度洋之间的南向油气通道途径伊朗。然而,通过伊朗或阿富汗把中亚能源输送到波斯湾出口是中亚油气输出成本最低的路线。由此可见,在美国没有“解决”伊朗之前,阿富汗的油气连接战略枢纽地位是何等重要。同时,在西向油气连接中,科索沃地区也具有与阿富汗和伊朗类似的重要地位。分析至此,已隐隐约约可以感到,“西向线路”、“南向阿富汗线路”与科索沃战争和阿富汗战争
8
背后的美国中亚石油争夺就“内在”地联系在一起了;而其中所包含的浓厚“石油色彩”以及美国构筑“大中东”石油霸权意图的轮廓似乎依稀可见。
2 科索沃之战中的石油因素
1999年3月24日,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借口南斯拉夫在科索沃阿尔巴尼亚人造成了“人道主义灾难”,打着“高于主权”、“为价值观而战”等新干涉主义旗号,未经联合国授权,公然以压倒优势的军力对南斯拉夫发动了以空袭为主要手段的战争。这场持续了78天的战争,以南斯拉夫撤离科索沃、北约实际占领而告结束。
科索沃虽然没有石油,但是它直接关系到西方国家石油利益的充分实现以及美国中亚石油霸权地位的巩固问题。科索沃战争爆发前,美国就担心其主导的里海石油“西向线路”通向欧洲市场的方案受到科索沃局势的干扰。美国支持的西向线路之一是从保加利亚黑海的布尔加斯港,经过马其顿直抵阿尔巴尼亚的亚得里亚海法罗拉港口,这一线路在马其顿附近离科索沃只有20 km。由于西方国家“在阿尔巴尼亚和马其顿投下了巨大的经济赌注”
[12],因此,科索沃危机势必影响美国石油公司的投资安全与收益,而且对美国通过
主导“西向线路”输道构筑中亚石油霸权的企图也将构成严重威胁。在这种情况下,科索沃战争就在“干涉人道主义危机”的漂亮口号下发生了。
北美和西欧是全球石油资源消费最多的地区,这些地区的国家如果不能从包括中亚在内的“石油供应心脏地带”获得稳定的能源供应,其经济的长久发展和社会稳定将难以实现。美国等北约国家能否有效控制这些地区的石油资源,科索沃通道的稳定安全至关重要。美国通过北约国家发动科索沃战争,就能够控制科索沃通道,从而将俄罗斯势力挤出巴尔干地区,并可由此向东扼制俄罗斯从黑海进入地中海的咽喉要道,进而保护美国在里海的石油利益,挤压俄罗斯的生存空间。向南还可以加强北约南翼,控制海湾、北非等产油国
9
局势,以确保“大石油中东”通道的安全。可以说,科索沃战争除了实现其他一些战略目的以外,更重要的是,它进一步加快了美国对亚非油气资源区域的渗透,巩固了其霸权体系下的中亚石油通道。
3 阿富汗战争与美国能源战略
2001年9月11日美国纽约世界贸易中心遭恐怖袭击,导致大楼坠毁和数千人死亡,发生震惊世界的“9·11”事件。“9·11”事件后,美国宣布国际本·拉登为元凶,并指责阿富汗政权支持、庇护了拉登的恐怖行为,遂于当年11月7日发动了持续仅两个月的阿富汗战争。政权被推翻,卡尔扎伊上台。但是,美国宣布反恐战争远未终结,美军将继续留在阿富汗,为其军事力量长驻中亚地区找得了一个“充分”的理由。
而地处中亚的阿富汗有着连接欧洲和南亚的独特地理位置,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过去,它的重要性在于地缘政治枢纽地位,今天它更成为地缘与能源双位一体的战略通道。阿富汗与里海相隔得不远不近,既可以使美国接近里海又不至于使里海沿岸各国感到较大的压力。控制了阿富汗,就可以居高临下地控制波斯湾和里海两个世界石油富集区,建设美国主导的“南向线路”石道,并切断俄罗斯南向通道,对中国西部构成压力以及影响经过中国的“东向线路”的实施。正是由于阿富汗在未来开发里海与中亚地区石油资源与地缘政治战略上的重要冷战地位,所以前苏联在1979年入侵阿富汗,试图以此为基地南下,打通进入印度洋的陆上通道,钳制海湾产油区和迂回包围欧洲。对此,尼克松惊呼:“莫斯科已经打到离霍尔木兹海峡——西方石油咽喉上的战略性控制点——不到三百英里的地方。从阿富汗南部的基地,米格战斗机能够飞到海峡,而在这以前,它们是飞不到
[13]他后来进一步说,苏联企图控制他的国家的“石油咽喉”这个地方的。”,“我们必须把
苏联与阿富汗之间的战争看成是我们与莫斯科竞争中的一场至关重要的战役,而不应该把
10
[14]为此,美国采取了针锋相对的遏制措施:它看成是发生在遥远地方的一场边缘冲突。”
1979年底,卡特总统提出了“即使用武力也要保卫海湾地区的石油”的主张;1981年里根建立了一个的美军司令部,专司美国中东、海湾和非洲19个国家的军事行动[15],以确保美国进口石油的安全;与此同时,美国向阿富汗赠送了大量武器和金钱,以扶持反苏势力,而后来“渐成气候”的和本·拉登曾从中受益匪浅。
虽然遏制恐怖主义对美全的威胁是美国打击阿富汗直接原因,但是,反恐战争却为美国一直伺机进入阿富汗以控制中亚石油通道的努力提供了一个绝好的机会,却并非偶然。阿富汗本土已经探明的油气资源十分有限,石油储量只有73 Mt,天然气1 400×108 m3之多[16]。因此,美国看中阿富汗,主要原因不在于其境内有限的油气资源,而在于其石油通道的战略地位。阿富汗正好可以满足美国的这一要求。中亚-里海石油经过前述的阿富汗、巴基斯坦“南向线路”石道出海,不仅距离近,而且可以避开伊朗与俄罗斯。1996年控制阿富汗不久,就有石油业内人士发现,争取开通“南向线路”石道是巴基斯坦支持和美国默认统治阿富汗的一个重要原因[17]。“9·11”事件前夕,美国能源机构的一份报告认为,阿富汗的战略重要性在于其作为中亚到阿拉伯海的出海口的潜在石油中转站地位,它是新世纪的“丝绸之路”——中亚地区石油出口的重要通道。
在前述中亚-里海石油的东西南三个方向中,为了分散风险,美国在支持“西向线路”中的部分计划同时,也开始考虑“南向线路”的战略规划。特别是从塔吉克斯坦的杜尚别经过阿富汗再到巴基斯坦的卡拉奇港口的线路,长约2 720 km,其中从土库曼斯坦首都阿什哈巴德经阿富汗到卡拉奇只有2 000 km。由于并不听命于美国,因此,美国为了在中亚伊朗、俄罗斯和中国的中亚石油战略,迫切需要在阿富汗扶植一个的政权。
可见,美国从其石油霸权的战略利益立场出发,必然发动一场控制阿富汗的战争。从
11
这个意义上说,“9·11”事件只是导火线,而美国干涉和控制阿富汗,从军事上控制中亚则不过是迟早的事情。这一点从阿富汗战争前美国智囊人物的中亚战略构想,以及战争后美国及其军事力量在中亚的动向可得到进一步印证。
4 控制中亚:美国“大中东”石油霸权战略的重要步骤
冷战结束后,麦金德所说的中亚“心脏”地位不仅未降低,反而更加凸现起来。1997年布热津斯基为美国中亚战略出谋划策,他说:“美国的首要利益是帮助确保没有任何一个大国单独控制这一战略空间,保证全世界都能不受阻拦地在财政上和经济上进入该地区。只有在一个油气管道和交通运输网络通过地中海和阿拉伯海以及陆地把这个地区直接与世界经济活动的主要中心连接起来的时候,地缘政治的多元化才能变成一个持久的现实。”他还在谈到阻止俄罗斯南下时指出:“美国应给予最有力的地缘政治支持的国家是阿塞拜疆、
[18]这里乌兹别克斯坦和(在该地区之外的)乌克兰。这三个国家都是地缘政治的支轴。”
所谓的“全世界都能”自由进入中亚,其实质至乃是美国霸权下的“自由”,是美国试图取代俄罗斯对中亚的垄断地位,实施其新的石油霸权战略。2004年底乌克兰国内总统选举所引起的危机和动荡,背后不能说没有美国地缘政治图谋的影响。阿富汗战争结束后,美国以铲除恐怖主义残余和保护卡尔扎伊为由,宣布将“无限期”留驻阿富汗。与此同时,美国借打击藏在潘西峡谷的之机将其军事力量渗透到格鲁吉亚和吉尔吉斯斯坦,而其真正意图仍在石油。“格鲁吉亚也是里海石油与土耳其之间最短的输油线路”,而“输
[19]自然会从美国的军事存在中受益”。因此,美国在反对国际恐怖主义旗号下,其军
事力量“自然而然”地渗透到中亚更大地区,根本意图是控制通向中亚石油的战略通道,为构筑其“大中东”石油军事霸权体系铺路。可以预见的是,今后美国对该地区国家的干涉,无论是经济渗透和控制,或是干涉内政与策划政变,还是耀武扬威乃至诉诸武力,都与“石油利益”有关,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其“大中东”的石油霸权梦想。
12
参 考 文 献
1 施鸿熙.国际石油经济.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2. 5
2 徐小杰.新时期的油气地缘政治——中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 28~29 3 张文阁,陈之云.墨西哥经济.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6. 88
4 U.S. Gaspian Area Foreign Policy in Conflict with Resources Plans. Oil & Gas Journal, Aug.11, 1997. 19 5 徐小杰.新时期的油气地缘政治——中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 38~40 6 王亚栋.世界能源地缘政治图景:历史与发展.国际论坛,2003,(2):3
7 王新谦,吴锋.阿富汗战争后的里海能源与中亚地区国际关系.宁夏社会科学,2002,(3):20 8 王逸舟.全球化时代的国际安全.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236 9 吴磊.中国石油安全.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194
10 Accord inked for Pakistan-Turkmenistan. Oil & Gas Journal, Aug.4, 1997. 25 11 舒先林.日石油博弈与竞争下的合作.东北亚论坛,2004,(1):79 12 R. N. Taylor. The new Great Game. The Guardian, March5, 2001 13 [美]尼克松.真正的战争.北京:新华出版社,1980. 108
14 [美]尼克松.1999:不战而胜.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7. 155
15 左文华,肖宪.当代中东国际关系.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9.312~313 16 王丰,刘洪义,李建华.石油资源战.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3. 171 17 吴磊.中国石油安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278
18 [美]兹比格纽·布热津斯基.大棋局——美国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线战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197、198 19 N. P. Walsh. Oil Fuels US Army Role in Georgia. The Observer, Sunday May12, 2002
Kosovo and Afghanistan: A Strategic Channel for U.S to Contend for Profit from
Petroleum
Shu Xianlin
(Economic College, Changjiang University, Jingzhou, 434023)
ABSTRACT
During the 3 years at the cross of centuries, The United States launched wars against Kosovo and Afghanistan successively with the excuses of “avoiding humanitarianism crisis” and “antiterrorism” respectively. From view of today, though the two wars had different causes and different strategic intentions, the strategic objective hiding behind them is common: making oil-gas geopolitical extension in the “heart region of petroleum supply” and oil-gas connecting channels with military force, maintaining and controlling the supplying channels for Central Asia petroleum dominated by U.S to Western Europe and the Indian Ocean, and obstructing the strategic petroleum thoroughfare connecting China and Russia, in order to fulfill its new “Great Middle East” petroleum hegemonic strategy.
Keywords: oil-gas geopolitics, conversion of era, Kosovo War, Afghanistan War, petroleum strategic channel, petroleum hegemony of U.S
13
1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