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测试卷班级: 姓名: 得分:
1、看拼音写汉字(24分)
归 (xǐng) 暗(huì) 烧 (zhuó) 然而止(jiá)
视(chēn) 绊(jī) 意(qiè) 参 不齐(cī)
脱(zhèng) 杂(rǒng) 叱 风云(zhà) 然(chàn)
2、根据课本,给下列古诗文补写出上句或下句。(14分)
① ,思君不见下渝州(李白《峨眉山月歌》)
② ,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③马上相逢无纸笔, 。(岑参《逢入京使》)
④ ,野渡无人舟自横(韦应物《滁州西涧》)
⑤正是江南好风景, (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⑥ ,青山独远归。(刘长卿《送灵澈上人》)
⑦满坐宾客, ,微笑,默叹,以为妙绝。(林嗣环《口技》)
3、名著阅读(8分)
全宅子里,谁也不喜欢这位“好事情”,大家都用讥笑的口气说他;那个快乐的军人妻子,叫他“石灰鼻子”,彼得伯伯叫他“药剂师”和“巫师”,外祖父叫他“妖术师”、“危险人物”。
(1)上面这段文字出自_____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_______。(2分)
(2)这部作品的主人公是谁?请概括发生在主人公身上的一件事。(2分)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课文,解释下面文言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10分)
(1) 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口技》)
(2) 会宾客大宴。(《口技》)
(3) 既而儿醒。(《口技》)
(4) 孰若孤?(《孙权劝学》)
(5) 满坐寂然。(《口技》)
三、阅读理解(41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6题。(25分)
忽一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忽然扶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10.解释下列加点字。(6分)
(1)中间力拉崩倒之声______(2)一抚尺而已。______ (3)虽人有百手
(4)不能名其一处也 (5)几欲先走 (6)两股战战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2)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
12.语段中画线的句子表现了什么情态?它是什么描写?它在文中起什么作用?(6分)
13.结尾 “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能否删去?为什么(4分)
14.选出下列词与例句中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4分)
(1)例句:不能名其一处( )。
A.莫名其妙 B.至理名言 C.有名无实 D. 举世闻名
(2)群响毕绝
A.毕业典礼 B.锋芒毕露 C.话犹未毕 D.毕恭毕敬
15.下面加点字古今意义相同的是( )(2分)
A.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B.虽人有百手
C.几欲先走 D.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16.选出下列加点字意思相同得一组。( )(2分)
A.不能称前时之闻。 但闻屏障中扶尺一下。 B.默叹,以为妙绝。群响毕绝。
C.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 D.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稍稍宾客其父。
(二)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7-21题(16分)
①……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②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了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③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17.给选段加一个小标题: (2分)
18.“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它的作用是:
(3分)
19.“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一句中“他”指代 。(2分)
20.第②段写景充满诗情画意。从触觉写的句子是“
”。从嗅觉写的句子是“
”。本段写景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分)
21.结合上下文,第③段中的“自失”可以理解为 ,这种感受与“社戏”的关系如何?试说明。(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