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天短程围绝经期综合征激素替代治疗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14天短程围绝经期综合征激素替代治疗疗;方法:收集我科2011.3-2014.3月3年间我科收治的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137例,根据疗程的不同,将患者分为A、B两组,分别于治疗前后比较更年期症状评分(kupperman 改良记分法)及血清 E2水平 ;结果:治疗后,A/B组的Kupperman评分均明显降低,但两组亦并无统计学差异。即:两组治疗后尽管都有好转,但两组的改善程度相同。治疗后,A/B组的E2评分均明显升高,但两组亦并无统计学差异。即:两组治疗后尽管都有升高,但两组的升高程度无明显统计学差异。结论:14天疗程激素替代治疗方案与传统21天治疗方案在疗效上并无明显差异。
标签:围绝经期综合征;激素替代治疗;改良;Kupperman评分
【Abstract】Purpose:To evaluated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14-day hormone replacement therapy to treat perimenopausal syndrome. Methods: a total of 137 cases patients with perimenopausal syndrome were collected and divided into A and B groups. The E2 level and Kupperman score were measured at pre- and 4 circle post-treatment. Results: At 4 circle post-treatment, Kupperman score in A and B showed significant improvement, but there are no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The same trend was observed in E2 level. Conclusion: 14-day hormone replacement therapy showed no difference with 21-day protocol in clinical efficacy.
【key words 】perimenopausal syndrome, hormone replacement therapy, improvement, Kupperman score
1 前言
围绝经期卵巢功能衰退、雌激素水平波动或下降可致植物神经和血管舒缩功能紊乱,且伴有泌尿生殖系统萎缩、骨质疏松和神经心理症状[1]。患者常出现月经紊乱、潮热、出汗及易怒等神经精神症状,严重者可导致患者生存质量下降。激素替代疗法常用于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但长期使用雌激素、孕激素等可显著增加此类患者发生子宫内膜癌、乳腺癌的风险[2]。因此,在达到治疗效果的基础上应尽可能缩小剂量计治疗时间。目前临床所用激素替代疗法(序贯/非序贯)多以21天为一疗程,而我科使用的14天疗程激素替代疗法亦取得较好疗效,特报道如下:
2 患者与方法
2.1 患者
收集我科2011.3-2014.3月3年间我科收治的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137例,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妇产科学围绝经期综合征所指定的诊断指标进行入组筛查[2]。所有入组患者均无性激素使用禁忌证,治疗前3个月未使用过雌、孕、雄
激素类药物。对于患有严重慢性疾病者则排除出本研究。根据疗程的不同,将患者分为A、B两组,A组治疗方案如下:对于有子宫的患者,结合雌激素片0.625mg,口服,1次/d,口服7 d 后,安宫黄体酮8mg口服,1次/日,联用7天,总疗程7天;对于无子宫的患者,仅口服0.625 m g 结合雌激素片,每日1 次,疗程为14 d;对于绝经2 年以上的患者,口服0.625 m g 结合雌激素片和2 m g 安宫黄体酮,每日1 次,总疗程为14d。B组治疗方案如下:有子宫患者,结合雌激素片口服10天,安宫黄体酮口服11天;无子宫患者,口服结合雌激素片21天;绝经两年以上患者,口服结合雌激素篇及安宫牛黄丸,总疗程为21天,剂量同A组。 所有患者治疗前均获告知并征得其同意。研究符合赫尔辛基宣言中关于伦理学部分的规定。4疗程后评估疗效。
2.2 监测指标
分别于治疗前、疗程期满后测下列指标:(1)更年期症状评分(kupperman 改良记分法);(2)血清 E2 ;
2.3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的分析采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进行。如时间、分组因素存在交互效应,则分别固定时间、分组因素分析其单独效应。计数资料采用非参数检验Chi-Square检测评估三组患者的疗效。P<0.05视作具有统计学差异。统计学软件为SPSS13.0。
讨论
临床上为改善患者围绝经期综合征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并降低其他慢性疾病发生率,多采用激素替代疗法从而缓解因激素大量撤退后患者出现的不良症状及不耐受反应[3]。但激素替代疗法有增加子宫内膜癌及乳腺癌的风险,因此,临床医师常在保證治疗疗效的基础上,尽可能的缩短用药时间及剂量。此外,部分研究证实激素使用时间及用量与上述肿瘤的发生风险呈正相关。因此,本研究在既往研究基础上,尝试缩短治疗时间,以期达到降低风险并对其与传统21天方案的疗效进行比较。本研究结果证实21天疗程组与14天疗程组在基线资料具有可比性的基础上,两者治疗4疗程后的E2水平及Kupperman评分改善程度并无明显统计学差异。本研究结果证实14天疗程方案亦可达到治疗效果。
围绝经期综合征的治疗应在保证患者机体健康的基础上进行。过度的激素治疗固然可有效改善症状,但也加重了患者易患肿瘤的风险[4]。因此,临床医师应调整治疗策略,在改善症状的基础上,以保证患者健康安全为主要目标,对现有激素替代治疗方案进行优化,减少用药剂量及时间以期减少肿瘤发生的风险[5]。
总之,14天疗程激素替代治疗方案与传统21天治疗方案在疗效上并无明显差异,且缩短疗程,更为安全,临床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刘烨秋,胡桂英.更年期妇女激素替代治疗的效果[J].中国妇幼保健,2012,27(35):5740.
[2]陈玉仙. 激素替代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临床观察[J]. 河北医学,2012, 10:1384-1387.
[3]杨舜龙.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病因及激素的替代治疗[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14(10) 123.
[4]程文莉,闵丽. 短期激素替代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临床观察[J]. 中国当代医药,2014,06:24-25+28.
[5]居锦芬,谢静燕,李炜虹.低剂量雌激素替代疗法对围绝经期症状及激素水平的影响[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3,1(7 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