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末建安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文人心态发生了巨大变化,文学进入了一
个自觉时期。建安文学在我国文学史上成就极为辉煌,开创了一个新的文学时
代,改变了文人思想和情趣,促进了新的文风的形成。重个性、主缘情、求华
美的文学思想深刻影响着建安文人的创作。其风格常常概称为“建安风骨”,而
建安风骨的内涵就是慷慨悲凉。感慨的现实,抒写内心的性情,格调慷慨
悲凉、质朴厚重,形成了盛极一时的建安风骨。当时的群体都卷入了汉末战乱
和动荡的社会,都经历了考验。其中一个群体在建安风骨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
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这就是“建安七子”。本文旨在总结和比较建安七子的
文学创作风格的特点,并从中分析他们对建安风骨所作的贡献以及建安文学在
文学史上的成就。
关键词: “ 建安七子” 、 文学创作 、 “建安风骨”[1]英文提要:Great changes took place in the inner hearts of the poets at the end of Jianan time because of the turbulence of the society. Literature has come to the period of self-awareness. Jianan literature had achieved greatly in the Chinese literature . Now we call it “the Jianan Character”. The connotation of“the Jianan Character”is desolate and generous. Jianan qizi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formation of Jianan Character. This article
is to compare the seven poets’characteristics and analyzes their
contributions to Jianan literature.
Keywords:“Jianan qizi”、 literature creation 、“the Jianan Character”
[2]
正文:
1.建安七子的诗歌创作实绩
1. 七子整体文学创作的特点
在汉末建安时期,文学进入了一个自觉时期。建安文学在我国文学史上成
就极为辉煌,开创了一个新的文学时代,改变了文人的思想以及情趣,促进了
新的文风的形成,而建安文学的风格建安风骨因其慷慨悲凉而对后世产生影响。
在建安时期,文人学士才华横溢,以不分上下的高足在文坛上并驾齐驱。在当
时,文人学士都处于文学创作相互竞争角逐的状态。除了“三曹”外,建安七子
在建安时期也蜚声文坛,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建安七子”指得是孔融、陈琳、
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七位诗人。七子作为一个生活经历相似、志趣
相近的群体,他们的文学创作既有与三曹等建安作家的相通之处,又有一个群
体的独特之处,并且由于他们个人气质、性格、才学、思想、阅历等不同,七
人之间也各有自己独特的风格。
建安时期,文学主要成就表现在诗歌创作上。建安诗歌的突出成就在内容
和形式上表现为乐府诗的复兴和五言诗的繁盛。建安七子的文学创作亦是如此。
建安七子的文学创作主要有诗创作,赋创作以及文创作。当然最值得后人研究
的文学创作还是他们的诗创作。建安七子的诗创作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
⑴ 题材丰富,种类繁多
七子的诗创作主要有以下题材:游宴、赠答、哀伤、咏史、杂诗、军戎、
情诗等。这些题材在中国诗体发展史上都有一定意义。具体来说,各个题材都
有其不同的特点,这里我主要说其中三个题材。
1
游宴诗---以景物衬情
七子的游宴诗主要是称颂游宴盛况以及和曹氏父子的恩惠,亦或者是表达
他们心中的郁闷,抒发他们内心的真实感受。并且他们的游宴诗讲究词采,
互相竞争互相效仿技法,各尽所长,从这一点我们感受到了他们对文学表
现特征的追求。在这类游宴作品中他们往往将情感注入到景物中,以景衬
情,景物描写在作品中有重要地位。例如:王粲的《公宴诗》中一句景物
描写:昊
[3]
天降丰泽,百卉挺葳蕤。凉风撤蒸暑,青云却炎晖。这一句诗虽然与全诗
的感情基调大致相似,但是也可以感受到作者对景物描写很有力。诗中的
挺、撤、却三个动词都是作者欣赏景物美而选择的精确词汇,形象的描写
出了景物美。此外作品遣词精炼,对仗公正。与此同时,七子的游宴诗的
景物描写开了后世山水诗的先河,这可以说是建安七子对后世文学的一点
贡献。
2赠答诗---托物寓志
建安七子的赠答诗比较多且质量很高。其创作内容包含了给临别朋友
的赠言,有表达对朋友的思念之情,也有励志的诗。这些都是有感而发的,
很真实,一点也不浮夸。此外,他们的赠言诗的表达手法也多样,有直抒
胸臆的,有借境抒情的,也有托物寓志的。我国的赠答诗也是在建安时代
定下来的,并且就是起于建安七子的,可见建安七子对赠答诗的贡献。刘
桢赠答诗《赠从弟》三首,以咏物见志的形式赠人,诗中分别赞颂水中苹
藻、山上松柏、南岳凤凰的可贵品质写出了自己的志趣和人格个性。在这
之前,还没有出现过这样的形式,例如东汉秦嘉、徐淑夫妇的诗就是书写
夫妇间的想念之情的。因此,刘桢的赠答诗可谓开创了先河。在东汉时期,
赠答诗并不是诗人常用的文体,远不及书信来得普遍,直到建安时期,赠
答诗才逐渐多了起来,并且使用频率也高了。
3
哀伤诗---情调哀婉
哀伤诗体现了七子诗悲凉的作品风格。每位诗人悲叹的内容都有不同
但都反映了诗人在苦难的社会现实下的理性思考。比如王粲的《七哀诗》,
伤于社会现实的纷乱无序,自己的漂泊流离、怀才不遇及人民的苦楚。
除了上面提及的三种题材,其他题材的诗也都有不同的特点,或多或
少都对后世的创作产生了影响。⑵文笔细腻,技巧圆熟
建安七子创作共同特点之二表现在文笔个性化,技巧圆熟。诗歌以表现个
人情怀为主,文笔细腻传神。建安诗汲取了它根植于社会生活的长处,语言技
巧上在朴拙本色上加以了提高。七子的诗歌多抒写个人情怀,个性鲜明。在笔
法上渐趋于细腻和优美。具体来说在词法、句法、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谋篇
布局等方面都有鲜明的特色,有不少创新之处,为后世诗歌发展奠定了坚实基
础。比如说
[4]
王粲的《七哀诗》在结构笔法上很讲究,此诗首尾叙事抒情写志,中间写所见
之情景。景中先以“白骨蔽平原”一句总述,再以妇人弃子一事特写,点面结合,
景情融一,可见其结构是多么独特。总的来说,七子的文学创作风格大致划分
为两个阶段,一是诸子在归曹之前,七子的作品所表现的既有自身的漂泊流离
之叹,又有对明主贤军的渴望。在除孔融之外的诸子归曹之后,则变得具有幕
僚、侍从、压抑的色彩。
⑶形式多样,以五言诗为最
建安诗的形式多种多样,但以五言诗为主,且成就最高。七子也不例外,
五言诗已占他们诗歌创作的绝大多数。七子的诗歌在题材上有“ 五言腾踊” 的特
点。他们的五言诗虽然不是最早出现的,但建安时期的五言已经通行了,且造
诣纯熟。首先是大胆运用新题乐府,自由地利用乐府诗的形式,作出多种尝试。
七子之中善于写五言的是徐干。他的一个作品《情诗》就是一首五言诗,运用
了对偶句式,用寂寥空旷的环境和了无生息的室内设施衬托主人公孤寂无聊的
心绪。此外,五言诗的题材很丰富,笔者在第一点已提及。“七子”的优秀五言
之作,写得情采飞扬,变化多致,使五言诗在艺术上更趋于精美。
2. 七子个人创作风格的比较
当然七子作为一个群体在建安文学创作中虽然有着许多共同点,但值得注
意的是,建安七子文风也是同中有异的。前面概括了七子都是“以气为主”进行
创作,且注重辞采,趋向于华丽。但由于他们个人气质、性格、才学、思想、
阅历等不同,七人之间也各有自己独特的风格。
(1)孔融气高而雅、风骨遒劲、文采飞扬、富赡华丽
孔融的诗歌创作数量很少,他的散文价值远远比诗歌有名,其散文的特色
是以文笔的犀利诙谐见长的,讲究辞藻的华美和字句的对称,具有浓重的骈俪
气息,这是孔融有别于同时其他作家的地方。诗歌中较有认识价值的是他的
《临终诗》,诗中悲愤地揭露了“谗邪害公正,浮云翳白日”的社会现实,因为
他被杀的罪名多半出于郗虑、路粹等人的深文周纳。“生存多所虑,长寝万事
毕。”这声调固然是悲观绝望的,但它毕竟是孔融对黑暗现实发出的最后控诉。
其《杂诗》第二首抒写幼子夭折的悲痛,哀婉动人,可以算是当时抒情诗中较
好的作品。人们指出
[5]
他的文章“体气高妙”,“奋笔直书,以气运词”,这又体现了建安时期文学创作的
共同风尚。孔融的高迈不俗的才气性格深深的影响了他的文学风格,形成了一
种高妙的特色。因为他有“严气正性”,所以他敢于仗义执言,凭心创作而少有
顾及。另外,由于他的“高气”,其言常常有一种居高慑下的气势,使其作品气
势充沛,豪迈劲健。此外,孔融的作品在语言上形成语势紧凑,句式整齐严谨,
文采飞扬的特点。总的来说,孔融的作品不仅有典型建安文学的风格特点,而
且其富赡华丽的一面也开了六朝骈文先河。这可谓是孔融区别于其他六子的一
个特点。
(2)刘桢气豪而壮、风骨峭拔、意境高迈、语言刚直而多姿
刘桢是七子中可以说成就相对较高的二子之一。他的文风意象奇特,风骨
峻拔,辞气刚直,有挺拔奇崛之势。 刘桢的赠答诗中,最著名的是《赠从弟》
三首。这三首诗分别用苹藻、松树、凤凰比喻坚贞高洁的性格,既是对其从弟
的赞美,也是诗人的自我写照。其中第二首最佳,这是一首咏物诗。诗人紧紧
扣住松柏经寒不衰、枝干坚劲的特征来描写,写出了松柏的凛然正气,成功地
通过咏松柏来表现自已对高风亮节的赞美和追求。全诗格调劲健,语言质实,
具有清刚之气。诗中“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以句式的重复来突出狂风与
劲松的对抗,语调紧促有力,诗情震荡,正显示了此诗以气胜的特色。全诗章
法浑成,承转自然。尤其是结尾二句,以虚词设问,牵出全篇主旨,可谓收束
得法,神完气足。写得豪迈凌厉,颇有“挺立自持”、“高风跨俗” 的气概。面对
的社会,遭遇坎坷的人生,刘桢更多地是表现个人愤慨不平的情感,因此
他的作品中总是充盈着慷慨磊落之气。正如他自己所说,风霜逼迫愈严,愈能
体现松柏坚贞挺拔的本性。这种精神和气骨造就了刘桢诗歌俊逸而奇丽的风格。
事实上,刘桢写诗的一种壮美艺术境界对后来的豪放派诗词有重大影响。在七
子之中,刘桢和孔融都是以“气”著称的,然而他们两人的“气”却有所不同,文风
也不同。孔融因其不凡的家庭出身和才气,他的文字更多的是一腔激奋,文风
上也更犀利。而刘桢出身寒微,其文章的“气”更多的是孤高,倔强,其文风也
相较孔融来说,意象更加奇特,从《赠从弟》中就可以看出其意象的奇特之处
了,上文也有分析。
(3)王粲躁竞多慨、才情并茂、悲凉慷慨、文秀而雅
[6]
王粲可谓是建安七子中文学成就最大的一位诗人,其创作思想上从沉郁到
奋发,气质上从羸瘠到遒劲,情调上从凄婉到昂扬,风格上从清丽到超逸,极
其富有建安文学时代特征。他以情景交融手法,丽密精工文笔见长。他的五言
诗的创作量很大,著名的作品《七哀诗》和《从军诗》都是五言诗。王粲亲历
乱离,目睹兵连祸结给人们带来的痛苦灾难,感触颇深,他的部分作品真切地
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王粲抒发的情多起于遭乱流离,政治失意,因此以凄
怆悲恻为主,情中含志,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王粲才情横溢,辞藻华美,
文秀而雅,情恻而庄,境界阔大,开河有度。《七哀诗》真实地反映了汗末动
乱而凄惨的社会面貌,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王粲爱憎分明,感情诚挚,深切同情
苦难中的人民,无情揭发了军阀混战给人民造成的痛苦和给社会造成的破坏。
作品继承了《诗经》讽喻和汉乐府“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传统,将抒情和叙事
很好的结合在一起。其诗结构也严谨,首尾呼应。七子之中,他目睹的离乱最
多,因此常常内心充满哀伤,他将这些情感都注入进了作品中。所以,读王粲
的事,最大的体会就是其悲怆的情感,这是他作品的一个突出特点,也是其他
六子所不具备的特点。
(4)阮瑀磊落清高,悲慨多气,平典质实。
阮瑀的诗创作最突出特点是语言朴实无华。他的著名作品《驾出北郭门
行》,此诗写得是孤儿受后母虐待而哭诉于生母墓前之事,描写孤儿受后母虐
待的苦难遭遇,比较生动形象。此诗无论从题材选择、表现手法或者语言风格
都酷似于汉乐府民歌。整首诗根植于人民生活土壤,凝聚着人民血泪。完美的
保持了汉乐府的质朴风格和生活气息,丝毫没有文人雕琢的痕迹。除了质朴,
句式上也很整齐,全诗结构完整,层次井然。总的来说,文字质朴,风格沉郁。
在建安七子中,阮瑀诗歌的格调最为凄凉低沉。他的诗歌作品,最能体现他的
个性。大多反映了他归曹后真实的思想感受。其中有对羁旅行役生活的厌倦,
有对人生短暂,日月易失的感慨,有对返璞归真、安贫乐道生活的向往。他主
张诗以感情的自然抒发为主,不求华彩。通过读阮瑀的作品,可以感受到他有
孤高的人格个性,鄙弃功名,看重自我,渴望返璞归真。他在那战乱的时代,
保持着理性的思想。在当时来说,难能可贵。从他那里我们读出了平典质实中
有刚健的一面。在七子之中,阮瑀和徐干的诗歌风格有些相似,但是阮瑀的诗
更趋于平实,相较来说,徐干的作品更
[7]
加注重文采,从他的作品《情诗》的用词就可以感受到,描写细腻,文笔舒缓。
(5)陈琳气俊而健,文势浩荡,微为繁富。
陈琳的创作特点是以文采见长,文笔健壮,并且很繁富。《饮马长城窟》
为他的诗歌代表作,假借秦代筑长城故事,揭露当时繁重的徭役给民间带来的
苦难尤为深刻。本诗采取了点面结合、以点为主的手法,诗中既有广阔的图景,
更有具体细腻的描绘,两者相互引发,概括而深刻地反映了“筑怨兴徭九千里”,
所酿成的社会的和家庭的悲剧,显示了作者驾御题材的能力。诗中人物的思想
活动,均以对话的手法逐步展开,而对话的形式又巧于变化,这一点是深得前
人称赞的。不仅如此,语言也很有特色,役卒对差吏的刚毅、愤慨之词,和对
妻子那种恩爱难断、又不得不断的寄语,都表现了感情的复杂性,和性格的丰
富性;妻子那一番委婉缠绵而又斩钉截铁的话语,则写出了她纯洁坚贞的深情。
即使是那差吏不多的两句话,也让我们感受到了其可憎的面目。这样出色作品
出现,除了作者的才华与技巧之外,可以说,还与诗人对当时连年战乱、人民
深受苦难煎熬的现实的了解,对人民命运的同情与关注是密不可分的。从这点
来看,陈琳诗歌的现实意义,也是不可忽略的。
(6)应玚和而不壮,宛转深至,文采斐然。
应玚的作品作品辞情慷慨,深刻反映了汉末社会的和人民流离失所的
痛苦,体现了他企盼国家统一的愿望。《侍五官中郎将建章台集诗》是其代表
性诗作,这是应玚在建章台公宴时给曹丕的献诗。此诗上半篇以鸣雁自喻,暗
示自己过去穷困忧愁的生活。此诗主题很显然是希望得到曹丕的恩遇,但这点
只在前半篇借雁“濯羽陵高梯”中暗透出来,而后半篇正面叙述时却不著一字。
从这里,我们体会到这固然是因为应瑒此时与曹丕初交,不方便明言。还有一
点是因为他为人很自重,不卑不亢,所以说话很得体,有分寸。艺术上也显得
含蓄蕴藉,采用了低回婉转的抒情手法。全诗音节响亮,风格清丽,在建安诗
中之堪称一篇佳作。很显然,这与应玚和而不壮,宛转深至,文采斐然的创作
特点很一致的。应玚的抒情方式较其他六子来说,比较特别,有一个突出的特
点便是“低回婉转”。 他的《侍五官中郎将建章台集诗》,假借咏物的形式抒发
心中情怀,这样的抒情低缓平静,没有直抒其情来的悲切,但我们依旧能从诗
句中读出诗人的怀才不遇
[8]
的苦闷之情。其他六子中,没有人的抒情方式低回婉转的,而都是采用直抒其
情和情景交融的方式。例如:王粲的《登楼赋》就是采取用第一人称来叙事抒
情,抒发诗人的悲切之情的。
(7)徐干平和博雅,文势低缓,时逢壮采。
徐干和阮瑀一样,都不愿意随世俗沉浮。一开始,他也想建功立业,有着
一腔热情,但是因为后来看到自己功业无望,世道暗昏,便归隐了。这经历对
他的文风有着很大的影响。我们读徐干的诗能体会到舒缓缠绵的特点。其中有
一篇《情诗》尤为能体会出这一点。这首诗以主人公的内心感觉贯穿始终,开
头的典型环境描写实也浸透着其主观感受。诗歌从起相思之念写起,渐加深入,
从表层一直深入到主人公的内心深层,最后以“忧思连相属,中心如宿醒”的总
括性描写作结尾。诗中描写了很多景物、器具,诗人不仅仅是做到使主客观世
界交融合一,而且始终将环境、客观事物作为表现人物心理的工具,使之始终
处于从属的地位,这种描写人物心理的手法在当时很特别,在其他六子的作品
中也从未有这样的手法。诗歌用寂寥空旷的环境和了无生息的室内设施衬托主
人公孤寂无聊的心绪。诗中不少对句和连绵词更使情思的表达显得平和宁静,
不急不迫。总的来说,徐干的文风与其才学和情致有关,显得文质彬彬。二.建安七子在建安风骨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起到的作用1.建安风骨的内涵及形成⑴建安风骨的内涵
“建安风骨”是指建安元年(196)至魏初(241)大约四十五年间,以“三曹”“七
子”为代表人物的建安诗人用他们的诗篇真实地反映大、大的时代所造
成的残酷现实,表现他们同情民生疾苦的情怀,抒发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情
调大多慷慨悲凉,激越深沉,语言昭晰明白,风格刚健清新,这样的文风被后
人称为的“建安风骨”。⑵建安风骨的形成
究竟是如何形成这样的文风的呢?一方面,汉末的现实一方面给建功
立业提供了可能,激发起士人们积极进取的强烈愿望,一方面又是人命危浅朝
不虑夕,给士人带来岁月不居人生无常的深沉叹息,因此形成慷慨任气,以悲
凉为美
[9]
的风尚。另一方面由于汉末地主政权的濒于崩溃,儒学的传统地位也随之发生
动摇。士人从经学桎梏中解脱出来,发现了自我,重感情欲望,重个性表现。
诗歌创作完全是抒一己之情怀,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反映了社会的残破,
表达了对人民苦难的同情。也因此而形成激越深沉、刚健慷慨之风格。“建安风
骨”有着共同的时代特征,就是慷慨悲凉,作者关心现实,面向人生,作品反映
了社会的变故和人民的疾苦,言语中表达政治理想 。2.建安七子的文学创作对建安风骨的的贡献
(1)建安时期社会政治和文化特点对七子创作的影响
建安七子所在的年代正好是汉魏之际社会最黑暗、时事最纷乱、政治局势
和思想意识领域变化最剧烈的年代。正是这个特殊的时代背景形成了建安七子
特殊的富有个性的人生观和政治态度以及言辞特色。因此,可以说建安七子生
活时代的社会政治特点和文化特点都对他们的创作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具体来
说,有以下几点:
①在社会政治方面
汉末社会,朝廷的黑暗腐朽使广大士人奋起抗争,结果士族受到沉重打击,
士风于是从“婞直”走向“浮华”。然而随着各地军阀的纷纷崛起,重建社会秩序有
了可能,士风也逐渐转向“通侻”与“昂扬”。建安七子生活在这样的社会政治背景
下,相继归拢于曹操的控制下的朝廷或其手下。建安后期,在曹操的统治下,
出现了一个较为宽松的政治环境。曹操收容七子,主要是从政治需要角度看中
了他们的写作才能。让他们做文学侍从,不能插手内政外交上的事。那么七子
的政治态度又是什么呢?除了孔融以外,其余六人朝秦暮楚,为利是从,四处
寻求发挥才智、建功立业、封侯拜爵的机会。但是政治态度不明确,完全没有
像孔融那样的坚决。孔融是明显地拥汉反曹的,他一直是一位忠心事汉的文士。
到了汉末,婞直之风盛行,士人思想与政治逐渐疏远,并且开始注意到自身的
人生价值了。
随着政治局势的一步步黑暗腐朽,士人风尚也发生了变化,逐渐转为但求
自身的满足。一方面追求物质的享受,另一方面重视精神自娱。
②文化及意识形态方面
[10]
汉末士人风尚的形成和变化不仅与当时的政治形势密切相关,而且与其思想意
识形态的变化和发展有内在的联系。东汉末年,经学意识形态的逐渐衰退,而
道家思想则逐渐兴起。在这样的变化中,士人的思想逐渐从经学束缚中出
来,个性意识也慢慢开始觉醒。在此基础上,士人的思想一时活跃,对生活感
受也日益复杂,文学精神也随之有了一定程度的复苏。在这样的思想文化环境
下,建安七子的创作多少都受之影响。
(2)建安七子的文学创作对建安风骨的的贡献①七子创作对后世文人的影响
建安之后的文学界,受建安文学的影响,后世文人都深受影响。比如西晋
时期的诗人左思。其作品《咏史》诗歌笔力矫健,情调高亢,气势充沛,表现
了他的傲骨和对现实的批判的精神,继承和发扬了“建安风骨”,整组诗都有苍
劲的风格,与建安诗风相一致。初唐诗人陈子昂的著名作品《登幽州台歌》抒
发了壮志难酬的感叹,其诗风格慷慨悲凉,刚健有力,意境高远,继承了建安
风骨。后世还有许多文人也深受建安文学的影响。由此可见,建安风骨在建安
文学以及后世文学都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
②七子的存在对“建安风骨”的继承和发扬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建安七子作为一个群体可以说在建安文学史上有着一定的地位,很显然,
他们的存在对“建安风骨”的继承和发扬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具体分析来说,
有以下几点:
善于表现内心性情
诗人能把自己的内心情感融入诗歌中,使作品抒情气氛非常浓郁,感情也
很真挚动人。诗作中都透露着对社会的深恶痛绝以及对广大受苦人民
的同情,情调慷慨悲凉。七子诗歌中,重要的主题之一是书写离情别绪,
流露了他们真实的情感。考察其原因,汉末社会现实使得民不潦生,
百姓四处奔波劳碌。诗人在悲叹中积郁着进取进步的精神。如王粲的《从
军诗》其二“征夫怀亲戚 ,谁能无恋情?”徐干的《室思》中“良会未有期 ,
中心摧其伤”,阮璃的《七哀诗》中“出圹望故乡 ,但见蒿与莱。”由此可见
七子的诗歌正在由反映社会现实逐渐转向抒写拯世建功的情怀;从风格上
来
[11]
看 ,由质朴浑厚逐渐变得华美流丽 ,这恰恰是由“汉音”向“魏响”转变的重
要标志。所以鲁迅先生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中说建安七
子的诗歌“不外是‘慷慨 ’、‘华丽 ’罢 ”。
重视锤炼字句对提高诗歌语言表现力的重要作用
陈祚明在《采菽堂古诗选》中说阮瑀诗“问有奇语”,也就是说阮瑀非常注重
对诗中字词的仔细斟酌,从而使得诗歌具有较强的表现力 ,收到更好的表
达效果 。徐干的诗歌善于运用虚字作为转语 ,较为典型的如《室思》中“自
君之出矣”。七子诗歌还注重意境的创造。如王粲的《从军诗》其三 ,写的
是征伐孙权军途中的生活感受 ,在诗中创造出种意境 ,描写了行军途中所
见社会现实的残破景象,都是诗人现实生活情绪的反映。
富于创造性
中国古代诗歌从《诗经》开始运用四言体,到汉乐府民歌出现五言诗体,
汉末由于建安七子的积极推动 ,五言诗大为兴盛 ,成为后代诗歌创造的主
要形式。七子诗歌现存103篇。其中五言诗有80篇 ,可见七子的创作对于
五言诗体的推波助澜作用。另外 ,七子诗歌还注意诗歌形式的整齐划一 ,
音节的和谐流畅 。建安七子诗歌重视吸取前人诗歌创作中的营养,并不墨
守成规,而是有所开拓和创新 。七子诗歌继承并发展了《诗经》、《楚
辞》中的比兴手法 ,以乐府古题写实事。如刘桢的《赠从弟三首》中其一 、
其三分别用萍藻,凤凰比喻其从弟的美好品质 ,由此也显示出他自己对于
人的品德修养的观点和评价。七子的作品无论是反映当时的社会生活 ,还
是抒写个人感情,都直接或问接和当时社会现实相联系,而具有一种积极
的慷慨之气 ,共同形成盛极一时的建安诗风 。由此看来,建安七子在继承
和推动“建安风骨”这方面,做出了不少贡献。
总的来说,建安七子的创作各有千秋,他们的诗歌创作无论在题材内容上,
还是在体裁手法上都有不少创新之处 ,并为以后的诗歌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
建安七子的创作背景正是在当时社会战乱动荡,民不潦生的时期,这对于他们
的作品创作产生了影响。虽然,七子留下的诗歌作品并不多,但他们的存在,
在建安文学史上仍有着不可磨灭的功绩。他们对于推动和继承发扬“建安风骨”
确实
[12]
做了不少贡献,后世一些文人深受他们的影响。可以说,提起建安文学,除了
“三曹”外,建安七子对建安文学的贡献也是很大的。
[13]
参考文献:
[1]王鹏廷 等.建安七子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10月版[2]李景华 .建安文学评述[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7月版[3]王巍.建安文学研究史论[M].吉林大学出版社.1994年7月版[4]郁贤皓 张采民 .建安七子诗笺注[M].巴蜀书社出版.1990年5月版[5]吴云 等.建安七子集校注》[M].天津古籍出版社.1991年11月版[6]王巍.建安文学概论[M].辽宁教育出版社.1991年12月版[7]韩格平 .建安七子综论[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1月版
[1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