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教师资格证】保教知识与能力:注意的规律
注意的规律
1.注意的选择性与幼儿的活动
注意具有选择信息的功能,这就是注意的选择性。在众多的信息刺激中,注意的选择性表现为偏向于对一类刺激注意的多,而对另一类刺激注意的少。
3~6岁的儿童注意发展很快,注意的选择1生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有很大的发展。6岁左右的幼儿与3岁左右的幼儿相比,注意的选择性有了明显的发展。幼儿注意选择性的发展有如下几个方面的规定,我们在组织幼儿活动时,关于如何引导幼儿注意选择活动的目标方面,应该考虑到这些规律。
(1)幼儿注意的选择性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幼儿的兴趣和情绪引起的
幼儿对某一事物的注意或选择某一事物成为注意的对象,往往是因为他们对这一事物感兴趣。在同一情境下,同一活动中,每个幼儿注意的对象各有不同。
(2)幼儿注意的选择性与幼儿的理解水平和幼儿的经验有密切关系
幼儿阶段的儿童,只能注意到事物特征比较明显突出的方面。当一幅画面出现在幼儿面前时,幼儿会选择那些自己认识、熟悉的事物来加以注意,有时对比较复杂而又不好理解的事物,虽然老师要求注意,有时幼儿还是不能加以选择注意。所以,教师在组织活动时,如果要求幼儿注意的对象是幼儿认知能力范围以内的和幼儿易于理解的东西,那么,幼儿注意的选择性就要好些。幼儿在一个活动中如果不能注意到事物的某一特征,有时也是由于幼儿没有这方面的知识或经验。幼儿一旦知道或学会了这方面的知识,他们在活动中注意的选择性就能够提高,活动的准确性也会增加,从而大大提高了幼儿的活动水平,保证了活动的顺利完成。比如,有些游戏尤其是智力游戏,最初是由于幼儿不知道游戏规则或游戏规律,活动中注意的选择性比较差,而一旦幼儿学会了这一游戏规则,幼儿就能顺利地完成游戏活动,甚至还会玩得很入迷。
(3)幼儿注意的选择性受强化方式的影响
常见的强化方式有鼓励、表扬、批评和惩罚。一些研究表明,强化可以改变幼儿对注意对象的选择。例如,有一组幼儿在搭房子,另一组幼儿在搭火车。如果老师表扬了搭火车的一组幼儿,结果会发现另一组中有不少幼儿也改为搭火车。反之,批评也会改变幼儿注意的选择性。因此,幼儿园的教师在评价幼儿时要慎重,不可随意。否则,就会影响幼儿对活动对象的选择。研究表明,对幼儿强化过程关键在于给幼儿启发或指导,而不是批评、惩罚、表扬和鼓励等强化本身。如果强化引起幼儿情绪上的波动太大,如很兴奋、很不高兴等都会影响幼儿的注意,使幼儿不能对注意的对象正确选择。另外,刺激物的特点,如鲜艳、多变的事物容易引起幼儿的注意。
2.注意的稳定性与幼儿的活动
注意的稳定性是指注意力在同一活动范围内所维持的时间长短。注意的稳定性对幼儿活动的完成具有
1
重要意义,幼儿要听完一个故事,做完一件手工,玩一个完整的游戏,听教师讲解完一段完整的知识都离不开稳定的注意,可以说注意的稳定性是幼儿进行活动的重要保证。幼儿注意的稳定性有如下几个特点:
(1)幼儿注意的稳定性比较差
幼儿注意的稳定性比较差,但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其注意的稳定性逐渐提高。幼儿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其注意的稳定性是有明显差异的。实验证明,在良好的教育环境下,3岁幼儿能够集中注意3~5分钟左右,4岁幼儿注意可持续10分钟左右,5~6岁的幼儿注意能保持20分钟左右。幼儿的注意稳定比较差,与幼儿的自制能力差有密切关系。例如在活动中如果老师提出—个很有趣的问题,幼儿就能注意一段时间;如果在某—个活动中伴随有操作活动,那么幼儿也能把注意保持在活动上,可是当幼儿把问题回答完或操作完之后,他们的注意很快就不稳定了,并且很容易转向其他事情。因此,不能用成人的标准来要求幼儿长时间地注意一个事物。在设计活动、组织活动时,不应太单调。
(2)活动中影响幼儿注意稳定性的因素
1)注意的对象新颖、生动,形象鲜明。如果让幼儿注意的对象是一些非常生动形象的事物,幼儿的注意就相对稳定一些。
2)活动的游戏化。在幼儿的活动中如果让幼儿像小学生一样听老师讲故事、念儿歌,而且要求幼儿坐直身子,时间一长幼儿的注意就不稳定了。但是如果以游戏的方式来开展活动,那么幼儿的注意力则会比较稳定,注意的持久性会大大加强。因此,游戏既是适合幼儿的活动,也是有利于稳定、维持幼儿注意的有效形式。
3)注意与幼儿操作活动的结合。在活动中如果只是让幼儿坐着用眼看、用耳听,而且要求幼儿坐直身子,时间稍长,幼儿的注意力就不容易集中,而且也不容易稳定。如果让幼儿亲自动手参与操作,直接接触实物,把活动与实际操作结合起来。那么,幼儿的注意力就容易集中,而且也比较稳定,幼儿注意的持久性会大大提高。在这样的一些活动中,幼儿注意所保持的时间大大地超过了幼儿不操作和不感兴趣的活动所持续的时间。根据这一心理规律,我们在组织幼儿进行活动时,应该使活动多样化、可操作化。
4)幼儿的身体状况。幼儿的身体健康,精神饱满,活动积极时,其注意就容易稳定。而如果幼儿有病、疲劳、情绪不佳、活动单调和活动时间过长时,幼儿的注意就不稳定并且不易维持。
(3)幼儿注意的稳定性存在明显的年龄差异
有人测验5岁和6岁幼儿有意注意的稳定性,方法是发给每个幼儿一张改错练习纸,上面有由“△”和“0”符号排成的行列,这些符号没有规则地任意排列。测验的方法是,主试(老师或其他测验者)要求幼儿听他读出符号的名称,并根据听到的符号名称改正纸上印出的符号,如果主试读的第一个是△,而纸上是○,就要改正,依此类推。从这个测验中,通过幼儿改错的正确性来断定幼儿注意的稳定性。因为在此测验中,幼儿必须注意听,注意看,而且一直需要对这一活动保持有意注意。测验结果表明,6岁的幼儿成绩优于5岁的幼儿。这说明,幼儿注意的稳定性存在年龄差异,年龄不同,注意的稳定性也不相同。
3.注意的分配与幼儿的活动
2
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分配到两种或几种不同的对象与活动上,这就是注意的分配,如幼儿一边唱歌,一边跳舞;同学们一边记笔记,一边听老师讲课等都是注意的分配。幼儿注意的稳定性受外界因素的影响较大,其注意的分配能力比较差。例如,大人吃饭时,可以谈笑自如,丝毫不影响进餐,而且由于交谈带来了愉快气氛,还增加了食欲。幼儿吃饭时,如果注意听别人说话,就会停止吃饭;如果幼儿自己说话,他就会把碗筷都放下,甚至还站起来,手脚一起比划。因此,幼儿园要求幼儿专心吃饭,不许随便说话,以保证幼儿吃好、消化吸收好。小班的幼儿,其注意的分配能力更差一些,唱歌时,就忘了做动作;看客人参观时,就停止了自己的活动,站在那里不动了。作为幼儿教师,在工作中需要有注意分配的能力才能把工作做好。例如,教师在组织幼儿做操时,既要注意向全班幼儿发出指令,又要注意到个别幼儿的表现。幼儿园里孩子多,情况变化多,幼儿又活泼好动,作为幼儿教师既要注意孩子的活动与安全,又要注意自己的教育活动。如故事不能讲错,动作要做对,边教唱歌曲边弹琴等,都是需要我们进行注意的分配,以便顺利地组织幼儿进行活动,并保证幼儿的安全。因此,注意的分配能力是幼儿教师工作所必备的心理素质条件。
4.注意的广度与幼儿的活动
注意的广度也叫注意的范围,它是指一个人在同一时间内能够清楚地觉察和把握对象的数量。如“一目十行”就是说明一个人阅读时注意的范围比较广。心理研究认为,人的注意广度是生理性的。扩大注意的广度主要是把信息对象组成块,使各个对象之间能联系为一个整体。幼儿注意的范围比较小,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注意的范围在逐渐扩大。但在实际生活中,注意广度受许多因素的影响而有所变化。影响注意广度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1)注意对象的特点
研究发现,在活动任务相同的情况下,注意的对象排列有规律时,注意的范围就要大一些,而对象排列没有规律的注意范围就小些;注意对象颜色相同时注意范围大些,颜色多、杂时注意范围就小些;大小一致的对象注意范围大些,大小不一的对象则注意范围就小些;信息组块并有密切联系的对象注意的范围就大些,而信息零散毫无联系的对象注意范围就小些。
(2)活动的任务和个人的知识经验
一般说来,如果在活动中要求的任务比较多,那么人的注意范围就要受到一些。另外,一个人的知识经验也影响其注意的广度。在幼儿园工作多年的人对幼儿园的环境、工作注意的范围要比没有去过幼儿园的人广,其原因就是由于他们在这方面的经验有很大差别,而知识经验在这里起到了将各注意对象建立联系使之形成整体的重要作用。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