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化西鲍历史遗踪探寻
【位于兴化市兴东镇的西鲍庄原属兴化县十大集镇之一,是兴化城北大门,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西鲍乡境内的张舍村有明代“五朝元老”高谷墓葬,其夫人郭墓志铭两块已出土,现藏市郑板桥纪念馆,朱庄村有宋代翰林朱省三墓葬和朱氏原画像,平旺村有汉代樊哙和明代《封神演义》作者陆西星之墓葬,还有已发掘的明代御史黄建中之墓,两匹石马栩栩如生,墓志铭清晰可读。清代郑板桥曾几访平旺村,亲笔题写“自在庵”匾额,亲手书写“自在庵碑记“,抄至今尚存。】
原西鲍乡境内历史遗存颇为丰富。一批西汉、宋、元、明、清的名人墓葬和景观遗迹至今仍有踪可寻,是我市历史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兴西公路中段以西平旺大桥西桥墩向北不远处便是“平望墩”(即今“平旺排涝一站”处),原是一片河畔墓地,这里有一处距今2197年西汉舞阳侯樊哙的(公元前?—公元前195年)墓葬,据史料记载,公元前195年,樊哙受妻姐吕后(刘邦妻)之命追杀曾劝说淮阴侯韩信反叛的谋士蒯通,辗转千里寻到昭阳古邑,因追杀未遂,樊哙在悔恨与疾病中抱剑死于平望墩附近,被就地埋葬。清康熙23年(1684年),知县张可立主修的《兴化县志》记载:“平望墩古墓—古志:县北平望墩有冈阜处,村人掘得古墓,有一剑,屈之首尾相就,柄刻有'大将樊哙’、'湛卢剑’字样”,出于崇敬烈士,村人又将剑埋入原墓穴内,直至上世纪90年代出土,由一位文物爱好者购得。由樊哙墓南行偏西不远,便是现在的朱家小学,在该校北墙外“元宝场”上,有一座人称“解元坟”的南宋翰林学士(副丞相)朱省三墓。南宋兴化县志卷一(古迹)述:朱省元墓,县北十里平望铺,葬省元朱省三。又述:宋,咸淳(1265—1275年),朱省三,省元附居平望明任翰林。宋重修兴化县志卷七之一(选举志)选举表中记载:宋,咸淳,举人朱省三,省元翰林。元初,一位叫江元率的在《元人补遗》中抄录七律诗《赠省元朱省三》: 丰姿皎皎雪霜清
献纳输君第一名
班马文章驰远近(指班固、司马迁) 伊周勋业在升平(指伊尹、周公) 玉堂草诏春风静 金殿承宣晓日明 吟社不妨知己少
深渊应有慰苍生朱省三去世后,皇帝谥“文康公”,朱家庄中建占地300平方米“朱氏宗祠”,砖木结构,雕梁画栋,正门上方镶嵌白玉石刻“白鹿堂”,厅堂楹联曰:“紫阳世泽忠孝为规,白鹿家声义德为本”。斯为朱氏族训。“紫阳”,指的是南宋“理学名臣”朱熹所著《紫阳纲鉴》,“白鹿”,指的是朱熹在江西省九江白鹿洞附近创立的“白鹿书院”。朱氏宗祠毁于1944年,日伪军驻西鲍,拆民房、筑碉堡,殃及四邻,朱氏宗祠毁于一旦,村里80岁左右的老人仍记忆犹新。朱省三孙朱子良,为明初河南省怀庆府府官,其弟朱子郁为明初武略将军。朱氏家族三位名人在现存的朱氏族谱中均有画像及生平简介。北贺村有一座被称为“针灸神医”的元代太医院院史郭忠墓园,元延佑年间(1314—1320年),郭忠为元仁宗皇后治好久病不愈的眼疾,被赐号“金针先生”,著有《伤寒直格》。墓中医书由现北贺村名医夏春茂珍藏。被称为“五朝元老”的明代东阁大学士高谷的墓葬则在张舍村,墓地原有几对石人、石马,高大的神道碑矗立在鼋背上,石人、鼋仍埋在原墓地,一对石马掘土在外(西鲍砖瓦厂里)一匹完好,一匹破损,神道碑现在张舍村东作过路基石。90年代初,西鲍乡文化站人员向张舍村民购得约70公分见方的两块石材墓志铭,题为“高夫人郭氏墓志铭”,现存兴化市博物馆、高谷后裔高岩(现兴化市老干部局关工委干部),他搜集祖宗高谷生平及为官资料颇丰。高谷墓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在平旺南村的大场上,有一处黄氏祖茔,墓主是以敢言直谏而被誉为“青琐名谏”的明代南京户科御史黄建中及其两个孙子——清代文学家黄正乾和黄升。黄建中墓志铭于2003年由泰州电视台记者和兴化市文化局、文化馆人员见证掘土,现墓地仍遗存一对完好无损的石马,据说还有石人石羊被村民用作河边码头了。被载入世界文库的长篇神话小说《封神演义》作
者陆西星,也葬于平旺南村。陆西星(1520—1606年),系全真道教“丹东派”之祖,在中国道教史上具有较高的地位。他与李春芳、宗臣等文学家过从甚密,著有儒、道、释作品多种,明清小说史专家张政粮、孙楷第、王冰等及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教授柳存仁经过多年缜密考证均认定《封神演义》确系陆西星所作。位于平旺西村北部的“自在庵”为清郑板桥熟馆遗址,清康熙16年(1677年),知县张可立在今平旺东村九里墩上建立义冢,康熙18年(1679年),张知县又在平旺西北方创建“实以护穷民之冢”的“观音庵”,雍正初年(约1723—1725年),郑板桥在庵中设馆授徒。乾隆24年(1759年),郑板桥应住持祥元之托,更庵名为“自在庵”,并题写匾额高悬,毁于“”之中,郑板桥撰写的表现民本思想的《自在庵碑记》,石碑仍藏于地下,碑记抄录内容在《兴化县志》上都有记载。鲜为人知的是,元至正23年(1363年),反元英雄张士诚(1321—1367年)令堂弟张士骏秘密在北贺、关门城一带建成地下宝库,将隆庆府(今苏州)国库逐步转移到故乡兴化,作为东山再起的复国基金。上世纪80年代,考古专家在苏州盘门外发现张士诚之母曹太妃墓,从中考证出复国基金的可能去向,此迷至今仍困惑着研究张士诚的许多专家学者。原文刊发在2008年兴化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