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随笔:印度佛教史(2)
佛陀去世后,弟子们组织了第一次集结——即大家把平时听到的佛陀在各种境况下的讲述,都统一记录下来。这些记录分成了两部分——其一是经藏,即佛陀所说的教义理论,其二是律藏,即佛陀所说的一些戒条。经藏中最早的版本就是阿含经,被认为是最原汁原味的佛陀讲义。
除去留在弟子们心中的教义以外,佛陀的另一项重要遗产,就是佛教僧团。传教、收弟子、组建传教基地、经营基地,都需要一系列的——这应该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培训机构了吧。可见,佛陀本人也很懂经营管理的。
所谓僧团,在佛陀时期的中印度,是一种常见的组织——就是行业公会,行业组织。僧伽这个词在梵文中就是行业组织的意思,只不过佛陀借用过来,应用到了他的教育培训体系中。僧团有一系列关于乞食、入教、信徒管理等级、、研讨、坐禅、平息纠纷、从事经营的规章制度,很多就成了后来的律藏内容——律藏在某种程度上,就是规章制度和经营管理法则的集合。
讲义中核心之一是四谛——苦、集、灭、道。其实也是一个逻辑过程,首先认识苦,苦有八苦,生老病死、怨憎求蕴;接着就分析苦的原因——集,就是贪爱,贪爱分三种,欲望之爱,有求之爱,无有之爱;然后提出要消除这些苦,就要走灭的途径,灭就是脱离,出脱,先是智慧上的解脱——慧解脱,然后是心灵上的解脱——心解脱;实现这个灭的具体方法就是道,也就是八正道,具体的方法。
云冈石窟,看顶部,一千五百年前的佛教飞天形象,实际上与古希腊神话中的丘比特一类形象几乎是一致的,可见其起源。
有意思的是,平川彰考察,认为所谓四圣谛,在梵文中圣是arya,Arya其实是雅利安的词根,是否意味着,佛陀的释迦族其实是雅利安民族,这四圣谛其实也来源于雅利安的信仰?八正道,其实也就是八中道,取中庸之道的意思,后来又进一步提炼为戒定慧三学。佛陀用
此方法来区别于放纵享乐与苦修苦行。佛教是要追求真正的快乐,但这种快乐并非放纵欲望的快乐,同时,苦修苦行也不是办法,那只是折磨身体,智慧和理性并没有得到磨练——佛陀认为只有思维上的精进才是获取快乐的关键。这可能是佛教区别于其他宗教的重要特点所在——佛陀崇尚以理性思维获得超越。
戒定慧三学说起来比较简明——要获得真知,首先是规范自己的言行生活——戒除不良习惯;其次就要休息禅定的功夫,即通过禅定达到排除烦恼和杂念的状态——这当然是最难的步骤;再次就是运用智慧来得道——主要的方法就是“止”与“观”。
前年敝号在《解深密经》中详尽分析过这两个概念,与我们平常意思中的止和观,其实不是一回事——这也是为什么玄奘一定要去印度本土求经的原因——他看不懂当时的中译本。其实,佛陀所说的止和观,是指一种二元思维模式。止的梵文是samatha奢摩他,就是静态分析和解构的意思;观是vipasyana毗婆舍那,就是归纳综合、重构整体的意思。这就好理解了吧?通过分析和综合两种逻辑思维模式,去思考三解脱门、四谛、四无量心、五蕴、六识、十二因缘等等。可不是什么心如止水、观想宇宙的意思。
接着的关键概念是“法”。法在早期梵文中的形式是现代数学中的根号“厂”,牛吧?我们都知道根号就是取根的意思,根就是不可再分,也不可再变的意思。所以,法在佛陀的讲述中有这样三个意思:其一是真理的意思,这是最表层的;其二是方法的意思;其三是本体,物质的意思。第三个意思是最为人所忽略的,任何物质其实都是由各种要素因缘汇聚而成,所以称为法。所谓诸法无我,这中间的法,就不是真理或方法的意思,而是物质的意思。
佛陀去世不久的第一次集结,形成了九分教和十二分教两说,这一次集结留存下来的是阿含经和本生经。佛陀去世一百余年之后,佛教在传播过程中又积累了大量的争论,这些争论都集中于对戒律的遵守——人越来越多,戒律过严就可能不利于佛教的传播。为了评判争论,僧团们联合起来组织了七百人会议,被称为第二次集结。
第二次集结导致了根本——主张宽容戒律的多数人,与主张
严守戒律原旨的长老们,形成了对立。宽容戒律的多数人由此结成了大众部,长老们则结成了上座部。值得一提的是,当时活着的长老们,大多数是阿难的弟子。佛陀去世后百年,弟子中势力最大的两派就是阿难和摩柯迦叶,两人还有一定的矛盾。佛陀本人更喜欢摩柯迦叶,不过随着时间推移,阿难的势力增强,摩柯迦叶的势力偏弱了。
云冈石窟,此处的雕像,头戴羽毛饰的战冠,也显然是古希腊战
士的装饰。
第二次集结之后,两大派系加快,各自又分离出了更多的部派。之所以会这样,一方面是佛教传播很快,不断与其他宗教合并,另一方面当然是当时交通不便,弟子们之间的交流沟通很难,扩展到一个区域,就以那个区域为中心逐渐演化出了一个新的派系。
公元218年,阿育王出世。佛教在印度的大发展来源于阿育王的推广——与政权相结合。阿育王其实跟李世民一样,在夺取政权和统一中印度、北印度建立孔雀王朝时,杀伐决断,滥杀无辜。得到政权之后,开始追求权力的稳定性,因此,才把佛教作为他治理国家的法理基础。
个人认为,之所以阿育王会选择皈依佛教,主要使用佛教作为自己统治的理论基础,原因有二:其一,从政治经济学角度来看,佛教倡导的众生平等、与人为善以及布施简朴,非常适合战乱之后的修生养息,也适合阿育王打破传统种姓制度拔擢人才,这是阿育王在王朝建立初期最需要的工作;其二,从管理角度来看,佛教没有偶像崇拜,倡导个人自觉,且派系众多,因此,相比其他宗教而言,更易于让阿育王控制和摆弄——事实上,阿育王也自称通过修行获得了三菩提,提出了一系列基于佛教义理的法令和政令,用于治理国家,同时也用于改造佛教教理。
二、部派佛教时期
之所以前面说佛陀在悟道当时就奠定了佛教易于国际化的特性,在于他倡导的众生平等、自觉。这在当时的印度可谓离经叛道,当然也就促成了后来佛教在印度本土的灭亡。有趣的地方在于,正因为佛教倡导、平等,因此特别适于商业贸易。
从事贸易不可避免要与异族和异教交往,这对于坚持种姓的婆罗门教而言很不合适,因此,佛教就成为商人阶层、行业公会、贸易商团崇尚的宗教——佛教从王族手中诞生并扩大,从商人阶层得到了最大的传播和扩展。在当时的印度,佛教多为有钱人崇尚,等级森严的婆罗门教则为地主和农民崇尚——与中国的情形基本一致。
到公元5世纪,部派佛教继续深化发展,此时佛教整体在印度已
经呈现衰落趋势。具体到底有多少派别,除了玄奘的《大唐西域记》以外,没有其他记载了。
玄奘记载的是至少有99个有名字的部派,其中60个修习小乘佛教,24个修习大乘佛教,15个大小兼修。其中还有摩哂陀到锡兰创立的锡兰佛教——即后来的南传上座部的起源,锡兰佛教之所以能够兴盛,也在于当时锡兰国王的支持。锡兰佛教后来也为大寺和无畏山寺两支,大寺奉行小乘上座部,无畏山寺奉行大乘。随着政治势力的更迭,最初占据上风的无畏山寺最终没落,大寺的小乘上座部成为锡兰的主流,一直延续至今。
由于部派增多,各部派的牛人们都有自己关于经、律的著述,本来这些著述都归于经。后来越来越多了,就从经中分离出来,成为论藏——也就是后人对佛陀义理的论述。论述多了,又开始有大量的学者开始做注释和解释工作,这又成为注。到公元2世纪左右,经、律、论三宝已经成型。
玄奘当年带回中国的,以大乘的说一切有部之下各部派三宝为主,加上锡兰佛教保留下来的上座部三宝,基本就是留存于今天的主要论典了。
部派佛教中探讨的关键概念主要包括了法、心所、业、烦恼。 先说法。法就是达摩dharma,第一层意思是佛陀所说的教法,这其中有一个之前我读佛经时忽略了的问题——佛陀说教法,对象是其他人,也就是说,之所以有教法,其实是以现实的人是存在为基础的——如果连人都没有,那么就不会有教法了。所谓阿毗达摩,就是进一步以法为对象,对法进行研究,阿毗的意思就是以什么为对象的意思。
第二层意思的法,既然人是教法的对象,那么人又是什么呢?人其实就是五蕴的构成,无非是通过眼耳鼻舌身来获取知觉,形成根识——六识,六识汇聚为心,心又发生出诸多心理变化情绪变化等等。这种由各种因缘协力构成的心以及一系列心理的、精神上的变化,就是法,这里法成了构造之法的意思,成了存在的意思。
从形式上,法分为胜义法和世俗法。所谓世俗法,就是具有具体实相的存在,如一个瓶子,打碎了就没有了,瓶子就是世俗法;瓶子是绿色的,这个绿色,瓶子被打碎,绿色却并不会因为瓶子碎了而消失,绿色是始终存在的,这就是胜义法。胜义法就意味着拥有自性,有自相,不会随外界变化而变化。这种自性和自相就是法,或者说本质性的存在。
从功能上,法分为有为法和无为法。所谓有为法,是指不能常住的法,也就是不能永恒不变的法或者说形式,佛陀认为有为法的存续时间就是刹那,一切有为法都是刹那间生生灭灭的;无为法则是能常住的法,佛陀认为无为法就是追求涅槃之法,寂灭之法。佛陀还进一步把无为法分为三种——最低层级是择灭法,即用智慧(择力)来获取涅槃的法;中级是非择灭,即无须再运用理性来获取涅槃之法;最高级是虚空,所谓虚空就是,连生都没有,哪来的灭呢?即干脆不缘起缘生,本来就是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