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网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基于发挥生态优势的县域城镇化与产业化互动发展研究——以江西省

基于发挥生态优势的县域城镇化与产业化互动发展研究——以江西省

来源:99网
区域RegionalEconomy 经济 基于发挥生态优势的县域城镇化与产业化互动发展研究 ~一以江西省婺源县为例 李吉雄 江西党校 【摘要】县域经济是区域发展的基石,是城乡一体化的重要支撑。江西生态优势明显,全省多数县具有良好的生态条件,因此 在发展县域经济过程中充分发挥生态优势是必然选择。本文运用生态经济学和空间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以江西省婺源县的发展实践为 例,研究基于发挥生态优势的县域城镇化与产业化互动发展问题。持续进行生态保护和建设是发展的重要基础,全域性规划和建设是 实现生态城镇与产业生态耦合发展的根本保证。 【关键词】县域经济;生态产业;生态城镇;婺源 一、问囊的提出 环境、资源协调发展。任何一个系统都是由诸多要素在系统环境 “郡县治,天下安”,县域经济是区域发展的基石,只有提 里通过一定的方式耦合而行成。生态产业作为一个系统,其要素 升县域经济发展的层次和水平,才能形成对区域发展升级的强大 包括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服务业及环境因素、社会经济与 支撑。作为中部经济欠发达省份的江西省有80个县,要实现加快 文化环境等。 区域经济发展,必须把壮大县域经济,提升县域科学发展水平作 县域产业体系生态化中包括:(1)农业的生态化。农业的生 为重要突破口和重要增长点。 态化包括两个层次,一层次是回归自然农业和传统的有机农业, 就江西当前发展实际而言,提升县域发展水平的重点在两个 更高的层次运用生态学原理,系统工程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术。遵 方面:一是加快县域产业的发展和升级。引导和鼓励各县依托各 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把农业打造成生态、经济、技术复合人 自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因地制宜、突出特色、错位竞争、差异 工系统,克服传统农业的低效率,适应社会的新发展。(2)工业 发展,打造主导产业、发展优势产业、培育本土产业,形成支撑 的生态化。其与工业传统发展模式的区别就是力求把整个工业生 县域发展的产业体系;二是提升县域城镇化发展水平,围绕打造 产过程纳入生物圈的物质循环系统,仿照自然界物质循环方式组 有区域特色的小城镇,加快县城和中心镇发展,增强内需拉动的 织工业生产。一方面最大限度地利用、节约各种要素投入,高效 能力,统筹推进城镇化与和谐秀美乡村建设,促进城乡一体化发 率地组织工业生产;另一方面保护生态环境落实在全产业链过程 展。而以产业化为核心,以新型城镇化为依托,推动产业化和新 中,并主动引导消费者保持消费的生态化。(3)服务业的生态 型城镇化形成“良性互动”耦合发展,更有利于实现产业和城镇 化。一方面要求在充分合理开发、利用当地生态环境资源基础上 的和谐统一,加快统筹城乡一体化进程。 发展的服务业,另一方面要使人们享受的各项服务,尽可能降低 县域经济也是我国空间经济演化的基本单元。历史基础、经 区域经济的资源和能源消耗强度。 济区位、资源禀赋和区域发展等是中国县域经济发展格局演 2城镇发展的生态化 化的主要驱动因素。江西生态环境质量居全国前列,全省多数县 城镇生态化要求在把城镇打造成自然系统合理、经济系统有 都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在提升县域经济发展中必须树立绿色发 利、社会系统有效的城市复合生态系统。体现在空间布局合理, 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理念,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 基础设施完善,人的建设与自然的选择相统一,环境清洁优美, 保护,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最大限度地巩固好、发挥好区域 生活安全舒适,物质能量高效利用、信息传递流畅快速,经济发 的生态优势,实现生态优势向发展优势的转化。基于此,运用生 展、社会进步、环境保护三者保持高度协调,人与自然互惠共生 态经济学和空间经济学相关理论和发展理念,充分结合江西县域 和谐发展,生态良性循环的城市复合生态系统。在城镇规划上, 发展实际,就如何发挥县域生态优势,把生态优势转化为促进县 要求城市空间结构布局合理,基础设施完善,生态建筑广泛应 域产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优势,促进县域产业化和城镇化耦合发 用,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融洽,城市景观成为城市文化的空间构 展开展研究,具有较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成与表现。在城乡关系上要形成城乡复合体,使得城市与乡村融 二、理论探讨 合,互为一体。城镇生态化发展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且可持续 1.产业发展的生态化 的发展理念,它追求人与自然之间的平等,将人与自然置于和谐 20世纪后期,工业文明给人类带来的环境问题日益显现, 的双方,达到共存共荣的境界,是今天追求高质量生活方式的人 环境危机日益加剧,生态危机四起,传统产业结构的弊端暴露无 们的理想选择,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主要方向。 疑,人类开始深刻反思工业文明的经济发展方式,呼吁转变经济 3.关于县域产业化与城镇化关系 发展模式,建立生态化的产业体系。产业的生态发展模式,目的 从经济社会发展实践得出的经验是,城镇化和产业化之间通 是改变社会的生产和消费方式,高效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 常是同步推进,并且存在着一种交替变化的内在关系,没有哪一 形成生态上和经济上的两个良性循环,以最终达成经济、社会、 个区域能够完全绕过城镇化而走上产业现代化的道路或脱离产业 48中国经贸 曩经济疆 疆耱 化而实现高水平的城镇化。县域产业化发展是县域城镇化的直接 保维修报的古建筑保持原来特色;对改革开放后新建的2900多幢 导因和动力,是县域小城镇发展的主要支撑。县域产业化一方面 公路沿线和景区景点非徽派住宅等建筑,进行了徽派改造;对城 表现为农村人口聚集到城镇从事二、三产业的过程和二、三产业 乡新建房屋,要求按照规划部门统一规划设计的多样化徽派建筑 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促进城镇的繁荣与发展。另一方面,农业产 形式进行建设。千百年来粉墙黛瓦、精致典雅、亲近自然的徽州  业化的高度发展要求离农人口和非农产业的相对集中,产生显著 建筑风格一脉相传,成为“中国最美乡村”的核心元素。的空间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县域城镇化是县域产业化的空间载 3.发挥特色生态优势,培育生态产业体系 该县在保护环境、搞好生态建设的基础上,致力于发展生态 体和依托。县域产业化发展要求生产相对集中,连片发展,需要 城镇为其提供能源、交通、通讯、金融、供水、供电、排污等基 农业、生态工业和生态旅游业等三大特色产业,形成了特色鲜明 础设施和社会服务系统,城镇化引起的人流、物流、信息流有利 的生态产业体系。 (1)生态农业。依托婺源生态优势,该县把开发无污染、无 于形成交易市场,促进产品流通,从而不断推动农产业化和县域 经济的发展。而生态产业化和生态城镇化更有着密切的联系:生 公害的有机食品作为向更深层次推进生态经济建设的突破口,将 态产业化是推进生态城镇化的基本动力和加速器,生态城镇化应 当以生态产业化为主导动力,以统筹城乡发展为显著标志,更加 重视集约发展、内涵发展和绿色发展,形成生态产业化的载体和 土壤;没生态产业化就没有城生态镇化,没有生态城镇化就没有 现代化,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拉动区域经济快速、协 调、可持续发展。 三、案例分析 婺源县位于赣、浙、皖三省交界,境内生态环境优美,森 林覆盖率高达82%。自2002年列入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以 来,该县牢固树立了“生态立县”的战略目标,更加重视生态环 境的保护和建设,同时借助“中国最美的乡村”品牌力量,变生 态优势为经济优势,化生态效益为经济效益,不断推进生态产业 化和生态城镇化耦合发展,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 格局。分析婺源县的生态建设和发展,突出有以下几方面内容: 1.搞好生态保护和建设,把环境资源转化为发展资本 为了让生态环境资源成为加快发展的资本,近年来该县将 全县2947平方公里作为一个生态文化大公园来规划和建设,在巩 固好原有生态基础的同时,重点实施了绿化美化、清洁能源、水 体保护、垃圾处理和环境整治“五大工程”,进一步扩大生态优 势,提升环境品位,抢占“绿色发展”的制高点。已先后荣获 “全国首批生态农业旅游示范点”、 “全国绿色小康县”、 “全 国绿化模范县”、全省首批“十佳绿色生态县”、 “全省生态 公益林管理先进县”等系列荣誉称号,拥有国家级环境优美乡 (镇)2个,省级环境优美乡(镇)7个,并连续两年被评为全省 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先进县,生态环境品牌已日渐叫响,并为加 快生态经济发展获得了先决条件。 2.全域规划,统筹建设,构建特色生态城镇 独特的区位优势、优美的生态环境、深厚的文化底蕴、富集 的旅游资源是婺源的宝贵财富,也是城镇化建设的特色资源。近 年来,婺源县在全国率先以全县行政区域为城镇化规划范围,把 县城、各个集镇和旅游景观村放在城镇化建设的同等位置进行规 划布局。在规划中,首要进行了全县生态景观控制与规划,然后 开展区域功能性控制规划,在此基础上开展城镇建设规划。规划 突出抓好江湾、清华、赋春3个示范镇和景观村的发展规划,构建 了“一个中心城区、三个副中心集镇、一百个文化生态景观村” 的三级城镇框架体系,逐步形成布局合理、功能互补、梯度辐射 的县乡城镇体系。 在城镇建设上,婺源县十分注重传统建筑风格的挖掘和传 承,努力塑造饱含地域文化底蕴的建筑特色。依照“修旧如旧” 的古建筑保护原则,对县域内原有明清徽派古建筑进行修缮,确 全县划分为东北生态林茶、中部生态茶果、西南生态粮牧渔三大 生态农业区,建立了25个有机农业示范村,已建成各类生态农业 生产基地50余万亩,其中有机茶、有机稻、无公害蔬菜等基地达 20万亩。婺源绿茶以优良的品质成为我国有机茶出IZI第一大县, 全国著“油菜花”景观品牌和无公害蔬菜产地,全面带动有机茶 叶、大米、山茶油、酒、水产、有机蔬菜等绿色食品企业的发 展,促进绿色食品加工产业不断壮大。目前,全县农民专业合作 社发展到47家,县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到44家。 (2)生态工业。围绕生态优势,确立以生态工业为主的发展 方向,鼓励发展有利于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生物、电子、新材 料、绿色食品、旅游商品等高科技、无污染企业。按照建设循环 经济示范园区和江西省生态工业园的要求,创建了全省首家生态 工业园区,引进110余家生态环保型企业,吸纳就业12000余人, 形成机械电子、鞋服纺织、绿色食品和旅游商品加工四大工业主 导产业。依托全省首家旅游商品产业基地,促进工业与旅游业融 合发展,发展徽州“三雕”、龙尾砚、甲路纸伞等一批特色生态 旅游产品加工产业,年产值逾5亿元。 (3)生态旅游。良好的生态环境,优美的田园风光,已经 成为婺源旅游产业发展的优势品牌和无形资产。该县先后编制了 《婺源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景区开发建设规划纲要》以及 10多个景区规划,科学地将婺源旅游业定位为建设“文化与生态 旅游示范区”,同时通过规划的实施实现了旅游资源的保护,促 进资源的合理开发,使全县旅游业朝着良性有序的方向发展。 四、结论 充分发挥生态优势,实现县域产业化和城镇化良性耦合发 展,是江西实现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的重要途径。在继续加 强生态保护和建设的基础上,一要统筹考虑县域城镇建设与人 口、环境、资源、产业、文化、社会和谐等之间的关系,全域性 科学布局和规划城镇化建设。以城镇总体生态环境、产业结构、 社区建设、消费方式的优化转型为出发点和归宿,以方便、和 谐、宜居、低碳为目标,全面建设绿色环境、绿色经济、绿色社 会、绿色人文、绿色消费的特色的生态城镇。同时,在县域经济 发展中要大力发展绿色产业,眼于打造江西绿色品牌,坚持绿色 生产,丰富绿色产品,促进绿色消费,形成以生态农业、绿色工 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要内容的县域绿色产业体系。 参考文献: 【1]系统视角下的区域规划范式研究Ⅱ】.人文地理,2011(06) 【2】韩良,宋涛,佟连军.典型生态产业园区发展模式及其借鉴U Jl地理 科学,2006(04) China business update 4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