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网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诗经.秦风.蒹葭》的艺术特色

《诗经.秦风.蒹葭》的艺术特色

来源:99网


《诗经.秦风.蒹葭》的艺术特色

内容摘要:作为民间流传的文学,《诗经?秦风?蒹葭》很少有雕琢的痕迹,显得清新自然又朴拙感人,深得意境之神韵。本文简要谈谈其艺术特色。

关键词:《蒹葭》 艺术特色 表态方式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蒹葭萋萋,白露未。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濉K蒌Т又?,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b。”

一件纯粹的文学作品,必然是通过对作为共性的生存困境和心理感受的揭示,引发受众强烈的心理共鸣,从而完成其自身艺术价值的实现。也只有这样的艺术作品,才能历经时间的涤荡,始终为人所铭记和敬仰。《蒹葭》就是这样一首诗,在两千多年的历程中,与不同的心灵产生颤颤的共鸣。

从总体的艺术特色分析,整首诗呈现出含蓄的审美意韵。有人将《国风》的婚恋诗分为东西两个话语系统,其中西方话语系统包括《秦风》、《周南》、《王风》等,地处中原偏西,所受周礼之影响较为深显,情感表达含蓄委婉,而东方话语系统则较为外露。《蒹葭》属于西方话语系统,表现为“志气和平,不激不厉”,也就是情感表达既真诚强烈又不泛滥恣肆。关于本诗的意义指向,历来众说纷纭,主要有三种说法:一是“刺襄公”说。《毛诗序》云:“蒹葭,刺襄公也。未能用周礼,将无以固其国焉。”今人苏东天在《诗经》辨义冲阐析说:“‘在水一方’的‘所谓伊人’(那个贤人),隐喻周王朝礼制。如果逆周礼而治国,那就‘道阻且长’、‘且脐’、‘且右’,意思是走不通、治不好的。如果顺从周礼,那就‘宛在水’、‘水中坻’。‘水中?b”,意思是治国有希望。”二是“招贤”说。姚际恒的《诗经通论》和方玉润的《诗

经原始》都说这是一首招贤诗,“伊人”即“贤才”:“贤人隐居水滨,而人慕而思见之。”或谓:“征求逸隐不以其道,隐者避而不见。”三是“爱情”说。今人蓝菊有、杨任之、樊树云、高亭、吕恢文等均持“恋歌”说。如吕恢文说:“这是一首恋歌,“伊人”也就是爱恋的意中人。由于所追求的心上人可望而不可及,诗人陷入烦恼。说河水阻隔,是含蓄的隐喻。其实几种说法和理解完全可以并存,这种不确指的含混效果也是汉语诗歌的一大特色。我们也可以把“伊人”宽泛地理解为一种人生的理想。我们可以感觉到它的存在,但却永远无法抵达和实现它。这种人生的悖论共性地存在于人类追求的整个过程。此种委婉的表达给诗歌以无限的阐释空间,也是其产生广泛共鸣的一个原因。另外,作者在书写求之不得的失落时,弥漫全诗的是淡淡的哀怨和忧伤。这种从容内敛的表达方式使全诗呈现出朦胧之美。

从语篇结构分析,《蒹葭》成功运用了情景交融、一咏三叹的抒情手法。苍苍蒹葭,皑皑白露,无不给人以苍凉肃穆之感,与此时抒情主人公的情绪浑然一体。“所谓伊人,在水一方”,采用咏叹句式,是客观的铺陈,更是深情的呼唤。“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通过对追求过程的展示,交代追求对象的扑朔缥缈以及由此而来的失落、惆怅、茫然。诗中三节反复咏叹,给人以悠远无尽之感。“白露为霜”、“白露为”、“白露为已”,通过节令的变化暗示时间的推移,“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濉?,通过位置的移动点明空间的转换,整首诗在流动和变化的时空背景上展开。

从表达方式来分析,作者成功运用了象征手法。主人公所追求的“所谓伊人”,只是所有理想的象征,它既可以是客观存在的“意中人”,也可以指形而上的一种境界。“水”也是一个被广泛使用象征意象。在《国风》的东方话语系统里,“水”往往隐喻爱的激情;在西方话语系统里,它一般被赋予阻隔的含义。它是横亘在现实和理想之间的一道无法逾越的障碍,诗中的“我”和“伊人”也可以由此理解为一种宿命的隔离,徒有遥遥相望的且悲且喜和伤感落寞。

作为民间流传的文学,《蒹葭》很少有雕琢的痕迹,显得清新自然又朴拙感人,深得意境之神韵:苍青色的芦荻掩映下,一带碧水蜿蜒而过,恍若间一白衣女子翩然于虚无缥缈处,亦真亦幻……

王书明,河南巩义市第二职业中专教师。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