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网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工伤认定后的赔偿途径

工伤认定后的赔偿途径

来源:99网

工伤认定后需进行工伤鉴定,确定等级后方可提出赔偿要求。鉴定流程包括申请伤残评定、提供病历和社保机构确定伤残等级。注意:基于工伤认定需进行工伤鉴定确定伤残等级;根据等级确定赔偿,有投保则由保险机构赔偿,否则由单位赔偿;赔偿可协商,如无法协商可提起劳动仲裁。

法律分析

工伤认定之后要先做工伤的鉴定,确定工伤的等级之后才能要求赔偿。那么鉴定的流程通常有三个步骤:第一个,是工伤认定之后等医疗终结之后到当地的社保机构去申请伤残等级评定;第二个,是提供劳动鉴定申请表原始的病历;第三个,是社保机构确定是否构成伤残等级。那么工伤的索赔流程有如下几个注意的地方:第一点,进行工伤的鉴定认定为工伤的基础上要做工伤鉴定才能够确定伤残等级的;第二点,根据伤残等级确定赔偿的数额,单位有投工伤保险的,由工伤保险机构根据标准赔偿.没有投工伤保险的是由单位去赔偿的;第三点,赔偿可以由双方去协商,如果无法协商就可以提起劳动仲裁。

拓展延伸

工伤认定后的赔偿方式及相关法律规定

工伤认定后的赔偿方式及相关法律规定涉及到工伤保险制度下的赔偿机制和法律规范。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工伤认定后,受伤员工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获得赔偿。其中,主要的赔偿方式包括医疗费用、伤残赔偿金、丧葬费、生活费等。具体的赔偿金额和标准会根据工伤程度、受伤员工的工龄、工资以及其他相关因素进行计算和确定。此外,相关法律规定还包括工伤认定的程序、申请材料的准备、申诉和仲裁等方面的规定。工伤认定后的赔偿方式及相关法律规定对于保障受伤员工的权益、维护劳动关系的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结语

工伤认定后的赔偿方式及法律规定对于保障受伤员工的权益、维护劳动关系的稳定具有重要意义。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工伤认定后,受伤员工可获得医疗费用、伤残赔偿金、丧葬费、生活费等赔偿。赔偿金额和标准将根据工伤程度、工龄、工资等因素确定。此外,法律还规定了工伤认定的程序、申请材料的准备、申诉和仲裁等方面的规定。工伤认定后的赔偿方式及法律规定,确保了受伤员工的权益得到保护,维护了劳动关系的稳定。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第四章 工 伤 保 险 第三十六条 职工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且经工伤认定的,享受工伤保险待遇;其中,经劳动能力鉴定丧失劳动能力的,享受伤残待遇。

工伤认定和劳动能力鉴定应当简捷、方便。

工伤保险条例(2010修订):第五章 工伤保险待遇 第三十二条 工伤职工因日常生活或者就业需要,经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确认,可以安装假肢、矫形器、假眼、假牙和配置轮椅等辅助器具,所需费用按照国家规定的标准从工伤保险基金支付。

工伤保险条例(2010修订):第五章 工伤保险待遇 第三十七条 职工因工致残被鉴定为七级至十级伤残的,享受以下待遇:

(一)从工伤保险基金按伤残等级支付一次性伤残补助金,标准为:七级伤残为13个月的本人工资,八级伤残为11个月的本人工资,九级伤残为9个月的本人工资,十级伤残为7个月的本人工资;

(二)劳动、聘用合同期满终止,或者职工本人提出解除劳动、聘用合同的,由工伤保险基金支付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由用人单位支付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和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的具体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规定。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