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 化学工程与装备
Chemical Engineering & Equipment 2015年 第2期 2015年2月
注入剖面测井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
王 栋
(中海油田服务股份有限公司,河北 廊坊 065201)
摘 要:近几年来,随着我国油田开发项目的持续开展,积累了大量的实践经验,为日后该领域的发展注入了极大的动能。注入剖面测井在油田开发过程中的应用极为普遍,而且,注入剖面测井方法具备多元化的特征。该方法的应用为了能够更好地检测单井注入动态状况,调整注水剖面,以此来提高采收率,增加油田开发项目执行的整体效益。本文就注入剖面测井存在的问题进行阐述,并针对所出现的问题探究相应的解决途径,以期为实践提供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注入剖面测井;问题;解决途径
前 言
在进行注入剖面测井时,往往涉及到注入井管柱结构调整、测井目的以及经济效益等方面因素的协调,同时也存在放射性同位素漏失等方面问题,致使测试结果出现偏颇,因此,需要通过探究改善注入剖面测井效果,提升注入剖面测井结果的可靠性与真实性。 1 注入剖面测井存在的问题
注入剖面测井方法是油田开发过程中的一项基础应用策略,根据以往测井现场经验以及分析可知,注入剖面测井存在一定的问题,其一,由于井内注聚合物——放射性同位素示踪剂经常会出现“沾污”状况;其二,井下作业工具的清洁度较低,同样会影响到注入剖面测井方法应用的实效;其三,油田项目开发的过程中,吸水地层直径在操作的影响
[1]
下会逐渐增大,导致注入剖面受到影响。可见,需要将这
1.2 以我国重点采油厂的生产过程为例来探究应用注入剖面的实际问题
(1)我国重点采油厂注入剖面动态监测工作现状 作为中国最大的国家石油公司之一的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每年的产能巨大,自成立以来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发展态势,经历了从一家从石油气开采的纯上游公司到如今产业链完整的综合性规模型企业集团的转变。近几年来,中海油每年完成的石油产量均超过6000万吨,每年测井量极大。在实际工作中,一直采用放射性同位素法进行注入剖面动态监测,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油田开发的不断深入,在近几年的同位素注入剖面测井中的放射性示踪剂“沾污”、“漏失”和“窜槽”现象比较多,这样一来,在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测井曲线上产生了不能正确反映注水量的数据资料[3]。在这种情形之下,公司研发部门以及技术生产环节极力探索新型测井方法及技术,例如:对注聚合物剖面,采用氧活化测井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注入剖面测井的准确性。另外,还可以采取在不同时期对同一注水井进行多次测量的方法来保证信息数据的真实性。
(2)注入剖面测井问题综述
实际上,一段时期以来,在传统的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测井方法的支撑下所进行的注入剖面测井已经萌生一些问题,究其原因在于,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测井曲线上产生了不能够准确反映出实际注水量的反馈数据信息,从而对剖面测井资料记录环节的准确性带来一定的干扰,对下一步骤工序的正常进行带来阻碍。从具体来看,放射性同位素示踪剂往往会出现“沾污”状况,示踪剂表面的活性欠佳,往往会影响到注入水质的清洁度,也会导致管柱壁出现污垢,这样一来,同位素物质很可能被粘连在管柱壁表面或其它位置,就不能顺利地被流体载入到地层表面,导致同位素曲线出现异常,这便是由于同位素示踪剂“沾污”所直接导致的后果[4]。从
些问题逐一处理,需要找寻到问题的根源所在。 1.1 注入剖面测井及方法概述
在注水开发油田项目的施工过程中,为了测量注水井进入到不同地层的水量所采取的测井方法被称为注入剖面测井。该方式在实践领域的应用较为普遍,因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油田开发工作效率的提升。通常情况下,在进行注入剖面测井的过程中所采取的主要方法有放射性核素示踪法以及流量计法等。放射性示踪法的主要原理为,将携带有放射性核素的载体与井筒内的注水配成活化悬浮液物质,并在一个放射性核素载体的粒径大于岩石孔隙直径的环境中进行实际应用,这样一来,将基于该方法的注水剖面测井工作所记录的射线强度与注入前的射线强度进行比对,并计算出二者之间的差值,则油田开发所处的地层中的吸水率就呈现出来,以便于推进采油项目的有序进行[2]。另外一种常用的方法——流量计法,则是通过记录各分层吸水量数据而获得到吸水剖面的实际状况资料。
王 栋:注入剖面测井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 55
长期实践来看,我国某重点油田开发项目的注入剖面测井环节中所采用的放射性示踪法,经常会在进行同位素注入剖面测井时导致“沾污”,相关资料表明,只要放射性示踪剂“沾污”现象真实存在,就会导致测井数据曲线出现误差,影响注入剖面测井结果的真实性。
在实际工作中,除了采用的放射性示踪法进行注入剖面测井会出现“沾污”问题以外,该环节还存在同位素示踪剂的“漏失”现象,同样会导致注入剖面测井出现问题。究其原因在于,在油田开发环境中,由于地层长期受到注水冲刷,就会使得注水层的孔隙半径有所改变,因此,当同位素物质注入到剖面测井时,日益增大的注水层孔隙就无法满足实际测井的要求,进而导致测井结果不真实。这种状况在实践中也较为常见,同位素物质“漏失”是导致注入剖面测井方法应用失效的又一重大问题。此外,注入剖面测井存在的问题还包括管外“窜槽”现象,其根本原因在于注水层管外水泥及周边物料的性质发生改变,进而导致同位素曲线异常,往往干扰到了注入剖面测井结论的精准度[5]。 2 浅析解决注入剖面测井问题的途径
随着我国油田开发技术的不断升级,技术的时间应用为油田项目的推进做巨大的支撑。通过研究注入剖面测井实际应用状况可以清楚的看到,仅仅依靠放射性同位素进行注入剖面测井已经不能够满足该项目研发的要求,急需采取多种方法取得高精度的注入剖面资料来提高采收率。基于此,结合在实践过程中所发现的问题,采取了在不同工况下运用不用注入剖面测井方法来提升工作成果的策略。现实表明,这一解决途径的成果极佳。
2.1 探索不同的注入剖面测井方法
通过长期实践经验的积累可知,在实际工作中要积极探索不同的注入剖面测井方法,用以改善采用单一方式所导致的测井结果不精准的现象。实际上,同位素吸水剖面测井、组合方法测井、电磁流量测井以及氧活化水流测井等技术方法都具备一定的实践效果,通过这些方法与注入剖面测井环节的整合应用,为油田开发动态资料库提供了更为可靠的信息资源,以便于日后能够更顺利地推进油田项目开发工作的持续进行[6]。
在实践过程中,脉冲中子氧活化测井的应用成效较为突出,因为该测井方式能够突破以往管柱结构的,适用于注水井以及聚合物井的剖面测算,并且,能够削弱同位素示踪测井技术所产生的“沾污”等问题,可以说该方式是一种较为可行的实践策略,应用脉冲中子氧活化测井能够解决以往所出现的大部分注入剖面测井问题。 2.2 运用新技术手段来解决实际问题
在采用注入剖面测井技术方法来强化油田采油项目质量的过程中,很多技术手段的实际应用成效并不突出,甚至存在问题,例如:在注聚合物剖面中,同位素示踪法由于聚合物的“漏失”、“沾污”等现象存在,导致测井准确度下降,还易受到注入量低和吸液层孔隙增大等因素的干扰,致使应用传统注入剖面测井方法的效果不明显,因此,需要进一步
探究新技术和新手段。在大量的研究资料中可以看到,针对注入剖面测井方法的研究成果中有一项是关于电磁流量测井方法的。该方法的应用依赖一种新型的测量聚合物注入剖面的仪器——电磁流量计,该设备的应用无需任何同位素示踪剂,便可以避免测量数据曲线受到物质“沾污”的干扰[7]。从以往的实践经验来看,基于电磁感应原理的电磁流量测井方法采用的是连续测量以及定点测量相结合的方法,可以真实呈现出注入剖面测井的准确结果,具备一定的现实意义。 3 注入剖面测井在实践中的发展前景展望
通过对中国海洋石油公司实际工作的深入了解,并回顾以往所走过的曲折路径可以看到,在过去的一段时期内,注入剖面测井存在诸多问题,严重阻碍了这一环节技术的提升,甚至会导致油田开发项目的经济效益得不到提升,为了改善这一状况,现阶段探索出一条能够优化注入剖面测井的有效途径,控制并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放射性同位素漏失、沾污等问题,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对于中国海上石油公司的发展而言,在未来的研究和实践中,针对注入剖面测井问题的探索将持续进行,而且,每研究出来一个新的技术方法,则在科学管理支撑下,将其付诸实践,注入剖面测井综合方法的实际应用定能够强效推进相关领域及工作环节的发展。 4 结束语
通过对油田开发过程中所应用的注入剖面测井方法的分析与研究,了解到该环节在实际运作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问题,诸如放射性同位素漏失现象等,不仅影响了应用实效,而且对该领域实践经验的取得造成一定的阻碍。因此,借鉴以往国内采油厂注入剖面测井工作的经验,采取有效措施将放射性同位素沾污、漏失等问题解决掉,并将这一过程的实践经验充实到油田开发注入剖面测井方法资料中,为日后同类项目的开发带来一定启示。实践证明,所采用的新技术与手段来解决注入剖面测井问题具备一定的可行性与经济性。
参考文献
[1] 谭亚东. 测井解释与综合解释探析[J]. 中国石油和化
工标准与质量, 2012(05): 253-254.
[2] 张秋平, 黄海, 艾鑫. 几种注入剖面测井方法对比分
析[J]. 石油化工应用, 2010(04): 28-30. [3] 牛为民. 海拉尔油田注产剖面测井技术研究进展[J].
石油仪器, 2010(06): 102-103.
[4]吴华磊, 王卫国. CO2驱注入剖面测井方法及应用[J].
测井技术, 2013(02): 198-199.
[5] 张海超. 大庆油田注入剖面的测井技术研究[J]. 中国
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 2012(07): -90. [6] 路远涛. 贝301区块注入剖面测试技术应用情况分析
[J]. 内蒙古石油化工, 2011(09): 119-120. [7] 戴祖龙, 黎明, 吴朝全, 等. 氧活化水流测井及解释
技术在青海油田开发中的应用[J]. 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学报, 2011(03): 1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