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料与文意
来源:99网
文料与文意韩少功说到文学时,把某一代作家打包处理,给予笼统评价,不是好办法。因为文学不是团体赛,每一代人都五花八门也良莠不齐,并不构成统一团队。定要算出某一代人的平均值,对很多作家来说肯定不公平。当然,每个时代都有特定的社会条件、历史际遇、生活潮流等,而这些对作家的影响或多或少,留下一些时代胎记也确有可能。来自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那一代,处于国家危亡之际,感时忧国是其普遍的精神气质,作家也多有家学熏陶、海外留学的积学配置。不过,不少富家子弟虽心系草根,视野却往往局限于佣人、车夫、教师、邻居一类,更为深广的社会体验稍欠,零散采访不足以支撑作品的丰满与宏伟。相比之下,后来的一两代作家多出自底层,本身就打过仗,下过乡,甚至蹲过监,混过工农兵或三教九流,算是人生故事大户。但由于时代原因,难有完整学历,国学和西学的修养稍薄,往往是匆匆上阵、边干边学、入不敷出,靠几分聪明加几分勤奋,做一路的短线打拼,失之于粗糙时有难免。由此看来,前者和后者都各有所短。他们遇到困难时最好不要捶脑袋、揪头发、胡乱哀叹。想一想自己所短何在,进而对症下药、因地制宜、扬长避短(或补短),方能务实自强。决定文学创作的因素千头万绪,撮其大端,无非一是经验资源,二是学养资源,即古人说的“文料”和“文意”。文料与文意须互相催生,互相激活,互相放大,互相增值,最终融为一体,否则经验就可能“上不着天”,学养就可能“下不着地”,导致两端失衡甚至双双贬值。眼下,新一代作家已站在创作前沿,身处一个新技术、新、新风尚、新生活的全新变局,肯定有前人未有之长,也有前人未有之短——每一代其实都如此。在这种情况下,新人超越旧人,务必在“文料”和“文意”两方面打造优势,积累各自的势能和动能,让自己的两手都硬起来。这显然比“出名要早”的急匆匆重要得多。Copyright©博看网 www.bookan.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