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答题
一、组长的职责
1、编制或审定审计实施方案
2、组织实施审计工作
3、督导审计组成员的工作
4、审核底稿和证据
5、组织编制并审核审计组起草的审计文书和审计信息
6、配置和管理审计组的资源
7、其他职责
二、机构的职责
1、提出审计组长人选
2、确定聘请外边人员事宜
3、指导、监督审计组的工作
4、复核审计报告等审计项目材料
5、根据需要编制审计工作方案并组织实施和汇总审计结果
三、出具专题报告、审计信息的情形
1、涉嫌重大违法犯罪的问题
2、与国家财政收支、财务收支有关及其执行中存在的重大问题
3、关系国家经济安全的重大问题
4、关系国家信息安全的重大问题
5、影响人民群众经济利益的重大问题
6、其他重大事项
四、本级预算执行审计的特点
1、审计对象的特殊性
2、审计范围的多面性
3、审计工作的严肃性
4、审计内容的复杂性
5、审计层次上的完整性
五、审计的对象
1、党政领导干部
2、地方各级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主要领导干部
3、党政工作部门、事业单位和人民团体等单位党政主要领导干部
4、国有企业领导人员
5、村党组织和村民委员会、社区党组织和社区居民委员会的主要负责人
六、经济责任审计中领导干部直接责任界定的条件
1、直接违反法律法规,国家有关规定和单位内部管理规定的行为
2、授意、指使、强令、纵容、包庇下属人员违反法律法规,国家有关规定和单位内部管理规定的行为
3、未经民主决策、相关会议讨论而直接决定、批准、组织实施重大经济事项,并造成重大经济损失浪费,国有资产(资金、资源)
4、主持相关会议讨论或者以其他方式研究,但是在大多数人不同意的情况下直接决定、批准、组织实经济损失浪费,国有施重大经济事项,由于决策不当或者决策失误造成重大经济损失浪费,国有资产(资金、资源)流失等严重后果的行为
4、其他应当承担直接责任的行为
七、审计档案分级负责的责任人及相应责任
1、审计组成员对文件材料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
2、立卷责任人对卷内文件材料的完整性,归档的规范性负责
3、审计组组长对审核验收意见负责
4、审计组所在部门负责人对归档的及时性负责
八、与经济性相关的审计内容
1、是否以最好的价格购入所需的原料设备
2、实际所花费用是否与预算一致
3、资源的利用程序
4、是否存在人浮于事的现象
5、各种投入是否获得最佳配比
论述题
一、审计与内部审计及民间审计的关系
区别:
审计:审计主体审计机关及审计人员,审计方式是强制审计。审计内容是各级及部门财政收支及公共资金收支运用情况,审计于被审计单位,经费来源于财政预算,审计作用是行政监督,审计报告对象是本级和上级审计机关。
内部审计:审计主体是部门和单位内部审计人员,审计方式是自行安排,审计内容是各项内控制度执行情况和本部门,本单位的有关经济活动,审计与所审其他职能部门,审计经费由本单位内部自行解决,审计作用是管理与参谋,审计报告对象是本单位负责人。
民间审计:审计主体是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及注册会计师,审计方式是受托审计,审计内容是应立被审计单位的全部或部分会计资料及其所反映的经济活动,审计性是双向,审计经费来源是有偿服务,审计作用是鉴证和服务,审计报告对象是受托人与社会公众。
联系:
根据《审计法》及相关法规的规定,内部审计工作由内部审计协会实行自律性行业管理,审计机关对内部审计工作不再履行管理的职责,依法属于审计机关审计监督对象的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其内部审计工作应当接受审计机
关的业务指导和监督。
民间审计机构审计的单位依法属于审计机关审计监督对象的,审计机关按照的规定,有权对该民间审计机构出具的相应审计报告进行核查。
二、审计结果报告与审计工作报告的关系
(一)联系
两个报告的核心内容都是相同的,审计结果报告是审计工作报告的有机组成部分,在一些基本数字,基本情况,对预算执行情况的评价以及主要问题等方面具有一致。
(二)区别
1、报告对象和目的不同
审计结果报告的报告对象是本级首脑,其目的在于促进各级加强对本级财政收支的管理;审计工作报告的报告对象是本级常委会,其目的在于强化各级常委会对本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监督。
2、报告的主体不同
审计结果报告的报告人是各级审计机关;审计工作报告的报告人是各级,审计机关是受委托向各级常委会作审计工作报告。
3、报告内容的范围不同
审计结果报告主要报告预算执行审计的结果,审计工作报告的内容范围则相对广泛,不仅要报告预算执行审计的结果,还要报告在首脑领导下开展预算执行审计工作的全面情况。
4、报告的侧重点不同
审计结果报告侧重于向揭露和反映各部门单位在组织预算执行或预算中存在的问题和情况,以及加强和完善预算收支管理的建议;审计工作报告应侧重于反映审计查出问题的出理情况,以及经审计后各部门单位采取的纠正和整改措施,充分体现在首脑领导下预算执行审计工作的成效,以及接受对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进行监督的态度。
二、“5E”之间的关系
为了能够全面评价绩效的总体水平,需要权衡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公平性和环保性之间的关系,特别是这五个内容中存在水平不一,好坏不均的情况时,正确把握五者之间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否则会形成片面孤立分析,导致评价结论有失偏颇。
在一定程度上,效率性包含了经济性,经济性和效率性是效果性的前提条件。而公平性和环保性又常常体现在效果性之中。
第一,追求经济性可能会影响效率性
第二,经济性和效率性共同作用于效果性
第三,效果性是统筹效率性和经济性发展的方向
第四,环保性和公平性是效果性的补充
三、从审计机构和人员两个方面阐述如何保证审计性?
(一)审计法律法规关于审计性的规定
1、审计机关组织的
2、审计职权的
3、审计机关经费
4、审计机关负责人任免,任期和职务保护
5、审计人员回避和履行职务的法律保护
(二)审计准则关于审计人员性的规定
1、可能损害审计人员性的情形
(1)自身利益威胁
(2)自我评价威胁
(3)密切关系威胁
(4)外部压力威胁
2、避免损害审计人员性的措施
审计人员:
(1)报告可能损害审计性的情形
(2)不得参加影响审计性的活动,不得参与被审计单位的管理活动
审计机关:
(1)要求审计人员回避
(2)对审计人员执行审计业务的范围作出
(3)对审计人员的工作追加必要的复核程序
(4)建立人员交流制度
(5)考虑外聘人员的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