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聚
帽子里裹着厚棉,凝聚着沉甸甸的爱——题记
天气越发冷了。女儿在省里读高中,放假才能回家。母亲心里便有些不安:“他爸,妞妞会不会冻着?咱们做顶棉帽送过去吧,城里的帽子好看,怕是不顶用……”“别瞎操心了,我明儿去看看。”
奶奶听媳妇说要做帽子,一瘸一拐地赶过来,带来一床棉被:“外面棉絮不好找,用老棉花实在些……”母亲有些迟疑:“您这腿?”奶奶摆摆手:“不妨事,病了,被子薄些没关系的。”说着便戴上老花镜,凑近被子,专心拆起棉花来,嘴里还絮叨着:“妞妞好长时间没回啦!做奶奶的心里实在挂念……”
傍晚,忙了一天的父亲带回了麻布:“我打听过了,这批布中这个做帽子最好……”脸上是难掩的疲惫。母亲湿了眼眶,嘴里不知说什么好。
爱,在小小的帽子上,悄悄凝聚。
挑着一盏煤油灯,母亲连夜赶工。灯下,光影摇动,映着母亲的脸忽明忽暗。她;佝偻着背,一针一线密密缝,揉碎了满腔的爱意,缝进了细密的针脚中。夜深了,父亲醒来:“她妈,先睡吧。这个可伤眼了。”母亲回头笑:“不防事,做惯了的。”她擦了擦额头上的汗,揉了揉酸涩的眼,又想到窗外呼呼的风吹在女儿脸上,不由心中一紧,仿佛刀一样的风吹在自己身上似的,握紧了手中的针。
直至天色将明,那温暖的灯火才渐渐暗下。
帽子做成了,结实温暖的布,厚厚的棉,细密的镇脚凝聚着家人浓浓的关爱,显得与愈加沉重。可邻里的大叔听见,便笑呵呵地问:“妞妞?我认识那个女娃,早些年也是我将她送到县城哩!”说着便套上了车:“放心,我来送!”他接过棉帽,一脸郑重。
路途上,一辆小三轮晃晃悠悠地上路了,父亲有些担忧:大叔的年纪不小了。
但妞妞拿到棉帽时,心中莫名觉得沉甸甸的。她摩挲着厚实的帽子,凝聚着多少人爱心的帽子,鼻子突然有些发酸。她戴上有些土气的帽子,笑得合不拢嘴:“太好看了,我真喜欢!”
那年高考,她在作文里写:“凝聚亲情,收获到一种爱;凝聚爱,收获一种温暖;凝聚温暖,收获一种感动……..” 令人感动的,是那份沉甸甸的亲情。
毕业后,她将珍藏的棉帽带回家中。她将目光投向母亲,父亲,奶奶和大叔,心潮起伏。后来,拿顶帽子一直留在妞妞枕边,她叫它:“凝聚的爱”
正因为爱的凝聚,生活才溢满感动。
凝聚
凝聚温暖,才会有坚强的中国!
——题记
想到我们敬爱的总理,便觉如沐春风。总理的标志性微笑,怎能不让人心生温暖?而正是在这被温暖凝聚的大背景下,中国在飞速发展,新时代的我们在茁壮成长!
“三十年过去了,形势现于当时,是非公于后世。历史是人民写的,也是人民创造的。作为一个领导者,应当将目光放长远,把握现在,思考未来。”温总理,当您踏上“融冰之旅”时,身为中国人的我们是多么激动啊!您虽然为日本参拜、歪曲历史而愤怒,但是为了一个“和”字,在世界面前,您始终以平等的态度面对日本,处处体现出一个大国总理的风范!横亘在两国之间的坚冰,仿佛被您的温暖逐渐融化。看到您奔波的身影,人们心中是多么感动啊!
“我一边看网,一边在想,民之所忧,我之所思;民之所思,我之所行。”二00八年初的一场雪灾使南国的冬天格外寒冷……电网瘫痪,交通中断,车站、码头、机场挤满了望断天涯路的思乡人,我也在其中。这时,大家高兴地呼喊:“温总理来了!”您对大家说:“请大家放心,党和人民不会忘记你们的!一定确保大家过好年!”您关切地询问了大家的情况,又说道:“我给大家鞠个躬吧!”刹那间,您的温暖传递到大家心中,这股温暖凝聚起来,仿佛使积雪顿时消融!
“我曾立下誓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避趋之’。”特大地震撕裂了汶川大地,您在第一时间前往第一线。不顾余震的危险,不顾身体的劳累,已是花甲之年的您始终奔忙于抗震救灾。倒塌的房屋前,泥泞的山路上,临时搭建的帐篷中,处处都有您的身影。我永远不会忘记您的那句“只要有一线希望,我们就会尽百倍的努力”,这句朴实的话语给了无数人力量。在中国遇到大难时刻,您总能将十三亿的温暖凝聚在一起,从而变为战胜困难的勇气!
如今,您又在忙于指挥抗洪救灾。看到您深深的皱纹,看到您两鬓的白发,看到您眼中的泪花,多少人哭了!
您说:“我是一个爱国者,‘一心,万古下泉诗’,‘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
泯恩仇’……”
您为人民付出了太多太多,减免农业税,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在您的凝聚下,中国变得温暖、和谐、坚强!
我们为有您这样的好总理而骄傲!
凝聚
“乡愁”是一个抽象的词。在我的眼里,它是缥缈的,没有实体的。它存在于一个人日记的字里行间,或分散在一个人打给家里的电话中的只语片言里。
我爸爸离开家乡26年了。他从温暖潮湿的江西老家来到干燥寒冷的北方,一住就是26年。我曾质疑过他身上是否还有“乡愁”这东西的存在。他不记日记,甚至不写学术论文以外的任何文字;他打给家里的电话从未泛出过一丝伤感或想念,只是用外人听不懂的南方方言说些简单的问候与叮咛。
江西是个不起眼的省份,不像广东、上海那样天天出现在新闻中。我和我爸在北京,唯一能搜索到的,江西的符号,就是江西脐橙,那是江西的特产。
江西脐橙在每年冬天的时候大批大批地涌进京城,也一箱一箱地被我爸搬回家。我爸每年冬天快来的时都念叨我们江西的脐橙。他整箱整箱地买来,一天能吃三四个,还逼迫我和我妈一天也吃好几个。江西脐橙个儿大饱满,甜而不酸,吸收了江西一年的天光地气。对于我爸而言,吃橙子的十分钟,是幸福而的十分钟。在北京这座混乱的都市中,脐橙是他唯一能够碰到的,来自家乡的甘甜。
我与他散步,他看到路边的卡车里有卖橙子的,都会兴奋地跑去,拿起橙子仔细端详着。“这橙子哪儿来的?”他问水果贩子。“江西的,赣南脐橙!”他聚精会神地玩弄着手里的橙子,说:“这个不是,个儿太小了。我就是江西人,我还能不知道我家橙子是什么样吗?”有时,他遇见自己满意的橙子,不管家里还有几箱然要买。我劝他:“咱家还有很多呢。”他固执地付了款,拎着橙子笑嘻嘻地说:“这个橙子好,一看就是我们江西的。”
有年寒假,我天天去学校参加班会的排练。每次我离家之前,他都径望我包里放五六个橙子,让原来很轻的书包无比沉重。“给你们班同学分着吃,别忘了告诉他们是江西脐橙啊。”他再三叮嘱。我便把橙子分给同学们,整个彩排的楼道都弥漫着橙子的香甜。我好像被我爸的乡情附体一样,一边又一遍地念叨着:“我们赣南脐橙天下无敌!”念叨着江西赣南我这个素未谋面的祖籍之地。
我想起他出门前对我反反复复的叮咛中所带着的一点乞求的语气,他怀疑水果贩子用劣质橙子冒充赣南脐橙时话语中带着的一点点愤怒的情绪。我突然感觉到了这个四十多岁的浪子的乡愁。他不会用笨拙的文字描绘它,不会让它泛滥在电话线这一端的言语之中。它虽小,却能让这个离家多年在奋斗路上筚路蓝缕的中年人的心柔软下来。
啊,他所有的乡愁,都凝聚在这一个小小的橙子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