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网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论幼儿教师艺术精神之养成

论幼儿教师艺术精神之养成

来源:99网
论幼儿教师艺术精神之养成 钱志翔 (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 【摘要】近几年来,我国高度重视幼儿教育。艺术源于游戏,幼儿的“至乐 ‘天乐”的境界。即使人的精神自由的境界。 艺术教育应倡导在儿童未受社会规范约束时,让他们尽情地在各 二、幼儿艺术教育 种艺术游戏活动自由表现,这是艺术教育最高的之一。幼儿教 师的艺术精神是幼儿艺术教育的关键。本文针对我国幼儿艺术教幼儿艺术教育旨在通过为幼儿提供有计划的艺术活动,满足 幼儿表现、表达和创造美的需要,陶冶幼儿审美的情趣,培育幼儿 育的缺失,提出高职院校是幼儿教师艺术精神养成的摇篮,幼儿教师应具备庄子艺术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并通过“心斋”与表现美和欣赏美的能力。主要包括对3-6岁幼儿进行音乐、绘画、 舞蹈、手工、器乐、棋艺等艺术才能的培养。 “坐忘”全面提高艺术修养,达到庄子的“游”的精神境界。只有教师 具备中国艺术精神,才能成就更多儿童的艺术人生。 【关键词】幼儿教师,艺术精神,形成过程 幼儿有艺术的本能,幼儿艺术教育本质在于当儿童未受社会 规范约束时,通过各种游戏真正满足儿童内在的需求,而这种满足 有助于其成为协调和幸福的人。无论是音乐、器乐、舞蹈;还是绘 画、手工、棋艺等幼儿艺术活动的教育,都应顺应儿童人性的自然 幼儿教育是影响人的一生发展最关键的基础教育阶段。幼儿 发展。国内外著名幼儿艺术教育教育家在艺术教育观念上基本是 艺术教育能顺应儿童的自然发展,通过儿童各种自动、自发的游 一致的。幼儿教育之父福禄贝尔强调教育游戏是儿童早期教育的 戏、唱歌、绘画、剪纸、泥雕、艺术欣赏等活动,满足他们内心及其冲 基础,让幼儿在幼儿园内进行剪纸、折纸、贴纸、玩沙、画画、做泥工 动的表现需要,使他们的精神感到兴奋、愉快、幸福和满足。就目前 等作业,可以培养儿童的各种能力。全世界最具影响力的美术教育 我国幼儿艺术教育而言,出现两种极端的现象:一种普遍存在的现 家之一罗恩菲尔德将艺术看成是游戏的一种形式,认为在美术这 象是在农村、小城镇由于受升学考试不考艺术的影响而完全忽视 样一种游戏中,儿童内在的需要得到了真正的满足。他强烈反对在 艺术教育;另一种现象则是在较高收入的家庭中,为了孩子不输在 美术教育中让儿童去抄袭和模仿,认为这样的做法只会有害于儿 起跑线上,有强迫孩子学习某种艺术技能的现象。要使幼儿艺术教 童美术的成长。罗恩菲尔德将儿童美术发展过程分为涂鸦期、前图 育顺应儿童的自然发展,归根结底,要改革升学制度。但作为承担 式期、图式期、写实萌发期、推理期和青春危机期等六个阶段。他强 培养幼儿教师的高职院校,必须培养一批具有中国艺术精神的幼 调美术是一种教育工具,能够耕耘人的感性、促进合作、减少自私, 儿教师,引领孩子走进艺术世界,传承并创新中国艺术精神。 一而最为重要的是,能发展儿童创造性地工作的全部能力。著名德国 、中国艺术精神 音乐教育家奥尔夫认为,音乐教育始于动作,节奏是儿童游戏的本 所谓艺术精神,就是指一种艺术独自具有的、内在的品质或气 能,因此,他强调运用人类本能的、自然的音乐表现方式——节奏, 质,更或说是蕴涵一种文化的根本理念。中国文化是艺术的文化。 如简单的拍手、拍腿、跺脚、捻指、敲打乐器等方法,激发儿童潜在 中国文化在对人性中与生俱来的艺术根源的探究过程中,体现出 的音乐天赋,唤起儿童对音乐的自发要求。 了精神的自由,并且使其成为了中国艺术最本质的一种内在 品格。 总之,艺术源于游戏,由游戏展开的歌谣、舞蹈是最早的人类 艺术活动之一。游戏可以不受经验的与范围的,而在游戏中所 徐复观先生在《中国艺术精神》一书中指出:“中国文化中的艺 得到的快感,是不以实际利益为目的。人在游戏时能充分展现人的 术精神,穷究到底,只有孔子和庄子所显出的两个典型。”孔子的艺 想象力和创造力。幼儿艺术教育更应倡导在儿童未受社会规范约 术精神是与道德的当然之则和谐统一所获得的一种道德境界的自 束时,让他们尽情地在各种艺术游戏活动表现,奔放的直觉是创造 由,体现了“为人生而艺术”的典型;庄子的艺术精神则是与自然 性成长最为有利的时机。保证创造性成长,并使之与成熟的心智合 和谐统一而获得的一种精神上的大、大自由。体现了“为艺术 而艺术”的纯粹的中国艺术精神。 以仁义为内容的儒家人性论,从正面担当了中国历史中的伦 一,这是艺术教育最高的之一。 三、幼儿教师艺术精神之养成 幼儿教师艺术修养的深浅是幼儿艺术教育的关键。现代艺术 理、政治的责任。中国几干年的教育主要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国外 的感受对象是丰富多彩的,幼儿教师艺术修养的内容也是多样化 有学者幽默地说:“中国三岁的孩子也懂得中庸之道”。当然,凡受 的。它集中体现在思想、知识、情感、艺术等几个方面。因此,幼儿教  到儒家思想影响到的人与事,总会在某种程度上为民族保持一线 师必须通过不断的学习、锻炼与培养。生机,维系民族一份理想与希望。但正是因为深受儒家文化的影 的。 (一)以和为天乃知艺术之本性 幼儿教师艺术精神的养成,首 接触古今中外众多的哲学思想,只有具备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思 响,中国的教育更注重追求现实人生的成就与地位,而忽视了人性 先要树立艺术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高职教育应让学生多多 中国的道家思想,老子是想在政治、社会剧烈转变之中,能找 想观念,才能理解艺术的性格,并最终理解幼儿艺术教育的本质在 到一个不变的“常”,以作为人生的立足点,因而得到个人及社会的 于顺应儿童自然的发展。在众多的哲学思想中庄子的“以和为天” 安全长久。庄子则是反对有所成,在政治上追求“无为而治”。他们 便是艺术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以和为天”,庄子强调外在 所成的是虚静地人生。虚静地人生,虽然在现实生活中不易为我们 者为天,在无限宇宙之中万事万物各有其道,互不相撞。同时,庄子 所把握;但从艺术的角度去看老、庄思想当下所成就的人生,实际 强调内在者为德。德落实于形体之中,即人之心。以虚静的工夫,呈 是艺术的人生。中国历史上伟大的艺术家常常在若有意若无意之 现出以虚静为体的心。“弘大而辟,深闳而肆”。因为心的虚静,生命 中,创作出流芳百世的作品,特别是中国的山水画蕴含着人与自然 力而得到。生命力自身常是不断开辟,才能达到无限的境 下转232页) 的和谐统一。欣赏这些作品时我们能体悟到人生达到庄子所说的 界。“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不谴是(266 一 浅谈小学语文课中的朗读教学 仁增 (青海省循化县尕楞中心学校)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各个学段的上的表达性朗读,要留够时间让学生试读、练读,读出感觉,读出味 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朗读历来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最常道,读出情趣,切不可未准备好就仓促上阵;要留读后评议的时间, 用的方法,然而教学实践中的朗读却存在着很多问题。笔者试以白通过评议,强化朗读的激励功能、诊断功能和调节功能。时间哪儿 己的观察与思考谈谈这些问题及优化朗读教学的对策,意在求教挤? 精心设计问题,让繁琐冗长的“讲讲、问问、答答”让位给读。让 于大家。 朗读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朗读的时间不够充分。充斥于语文课堂的“讲问教学”挤掉了学生读书的时间,一节课4O分钟,学生朗读的时间却不到5分花俏形式的,没有实效的小组讨论让位给读。 2、扩大朗读训练面 每个班的学生都不是整齐划一的,其水 平、能力都有明显的差异。因此,在朗读教学中也应体现层次性。复 杂程度不同的语段要因“材”而读,对不同要求的朗读练习也应量 钟,朗读练习往往是来去匆匆,如雁掠过,且又“雁过无痕”。 2、朗读的目的性不够明确。甲生读了乙生读,男同学读了女同学读,看似热热闹闹,其实读前没有要求,读中没有指导,读后也没“材”录用,对朗读的评价也要因人而评,让学生多一些成功的喜 悦。同时,多为“丑小鸭”创造“登台亮相”的机会,要知道美丽的白 天鹅也有“丑小鸭”的经历。 3、理解与朗读相互依存。在阅读教学中,把朗读与理解截然割 裂的现象并非罕见,分析前读一遍,讲解完后再朗读一遍,甚至根 有及时评价反馈,这样的朗读事倍功半,而且容易导致学生做事心 不在焉、缺乏目的性。 3、朗读的面窄。不管是检查性的朗读还是讲析、答问之余的所本没去理解,就要求学生读出感情来。诚然,我们的祖先 ‘书读百 谓感情朗读,教师往往盯住几个尖子,读来读去,就是那四五个学遍,其义自现”的古训,但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在瞎弄里摸索,白悟 生,大部分学生都是规规矩矩坐着当听众。 4、只求形式不求实效。据观察,一般一节课朗读安排了三到四自得的毕竟是少数。所以朗读要以理解为基础,通过朗读又可促进 对文章的感悟品味,它们相辅相成的,必须有机结合。一次我上《鸟 次(相对环节而言,非指读的人次),但有安排却未到位,有形式却无多大实效,朗读只是成了课堂教学的一种点缀。 的天堂》,其中有一句:“这是一棵大树。’,我请学生试读,提醒他们: “怎样才算正确地读?”结果,有的把重音落在“这是”上,有的一见 优化朗读教学的对策: l、保证读书时间。教师可根据年级、学情、教材特点安排每节课的朗读时间,并自我监控达成度。要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正确地“大’,字,就把重音落在“大”上,显然,对上下文的理解还未到位。于 是,我引导学生再读上下文有关句子 弄清楚这句话是在什么情况 下说的,经过比较,学生才恍然大悟,应重读“一棵”,从而强调上文 读课文,要求用普通话,声音响亮,吐字清楚,读准字音,不读破句,说的“许多棵”、“二棵”都是错误的。朗读到位了,对榕树之大体会 特别是自学性朗读,要让全班学生都读完、读好。在初步理解基础也更深了。 (上接266页)非,以与世俗出。”一个人的精神境界体验到与宇宙 想,不要为了展示自己的教学成果而强迫孩子过度的追求艺术技 相融,此乃庄子的以和为天的思想真谛。每个人通过自己人格的修 能。把大自然作素材、把幼儿实实在在的生活作素材,让幼儿作自 养,和而不失自已的个性。他提倡的世俗生活中,每个人都有自己 由的活动。在活动过程中发挥幼儿的想象力,让幼儿用自己的百种 的是与非,所以人与人相处不言是非。庄子这种超越,恰恰是不折 语言表达他们对自然和生活的感悟。这样的艺术作品才是幼儿完 不扣的艺术精神,他所成就的不是功与名,而是艺术的人生。 全凭借自己的艺术的直觉表达他们对真、善、美的理解,透过作品, (二)心斋与坐忘乃达艺术之大美。幼儿教师艺术精神的养成 我们完全可以感受到一颗自由的心,一颗对大自然之美的欣 其次是要修得一定的艺术技能。高职教育通过开设艺术类课程,通 赏之心,一颗对人间充满暖暖爱意的稚嫩之心。或许,只有幼儿艺 常有(1)音乐类包括声乐、钢琴、民族乐器、打击乐器等等的基础训 术教育才能达到庄子的“游”的境界,但如果幼儿教师有着样的艺  练等;(2)舞蹈类:形体、基训、各种民族舞蹈、芭蕾舞等;(3)美术 术教育理念,至少我们的艺术家不会被扼杀在艺术的摇篮里。类:素描、色彩、手工制作等。当然还应开设相关的文学、影视欣赏 人人皆有艺术精神;但艺术精神的自觉,既有各种层次之不 等课程。幼儿教师的艺术技能的提高与庄子的“体道”有同工异曲 同,也可以只成为人生中的享受,而不必一定落实为艺术品的创 之妙。庄子对于道的体认,非仅靠名言的思辨,甚至也非仅靠对现 造。若幼儿教师养成中国艺术精神,一定会成就更多人的艺术人  实人生的体认,而实际也通过了对当时的具体艺术活动,乃至有艺 生。术意味的活动,而得到深的启发。“地籁,则众窍是己。人籁,则比竹 是己。”人只有通过苦练先有作为人籁的音乐的体会,才会有地籁 的体会。若能在修养的功夫上达到心斋与坐忘的历程,才会有天籁 参考文献: [1】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Ivi].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87. 【2】李妲娜,修海林,尹爱青.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IN]. 2011年9月版. 的体会。“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幼儿教师要从世俗的感官超越上 上海教育出版社,[3】(美)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M].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 去,在艺术创作上追求纯朴淡薄,同时力求以童心去创作。艺术创  作源于生活,艺术作品的高贵在于它的单纯性,平易而伟大,只有 3月版.I;41 ̄振宇。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 达到心斋与坐忘的境界,才能体悟道艺术之大美及由此带来的“天 乐”。 10月版. (三)“游”乃幼儿艺术教育之根本。“心境愈是自由,愈能得到 [5】(德)托马斯维尔德格鲁伯.造就全人的艺术教育【M].天津教 2014年5月版. 美地享受。”幼儿教师设计幼儿艺术活动首先要有儿童的思 育出版社,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