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网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论教育中爱的艺术

论教育中爱的艺术

来源:99网
论教育中爱的艺术

[内容提要] 教育,不是给予,而是唤醒,它恰如生命中的阳光和空气,为潜在的创造力的“种子”的萌芽和绽放提供良好的条件。教育也是爱的艺术,教育无痕,爱亦无痕。作为我们这些教育者在对学生教育的过程中,要学会爱,用如微风,似细雨的挚爱轻轻地、缓缓地拂动和沁入孩子们的心田,摒弃斥责与压制,拒绝简单与粗暴,为学生营造一个充满爱心的教育氛围。师爱对学生来说是一种鞭策和激励,对学生的成长和进步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 教育者:爱的艺术:严格 尊重 鼓励 赞美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培养新一代的园丁,是天底下的太阳。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至关重要。爱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许多有成就的教育家和优秀教师,都非常重视爱的教育。高尔基说过:“谁不爱孩子,孩子就不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才能教育孩子”。爱生是教师应具备的美德,也是教师的天职。师爱比渊博的知识更重要。能够得到教师的关爱,是每个学生最起码的心理需求,师爱对学生来说是一种鞭策和激励,对学生的成长和进步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当代教育家吕型伟曾说:教师工作是一项事业,不是一门职业。职业计报酬、讲代价,事业则只讲意义、奉献。由此能看出社会对教师的责任心、爱心的要求之高,恐怕是任何其它工作都不能比拟的。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教师在选择职业的时候,这种观念就已经形成了。当教师的做到热爱学生并不困难,困难的是使学生体会、理解、接受这种爱。

陶行知先生说:“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 我深深地体会到:要想做一名称职的教师,做一名优秀的班主任,不仅要有一颗爱心,还必须

讲究爱的艺术,才能使教育获得成功。随着社会的发展,观念的不断更新,“师徒如父子”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在新的形势下,怎样才能使严师和挚友和谐地统一在一起?怎样体现对学生的爱,才算是恰到好处?这一课题永远是全新的,永远没有标准答案,让我们不懈地去探索其中的奥秘吧

一.爱的艺术 爱学生就必须严格要求学生

俗话说得好:严师出高徒。“教不严,师之隋”。严是有标准的严,是在一定范围内的严,是符合教育规律的严,是有利于学生德、智、体、美诸方面都得到发展的严,决不是无规律、随心所欲的严,更不是摧残学生身心健康的严。诚然,严格要求不等于惩罚学生或随意指责学生,而是应该做到严中有慈、严中有爱、严中有度、严中有方,使学生对老师敬而爱之,而不是敬而畏之。例如:学校发了一张,《小学生体育健康素质综合评价表》,共有五项,这五项达标就能评上“三好”学生,我班有一位成绩优秀的学生放学后悄悄地来找我,红着脸低声说:“老师,我很想当一名三好学生。”原来这位同学跑步没达标,想找老师高抬贵手。我严肃地说:“不行。你其它方面都达标,而且做得很好,老师相信跑步这一项你一定能行。”从此,他每次来回学校的路上都跑步,体育课上积极锻炼,在家里也能主动做家务活。我激动地在跑步这一项为他写上“达标”两字。他向我投来感激的目光。教师对学生的严格要求是出于真诚的爱。严以爱为基础,爱以严为前提,严爱结合,爱而不纵,严而不凶。严格之水只有渗透情爱之蜜,才能成为爱的甘露。关心爱护,严格管理相结合。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遵循知、情、意、行的心理规律,对学生进行人格素质的教育,在此过程中,必要的规范其行为的方式方法必不可少。严格管理并形成一个严格的约束机制可以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格素质,同时也与学生的理解接受程度有关,严要严得合理、严得适度。让学生从心里感受到对他的关心和帮助而不只是表面的认同。严而有度,再加上和善,取得的效果才会好。

- 2 -

二.爱的艺术 爱学生就要尊重学生的人格

爱学生就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素质教育的基本观念是:全体性、全面性、个性化。这就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研究差异、发展个体的特长,使学生群体呈现出丰富的统一,为各种人才的成长打好基础、提供条件。教师的职责就是在学生成长的道路上给予必要的扶持、正确的引导,使他们在长身体、长知识、增能力的过程中尽可能少走弯路,防止误入歧途。作为教师要尊重、理解、关注、帮助、支持、赏识学生,使学生感到被接纳、被信任,使其经历体谅和鼓励;使其潜能得到发展和发挥,让学生能在一个欢乐、和谐、宽松的环境中成长。由于每个学生的先天遗传、家庭教育、生活环境、个人经历不尽相同,所以性格、智力、能力、体力必然各异。但每个学生的背后都有父母期待的目光,每个学生都是家庭和社会的希望,每个学生的现在都将影响着国家的未来,其意义不可轻视。这就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尤其是班主任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因材施教,面向全体\",善待每一位学生。

学生具有性,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的人,都有要求行动、自主的倾向,并不是老师想让学生怎样,学生就会怎么样。因此,教师必须努力把自己的教育和教学适应学生的思想认识规律,决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加于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就要充分理解学生、信任学生、欣赏学生,呵护学生的创造潜能,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切勿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同时,对学生要真诚,以自己的真实、完整的人格去面对学生,真诚地与学生交往,给学生以真诚的关心和帮助。这样,一种民主平等、亲密和谐的良好的师生关系建立起来了。记得有一年我教三年级。我们班上有“一棵干枯的小草”——小黄,在众多的鲜花中竟显得那样的突出与不协调。黄瘦的小脸,很少见她笑过,反应慢,学习差,不善交谈,因此受到同学的冷落。有一次上作文课,我要求同学们写《我的爸爸》或《我的妈妈》。全班只有小黄没有完成任务,我严肃地问道:“你为什么不写?”她还是以前那副神情仍然不说话,我有此来气了,用手敲她的桌子叫她说话。“嘀哒”未等我话说

- 3 -

完,一滴温热的水珠滴在我的手背上,融化了我心中一丝愤意,我用手擦去她的眼泪。原来她爸爸吸毒死了,妈妈改嫁了。我感到深深的内疚,是我刺痛了她的心。打这以后我想尽一切办法来补偿我的“过失”,每天都要去看看她,问长问短。而且,我还在班里强调,不能冷落任何同学。并要求班干部每天轮流帮助她补课。渐渐的,我们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近了,我看到她嘴角上掠过一丝微笑,她接受我了。从这以后小黄见了我都会甜甜地叫一声“陈老师好”。由于我对她的好也同样引起同学们对她的注意和关心,小黄的转变很大,性格开朗了许多。爱的力量是神奇的,它可以不断地挖掘,好似泉涌。

三. 爱的艺术 爱学生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要鼓励和赞美

爱学生还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转化“问题生”。“闪光点”即优点、长处。任何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点,长处,“问题生”绝不例外。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千方百计让学生的闪光点有用武之地,使学生的自尊心、上进心得到承认和强化,从而激起学习的斗志,鼓足前进的勇气。教师的鼓励,会让学生成长 。中国有句老话:“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功。”鼓励是一种催化剂,它能够极大地激发人的自信心,形成积极向上的强大内动力,是镶嵌在人的心灵上一个用之不竭的核反应堆。人都是需要激励的,尤其是小学生,一句由衷的赞誉,或是夸奖,可能使他们终生受益。这种鼓励法听起来十分吸引人,但它的概念及如何实行却很不清楚,人们常常并不明白什么是鼓励,甚至以为鼓励就是说好听的,表扬一下。其实鼓励就是给学生一个机会锻炼及表现自己的能力,让他知道自己的行为可以给自己和别人带来积极的影响。

教师鼓励和赞美学生,他首先就是一个美好发现者,能看到学生的优点。我们都知道,每个人都有所长,也都有所短。学生也一样,他这方面不行,别的方面有可能比别人强。如果你带着欣赏、赞美的眼光,带着审美的心情去看他,就必定能从他身上发现美好的东西。这诚如罗丹所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 4 -

赞美是春风,让人温暖和感动;赞美是激励,它能充分体现学生心中美好的憧憬和理想。生活和人生需要赞美,孩子们需要热情鼓励。我们应当学会赞美,一个善于把赞美献给每个学生的教师,一定是一个时刻快乐、幸福的人。如

我班有一位调皮好动、表现极差的学生,每次上课都让老师头疼。一次美术课上,我讲了画《未来的校园》,其他同学都画不好,而他画得有几分神似。我立刻抓住机会当着大家庭的面表扬鼓励了他,当时他很自豪。以后只要他稍有进步我都及时鼓励。渐渐地发现,他的一些不良习惯改掉了,而且各学科能触类旁通,很有成绩。教师的几句看上去很普通的话语,往往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只要细心观察,最终都会淘尽黄沙始得金。转化“问题生”除了多观察外,还应多了解、多关心、多谈心、少告状、少发火、不体罚、不放弃。孔子说“有教无类”,实践证明,从爱出发,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持之以恒,“问题生”是可以教好的。

总而言之,师爱是一种激励学生个性和谐发展的无可取代的教育力量。爱是阳光,能融化冰雪;爱是春雨,能滋生万物;爱是桥梁,能沟通师生的心灵。有了爱,师生之间就能以诚相见,心心相印,没有爱,就没有真正的教育。热爱学生又是教师献身教育事业,搞好教育工作的原动力。愿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能把平凡的爱毫不吝啬地送给学生,让学生能够在爱——这片肥沃的土壤上活泼、健康地成长。

参考文献:

1.《赏识你的学生》 孟繁华 主编

2.《让孩子快乐成长》黄苏 著

- 5 -

3.《教育孩子的艺术》贺雄飞 韩建国 主编

4.《要相信孩子》苏霍姆林斯基 著

- 6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