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1月第21卷 第1期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JiangsuInstituteofEducation(SocialScience)Jan.,2005
Vol,21 No.1
网络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
陈介忠
(常熟市王庄中学,江苏常熟 215553)
[摘 要] 网络文化已深入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及教育对象、内容和方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充分利用网络文化阵地,发挥网络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是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
[关键词] 网络文化; 虚拟; 开放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1696(2005)01-0043-02
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手段。然而,科学是一把“双刃剑”,和传统媒介不同,网络信息基本上是难以控制和过滤的,因此不可避免地充斥着一些不健康的内容;网络文化的多向辐射,使东西方价值观念的冲突加剧,导致价值选择多元化;西方文化利用先进的互联网技术,疯狂“入侵”世界各个角落,涉世未深的学生很容易受这种“西化”影响;网络文化中的信息垃圾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容易产生误导;人在网络中成为“隐型人”,导致学生现实行为冷漠,网络犯罪和不道德行为降低了人际关系中的信任度。网络文化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及教育对象、内容和方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1.网络文化对思想政治工作者提出的挑战。
在网络时代,教育对象、教育方法、教育环境和内容的新变化,对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素质提出了严峻挑战。其一,在政治思想素质方面表现为政治西化与思想保守的冲突。当前,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四个多样化”的出现,对人们的思想政治观念产生了强烈的冲击。一部分人受网络上的“西化”宣传影响,怀疑甚至动摇社会主义信念,信奉西方所谓的“民主政治”;另一部分人却不能思想、更新观念、科学地看待互联网这种新事物,对之采取排斥态度。其二,在心理素质方面表现为教育者固守权威与受教育者的反权威之间形成冲突。网络文化具有的高度的资源共享性及个体性特征,决定了传统教育中的教育者的权威地位的失落和学生要求充分的个性发展。因此,师生关系应发展成为一种民主、平等的新型教育关系。
2.网络文化对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提出的挑战。
互联网的应用为教育对象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机遇,也对其心理和行为产生了消极影响。表现在互联网的巨大的信息包容量,有时会干扰人们的思考和价值取向。由于网络的虚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同时也伴随着巨大的发展机遇。如何利用网络文化阵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已成为一个全新的、亟待研究的课题。 一、网络文化及其自身的特点
网络文化作为以信息技术为中心的新技术的特征,已深入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具有自身的特点。
1.文化交融。
互联网本身具有开放性、跨文化性的特点,其显著特征就是平等、自由,网络技术使不同的文化形态、思想观念在网络上生动地表现出来,将全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联系起来,促使持不同文化形态、思想观念的个体在网络上相互沟通、相互交融或相互冲突,形成信息传播的“无状态”。
2.时空交叉。
网络具有空前的资源共享性,人们不再是在学校、社区及其周围的群体,它赋予人们丰富的全球信息。
3.虚实交互。
互联网本身具有虚拟性。网络信息技术把真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的界限变得模糊了,把实体的现实与创造的现实连接起来;网络信息都是以数字符号的形式传播的,人机交流使现实的价值判断界限变得模糊。在交往中,人的种族、阶层、职业、性别、年龄、相貌等重要特征都被掩盖了,只剩下符号的交往。
二、网络的普及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新的
挑战
网络文化以其特有的开放性、平等性、互动性及无性迎合了人们崇尚民主、自由、平等的价值观。互联网实现了尼葛洛庞帝的预言:“在未来的数字化时代,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网络能促进人们观念的更新和创新思维的发展,同时也
[收稿日期]2004-06-25
[作者简介]陈介忠(1968-),男,江苏常熟人,江苏省常熟市王庄中学副校长,中学高级教师。
—43—拟性,很容易使人们对现实生活麻木不仁,甚至变为没有信仰的“虚无主义”者。而且,受教育者上网很容易导致网络综合症,致使他们自我控制力减弱,沉迷网络不能自拔。
3.网络文化对教育内容和方法提出的挑战。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以“三观”、“三义”和“三德”为主要内容。进入网络社会,西方发达国家利用互联网宣传资产阶级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对人们的思想意识必然产生强烈的冲击,从而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教育内容的形式从平面化走向立体化,与传统教育的内容显现静态化相比,网络下的教育采用的是集文字、声音、色彩、图片、动画、影视等为一体的表现手法,单纯地“灌输”理论在网络社会中是不适用的,因此,从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出发,结合网络社会的时代要求,针对人们的思想实际,推陈出新,创造出行之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进一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性、针对性和时效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当务之急。 三、利用网络文化阵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研究如何充分利用网络文化阵地,发挥网络在教育中的积极作用,并通过有效途径消除其负面影响。
1.用马克思主义占领思想政治工作阵地。
美国著名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说:“谁掌握了信息,控制了网络,谁就拥有整个世界。”互联网已经成为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新的重要阵地,国内外的敌对势力正竭力利用它同我们党和争夺群众、争夺青年。因此,用马克思主义占领思想政治工作阵地尤为必要。首先,要在网络传播中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和理论。我们必须坚决打破西方在网络世界的“信息霸权”,在网络传播中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及其与时俱进的品质,广泛传播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其次,要在网络文化中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坚决抵制西方的“文化侵略”。事实上目前90%以上的互联息都是英文信息,由此产生的“文化冲突”演绎成了“文化侵略”。因此,我们必须着力宣传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使之走向网络,走向世界。只有构建具有鲜明马克思主义观点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网站,大力开发教育软
件,以此对抗西方的“信息攻势”,我们才能真正用马克思主义占领网络文化阵地。
2.加强教育和引导,提高人的素质。
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摒弃传统教育的简单灌输式,教会人们判别事物的方法重在教育引导。首先,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作为我们的指导思想,以此提高人们的政治思想素质。其次,要坚持进行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文化教育。把集体主义作为我们的行为准则,抛弃西方“信息攻势”中的膨胀的个人主义,以中华民族悠久的优秀文化为荣,并立志使之发扬光大。再次,要坚持进行网络道德教育,倡导道德自律,强化网络道德责任意识。最后,还要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在网络环境下,人们很容易产生诸如互联网痴迷症、网络癖等心理疾病。因此,对人们进行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尤为必要,必要时可建立“戒网瘾心理治疗中心”。
3.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
在网络环境下,要提高学生的素质,必须建立一支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既懂思想政治宣传工作又懂信息网络技术。这支队伍应当具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质,还要有较高的网络技术水平,能够使用网络、驾驭网络,及时解决网络传播中的问题,更要有快速的反应能力,能够以敏锐的思维和敏捷的行动迅速抓住问题,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
4.加强网络建设和管理,健全网络立法。
这就要求加大对网络的投入和扶植力度,促使其快速健康成长;同时很好地利用网络阵地,传播主流文化,以形象生动的形式吸引人们,使之成为党和国家的喉舌。我们可以借鉴西方国家的经验进行网络立法,和学校网络管理部门应该建立检查制度,及时过滤不良信息,防止垃圾信息、非法信息及有害信息的传播,避免产生消极影响。相关部门应进行网络信息入境防范,进行信息过滤,建立国家级的“信息海关”。
综上所述,在互联网时代,充分利用网络文化阵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使网络的途径与其他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相配合,特别是要加强学校网络文化建设,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性、针对性和实效性,显得尤为重要。
ASuperficialDiscussionontheInfluenceofNetworkCulture
onthePoliticalandIdeologicalEducation
CHENJie-zhong
(WangzhuangMiddleSchoolinChangshou,Changshou,Jiangsu,215553,China)
Abstract:Networkculturehaspenetratedintoeveryfieldofsocietyandhasputforwardaseverechallengetotheteachersofpoliticaland
ideologicaleducationanditsobjects,contentandmethod.Howtomakefulluseofbattlefieldofnetworkcultureandtoexerttheeffectofnetworkonthepoliticalandideologicaleducationhasbecomeamajorissueinthepoliticalandideologicaleducationinthenewstage.Keywords:networkculture;virtual;open
(责任编辑 阳 春)
—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