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邑古城解说词
现在我们所处的这片区域就是洛邑古城文峰塔非遗产业园区,整个园区以明清建筑风格为主,占地70亩,建筑面积约4.8万平方米,投资约7亿元,于2017年4月10日建成开园。园区涵盖国医、文化餐饮、民族手工艺、文化演艺、民宿等多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业态,在实现文化传承和人气提升方面取得双赢,我们的目标是要打造中原乃至全国规模最大、非遗产业化最为集中的文化旅游目的地。
我们旁边可以看到金元时期的城墙遗址,这也是我们在此次项目实施过程中的新发现。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于2014年6月至10月开始在老城区东南隅开展考古发掘工作,通过发掘金元明清洛阳城的遗迹,丰富了洛阳城市发展的历史和文化内涵,为解决唐宋以后洛阳城遗址建造等一系列问题提供了新的实物资料。
金元故城遗址是金兴定元年(1217年)当时的河南知府以宋河南府为基础,紧邻隋唐宫城兴建的。北宋之后,洛阳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因政治、军事中心的转移,地位逐渐衰落。金代以洛阳为中京,在隋唐洛阳城东城的遗址上另筑了一座新城,这座新城历经金、元、明、清四代,是洛阳历史上最小、最朴实的城池,距今已有800余年的历史,也是我们现在俗称的老城,城墙上开有4门:东为建春门,西为丽京门,南为长夏门,北为安喜门,我们现在的位置就是这座城池的东南角。
洛阳有句谚语“洛阳有座文峰塔,离天只有丈七八”。我们眼前的高塔就是文峰塔,文峰塔可以说是古城的“华表”,始建于北宋,明末毁于战火,清初重建,至今保存基本完好。文峰塔是洛阳地区现存为数不多的古塔之一,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此塔是一座密檐式砖石塔,四方形,高约33米,由塔基、塔身、塔刹三部分组成。
基座用方形青石砌成,每边长6.8米,高3.3米,塔基和塔身之间嵌有铸铁,以保持整座塔的牢固性。塔身九层,通体用青砖砌成,从第一层至第九层逐层递缩,最高层每边高3米。
曾峰塔内第一层供有文昌,第二层供有魁星,文昌,又称文曲星,是中国神话中主宰功名禄位之神,旧时常有读书人来求金榜题名,魁星,原是古代天文学中二十八星宿之一,后被称为主宰文章兴衰之神,有“魁星点状元”之说。古人建造此塔有企盼洛阳文化繁荣、多出人才之意。旧时人们登临塔顶,除有“危楼高百尺,上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之慨叹外,更多的是纵目河洛大地的壮丽景色。
目前我们所处的这片该区域原本为隋唐洛阳城重要的里坊区立德坊。这里人文荟萃,位于隋唐大运河之中枢,被称为神都第一坊。根据史料记载,武则天大足元年(公元701年),在洛阳立德坊南营建新潭,以供诸州租船停泊,《元河南志》载,“天下舟船所集,常万余艘,填河路,商旅贸易,车马填塞。”那时,“半天下之财赋,悉由此路而进,”在洛河上是“漕船往来,千里不绝”。以新潭为中心的五坊一市,是当时最重要的商业物流中心和国际文化交流中心。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在一千多年前,这里是隋唐大运河的中心,这里商贾云集,车船往来不断,当时的洛阳是多么的繁荣!
前边这一块就是非遗展示区了,我们现在的左手边就是省级非遗汝阳刘毛笔。汝阳刘毛笔源于秦朝,至今传承了2200多年,中国制笔大师刘好勤先生是汝阳刘毛笔制作技艺的第66代传承人。汝阳刘也是国内最大的毛笔生产基地,荣获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华老字号、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等荣誉称号。
咱们右手边的唐宝斋是著名“唐三彩工艺美术大师”高水旺先生所创,他是国家级非遗唐三彩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1996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联合
授予“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2008年唐三彩传统烧制工艺入选中国非遗名录。
整个园区以我们所走的路线为中轴线,左边主要为特色餐饮,右边为特色民宿。接下来我们所到达的是被称为洛阳“三绝一宝”的一宝——梅花玉。
梅花玉是由火山中喷流出的岩浆冷凝而成的玉石。由于此种火山岩在冷凝过程中,大量的气体在岩石中形成许多奇特的气孔 ,这些气孔被后来生成的多种矿物所充填,便形成了地质上所谓的杏仁状安山岩。这些“杏仁”(气孔)若被不同的矿物质填充,便形成不同的颜色。当玉料被抛光后,这些被充填了各种矿物的气孔,便形成了好似梅花的\"花朵”。气孔间常有曲折的细裂隙,当其被矿物充填后,便形成了\"梅花\"的枝干。在安山岩黑色或灰黑色的背景下,更显出枝繁花茂的奇妙图画,令人拍案叫绝。梅花玉因此得名。又因其独产于洛阳汝阳县,故又名汝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