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发展的
模式与策略研究
童 洁,张旭梅,但 斌
(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重庆400044)
摘要:以实物产品和生产性服务的关联为切入点,提出了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发展的三种模式———基于共生性的融合模式、基于内生性的融合模式、基于互补性的融合模式,分析了三种融合模式的典型案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企业需要采取的策略和措施。关键词: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发展
中图分类号:F40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409(2010)02-0075-04
ResearchonModelandTacticofCombinationin
ManufacturingandProducerServiceIndustryDevelopment
TONGJie,ZHANGXu2mei,DANBin
(SchoolofEconomicsandBusinessAdministration,ChongqingUniversity,Chongqing400044)
Abstract:Withthestartingpointoninternalrelevanceofproductandproducerservice,thispaperputsforwardthreemodelsofcombinationinmanufacturingandproducerserviceindustrydevelopment,thatissymbiotic-basedcombinationmodel,endogenous-basedcombinationmodelandcomplementary-basedcombinationmodel.Basedonoftheanalysisoftypicalcasesundereachmodel,itproposesthetacticsthatenterprisewilltakeintheprocessofcombination.
Keywords:manufacturing;producerserviceindustry;combinationdevelopment
一、引言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制造业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增长力量。虽然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四制造业强国,但我国经济主要以传统的高能耗、低附加值、低劳动生产率、低成本的模式进行发展
[1]
务业的发展,反过来生产性服务业通过知识和技术投入也能促进制造业竞争力的提升。在国家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背景下,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融合发展是两者良性发展的必由之路。
关于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现有文献较多地从制造业服务化的角度进行研究。如Vandermerwe和Rada在1988年最先提出了服务化(Servitization)的概念,并指出企业服务化的过程将会经历“产品或服务”、“产品+服务”、“产品+服务+支持+知识+自我服务”这样三个阶段
[2]
。在
经过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冲击后,我国制造业要走向世界,在世界范围内争夺市场,就必须加快自主创新,并不断拓宽制造业的领域,转变现有单一依靠产品的经济增长方式,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生产性服务作为制造业的中间投入,已经对制造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制造业自身的升级要求大量的知识和技术投入,可以拉动生产性服
,指出了制造业服务化的发展趋势;何哲等沿着制造
业服务化的思路提出了服务型制造,并从概念、形式、组织
收稿日期:2009-06-09
基金项目:国家863计划项目(2007AA040801)作者简介:童 洁(1986-),女,湖南娄底人,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现代制造与服务管理;张旭梅(1966-),女,四川仁寿人,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现代制造与服务管理;但 斌(1966-),男,重庆市人,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现代制造与服务管理。
・75・
战略与对策
形态和属性四个层次进行了定义
[3]
《软科学》2010年2月・第24卷・第2期(总第122期)
;陆小成从知识链构
密联系的融合,二者才能产生最优的共生绩效。
在基于共生性的融合模式下,所提供的产品实际上也是“产品+服务”的形式,只是在这种形式下,实物产品和生产性服务彼此有着非常强的依赖。制造业必须与生产性服务业紧密合作,才能为客户提供完整的解决方案,一般是以设备集成商同时提供实物产品和生产性服务的形式来完成。对于高科技创新产品或者专用设备,如专业的大型机械设备,不具备专业知识的消费者初次使用时往往都不会操作或者不了解全部功能,因此往往需要设备集成商提供相应的培训、技术支持等相关服务,使客户能够操作和使用,集成商只有同时提供产品和生产性服务,才算销售了完整的产品。这种融合模式在机械、电子装备制造业中尤为明显。
以沈阳新松机器人自动化有限公司(简称新松公司)的装备制造及服务为例。新松公司是专门从事先进制造技术及装备研发与销售的集成商,致力于中国机器人及自动化前沿技术的研制、开发与产业应用。新松公司作为提供产品整套解决方案的集成商,所提供的产品主要是工业机器人技术及装备、自动化成套技术及装备、仓储物流自动化技术及装备等高科技产品。新松公司通过以下方式来提供产品和服务:公司首先对制造装备进行设计,其装备的生产则外包给相关的制造企业,生产完成后由新松公司将装备出售,在出售这些装备给客户时,新松公司必须为客户提供产品的安装、调试及相关培训服务。如新松公司为重庆电能计量中心提供自动化物流系统的设备,其产品包括立体仓库、堆垛机、运输带、AGV(自动导航运输车)的相关控制和管理软件及自动化系统。新松公司在产品设计前期需根据重庆电能计量中心的用地面积、产品特点以及资金要求等对立库等物流设备进行前期调研,待与之合作的制造企业完成产品的制造,产品交由新松公司。然后,新松公司派出专门的工程师到客户企业进行产品的安装、调试及相关培训,直到客户企业的工程师能够进行基本的设备操作及维护。这个案例说明新松公司的实物产品必须和生产性服务(如产品设计和产品培训)一同出售,才能为客户提供完整的解决方案。
该模式是通过满足客户对于实物产品和生产性服务的完整需求来实现的,只有通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在产业链上相互配合,才能提供完整的解决方案。
(二)基于内生性的融合模式
建的视角考察,提出制造业服务化是基于生产性服务的知识化,通过构建知识链模型,提出了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融合机制
[4]
;另外,20世纪90年代末在北欧最先出
现了“产品服务系统(ProductServiceSystem)”的概念,
Baines等在产品服务系统的概念基础上,对其内涵进行了
阐释,并指出这一概念是通过服务化的概念延伸而来的服务产品化,是服务化的特殊情形
[5]
,从另一个角度解释和
延伸了制造业服务化的概念。另一些文献从产业链或价值链的角度研究了制造与服务的互动关系。如Araujo和
Spring指出企业和用户的关系,与其说是基于产品导向或
服务导向,不如说是基于混合了产品和服务要素的复杂组合导向,并指出制造与服务融合使得生产结构出现了重组的趋势
[6]
;夏杰长等以北京市为例指出高技术制造业与
生产性服务业融合要通过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进行拉动,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进行推动以及生产性服务业在产业链上外向辐射来进行
[7]
;刘鹏和刘宇翔从企业价值
链的分解和整合来阐述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融合过程,并指出这一过程是通过价值链的价值转移来实现的
[8]
。然而,关于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发展模式
的研究还比较缺乏。仅李美云在分析服务业跨产业融合发展的趋势和历程的基础上,提出了服务业跨产业融合发展的互补型、替代型和结合型几种模式[9]
,是以服务业为基础的延伸和拓展。目前,以制造业为基础的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发展模式的研究还未见报道。鉴于此,本文以制造业为基础,以实物产品和生产性服务的内在关联为切入点,提出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发展的三种模式,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企业应采取的策略和措施。
二、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发展的模式随着经济的发展,市场容量不断扩大,分工与专业化逐渐深化,经济效率越来越取决于在不同生产活动之间建立起来的相互联系,而不再仅仅取决于生产活动本身的生产率状况。在现代制造业中,基本商品价值的贡献往往小于由企业内外部的各种服务增加的价值,制造企业所有成本的75%甚至更高比例的价值增加都由服务活动构成
[8]
,由此合理选择和利用服务会有效降低成本,而通过
专业分工及产业融合,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能够促进彼此的发展。因此,根据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特点,从实物产品与生产性服务的内在关联角度提出以下几种融合发展模式。
(一)基于共生性的融合模式
基于内生性的融合模式是指制造业通过产业链的延伸,在同一价值链上前向或者后向衍生出与实物产品相关的生产性服务。制造业的实物产品衍生而来的生产性服务既可以给制造业开拓新的市场,也可以带动生产性服务业的繁荣。通过这种向生产性服务进行价值转移的方式,提升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竞争力。
在基于内生性的融合模式下,制造业在实物产品从研发到售后的整个生命周期中内生出多个生产性服务业务,
基于共生性的融合模式是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两者在为客户提供解决方案时是基于同一种价值创造,即制造业的实物产品和生产性服务业的服务性产品必须捆绑在一起同时售出,才能满足客户需求。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在逻辑上是紧密联系的共生关系,只有通过这种紧
・76・
《软科学》2010年2月・第24卷・第2期(总第122期)
即通过产业链条延长,制造业的实物产品衍生出新的基于“用户导向”产生的生产性服务需求,通过这些需求使生产性服务业领域不断拓展并向制造业渗透。在二者不断融合的过程中,生产性服务业为了提高其外包和服务能力,也会通过更细化的分工,进行专业化和集群化发展。这种融合模式在企业内生的融资租赁、后市场等领域表现也较为明显。
以上海安吉安星信息服务有限公司的汽车后市场服务为例。该公司是由通用汽车、上汽集团和上海通用汽车合资建立的,是通用汽车与上汽集团之间的第八家合资企业,也是北美市场之外的首家OnStar信息服务业务机构。该公司致力于开发汽车后市场服务,在汽车产业链上不断拓展新的需求,为汽车用户提供更多有价值的生产性服务。该公司将首先为上海通用汽车旗下的各主力车型的用户提供广泛的汽车安全信息服务,包括撞车自动报警、道路援助、远程解锁服务、免提电话、远程车辆诊断和逐向道路导航(Turn-By-TurnNavigation)等。在这之前,上海通用汽车已经通过推出服务品牌和相关产品,诚信二手车业务、金融贷款服务进行了产业链的延伸,如今在汽车服务领域方面又进行了全新拓展。通过这种拓展将提升上海通用汽车的产品竞争力和服务竞争力,并最终服务于消费者,为消费者创造更多价值。因此汽车制造厂商在努力提高产品质量的同时,也在不断拓展新的汽车服务市场,并通过生产性服务来提升其竞争优势。这种模式是在产业链上通过创造和开发客户需求来实现产品内生生产性服务。
该模式通过拓宽制造业和生产服务领域,使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在产业链上延长,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产业的辐射功能,同时也产生了新的生产和服务形式。
(三)基于互补性的融合模式
战略与对策
以全球最大的工程机械制造商卡特彼勒公司的产品
领域。
与生产性服务互补为例。该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土方工程机械和建筑机械的生产商,也是全世界柴油机、天然气发动机和工业用燃气涡轮机的主要供应商,公司拥有一个全球代理商网络为其客户提供设备、服务和金融业务,此外还在全球1500多个网点为客户提供融资租赁服务。公司的实物产品本身就在品牌、渠道上有着强大的竞争力,然而,公司仍通过开发生产性服务系统来促进产品的销售,而产品品牌的不断强大反过来又会促使客户放心地使用其所提供的生产性服务系统。该公司通过全球的代理商网络,建立了生产性服务系统。该服务系统是由代理商联合各地的维修企业和租赁企业组成。服务则是以“生
(CSA)形式提供,该合约是由生产商产商客户服务合约”
(即卡特彼勒公司)的代理商为客户提供的一种定制服
务,它是按客户的需求来确定的、服务内容高度灵活的合约,其灵活性主要体现在CSA的内容可以是周期性的维护保养、定期的液压系统检查维护、定期的设备检查,也可以是全部的维护保养和修理。通过这种方式,解除了客户企业在使用设备时的后顾之忧,生产商和代理商的销售额也大幅提高,预计10年内公司可以增加近50%的销售量。通过产品和生产性服务的互补销售,产生了高于二者单独销售的效用。
该模式通过互补的模式创新,使生产性服务和制造业在价值链上寻找新的结合点,也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领域。
三、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发展的策略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要有效地融合发展,其根本思路是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通过战略管理和创新手段进行产业融合,本文针对三种典型融合发展模式,提出企业在融合发展进程中需采取的策略。
(一)基于共生性的融合模式下的策略
1.合作战略。在该模式下,制造业企业与生产性服
基于互补性的融合模式是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在为客户提供解决方案时可以将实物产品和生产性服务结合售出,从而更好地满足客户需求。在该种模式下,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在本质上是相关的,但是实物产品与生产性服务并非捆绑出售。通过互补性融合,两者均能达到最优绩效。
在基于互补性的融合模式下,制造业的实物产品与生产性服务业的服务可以通过技术、资源、业务、管理和市场等的互补,提供给客户具有互补性的产品。在这种模式下,企业既提供可以满足客户一定需求的实物产品,也提供可以满足客户一定需求的生产性服务,然而当二者结合出售,将会产生更多的价值,产生1+1>2的效用。因此,可以利用实物产品和生产性服务的不同优势,占据不同的市场。在这种模式下,生产性服务通过其不可替代、交易费用低或者品牌等方面的优势来促进产品的销售,实物产品也可以通过其品牌和渠道方面等优势来增加生产性服务的需求。这种模式主要体现在电信、通讯、机械设备等
务企业通过紧密合作来实现两者的融合发展。在由开发、生产、销售及支付等活动构成的制造企业生产价值链上,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只有通过密切配合,才能实现产品和生产性服务捆绑销售。如产品的开发和设计是由产品和生产性服务集成商完成,而制造和维修等业务则是外包给相关的企业。在这样紧密的合作过程中,针对产品和生产性服务业务的特点,综合考虑交易费用、行业背景等因素,决定业务是否外包以及如何选择合适的合作伙伴。如新松公司在重庆电能计量中心物流系统项目中的维修业务是外包给重庆本地的维修企业。此外,在合作过程中也需考虑信用机制,通过建立客户信用档案和相关的商业法律法规来约束合作伙伴的行为。
2.产品创新。产品创新是提升产品竞争力的有力手
段,这就要求企业必须加大研发和技术的投入,提高制造
・77・
战略与对策《软科学》2010年2月・第24卷・第2期(总第122期)
竞争优势。在转型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考虑企业自身业务的特点,找到制造与生产性服务的最佳结合点,如金融服务与制造的结合,解决方案与制造的结合。通过这种转型,企业能够产生新的竞争优势。这种转型策略对于大中型企业,即拥有一定的品牌和市场地位的企业较为适合。
2.理念创新。尽管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已经出现
业产品的附加值,也即提高产品的转换成本,同时在研发和技术的需求驱动下,生产性服务业也将得到发展,生产性服务的支撑能力增强将再促进制造业的发展,如此形成良性互动。在产品开发阶段,产品和生产性服务集成商需充分利用对高科技企业的税收和财政等支持,积极开发新产品。只有产品具有更高的技术含量,才能够产生高附加值的生产性服务,增加产品的转换成本,才能最终实现产品与生产性服务的基于共生性的融合发展。
(二)基于内生性的融合模式下的策略
1.延伸战略。在该模式下,由于生产性服务是由产
了融合的趋势,但是许多企业在观念、等的制约和惯性中,没有切实地将制造与生产性服务联系起来,因此,打破这种陈旧观念的制约是转型的必要条件。企业转型是基于管理和理念的创新,进行转型应有丰富和强大的物质和人力等资源支撑。企业要进行业务组合创新,这就要求企业有着良好的创新氛围。通过组织结构的重组,如进行组织结构的扁平化,加强信息交流,积极鼓励创新,在结构上形成创新氛围。此外,打造高效的执行团队,积极推行创新理念,才能真正实现实物产品和生产性服务的互补融合。
四、结论
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在本质上有着紧密的联系,实物产品在制造过程中必然要与生产性服务业发生各种联系,在这些联系中,通过基于共生性、内生性和互补性这三种融合模式来推动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融合将加速制造业的产业升级,带动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并且产生新的经济增长模式,而通过这些创新模式将大大提升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竞争力。参考文献:
[1]曾新胜.经济全球化中的中国制造发展战略[J].国际经济合
品在制造过程中的投入对于资源的要求,或者客户对产品的更加多样化的需求产生的,因此,制造业通过对产品的特点进行分析,在产品的价值链上进行挖掘,找到新的生产性服务需求,从而发掘新的利润增长点,并且这些新的生产性服务需求的实现也将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产品的市场地位和竞争力。在找到新的需求后,制造业可以将这些新的需求外包给生产性服务业,也可以与之合作。在挖掘新的生产性服务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市场调查来了解客户对于产品的多样化需求。通过市场细分,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彼此更加专注自身的业务,新增加的需求和扩大的市场容量将使产业以新的形式发展。此外,通过建设综合性的从设计、研发、采购供应、加工制造到产品展示、售后服务的完整产业配套的产业集聚区,从而使得在产业链上的整个价值创造环节都处在同一个集聚区,这种产业链的延伸也将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2.服务创新。一个产品真正处于生产制造环节的时
间只占少部分,大部分时间处在研发、采购、储存、运营、销售、售后服务等阶段,产业链的运转更多依靠生产性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的效率对整个链条的效率影响很大。因此,在产品的售前、售中、售后服务的每个过程中,企业要做到真正以顾客为中心,将产品与生产性服务进行紧密结合,积极建设产品-服务系统。在服务创新中,最重要的是品牌的建设,这种品牌建设不仅包括产品品牌,也包括生产性服务品牌。在制造业企业产业链延伸时,产品的品牌可以使得客户更加容易接受生产性服务,反之,生产性服务品牌也将提升产品的竞争力。因此,通过良好的产品和服务质量以及各种营销措施,结合口碑效应,增加企业的品牌价值。
(三)基于互补性的融合模式下的策略
1.转型战略。在产业融合模式下,企业所属产业的
作,2006(1):22-24.
[2]VandermerweSS,RadaJ.ServitizationofBusiness:AddingVal2
uebyAddingServices[J].EuropeanManagementJournal,1988,6(4):314-324.
[3]何哲,孙林岩,李刚,等.服务型制造的兴起以及与传统供应
链体系的差异[J].软科学,2008,22(4):77-81.
[4]陆小成.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的知识链模型[J].情报
杂志,2009,2:119-121.
[5]BainesTS,LightfootHW,EvansS,etal.State-of-the-art
inProduct-serviceSystems[J].EngineeringManufacture.2007,221(10):1543-1552.[6]
AraujoL,SpringM.
Services,Products,andtheInstitutional
IndustrialMarketingManagement,
StructureofProduction[J].2006,35(7):797-805.
[7]夏杰长.高新技术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研究[M].北京:经
定位不再清晰,因此,企业通过价值链分解、重构,进行跨地区、跨行业或跨所有制的重组、合并和转型。转型后的企业不一定能够清晰地定位其是制造业企业或者是生产性服务企业,如GE、IBM、AT&T在其转型后,通过产品和服务的不同优势,在市场上占据不同地位,同时产品和生产性服务的互补销售也会形成在互补融合模式下的新的
济管理出版社,2007:75-94.
[8]刘鹏,刘宇翔.基于产业价值链的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
融合[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18(17):113-114.
[9]李美云.论服务业的跨产业渗透与融合[J].外国经济与管
理,2006,28(10):25-33.
(责任编辑:李映果)
・7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