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将物质的量浓度相同的HAc溶液和NaOH溶液等体积混合后溶液呈碱性 (6)中和10mLpH=1的HAc溶液消耗pH=13的NaOH溶液的体积大于10mL; (7)将pH=1的HAc溶液与pH=13的NaOH溶液等体积混合后溶液呈酸性(8)比较物质的量浓度相同的HAc溶液与盐酸分别与同样的锌粒反应产生气体的速率
10、强酸(HA)与弱酸(HB)的区别:
(1)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相同时,pH(HA)<pH(HB) (2)pH值相同,溶液浓度CHA<CHB
(3)pH相同时,加水稀释同等倍数后,pHHA>pHHB ※ 利用稀释后PH的变化可以判定酸碱的强弱,相反可以判定稀释倍数(浓度)大小 例如:相同PH、相同体积的一元强酸和一元弱酸比较: HCl CH3COOH ※ 对于电解质电离和水的电离,要注意电离常数与电离平衡的区别。电离常数主要有物质的本性决定只受温度影响不受浓度的影响。而影响电离平衡的因素很多(温度、浓度、其它离子的抑制或加强)。 C(H+) C(酸) 中和碱能力 与足量活泼金属反应产生H2的量 开始与金属反应的速率 加水稀释后PH值大小 五、盐类的水解(只有可溶于水的盐才水解)
1、盐类水解规律:
①有弱才水解,无弱不水解,越弱越水解;谁强显谁性,两弱相促进,两强不水解。 ②浓度相同时正酸根比酸式酸根水解程度大,碱性更强。 (如:Na2CO3 >NaHCO3) ,水解程度就越大,盐溶液的碱性或酸性越强。
上边规律解说:盐类水解的类型和规律:谁弱谁水解,谁强显谁性。
(1)强碱弱酸盐,水解显碱性;
第 3 页 共 7 页 梳理头脑中杂乱的知识点,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
编辑:张国柱 QQ690980603 2016.2.20
(2)强酸弱碱盐,水解显酸性;
(3)弱酸弱碱盐强烈水解,水解显强者性;
(4)强酸强碱盐不水解;
(5)弱酸酸式根即电离又水解,溶液的酸碱性取决于酸式根离子的电离程度和水解程度的
--
相对大小。一般H2PO4、HSO3以电离为主,溶液呈酸性,其他弱酸根离子以水解为主,溶液呈碱性。
2、盐类水解的特点:(1)可逆 (2)程度小 (3)吸热
3、影响盐类水解的外界因素:
①温度:温度越高水解程度越大 (水解吸热,越热越水解)
②浓度:浓度越小,水解程度越大(越稀越水解) ③酸碱:促进或抑制盐的水解
4、酸式盐溶液的酸碱性:多元弱酸的酸式酸根,既可电离显酸性,又可水解显碱性。
①只电离不水解:如HSO4- (电离方程式时拆为H+ 、SO42-) ②电离程度 > 水解程度,显酸性 (如: HSO3- 、CH3COOH、H2PO4-) ③水解程度 > 电离程度,显碱性 (如:HCO3- 、HS- 、HClO、HPO42-) 如CH3COOH和NH3•H2O看作弱酸、弱碱,但实际上它们的电离常数还是较大的,所以它们的电离程度较大而对应的弱酸根(CH3COO-)和弱碱阳离子(NH4+)的水解能力均较小,而HClO就相反,电离程度较小而ClO-的水解程度较大 电离是电解质在水中离解成离子的过程, 如H2SO4=(2H+)+(SO42-),NaCl=(Na+)+(Cl-). 水解是盐中的某些离子同水中的氢离子或氢氧根离子结合成弱电解质的过程。 在一个溶液中氢离子或氢氧根离子不都只是水电离出来的。 就拿碳酸氢钠溶液来说,在这个溶液中既有电离过程也有水解过程,而碳酸氢钠显碱性,所以可以判断溶液中的氢氧根离子浓度高于氢离子浓度。 对于水来说,它电离出的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是一样多的,而溶液中二者的差异来源于溶质的在溶剂中的电离作用和水解作用。 对于碳酸氢钠,其电离过程会产生氢离子;而其水解过程会产生氢氧根离子,尤其酸碱性判断,水解强于电离。 5、双水解反应: (1)构成盐的阴阳离子均能发生水解的反应为双水解反应(即弱酸弱碱盐)。
双水解反应相互促进,水解程度较大,有的甚至水解完全。其右移。 (2)常见的双水解反应完全的为: Fe3+、Al3+与Al(OH)4-、CO32-(HCO3-)、S2-(HS-)、SO32-(HSO3-); 其特点是相互水解成沉淀或气体。 双水解完全的方程式写“==”并标“↑↓”,其离子方程式配平依据是两边电荷平衡,如:2Al3+ + 3S2- + 6H2O == 2Al(OH)3↓+ 3H2S↑
第 4 页 共 7 页 梳理头脑中杂乱的知识点,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
编辑:张国柱 QQ690980603 2016.2.20
6、盐类水解的应用:
①混施化肥(N、P、K三元素不能变成↑和↓) ②泡沫灭火剂(用硫酸铝和小苏打为原料,双水解)
③FeCl3溶液止血剂(血浆为胶体,电解质溶液使胶体凝聚)
④明矾净水(Al3+水解成氢氧化铝胶体,胶体有很大的表面积,吸附水中悬浮物而聚沉) ⑤NH4Cl焊接金属(氯化铵呈酸性,能溶解铁锈) ⑥判断溶液酸碱性(显强者性) ⑦比较盐溶液离子浓度的大小
⑧判断离子共存(双水解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 ⑨配制盐溶液(加对应的酸防止水解)
六、溶液中微粒浓度的大小比较
1、基本原则:抓住溶液中微粒浓度三种守恒关系: ①电荷守恒(电荷数前移):
任何溶液均显电中性,各阳离子浓度与其所带电荷数的乘积之和=各阴离子浓
度与其所带电荷数的乘积之和
②物料守恒(原子个数前移): 某原子的总量=其以各种形式存在的所有微粒的量之和 ③质子守恒(得失H+个数前移): 质子守恒的实质是水电离出的H+和OH-相等 ∑得质子后形成的微粒浓度·得质子数 == ∑失质子后形成的微粒浓度·失质子数
2、同浓度的弱酸和其弱酸盐 、同浓度的弱碱和其弱碱盐的电离和水解强弱规律:
①中学化学常见的有三对(1:1)
等浓度的HAc与NaAc的混合溶液:弱酸的电离 >其对应弱酸盐的水解,溶液呈酸性 等浓度的NH3·H2O与NH4Cl混合液:弱碱的电离>其对应弱碱盐的水解,溶液呈碱性 等浓度的HCN与NaCN的混合溶液:弱酸的电离<其对应弱酸盐的水解,溶液呈碱性
②掌握其处理方法(即抓主要矛盾)
七、溶解平衡
1、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的一些常见知识
(1)溶解度小于0.01g的电解质称难溶电解质。
(2)生成难溶电解质的反应,反应后离子浓度降至1×10-5mol/L以下的反应为完全反应,用“=”。如酸碱中和时[H+]降至10-7mol/L<10-5mol/L,故为完全反应,用“=”,常见的难溶物在水中的离子浓度均远低于10-5mol/L,故均用“=”。 (3)难溶并非不溶,任何难溶物在水中均存在溶解平衡。 (4)掌握三种微溶物质:CaSO4、Ca(OH)2、Ag2SO4
(5)溶解平衡常为吸热,但Ca(OH)2为放热,升温其溶解度减少。 (6)溶解平衡存在的前提是:必须存在沉淀,否则不存在平衡。 2、溶解平衡方程式书写
第 5 页 共 7 页 梳理头脑中杂乱的知识点,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
编辑:张国柱 QQ690980603 2016.2.20
沉淀后用(s)标明状态,并用“ ”。如:Ag2S(s) 2Ag+(aq) + S2-(aq) 3、沉淀生成的三种主要方式 (1)加沉淀剂法:
Ksp越小(即沉淀越难溶),沉淀越完全;沉淀剂过量能使沉淀更完全。
(2)调pH值除某些易水解的金属阳离子:如加MgO除去MgCl2溶液中FeCl3。 (3)氧化还原沉淀法:
4、沉淀的溶解: 沉淀的溶解就是使溶解平衡正向移动。
常采用的方法有:①加水;②加热;③减少生成物(离子)的浓度。
5、沉淀的转化:溶解度大的生成溶解度小的,溶解度小的生成溶解度更小的。 如:AgNO3 AgCl(白色沉淀) >AgBr(淡黄色)>AgI (黄色)>Ag2S(黑色)
6、溶度积(KSP)意义:
反映了难溶电解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相同类型(如AB型)的难溶电解质的Ksp越小,溶解度越小,越难溶。
7、影响沉淀溶解平衡的因素:
内因:物质本身的性质;
外因:①浓度:加水,平衡向溶解方向移动。
②温度:升温,多数平衡向溶解方向移动。 8、溶度积规则
QC>KSP 有沉淀析出;QC= KSP 平衡状态;QC 八、离子反应: 离子反应条件:①生成难溶的物质。如生成BaSO4、AgCl、CaCO3等。 ②生成难电离的物质。如生成CH3COOH、H2O、NH3·H2O、HClO等。 ③生成挥发性物质。如生成CO2、SO2、H2S等。
④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如有氧化性的离子(如MnO4-、ClO-、Fe3+、NO3-等)与有还原性的离子(如S2-、I-、Br-、SO32-、Cl-、Fe2+等)不能大量共存。 ⑤形成络合物。有Ag+与过量氨水;Fe3+与SCN-离子 ⑥双水解反应。(见盐类水解知识点总结)
九、酸碱中和滴定
1、中和滴定的原理 实质:H++OH—=H2O 酸能提供H+和碱能提供OH-物质的量相等。 2、中和滴定的操作过程:
(1)仪器滴定管的刻度,O刻度在 上,往下刻度标数越来越大,全部容积大于它的最大刻度值,因为下端有一部分没有刻度。滴定时,所用溶液不得超过最低刻度,不得一次滴定使用两滴定管酸(或碱),也不得中途向滴定管中添加。②滴定管可以读到小数点后 。
第 6 页 共 7 页 梳理头脑中杂乱的知识点,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
编辑:张国柱 QQ690980603 2016.2.20
(2)药品:标准液;待测液;指示剂。 (3)准备过程:
准备:检漏、洗涤、润洗、装液、赶气泡、调液面。(洗涤:用洗液洗)
→检漏:滴定管是否漏水→用水洗→用标准液洗(或待测液洗)→装溶液→排气泡→调液面→记数据V(始) (4)实验过程
3、酸碱中和滴定的误差分析
误差分析:利用n酸c酸V酸=n碱c碱V碱进行分析 式中:n——酸或碱中氢原子或氢氧根离子数;c——酸或碱的物质的量浓度; V——酸或碱溶液的体积。当用酸去滴定碱确定碱的浓度时,则:c碱= 上述公式在求算浓度时很方便,而在分析误差时起主要作用的是分子上的V酸
的变化,因为在滴定过程中c酸为标准酸,其数值在理论上是不变的,若稀释了虽实际值变小,但体现的却是V酸的增大,导致c酸偏高。
实验误差的分析:
以标准酸滴定末知碱为例: ①未用标准酸润洗滴定管( )
②滴定管尖端有气泡,滴定后气泡消失( ) ③滴定前读数正确,滴定后俯视读数( ) ④用待测碱液润洗锥形瓶( )
第 7 页 共 7 页 梳理头脑中杂乱的知识点,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