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网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来源:99网
Vo1.25 No.6 NOV.2009 科技通报 BULLETIN 0F SCIENCE AND TECHNOI 0GY 第25卷第6期 2009年11月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隗斌贤 (浙江省科学技术协会,杭州310003) 摘要:面对金融危机的冲击,如何通过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既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又推动制造业 转型升级,是面临在我们面前需要抉择的新课题。本文在对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关联性进行分析的 基础上,针对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在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推动二者互动发展的 思路及对策。 关键词:生产性服务业;制造业;关联性分析;产业互动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119(2009)06—0866—06 Interactive Development of Productive Service and Manufacturing Industry to Improve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y KUI Binxian (Zhejiang Associatiun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Hangzhou 310003,China) Abstract:Facing the impact of economic crisis,an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productive service,there comes a new project on huw to make productive service be a new economic growth point,meanwhile,to promote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y.When productive service reacts on manufacturing industry,some problems OC— curred.In view of the major problems,this article analys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roductive service and manufactur- ing industry,further more,followed by showing the thoughts and countermeasures on interactive development of the two sideS. Key words:productive service;manufacturing industy;relrationship analysis;industies irnteraction 提供的中间性服务投入。包括:与资源分配及利 0 引言 生产性服务是指那些被其它商品和服务的 提供者用作中间投入的服务.是在商品和服务生 产过程中发挥作用、企业为企业提供的中间服 用效率相关的活动(如金融、猎头、培训等)。与产 品流程设计与创新相关的活动(如研发、设计、技 术服务等).与生产组织、管理相关的活动(如信 息咨询、财务、法律服务等),与生产运行过程相 关的活动(如质量控制、运转维持等),与产品推 务.是为进一步生产或生产最终消费品的企业所 广与营销相关的活动(如运输、物流、广告、营销 收稿日期:2009—09—20 作者简介:隗斌贤(1960一),男,安徽寿县人,教授,浙江省科学技术协会副,E—mail:kbx0405@sina.corn. 第6期 隗斌贤.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促进产业转型升级867 等)等。其主要特征,一是它参与生产过程的结果 使产业结构软化.二是它提供的是中间而非最终 服务.三是它能把大量的人力资本和知识创新引 入到生产过程中去 因此.生产性服务是制造业 知识、技术密集化的构成要素.是现代制造业发 展竞争力的基本源泉。面对金融危机的冲击,如 何通过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既成为新的经济增 长点.又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是面临在我们面 前需要抉择的新课题。 1 生产性服务业在应对金融危机和 制造业转型升级中的重要作用 1.1 制造业转型升级过程实质上就是生产性服 务作用日益增强的过程 纵观产业发展历程.制造业发展转型主要受 到需求、技术进步和市场机制作用三大因素的驱 动。需求从数量满足型到质量提高型再到结构深 化型的转变。不断拉动制造业结构转型升级:技 术进步大大拓展了制造业发展的广度与深度.使 之结构不断升级.效率得到提高.推动整个经济 增长方式发生根本性变化:而市场机制占主导 后,各行各业追求创新的热情高涨,降低了成本, 提高了资源使用效率.也优化了制造业结构。三 者驱动必然要求制造业.一方面从初级阶段主要 依靠劳动力和资源消耗的投入获得增长.逐步转 向主要依靠知识投入与创新驱动获得发展。相应 地增长方式逐步由外延扩张转向内涵式质的提 高和结构升级;另一方面专业分工深化、社会化 生产水平不断提高。生产迁回化明显.直接的生 产环节越来越被低端化。制造业价值链的高端走 向产前、产后两端的服务环节;再一个方面就是 制造业国际化使一些发达国家或地区不再以制 造业为主导产业而是向外转移.更多保留的是支 撑制造业发展的最核心最关键的制造环节和属 于价值链高端的生产性服务业。因此,制造业转 型升级的过程实质上就是生产性服务业作用日 益增强的过程 正因为如此。《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 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求“大力发展面向生产的服 务业,促进现代制造业与服务业的有机融合、互 动发展”。从今年前几个月的产业发展情况看,生 产性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逆势上扬、反周期调 节”.也充分体现了其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发展新 引擎作用。以上海为例,去年生产性服务业重点 企业实现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4_3%.高于9.7%、 11.3%的GDP和第三产业增加值的增幅 今年 1—4月全市生产性服务业重点企业实现营业收 入环比增幅高达60.7% 今年前4个月我国文化 创意产业平均增幅达到l7%.比GDP的增幅高 出l0个百分点 浙江省今年1至8月份服务业 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已提高到84.5%.也充分 说明服务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推动力和应 对金融危机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1.2生产性服务要素投入不足是我国制造业转 型升级的制约因素 从制造业服务要素投入看.我国制造业发展 模式与发达国家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技术研发与 设计投入、法律会计服务成本、融资成本与风险、 高端人才引进与培训投入等生产性服务严重不 足。据测算.我国制造业的服务投入比例最高时 只有18%,通常在12—15%左右,而美、日、德等 国同期水平在28—3O%左右.差距很大。与此相 反.我国工业品作为制造业资本品投入的比例却 高达52%左右.而西方国家只有24%左右。结果 是我国制造业的外在表现为产能大,但污染、物 耗都比较高,附加值、竞争力却较低,外贸争端问 题突出 据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对制造业的分类 和我国2002年投入产出数据计算.以资源为基 础的、低技术、中技术和高技术四种制造业对七 种服务行业的直接消耗系数(表1)来看,消耗最 多的服务行业都是一样的.即批发零售贸易和交 通运输、仓储服务等。按理说,不同技术水平的制 造业对不同的服务应有所差异.比如技术水平高 的制造业应该对信息、科技、金融、商务等的消耗 水平较高些。但事实并非如此。这可能有不少被 统计在高新技术产业中的所谓先进制造业只不 过是从事其中的劳动密集型的低附加值环节而 已.并没有真正进入高增加值的生产性服务环 节.同时也印证了制造业生产性服务投入不足是 我国制造业大而不强的关键性原因 在增长方式上.我国的制造业表现为粗放 型.而发达国家是集约型。我国是产品生产大国, 却是品牌小国。2006年全球最佳品牌百强中,美 国拥有51个。西欧38个,日本8个,韩国3个, 我国1个也没有 以沿海的浙江为例。拥有自 主知识产权的企业数还不到企业企业总数的万 868 第25卷 表1 我国制造业不同行业对服务业的直接消耗系数 Table 1 The direct consLlme coefficient of different manufacturing industry to productive services 资料来源见文献[9] 分之五,出口企业中拥有自有商标的不到2%、仅 不足。过多、垄断、封锁与分割还严重影响了 占出口额的10% 生产性服务业扩大市场容量.难以形成有效竞 从R&D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重来看.我国 争 为增加垄断利润.这些行业往往与就价 长期以来均在l%以下.虽然自2001年起超过了 格调整进行博弈.不仅阻碍改革进程.还造成价 1%.但现在的工业国大多在10%以上.差距很 格虚高而服务质量又远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大。由于缺乏自主创新和知识产权,我国生产的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与制造业互动的能力,也 手机售价的20%、计算机售价30%、数控机床售 削弱了企业服务外包的内在动力 价20—40%要向国外专利持有者支付专利费 2.2不完善。诚信环境不健全,阻碍了制造 以上这些差距表明.只有在制造业环节中投 企业的服务外包 入更多的以“知识、技术和创意”为特征的生产性 当前我国制造业竞争激烈且停留在低端层 服务成份.减少制造业产品作为中间投入.才能 面.加上环境不完善.制造企业外包生产性 实现经济结构由传统的产品生产主导型向现代 服务环节的动机不强 据贸发局2007年对 的服务供给主导型转变.从而实现制造业结构的 长三角9城市30oo家制造企业调查.使用外包 转型升级 服务的上海为37%.其他城市是27%。在我国最 2 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在促进制造业 发达的地区也是如此低的比例.最主要的原因是 转型升级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对服务企业的满意度低.在诚信度较低、随意违 约、泄漏商业机密等现象较为普遍的商业环境 总体上讲.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转型 下.服务外包意味着制造企业引入了一个风险 升级的支撑、引领作用不强,这是由各方面的因 源 此外.各类中介服务机构由于经营主体不规 素形成的 范,法规制度不完善.加上规模小、专业化程度 2.1 改革步伐缓慢,市场化程度低。削弱了与制 低,人员素质参差,缺乏统一有效的监管,也阻碍 造业互动发展的能力 了制造企业进行服务外包。从产业层面看, 在产业层面我们所施行的改革开放呈 地方存在的对制造业的偏好也使生产性服 现明显的递进特征:农业改革先于工业,工业改 务业遭受歧视,水价、地价、电价、税费普遍 革又先于服务业 服务业中又以公共服务和生产 多于工业.导致外包服务成本过高.使制造业更 性服务改革最为缓慢,由于、原因,生产 倾向于服务内置化 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 性服务业的市场准人门槛普遍高于工业.也高于 2006年的调查,拥有自己的车队、仓库、机械化 其它服务业 一些行业对非公经济和外资也没有 装卸设施的制造企业依次占到49%、46%、48%。 完全开放,导致国外制造业环节进来之后与之相 过度内置化的结果必然导致资源低效率利用、专 关的生产性服务环节无法进入.而制造企业固守 业化服务水平不高 “大而全.小而全”的传统企业组织结构.社会专 2.3供求不足且错位。市场主体发育滞后。影响 业化分工程度低.也造成对生产性服务有效需求 了与制造业的融合互动 第6期 隗斌贤.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促进产业转型升级869 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既受到有效需求不 足的制约.又存在有效供给不足.还有供求错位 的问题.而这些都与市场供给主体发育严重滞后 相关 以科技服务为例.高校和科研机构大多不 了解市场和企业的实际需求。不注重科研成果的 产业化.造成90%以上的科研成果停留在发表论 文、提供实验室成果阶段,缺乏进一步实现工程 化、产业化的资金投入与激励机制。国际经验表 明.研发、中试和产业化的资金投入比为1:10: 100.其中约有90%的高科技产业是依靠风险投 资发展起来的.而我国的风险投资市场才刚刚起 步.现有的创业中心平均资本不足100万元,这 样小规模资本很难承担起风险投资的功能,无法 帮助制造企业实现规模化生产。再看物流业,多 数制造企业在选择第三方物流服务商时首要考 虑的是否能够提供综合性的全程服务.其次才 是服务质量与价格 而我国目前第三方物流服 务企业能够提供综合性全程服务的还不到总体 需求的4%.绝大多数物流企业仍停留在传统业 务领域 生产性服务企业有效供给不足.一方面与其 创新能力弱有关 2007年我国生产性服务业 R&D投入的比例为8%左右.远低于发达国家 3O%以上的平均水平.而且主要是为投入主 体.并集中在计算机、邮电通信、金融服务等少数 行业:另一方面是干预包办过多。以会计服 务为例.有20多项经营资格是由部门审批 的.中介服务的一些规制往往也是有利于国有服 务供给者的.其结果必然抑制生产性服务业的供 给能力。 3 推进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及其与制 造业互动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3.1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制造业转型 升级的基本思路 基于生产性服务业在制造业转型升级和摆 脱金融危机影响中不可替代的引擎作用.我国在 当前和“十二五”期间要把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 业作为实现发展方式转变、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 要手段和途径。为此.要从生产性服务业中影响 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人手.突 出重点区域、重点行业,解决事关全局的关键性 问题,特别要大力发展反映国际竞争焦点、处于 “微笑曲线”两端的生产性服务环节.即左端的科 研设计环节.右端的品牌培育、营销管理和售后 服务环节.力争用5年的时间使我国的生产性服 务业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支撑力有明显增强 据 此.我国在今后的几年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基 本方向应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是根据经济发展阶段的要求.着力增强生 产性服务业的生产力功能.积极推进由生产辅助 支持功能向导向推进功能转变 当前我国正处于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的最初级阶段.主要 是发挥生产性服务的辅助与支持功能 但随着制 造业的转型升级.相应地要求生产性服务业要在 充分发挥生产力推进器作用的基础上增强其战 略导向功能.特别是高度重视本土的高端生产性 服务业的培育与发展 二是根据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总体要求. 重点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中的FCB行业。西方工 业国家的发展经验表明.在不断增长的生产性服 务业需求中.制造业对FCB行业需求的增长最 快。也就是说,在面向制造业的生产性服务业中 FCB即金融保险业、通信与信息服务业、商务服 务业(包括科技服务)是关键性行业。这也正是我 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内在需求的、代表现代制造业 发展水平的装备制造业、电子设备制造业、生物 技术与医药业等中高技术产业需求最高的生产 性服务行业 三是根据不同区域制造业发展的水平.选择 相应的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重点与方式 对制造 业相对发达的东部地区.要加快发展对制造业转 型.特别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具有重要引领作用 的生产性服务业.或生产性服务业的战略性环 节:加快发展对制造业增效节支、实现规模经济 具有重要作用的生产性服务业.如供应链管理、 工业设计、科技中介、专业市场、金融服务、物流 配送、主导产业信息化或电子商务平台等。主要 发展方式应该将制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研发和 制造过程密切相关的流程管理等的内部强化与 非企业专长的服务外包化相结合.并与推进生产 性服务业发展方式转变、与制造业在产业链和产 业集群上融合起来 对制造业欠发达的中西部地 区.重点是发展适应制造业产能扩张,有利于支 撑其开拓市场,实现规模与范围经济、提升专业 化与特色化水平的生产性服务业,如市场营销、 870 科技咨询培训、会计与法律服务、信息与技术服务以 及主导产业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服务平台等 主 要发展方式是发挥大中型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动 作用.同时加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四是根据制造业技术层次的不同.建设与之 匹配的集聚程度较高又各具特色的生产性服务 业功能区 对于资源性制造业应重点加强物流、 仓储、分销及网络服务功能,低技术制造业还应 增强信息服务的支撑.中技术制造业要突出科技 服务。而高技术制造业应在信息、科技、金融、商 务等方面提供综合服务。在空间布局上.由于生 产性服务业对成本比较不敏感而对技术知识高 度敏感。与知识的生产、传播与应用密切相关的 高级生产性服务,如研发、设计、创意、工程技术 服务、现代商务等,应配置到北京、上海这样的大 城市和其它省份中心城市,既可有效利用这些城 市的生产要素,又可更好地发挥中心城市集聚周 边地区制造业的辐射功能 而在主要产业集群区 内.应尽快建立为其提供所需的各种生产性服务 的公共平台.以降低制造业集群的交易成本,优 化产业发展环境 在高新技术园区要建立为高科 技成果产业化和成长型高科技中小企业提供各 种技术研发服务、知识产权保护以及工程、融资、 信息、咨询、商务等服务平台和支撑体系。还可 以按照与制造业协同定位的产业配置原则,在 全国各地打造一批以区域性城市或产业集群区 为依托、特色鲜明、功能突出、等级不同的生产 性服务业功能区.以全面提高生产性服务业在 各区域、各层次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能力。 3.2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及其与制造业互动发展 的对策 在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供给能力还比较弱而 潜在需求日益增加的情况下.促进生产性服务业 发展并与制造业转型升级互动的对策应是努力 扩大供给、探求提高生产性服务供给与创新能力 的有效途径与措施.同时从多方面采取措施把对 生产性服务的潜在需求转化为现实的有效需求. 促使供给与需求相互对接、相互转化、相互促进, 推动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发展.实现产 业优化升级 为此.需要采取的对策有以下几点。 1 以为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高效优质服务 为目标.加快生产性服务领域改革开放步伐。首 先要加快垄断性服务业改革.因地制宜地放宽市 通报 第25卷 场准人.合理引进民资和外资参与国有企业改组 改造.推进非基本公共服务行业的资源配置由政 府主导向市场为主转变。建立公开透明、高效规 范的市场监管.全面清理涉及服务业的行政 性收费,促进公平有序竞争。其次,要加大开放力 度.利用各种渠道和手段吸引产业要素投向生产 性服务领域,提高竞争程度.推动产业升级。此 外.要吸引国外高端服务业来我国创业.通过示 范效应、人才培养与流动效应以及其它的溢出效 应来提高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层次与水平.进而 更好支撑制造业发展与升级 还要鼓励有实力的 服务企业组成“集团军”.通过“走出去”购并国外 企业.利用它们所拥有的品牌、网络、技术和研发 团队等关键性生产性服务资源 2 以构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 机制为切点.推进制造业服务化或“二产三产 化” 制造业服务化是产业互动融合的具体表现. 是制造业高端化的必然选择.也是实现“中国制 造”向“中国创造”的战略途径 因此,我们要鼓励 制造企业实行“主辅分离”,引导和推动企业通过 管理创新和业务流程再造,将发展重点集中于研 发、市场拓展和品牌运营,而逐步将一些非核心 的生产性服务环节剥离为社会化的专业服务.从 而推进企业内置服务外部化、市场化、社会化,降 低运营成本 同时通过核心竞争能力建设,以服 务外包方式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有效整合配套企 业的服务供给能力.大力发展产业内部的专业化 分工体系。要建立企业组织结构调整、分流员工 培训、再就业与安置、资产处理与核销、辅业分离 外化为服务企业的审批等相关退出机制.为 推进制造业服务化、强化专业化服务企业分工创 造条件 此外.要明确制造企业主体作用,以大 型企业为重点抢占制造产业高端。除支持制造 企业增加产品附加服务、延伸产业链外,还要引 导象海尔、联想、TCL等先进制造企业进入与本 制造行业关联度大的服务业.成为本行业品牌、 设计、策划、专利、金融、营销网络等关键性服务 的供应商.甚至可以将服务的范围拓展到业外或 新的业态 3)以服务业发展创新为抓手,完善生 产性服务发展的社会环境和公共平台。加强对生 产性服务业发展的财税支持.建立健全引导资金 稳定增长机制 对于新创办的生产性服务企业实 第6期 隗斌贤.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促进产业转型升级871 行一定期限的税收减免.对知识密集型的生产性 服务企业如研发、设计、创意、网络等信息、科技 服务业要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并享受相应的优 惠 加大财政对生产性服务业尤其是簿弱环 节、关键领域和新兴行业引导资金投入力度,对 影响大、带动作用强、示范效应好的重点项目贴 息或补助,积极探索以财政资金为种子、广泛吸 纳社会资金来设立生产性服务业产业投资基金 的动作方式。拓展生产性服务业融资渠道,借鉴 发达国家对应于高技术企业发展的种子期、起步 期、成长期、扩张期等阶段相应形成天使投资、创 业投资、股权融资、银行贷款等投融资链条的做 法,并与生产性服务产业升级、结构优化和增强 自我发展能力结合起来。针对生产性服务业的行 业特点.设立适度低于制造业的单位土地投资强 度标准.同时消除要素价格歧视,实行与制造业 用电、电水、用地、用气同价,对高端生产性 服务业还可享受更多的优惠。大力加强诚信制度 建设.制订并完善服务行业规范和相关标准,建 立健全生产性服务企业资质及信誉评价评级制 度.通过组织与制度安排强化行业自律管理和违 规失信行为的查处力度.为生产性服务业健康发 展创造规范而诚信的环境。加强生产性服务业相 关市场和产业发展数据库建设.以区域优势产业 为依托优化提升和建设一批具有鲜明特色的现 代化生产性服务专业市场.并为市场主体提供及 时准确的信息支持,以降低交易成本。由有 关部门牵头、企业和学术界参与的方式积极开展 共性技术的预测和开发计划的制订.并引导高校 和科研院所以及企业成立合作组织来研发.加快 共性技术的开发速度。 4)以统筹发展和结构优化为导向.大力推 进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式发展 生产性服务业种 类繁多.属性各异,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发 展阶段也有不同的发展条件与要求 为更好地发 挥其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推动作用.要在充分发 挥市场配置作用的基础上加强生产性服务业发 展及其结构与布局的研究.据以制定生产性服务 业发展规划及.指导和引导生产性服务业优 化结构、合理布局、协调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内部 结构优化包括产业结构合理化与高级化两个方 面.前者主要是解决内部各行业之间有联系和耦 合问题.高级化则是解决怎样促使整个生产性服 务业结构从低水平高水平发展的问题.在合理化 基础上向高级化迈进的过程就是产业结构优化 升级的过程。空间布局的重点是明确不同城市、 区域和城乡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功能定位、发展 方向和重点,统筹和促进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 区域之间形成层次有序、融合配套、分工错位、优 势互补的格局 要完善区域发展的利益协调机 制.促进各地间的资源、要素和产权流动,促进生 产性服务业的空间集聚和功能区建设。北京、上 海等大城市作为区域性、综合性现代服务业中 心.要承担传递大城市辐射效应的区域性“增压” 功能.其它中小城市则要利用产业垂直分工和产 业链的延伸性 要引导制造业向城市周边集中布 局.依托制造业集聚扩大生产性服务业的有效需 求.形成支撑产业发展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效 应。要按照增强整体功能、强化竞争优势和促进 区域合作相结合的原则.加强生产性服务产业 链、产业群和功能区的形成,以更好地发挥其对 制造业集群改造升级的引擎、支撑和带动作用。 参考文献: 『1] 刘志彪.论现代生产者服务业发展的基本规律[J].中 国经济问题,2006.1:9—15. f2] 何骏.探索中国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之路[J].经济学 动态,2009,2:68—72. [3] 吕政,等.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战略选择[J].中 国经济问题,2008.2:5-12. [4]李善同,等.中国生产者服务业发展与制造业升级 [M].上海三联书店,2008,l1:67—79. [5] 程德全,等.国外科技中介服务结构的发展与启迪[J]. 科技管理研究.2003.4:26—31. [6] 夏杰长.制造业的服务化和服务业的知识化[J].国外 社会科学,2007,4:35--41. [7] 生产性服务业大发展是上海经济发展的新引擎[N]. 13报,2009。06.09. f81 文化产业的花儿缘何在金融危机中这样“红”?[N].杭 州13报.2009。06.19. 『9] 高全胜.中国生产者服务与制造业互动发展[J].中国 经济问题,2008.2:63. [10] Goffer.J.The Geographies of Producer Services[J] lUrban Geography.2000,21(2):86-95. [11] Jonathan W.Cnristopner D.NGOs:the new brands[J] lCorporate Reputation Review.2001,4(2):78—8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