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网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2020高考语文考前冲刺:论述类文本阅读20分钟限时训练(含两套))

2020高考语文考前冲刺:论述类文本阅读20分钟限时训练(含两套))

来源:99网
论述类文本阅读20分钟训练(含两套)

(建议用时:20分钟)

(2020·河北天一大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

能够把人与自然对立统一关系从根本上讲清楚的,迄今只有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总体来看,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点。

第一,自然人化。在马克思主义诞生以前,排除宗教领域,辩证法的哲学研究把自然视为拟人的神秘活体,唯物论的哲学研究把自然视为远人的机械实体。前者以黑格尔为代表,后者以费尔巴哈为代表。马克思主义汲取了其中的合理内核和基本内核,建立了高超的历史自然观。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了自然的“人化”问题,即自然与社会统一的问题,其意义在于指出了社会发展是自然发展的延续,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是相互渗透的关系。人与自然关系的中介是人与人的关系,人与人关系的中介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如果把自然和社会孤立起来对待,就必然无法清楚认识和正确处理现实问题。

第二,自然异化。人的基本特征是创造,是人的本质力量外化,外化使得人与自然同步提升。如果外化的结果不是使人的本质力量得到增强,而是成为人的对立面,这就是异化。人与自然在早期有一种原始的统一性,但这是本质力量低下的表现。自然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使人对人的依赖和人对自然的依赖,变为人对物的依赖。高度分工把人挤压在各个狭窄的领域,使人的专长得到前所未有的增强。人的创造性和动物性都被激发到顶峰。对个利的追逐造成人对人的冷酷剥离和人对自然的猛烈剥夺。社会财富和社会交往都发生根本改变,人的异化和自然的异化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异化在自然经济条件下也有发生,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最为严重。

第三,自然归化。《资本论》预言:“社会化的人,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一种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变换。”《自然辩证法》提出关于“两个提升”的论断:“只有一种有计划地生产和分配的自觉的社会生产组织,才能在社会方面把人从其余的动物中提升出来,正像一般生产曾经在物种方面把人从其余的动物中提升出来一样。”人与自然的协调和人与人的协调一致,这是对原始协调的辩证复归,是一个不断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过渡的历程,而不是乌托邦,这种复归是人心所向。

(摘编自欧阳志远《论“三个自然”与生态文明》)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各自代表的自然观虽然差别很大,但都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建立有着重要作用。

B.人的本质力量外化的结果既可以是使人的本质力量增强,也可以是成为人的对立面,

后者就是自然异化。

C.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的依赖对象是物,人的创造性和动物性被大幅激发出来,异化现象极其严重。

D.马克思主义认为,自然归化需要一个必要前提,即一种有计划地生产和分配的自觉的社会生产组织。

B 解析 “后者就是自然异化”错,原文第三段的表述是“如果外化的结果不是使人的本质力量得到增强,而是成为人的对立面,这就是异化”。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第二段通过与马克思主义诞生前的两种自然观的比较,论证了马克思主义历史自然观的高超。

B.文章第二段在论证了自然与社会统一的关系后,从反面指出将两者孤立对待的危害,有现实针对性。

C.文章第三段先阐释什么是异化,再论证市场经济条件下人和自然的严重异化,论证逻辑非常严谨。

D.末段直接引述马克思主义著作中的相关表述,使我们对自然归化观点的理解更清晰透彻。

A 解析 文章第二段介绍马克思主义诞生之前的两种自然观,并非是与马克思主义历史自然观进行比较以论证马克思主义历史自然观的高超,而是介绍马克思主义历史自然观与这两种自然观的关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马克思主义认为自然与社会是统一的,社会发展是自然发展的延续,不能把两者孤立起来对待。

B.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是相互渗透的关系,这应是两者互为中介的根本原因。

C.异化分为人的异化和自然的异化,人的异化是人造成的,自然的异化是自然造成的。 D.所谓自然归化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才产生的自然异化复归到人与自然和人与人的原始协调。

A 解析 B项,根据原文可知,“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是相互渗透的关系”和“两者互为中介”之间并不存在因果关系。C项,“自然的异化是自然造成的”错,根据原文第三段“对个利的追逐造成人对人的冷酷剥离和人对自然的猛烈剥夺”可知,人的异化和自然的异化都是人造成的。D项,根据原文第三段“异化在自然经济条件下也有发生”可知,“市场经济条件下才产生的自然异化”的说法错误。

(2020·河北衡水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9分)

美育一般有两种用法,一种是美术教育,一种是审美教育,后者大体可以涵盖前者。审

美教育不仅包括美术、音乐、舞蹈、文学等艺术素养的培育,还包括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审美教育;不仅包括美学和艺术理论的教育,也包括各种审美实践场景中艺术技巧提升、审美能力培养、审美价值观塑造等。美育的整个过程与我们所处的文化环境、文化背景密不可分,与现实中的文化理念、文化价值融合在一起。可以说,文化是美育的底色,文化精神是美育的灵魂。如果忽视了文化精神的培养,美育就是不完整的。

欣赏人类流传下来的艺术作品,深入理解艺术作品的美学蕴涵,需要掌握一定的文化史和艺术史知识,联系艺术作品产生时代的文化背景和文化精神,许多困难和障碍就会迎刃而解。比如我们鉴赏西方绘画时,必须要掌握各个时期、各个民族的文化特征,文艺复兴时期的许多绘画要联系宗教精神来赏析;我们欣赏中国绘画,其空间留白、用笔运意、墨彩浓淡等,无不浸润着中华文化的精神意境,如果不了解中国绘画中计白当黑、浓淡生趣、意境天成等艺术手法和精神追求,就很难体会到艺术作品的神韵。

文学的鉴赏也是如此。从孔子论《诗》的“兴观群怨”开始,中国诗歌创作和批评就将个人情志的抒发与社会风俗民情的描摹乃至现实政治的讽喻结合起来,儒家诗教传统深深地影响了诗歌的发展。阅读各个朝代的诗歌,都需充分考虑诗人共同秉持的基本价值观念,才能体会诗中比兴寄托所表达的种种意味,才能明白诗句所传达的哀怨悲欢的情感。

在中国近代历史上,美育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曾被作为一个启蒙问题郑重提出,承载了爱国救亡、除弊振新的重任。从梁启超的“趣味教育”理论、蔡元培的“美育代宗教”说、鲁迅文艺“拯救国民性”的呼吁,到丰子恺、刘海粟、林风眠等艺术家提倡以艺术教育推选美育的观念,都深深地融入关注国家和民族发展未来的责任意识。也就是说,将美育代入社会文化改造、国民精神重塑这一宏大目标,成为当时美育思想的主线。因此,孤立地谈当代美育,狭隘、庸俗地理解美育的内涵,既抛弃了百年美育积累起来的宝贵资源,也丢失了美育所包含的塑造中华文化精神的价值理念。

当下美育思想和美育方法存在着重技巧传递而轻文化传承、迎合刺激体验而忽视趣味涵育、趋附西方审美而贬抑民族审美等问题。人们对审美教育的理解往往就是艺术技能培养,家长送孩子到各种培训班学乐器、学绘画、学舞蹈等,却很少从培育艺术潜能、提升人文素养出发来制定教育方案。

此外,当下美育还出现重西方而轻传统的倾向。我们的美育应充分吸纳传统文化内容,自觉传承民族文化精神,将西方的与民族的、古典的与现代的充分融会起来,从民族角度观察世界,自现代眼光观照传统,形成既能包容人类文明的所有优秀成果,又能彰显我们民族文化特色、体现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精神风貌的审美教育体系。

总之,培养健康自信的文化精神,不仅是推进美育的一种有效手段,也是美育最终的目标之一。我们应将美育当作传承文化、培养国民精神的传世工程,接续中华文脉,延续百年美育思潮,将美育推向社会每个角落,让美育产生润化人心的力量,守护每个人的精神健康,提升整个社会的文化素养。

(摘编自黄仲山《美育重在培养文化精神》)

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美育包括美术教育和审美教育,文化是美育的底色和灵魂,不能忽视文化精神的培养。

B.欣赏中国绘画,应该了解其计白当黑、浓淡生趣、意境天成等艺术手法和精神追求。 C.美育在中国近代历史上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一直承载着爱国救亡、除弊振新的重任。

D.当下美育应重传统轻西方,融会西方与民族、古典与现代的文化,形成好的审美教育体系。

B 解析 A项,“美育包括美术教育和审美教育”错,原文第一段的表述是“美育一般有两种用法,一种是美术教育,一种是审美教育”;“文化是美育的底色和灵魂”错,原文第一段的表述是“文化是美育的底色,文化精神是美育的灵魂”。C项,“一直承载着爱国救亡、除弊振新的重任”错,原文第三段说“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曾被作为一个启蒙问题郑重提出,承载了爱国救亡、除弊振新的重任”,这表明美育在五四运动中承载了爱国救亡、除弊振新的重任。D项,“当下美育应重传统轻西方”这一说法于文无据。

5.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展开论证,为递进式结构。 B.文章采用引用论证的方法说明了中西方绘画鉴赏的区别。

C.文章列举梁启超、蔡元培、鲁迅等人的例子,意在证明美育要与时代责任联系起来。 D.本文论证兼顾历史与当下,既有对美育历程的相关分析,又有对当下美育弊端的批评。

B 解析 根据原文第二段可知,文章在谈论中西方绘画鉴赏的区别时没有采用引用论证的方法。

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我国儒家诗教传统注重将个人情志的抒发与社会风俗民情的描摹乃至现实政治的讽喻结合起来。

B.将美育代入社会文化改造、国民精神重塑这一宏大目标,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美育思想的主线。

C.我国审美教育体系既能包容人类文明的所有优秀成果,又能彰显我们民族文化特色,实现兼收并蓄。

D.我们应将美育当作传承文化、培养国民精神的工程,将其推向社会每个角落,以期提升社会的文化素养。

C 解析 根据第六段“我们的美育应充分吸纳传统文化内容,自觉传承民族文化精神……形成既能包容人类文明的所有优秀成果,又能彰显我们民族文化特色、体现中华民族

生生不息精神风貌的审美教育体系”可知,文中只是提出了我国审美教育体系的构建方向,选项变未然为已然。

专题跟踪检测 论述类文本阅读(二)

(建议用时:20分钟)

(2019·安徽江淮十校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

从普遍意义看,劳动是创造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必要手段,既是人的生存生活之本,也是社会不断进步的根本动力。马克思提出的“劳动创造了人”成为大众常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学会生存”成为国际共识。劳动教育成为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从实践中学习和运用社会积累的生产生活知识技能,着重培养自食其力的本领、尊重劳动人民的情感和劳动创造的精神。

显然,劳动教育是培养青少年运用知识技能获得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教育实践,可以培养青少年尊重劳动、劳动人民和劳动成果的意识,培养为自我服务的技能以及认真、负责、创造性地对待劳动的态度,培养合作劳动和劳动的能力。劳动教育要帮助青少年正确评价劳动的意义和价值,了解社会百业分工和个人职业倾向,明白劳动只有分工不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任何职业都有意义,都很光荣。

在这个意义上说,劳动教育属于一种高级的社会实践,是了解与服务社会不可缺少的教育活动,是强国富民的大事。而一般意义上的知识学习、科学实验、研学旅行和社会实践等,主要解决认识深化、知行统一问题,单纯的职业技术教育侧重技能培养,都不属于劳动教育的范畴。

劳动是生活的第一需要,各国都非常重视青少年学生劳动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在社会主义国家,劳动教育被赋予特殊的含义,就是把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作为实现马克思主义体脑结合、全面发展教育理念的有效途径,就是把劳动教育作为培养社会主义人和建设者的重要内容。

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全面贯通,在劳动教育中发现五育、渗透五育、落实五育,在五育中认识劳育、把握劳育、实现劳育。我们一方面要看到劳动教育的独特价值,它关系到青少年劳动素养的培养,这是其他四育无法替代的;另一方面要看到劳动教育的综合育人价值,充分发挥劳动教育的树德、增智、健体、育美作用。一方面要看到劳动教育的内容价值,生活劳动着重解决个人自理问题,生产劳动侧重解决物质财富创造问题,服务劳动侧重解决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问题;另一方面要看到劳动教育的载体价值,五育并举,发挥协同育人

的作用。

新时代新形势新任务,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开展劳动教育机遇与挑战并存。一方面要看到,勤劳节俭是中华民族的宝贵基因,重视劳动教育是社会主义教育的光荣传统,培养时代新人对劳动教育的要求极为迫切。另一方面也要清醒地看到,当今时代传统生活生产方式和组织形态发生重大变革,会对劳动教育产生影响和冲击。要构建科学实用的现代劳动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既培养兢兢业业的普通劳动者,也培养大国工匠,还培养创造发明的科学大师,形成崇尚劳动创造的社会风气,从简单体力劳动引向创新创造复杂劳动,加快教育强国和制造业强国建设。

(摘编自曾天山《劳动教育的时代价值与落实机制》)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劳动创造了人”是说劳动创造了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人类可持续发展要靠劳动教育完成。

B.职业技术教育的技能培养和知识学习、科学实验、社会实践等不属于劳动教育范畴。 C.德智体美劳五育全面贯通,在劳育中发现、渗透、落实五育,这体现了劳育的独特价值。

D.劳动教育通过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最终使整个社会形成崇尚劳动创造的风气。 D 解析 A项,“‘劳动创造了人’是说劳动创造了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偷换概念,原文第一段的表述是“从普遍意义看,劳动是……根本动力”;“人类可持续发展要靠劳动教育完成”曲解文意,原文第一段只说“劳动教育成为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B项,“职业技术教育的技能培养和知识学习、科学实验、社会实践等不属于劳动教育范畴”错,原文第三段的表述是“而一般意义上的知识学习……都不属于劳动教育的范畴”。C项,“这体现了劳育的独特价值”错,原文第五段说“我们一方面要看到劳动教育的独特价值,它关系到青少年劳动素养的培养,这是其他四育无法替代的”,这才是“劳育的独特价值”。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点明劳动和劳动教育概念内涵的目的是为后文写劳育是五育中最根本的教育张本。 B.在论述劳育对社会的重要作用前,文章论述了劳育在青少年成长中的重要作用。 C.在阐述劳动教育的特殊价值时,文章从五育辩证关系的角度进行论证,说理明白。 D.文章讨论了构建新时代劳动教育的落实机制,同时指出劳动教育在目前的重要性。 A 解析 “目的是为后文写劳育是五育中最根本的教育张本”错,文章第五段旨在论述劳育的特殊价值,并未体现“劳育是五育中最根本的教育”。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劳动是人类有目的的活动,包括体力和脑力劳动,是社会不断进步的动力。 B.劳动和教育结合能帮助青少年正确评价劳动的意义和价值,能培养合格的劳动者。 C.社会主义国家的劳动教育被赋予特殊含义,社会主义教育有重视劳动教育的传统。

D.开展劳动教育机遇和挑战并存的根本原因是传统生活生产方式和组织形态的重大变革。

D 解析 “根本原因是传统生活生产方式和组织形态的重大变革”错,原文第六段说“一方面要看到……另一方面也要清醒地看到……”,可见“传统生活生产方式和组织形态的重大变革”只是“开展劳动教育机遇和挑战并存”的原因之一。

(2019·湖北武汉调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9分)

儒家思想的本质究竟是什么?这个问题,一向不缺答案。但无论是“仁”“和”还是“中庸”,都仅仅部分地反映了儒家的思想观念;综合起来,只有“责任”,才是儒家思想的内核,尽管孔孟等人并未作此概括。以“责任”意识为根本指针的儒家思想,拒绝道家那种“高大上”式的玄远,拒绝墨家“草根”式的琐屑,拒绝法家“狱吏”式的苛细,人性化地满足了社会的需要,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人性化是其最显著的特征。

儒家对“人”(而不是“神”)有着极高的定位:“人者,其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这种把人看作“天地之心、五行之端(首)”的观点,决定了儒家的“人生”设计十分严肃——至少要对得起“人”在天地间的这种地位。然而人性是复杂的,就其本能而言,人总是倾向于膨胀私欲、挤占他利空间。若不加以约束,必然导致冲突,引发社会危机。为避免这种情况,儒家认为,在刑法等硬性制度之外,还需要一套软制度,来教化人们在享受权利的同时不忘对他人对社会尽责。他们把这套“文化”(文明的教化)的软制度归纳为“礼”。刑法与礼,是社会治理的左右手。

关于“礼”,大部分典籍散佚了,现存的《礼记》,是对古典“礼仪”的解释,可谓“礼”的冰山一角。《礼记》说圣人“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首要的是为了将人与“能言”的猩猩鹦鹉区别开来——发扬人的社会性、抑制人的动物性,确保人的言行像个人而非禽兽,是“礼”的底线。由《礼记》等书可知,“礼”的规矩是非常详备的。规范人的言行,教导人们该干什么、该怎么干,“礼”本质上是一份责任清单。在儒家看来,习“礼”,最重要的是通过“修身”,完善自我,弄清自己的角色,并从自己的角色出发,承担起相应的责任,恰当地为人处事。

对己对人对社会“尽责任”这种活法,不是儒家凭空设计出来的,是孔子“述而不作”,从“先王”“先贤”那里梳理出来的。那些“先王”“先贤”都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楷模”,是“责任”意识的绝佳体现。尧舜协和万邦天下为公,被孔子视为不可超越的标杆。大禹治水,非常辛苦,其实他完全可以弄条“方舟”,只给自己喜欢的人发船票,一走了之。孔子对大禹也“无间然”,没什么可批评的了,因为他尽了作为君主的那份责任。

用两个字来概括儒家思想,是“责任”;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家”。不爱家的人,很难说他能爱国。长期以来,自西方流入的形形色色的“”,严重破坏了人们的家庭观念。魏晋时期,儒家思想被抛弃,信仰大厦崩塌,导致了三百年战乱。今天,我们已经拥有了更强大的思想武器——唯物辩证法,但儒家思想的合理内核、围绕它形成的责任文化与家

国情怀,依然是现实社会重要的支点和动能。

(摘编自荆培运《儒家思想的本质是“责任”》)

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关于儒家思想的本质问题,答案有“仁”“和”“中庸”等,但其合理内核应是“责任”。

B.儒家对“人”有着极高的定位,与这高定位匹配的是儒家对待“人生”设计的严肃态度。

C.儒家认为,刑法对人的私欲的约束,不如“礼”的约束力大,所以儒家特别强调“礼”的教化作用。

D.现存的能供我们研究儒家“礼”的资料并不多,《礼记》一书至少能让我们知晓“礼”的底线。

C 解析 “刑法……不如‘礼’的约束力大”错,根据原文第二段“儒家认为……刑法与礼,是社会治理的左右手”可知,儒家认为二者是不同的方法,并没有比较二者约束力的大小。

5.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基于人性具有复杂性这个前提,探讨儒家的“礼”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 B.文章第三段指出要从社会性和动物性的角度理解人,并就两者的价值取向对“礼”的底线进行论述。

C.文章运用了例证法,以“尧舜”“大禹”为例,揭示了儒家思想的本质的来源。 D.文章采用“总—分—总”式的结构,层层深入地阐述了作者对儒家思想本质的全新见解。

B 解析 “要从社会性和动物性的角度理解人”错,原文第三段“为了将人与‘能言’的猩猩鹦鹉区别开来——发扬人的社会性、抑制人的动物性……是‘礼’的底线”,强调的是人应具有社会性。

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是因为它具有其他的思想都没有的人性化特征。 B.儒家的“礼”的规矩十分详备,除了“先王”“先贤”外再无人能达到“礼”的要求。

C.文中用一个字即“家”来概括儒家思想的本质,实际上是对“责任”的进一步补充。 D.无论是个人修身,还是国家治理,儒家的“责任”思想具有不可或缺的现实指导意义。

D 解析 A项,“其他的思想都没有”这一说法于文无据。B项,“除了‘先王’‘先贤’外再无人能达到‘礼’的要求”说法绝对,在儒家看来,人完善自我,弄清自己的角色并尽到与自己的角色相应的责任,恰当地为人处事就能达到“礼”的要求。C项,“是对‘责

任’的进一步补充”错,“家”字是从另一个角度来概括儒家思想的本质,并非对“责任”的“补充”。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