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人教版小语教材第七册第18课《颐和园》是一篇写景的记叙文,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用生动的语言、准确的词汇,再现了颐和园这座古老的皇家园林的美丽景色,字里行间流露出喜爱之情,是一篇培养学生语感,帮助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好教材。
课文移步换景。一写长廊的景色。先抓住“长”的特点从总体介绍,接着抓住每一间的横槛上五彩的画特点,从内容介绍,最后抓住长廊两旁景色宜人的特点,介绍外部环境。二写万寿山的景色。先写从山脚下抬头看到的佛香阁和排云殿壮观的景象,再写站在佛香阁的前面从山上向下、向前、向东远眺所看到的美丽景色。三写昆明湖的景色,分别介绍了长堤、湖心岛、十七孔桥,课文开头总述颐和园的美丽,结尾和开头呼应表达了作者赞美之情。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通过对文章的赏析重点词句的品读,学习课文写景状物的叙述顺序以及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3、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1、学习课文写景状物的叙述顺序以及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2、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设计】
一、识字导入,激情引趣
1. 同学们,中国建筑享誉世界,颐和园就是中国建筑的代表性作品。颐和园座落在北京的西部,是我国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皇家园林。颐和园的名字可是有讲究的,其名为“颐养天和”之意。在小篆中“颐”字是这样写的,左边部分表示脸颊,右边是页表示头部,所要注意。脸和头要好好保养,所以颐又
以颐的左边中间是一个口,千万有保养之意,取名为“颐和园”
也就是希望在这人与自然的和谐中,人的身心得到调养。
今天,我们就走进这历史悠久、耐人寻味的颐和园。(生读课题) 二、交流资料,预习反馈
1、交流课前收集的资料
师:课前老师布置大家查找有关颐和园的资料,谁愿意把你知道的给大家讲讲。 2、学生交流资料。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加深映象
师:的确,颐和园不仅在中国乃至世界都享有盛名。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你们想不想到颐和园去看一看?那好,就和老师一起走进颐和园这篇课文。读一读这篇文字优美的文章,说一说颐和园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理清思路
师:是啊,那么美的颐和园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介绍的呢?请你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再次感受颐和园的美。(引导学生明确作者是按照游览顺序来写的。)
师:这么多的景点,作者游览时可不是一下子都看到了,请同学来从课文中找出能够体现作者游览顺序的句子。
①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 ②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
③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 ④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
师:读着这些句子,作者游览顺序就一目了然了,你能把刚才我们找到的景点按游览顺序排列吗?
师:你们看,作者边走边赏景,每走到一处,景色就有所变换,这种写法就叫“移步换景”,这可是我们写景时常用的方法。
(小组交流:学生可以画游览示意图,可以用书中的语句来概括。利用示意图引导学生抓住“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十七孔桥)”这些游览点学习作者按空间变换顺序记叙的方法。同时抓住“进了、绕过、来到、走完、登上、下来”这些写游览过程的动词,学习作者移步换景、过度连接的表达方式,从读学写,读写结合。)
四、抓住特点,感受美丽 1、自主朗读印象深刻的段落
师:通过初步的学习,我们对颐和园有了一定的了解,谁能说说颐和园的那一处景物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
师:如果这一处景物让你印象特别深刻,请你再仔细朗读描写给自己深刻印象的景物段落。 2、全班交流
师:把给你印象深刻的景物用你喜欢的方式表达出来,让大家也和你有同样的感受。可以用朗读来表达,也可以做做小导游给大家介绍一下。如果把你查找到的资料也融入进去就更好了。
(1)学生自由选择喜欢的形式来表达,如果采用朗读的方式,读后可让学生评议:
他读得怎么样?为什么怎么读? 教师随机指导朗读。
(2)如果学生采用导游的方式,可让学生以游客的身份提出问题,共同研讨。总之,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全体学生动起来,教师做组织、点拨。 A.长廊:
师:通过导游的介绍(朗读)长廊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抓住重点词句:一眼望不到头,700多米、273间、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等等。)
师:怎样读才能让我们感受到长廊很长?我们都来读一读。 (从中体会作者运用具体的数字介绍长廊长的特点写法。) B.佛香阁:
师:学生介绍(出示图片)
我们来到万寿山脚下,谁能指出哪座建筑是佛香阁?你怎么认定就是它? 师:作者抓住佛香阁建筑上的特点来介绍景物的写法 还可以通过看图理解“耸立”一词。 C.佛香阁前:
师:“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一句中作者运用
“镜子”和“碧玉”作比喻,突出昆明湖静、绿的特点。
师:镜子和碧玉给你什么样的感受?(平静、清爽、干净、完美无瑕、绿得很美)
师:就在这美轮美奂、风平浪静的湖面上,游船和画舫在湖面(生: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我能把这个“滑过”改成“驶过”吗?
师:这体现了文字运用的精准。
指导朗读:绿的树,红的墙,古色古香的建筑,静静的湖面,游动的船,真是太美了!我们再来读一读,注意读出自己的感受。 D.昆明湖(十七孔桥):
师引导学生想象“十七孔桥”的狮子形态,理解“姿态不一”的含义。 师:想象一下,你可能会看到怎样的姿态呢? 五、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总结: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让人说也说不尽。现在,我们的游览即将结束,如果让你在颐和园的留言册上写下自己的感受,你会写些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