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什么”与“怎么教”
“教什么”意味着教师在选择哪些事情是值得努力的,也就是所谓的“做正确的事情”;怎么教意味着教师在考虑如何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也就是所谓的“正确地做事”。如何平衡“教什么”与“怎么教”的关系常常困扰着我们一线教师。而《课堂密码》一书,则抽丝剥茧般的剖析了二者的关系,有效地指导教师据此对自己的课堂实践做出反思,从而提高自己课堂教学的质量。
通过阅读《课堂密码》一书,我对“教什么”与“怎么教”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如果把教育理解成一个动词,比如教师究竟是如何教育学生的,那么教育的核心任务就是“怎么教”;如果把教育理解成一个名词,比如这是一个受过教育的人,那么教育就不仅仅包括“怎么教” ,还包括“教什么” ,因为只有教什么与怎么教融为一体,才能够最终判断出一个受过教育的人是什么样的人。
下面我就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与大家分享学习《课堂密码》一书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要守住语文教学的底线,“教什么”比“怎么教”重要的多。
之所以说“教什么”比“怎么教”重要的多,原因在于:1、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对于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它既要全面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还要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语文课首先要实现语文的本体功能, 语文课应该有语文的味道,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必须进行最基本的听说读写训练,特别在小学阶段,语文教学改革应该关注识字和写字教学,在每一堂上课要扎扎实实的听说读写任务。一个教师如果以“什么是语文并不重要,只要能教会学生就行。”的心态走上讲台,如何能凭借语文课堂实现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语文
素养的养成及更高层次的情感和素质的培养?2、“教什么”是“怎么教”的前提,只有有了科学的教什么,艺术的怎么教才能够发挥实际的功效,才不至于沦为课堂做秀而已。
“教什么”在实际工作中主要体现在对教学内容的提取与重构上。任何一篇文章的可教点都很多,为达到语文教学的目的,我们就有必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合适的筛选。合适的教学内容涉及一系列的问题,我认为主要从以下三方面进行考量:
(一)明了教学目标,以目标为导向进行筛选,也就是说教师要清楚为什么要教这些内容。
以教学《雪地里的小画家》这篇课文为例
根据本班学生的学习情况,我首先设立了本课的语文教学目的:希望利用小班化的优势使更多学生能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以及动口说、动手写,在读中积累了语言,说中培养了口语表达能力,在联想中培养想象能力,在写中巩固所学。根据上述的教学目的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上限目标(发展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几步就成一幅画”的含义。
2.在老师的引导下,灵活运用多种识字方法认识13个生字,会写“成、青”等生字。
3.渗透部首识字,归类识字的方法。
下限目标(基础目标):
A.正确朗读课文,知道小鸡、小狗、小鸭、小马四种动物的爪子形状不同,印在雪地里的脚印也不同,并初步感悟不同的脚印印在雪地上组成的自然美景。
B.巩固听读识字、拼音识字等方法,认识13个生字,会写“成、青”等生字。
设定的上限和下限目标,其中下限目标是这节课的教学重点,通过对词句的品读来认知和感受,达到在读中积累了语言,说中培养了口语表达能力。
上限目标,是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渗透语文的工具性目标识字方法的传授。
(二)要考虑学生的学习能力,安排合适的教学内容。
考虑学生学习能力最重要的一点是要换位是要换到学生的位置上,在分析教材、设计教法和实施教学时把自己置身于学生的位置,感受学生的学习情绪,揣摩学生的学习心理,估测学生学习能力,要站在学生角度、设身处地地思考:如果我是学生,会怎么去阅读课文、思考问题?又会遇到什么思维障碍、学习困难?希望老师讲些什么……
(三)教学内容的编排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
内容安排应当重点突出,加强整合,注意情感态度和知识能力的联系,方能有助于学生语文素养整体提高,语文运用能力的增强。例如,教学《雪地里的小画家》的识字教学,不是孤立地、单纯地编排,而是把汉语拼音、识字、诗句等有计划地安排在一个有机的整体里。在识字时,通过课件展现图片、拼音、词语、句子,把学拼音、识字、发展语言结合起来,不但增加了趣味性,培养了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还渗透性的传授了一些识字的方法提高了学生运用能力。
二、在“教什么”的基础上制定合适的“怎么教”。
“怎么教”应该在教什么”的基础上,根据课文的文本特点和学生的特点,作出合适的教学策略。仍以前文的《雪地里的小画家》为例,该文是一首融儿童情趣与科普知识为一体的儿歌,富有童趣。我以教学目的为指导,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针对该课文本特点,决定定采取以学生自主合作为主要学习方式,结合学生(生活实际以及)已有的语言环境,运用直观的教学手段及丰富有趣的教学活动,指导学生进行有趣的学习。
例如,在教学第三——六行诗句时,通过设问,让全体学生在读中寻找这些小画家画的是什么。并能举一反三的例举,把小脚印和画对应起来。理解这个“画”字所体现的作者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进而感受对自然的喜爱之情。初步感知形声字“梅、枫”的字形特点。
在教学第七、八行诗句时, 以多了不起的小画家,画得多漂亮呀!那它们是怎么画得呢?为导入,在此基础上通过反复的读和思,使学有余力的学生能明白“不用颜料不用笔,几步就成一幅画”这句话的含义,“是一幅流淌于眼前的自然的画”通过出示课件和教师总结,让全体学生都能够认识到。随后拓展想象,雪地里还会有哪些可爱的小动物会画画,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教学第九、十行诗句时,先教师引读,学生回答,然后通过分组合作,一问一答,学习问句的语气。下一步了解“冬眠”拓宽识字量,说说还知道哪些动物冬眠,再同桌朗读课文。
通过带读,自由读,生生互读等基本实现学困生的目标定位在能正确的朗读,中等生能正确流利的感情朗读,优等生能正确流利富含感情的朗读。通过朗读感悟、及视听效果
导向将课文的文字和画通过想象有机的结合起来体会到大自然的神奇和魅力。
所以,语文教学应该具体的文本特点选择相应的地教学策略,方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而言之,通过阅读和学习《课堂密码》一书,给了我这么许多启示,对我的课堂教学在理论构建和实践操作上有很大帮助,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不仅要把“教什么”作为教学工作的基石,加强对课文的研究和分析较好把握,更要全面提升个人的专业素养和生活素养外,让“怎么教”得到充分的展示,使学生在充满魅力的语文课堂取得更多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