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字中的舟文化
来源:99网
第29卷第6期 2009年11月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JOURNAL OF SHAOXING UNIVERSnY V01.29 No.6 Nov.2oo9 古汉字中的舟文化 刘金荣 (绍兴文理学院教育学院,浙江绍兴312000) 摘 要:从舟以及含舟意符的几个会意字等古汉字中,可以分析出汉民族远古生活中的舟文化,汉民族的祖先在几千 年前就发明了独木舟,而且舟在先民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关键词:舟;前;受;造;朕;俞;舟文化 中图分类号:H1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93X(2009)06—0103—03 在甲骨文里,有舟字,还有几个含舟意符的会意字,分析这几个古汉字的造字理据,我们可以体味出蕴 含其中的舟文化内涵,也似乎可以感觉到汉民族祖先们与舟的密切关系。 舟 《说文・舟部》:“舟,船也。古者共鼓、货狄刳木为舟,剡木为楫,以济不通。象形。”…商承祚云: “中有隔仓,最得舟象。”【2 无论甲骨文形体,还是许慎的解释,都说明“舟”是古代的一种交通工具。汉民族 所使用的船最早是独木舟,独木舟在古代是用一根巨大的木头,将其中间挖空制成。汉民族使用独木舟的 时代可以追溯到黄帝时期,相传共鼓和货狄是黄帝的大臣,黄帝一般认为是距今5000年前的汉族祖先。 前这个字在甲骨文里是含有舟形符的一个会意字。《说文・止部》:“前,不行而进谓之前,从止在舟 上。”…林义光在《文源》(卷六)云:“按:古作占,象人足在舟上。” 陈邦怀在《铁云藏龟拾遗释文》云:“从止 者,人足也。从舟者,谓人足肯(前)进也。是与舟皆行而不已,肯谊昭然。” 高田忠周在《古籀篇》云:“从 止在舟上,盖止者人也,人不行而舟进行,会意甚然。”l2j从甲骨文到小篆,“肯”基本上还保持会意字的特 点,从止从舟,止代表人,人在舟上,舟顺流而下即是前进了。前进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据意构彤很难造出 来,于是古人就造了一个会意字来表示。后来加“刀”而成“前”,实为“剪”的初文。 受 《说文・受部》:“受,相付也,从受,舟省声。"U 3许慎将该字解释为形声字,从受,舟声。《说文》: “受,物落,上下相付也,从爪,从又。”商承祚在《甲骨文字研究》(下编)中说:“此从舟不省,会意字,非形声 也。” 2]罗振玉在《殷墟书契考释》(卷中)认为:“古金文皆从舟不省,与此同,象授受之形。” J杨树达《卜辞 琐记》中云:“卜辞受字作 ,从二又从舟,盖象甲以一手授舟,乙以一手受之,故字兼授受二义。” j这个字 瘦该解释为会意字,上下各有一只手,中间的是舟,在上古汉语里,受授同字,从给予一方说是授,从接受一 方说是受。该字所会之意是一方将舟缆绳交给另一方,所以是相付也。段注云:“舟省声,盖许必有所受 之。”…大概段玉裁不能肯定为什么“受”字会与舟相联系,所以才这样说。不仅段玉裁,许多人也不把授受 关系与舟联系起来,一些学者则把“舟”解释为盘子,这些很可能是受不熟悉舟文化的影响所致。 造《说文・是部》:“造,就也。从走告声。胎古文造,从舟。”【1 高鸿缙在《颂器考释》中云:“痔,制造之 本字,亦作 告,从^从舟,告声。言屋或舟均人所制造也。后世通以造访之造代之,久而成习,而寤与自告均 废。” 高之解形是正确的,但其所会之意似可商榷。从“造”的金文形体来看,“造”最初是从^从舟从告, 是一个会意字,从舟表示乘舟而去,从^表示在房子里,从告,告与言同,即为言语之义,所以整个字所会之 意为乘舟前往某人家里拜访。《汉字源流字典》:“会乘舟前往到访之意。”[。 造之初文先是省去了^,然后 舟变成了是。舟之变走似乎说明,人们已经不熟悉以舟代步的历史了。 朕《说文・舟部》:“朕,我也。阙。”n]许慎因为是在篆文的基础上解字,所以,有些字就无法从其字形 解其字义。“朕”字许慎一方面要解其为从舟,另一方面因为到了汉代,“朕”基本上是用来表示“我”的意 收稿日期:2009—06—19 作者简介:刘金荣(1963一),男,江西大余人,绍兴文理学院教育学院副教授。 104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第29卷 思,形旁与字义无法联系起来,所以,以许慎之智也只好阙如。段玉裁云:“按,朕在《舟部》,其解当日舟缝 也。”u J段玉裁看到许慎不能释其义,从该字从舟这点,认为其义为船缝。段的观点影响有些大。商承祚 说:“案戴段二家谓娇(朕)为舟缝,是也。舟必有缝,故从手持l,l密缝之具也。” 段说似也有误。于省吾 云:“按:诸家解释脐(朕)字,皆不可据。脐当从舟奔声,犹1;!},从人奔声。” 据甲骨文,“朕”最初的形体是 由一只舟、一双手,加一个杆子组成,双手做持杆之形,合起来即为双手持篙撑舟。《汉字源流字典》释其本 义为“双手持篙撑船”。 3 马如森在《殷墟甲骨学》中释“朕”说:“从字形看,字象双手持辑播船之形,本义是 播船。” ]撑船则船离码头,于在岸一方而言则是发送。从朕得声之字往往含有送义是为证。腾,《说文》: “腾,传也。”传即传递之义,含有送义。媵,《说文》:“媵,物相增加也。从贝,朕声。一日送也,副也。”媵, 《尔雅・释言》:“媵,将送也。”《九歌》:“鱼鳞鳞兮媵予。”王逸注:“媵,送也。”腾,《说文》:“腾,适书也,从言, 朕声。”适书即是转录。用含舟形符的“朕”字构成迎送之义,由此可知,舟在先民的迎来送往中起着十分重 要的作用。 俞 甲骨文和金文及先秦货币中出现了很多“俞”字,异体很多,主要形体有 、赡、 、e 、 等。甲骨 文和金文中的“俞”的意义目前都没有准确的解释。《说文》:“俞,空中木为舟也。从△从舟从<(,<<,水 也。”段注云:“空中木者,舟之始。并板者,航之始。如椎轮为大路之始。其始见本空之木用为舟。其后因 刳木以为舟。”ll J王筠《说文句读》亦云:“古者不知为舟,见木之空中,浮行水上,因悟而乘之。浸假刳木为 之,浸假集众材以为之。故从△,△者,集也。”《玉篇・舟部》:“空木为舟也。”依前贤们的解释,“俞”是用原 本空心的木头作舟,是自然形成的独木舟,人们学会使用舟,是受到原本空心而能浮于水中的木头的启发 而发明了舟,是刳木为舟的前身。高鸿缙《中国字例》云:“ 见春秋时辫,读为渝,即俞之初文也。全象独 木舟在水上之形,东南亚岛民至今犹用之。”l2 林义光《文源》:“从舟,余省声,余俞双声旁转。”【2 郭沫若先 生在《两周金文辞大系考释・师赊段》说:“躲字本作 ,旧释赊而无说。今案字乃从舟从 ,宁即余之异文。 余乃琮之初字,玉笏也。”又在《两周金文辞大系考释・黄韦赊父监》中说:“赊字作 ,与师赊毁同,乃从舟从 琮之侧视形,讹变为小篆之俞,再变为今通行之俞字。注家不测,复以赊字附入说文,所谓蛇足也。”【2J即 “俞”是由艨讹变而来,也就是说,赊是俞的初文。徐中舒也采纳了此种观点,《甲骨文字典》:“ (一期,菁 一)从舟从 ,郭沫若隶为赊,谓当是发声辞,犹《尚书》言俞也。” ]在甲骨文和金文里,“余”不会写成“ (分、宁)”,二者有很明显的区别,不宜把“ ( 、 )”理解为“余”。何金松在《汉字形义考源》中释“俞”: “甲骨文作B(《合}18694),从舟,三角形表示前进。加符象事,本义为渡,是渡字初文。”【7 J何说比较接近 “俞”的本义了,但还不完全正确。其实,“俞”字形体从舟是表示乘舟而进,三角形的“△”或者是一个表示 前进义的纯指事性符号,用以表示舟在向前越进;或者是用以表示号令之义。《说文・△部》:“△,三合力 也,从入,一,象三合之形。”徐铉等注:“此疑只象形,非从人、一也。”《六书正讹・缉韵》:“△,古集字,指事。 凡会合等字从此。”以此为偏旁的“合”和“令”均有号令义。在“俞”字中乃表号令众人合力划舟,这就如同 现在划龙舟要喊号子一样。而…0’形可能是水中陆地等对照物,表示舟穿过那块陆地,整个形体合起来会 众人合力划船前进。后来,“ ”中之“0”之形体多变化为一条或两条长长的水纹,表示舟在水中越进。再 后,一方面“俞”字被借来表示语气词。另一方面,北方民族因山处陆居的习惯思维,感觉不到行进与舟之 间的关系,故不能正确释义。总之,“俞”的本义是“乘舟超越式前进”之义,是逾的初文,这个字也应该是熟 悉舟文化的民族所创造的一个汉字。 过去,人们往往忽略这些文字中的舟文化因素,对其中的“舟”形符或者一言带过,或者将舟曲解为其 他物象,这主要是因为我们不了解其中所蕴含的舟文化所致。从上述的舟以及五个从舟会意字,我们似乎 可以分析出以下几点文化内涵: (一)汉民族在几千年前就发明了独木舟。以往,我们大多是从反映印第安等土著民族生活的影视中 了解到独木舟。其实,早在几千年前,汉民族的祖先们就已经使用了独木舟,甲骨文中的“舟”字就是汉民 族所使用过的独木舟的活化石。据考古发掘,在浙江省的萧山跨湖桥遗址发现了世界上最古老的独木舟。 2002年l1月,考古人员在萧山跨湖桥新石器文化遗址发掘出一只长达5.6米的独木舟,据推断独木舟已 经有7600--7700年的历史。甲骨文里的“舟”字与所发现的独木舟形体相似,许慎的解释也与独木舟的制 造工艺相吻合。 第6期 刘金荣:古汉字中的舟文化 lO5 (二)汉民族祖先们十分了解舟的习性,这可以从“前”“受”二字看出。前进是一个很抽象的溉念,在以 造象形字为主的早期汉字阶段,要造出一个表示前进意义的汉字自然是十分困难的。舟在水中可以顺流 而进,舟在河流中如果不被拴住的话,是不会停止的,正如俗话所说,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这种现象很早就 为汉民族先民们所了解,所以造了一个从止从舟,以人在舟上表示前进之义,以一个十分具体之形表达了 一个抽象的概念。人们乘舟要解开缆绳,回到岸上,又要先将缆绳甩到岸上,让在岸上的一方将舟拴住,这 (三)由“造”“朕”和“俞”我们又可以看到,舟是汉民族先民们的生活必备工具,人们出行要乘舟,甚至 些都是生活的细节,如果不是很熟悉舟的习性,是很难观察得那么细致的。 连拜访客人都要乘舟而去,可见舟之必需的程度。由此,我们知道,独木舟是古代汉民族先民们的重要交 通工具。 概而言之,独木舟是汉民族先民们在几千年前就发明了的交通工具,独木舟在先民的生活中起着十分 重要的作用,汉民族的这种舟文化保存在汉字当中。 参考文献: [J]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2]古文字诂林编委会.古文字诂林[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3]谷衍奎.汉字源流字典[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 [4]于省吾.甲骨文字释林[M].北京:中华书局,1999. [5]马如森.殷墟甲骨学[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7. (6]徐中舒.甲骨文字典[M].戍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98. (7]何金松.汉字形义考源[M].武汉:武汉出版社,1997. Cutural Connotation of Ancient Chinese Character“Zhou" Abstract: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the Chinese character“zhou”can be figured out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ancient Chinese character “zh【 and s)ome other ideographic characters with“zhou’’signiifers Oar ancesters of the Han nationality invented canoe(zhou)some thou— sands years ago,which has played a veryimportant role in their lives. .Key words:“zhou”;“qian”;“shou”:“za(,”;“zhen”:“yu”;cultural connotation of“z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