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网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死而不亡者寿:要钱还是要命

死而不亡者寿:要钱还是要命

来源:99网
死而不亡者寿:要钱还是要命

死而不亡者寿:要钱还是要命

花随月转阴晴收录于和讯读书

#mainleft .concent { overflow:visible}.word_desc{padding:6px 0 3px 0;

height:16px;float:left;color:#666666}.shareBox{ overflow:visible;color:#D9D9D9}.shareBox a{margin-right:10px;}.shareBox a span{position:relative;}.shareBox a span b{position:absolute; overflow:hidden; width:91px; left:-55px;top:-23px;

font-weight:normal;background:url(http://img.hexun.com/home/sharetip.gif) no-repeat 0 0px;height:20px; padding-top:2px; color:#666; text-align:center;text-decoration:none; line-height:18px; display:none}.shareBox a:hover span b{display:block}.shareBox

a.phone_btn{background:url(http://img.hexun.com/home/icons-share2.gif) no-repeat 0px

-305px;padding:0;width:25px;height:25px}.shareBox

a.phone_btn b{left:-34px;top:-16px}.shareBox cite {font-style:normal;}.shareBox .share_R { float:right; padding:6px 0 3px 0;

height:16px;line-height:16px}#mainleft .concent .shareBox .share_R img { margin:0;border:none;}.shareBox .share_R span { background:url(http://img.hexun.com/share/zwy_pic.gif) no-repeat 5px 0px; padding-left:24px; padding-right:3px; display:inline-block}.shareBox .share_R span a

{ color:#666;}.shareBox .share_R span a:hover { color:#666; text-decoration:none;}.shareBox .share_R span.sc_link { background-position:5px -20px;}.shareBox .share_R span.tj_link { background-position:5px -40px;} ||

文章摘自《要钱还是要命》 作者:周南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内容简介:世事无常,祸福相依。

有的人生意越做越大,有的却越赔越多;有的品牌百年长青,有的则譬若朝露;有的人事业平步青云,有的则“半途而废”。

究其原因,很多人不清楚 “钱”和“命”哪个更重要,因而乐极生悲,泰极否来。

本书旨在以老子的《道德经》来诠释人生哲理、中美文化差异以及企业营销和品牌管理之道,亦探讨如何以老子“道法自然”的思维来调剂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浮躁心态,以达到“物质与精神”的双赢之道。

作者于耳顺之年希望与读者们分享自己对《道德经》的感悟,也祝愿每位读者心中不仅有梦,亦有数。 死而不亡者寿:要“钱”还是要“命”?

没有“钱”,“命”能好吗?没有“命”,“钱”又有什么用?

这里说的是谁的“钱”,谁的“命”?

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道德经·第四十二章》);又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德经·第二十五章》)。这两句话看上去像一副对联。它们之间有什么内在的联系,从中我们能得到怎样的启示呢?

“万物”“生”于“道”,而“道”是“法”(顺从)自然的。从地位来看,这里“人”最小,“道”最大。 市场经济一面是自由,另一面是秩序。 我们做营销、塑品牌时,往往想“生”(生钱)多,却知“法”(顺从)少。归根到底,是因为我们不知足,对“道”理解不够、领悟太少,要“钱”不要“命”。只知“强行者有志”(坚持不懈的人有志气),试图“战天斗地”,而不解“不失其所者久,死

而不亡者寿” (不失根基的人持久,死后仍然保持影响的人不朽)(《道德经·第三十三章》)是需“欢天喜地” 的(此处“久”和“寿”分别代表地和天)。

做营销、塑品牌实质上是一个求“道”的过程。这里的“道”是什么? 霸道、人道、王道?抑或是道理、道路、道德?企业家不能只是想着赚钱(“生” ——小我的生财之道;“可名”,做事/品牌/英雄,小,有),还需从中去窥探、了解和提升自己,以到更高的、造福天地万物的哲学境界(“法” ——大我的生存之道;“可道”,做人/君子/圣人,大,无)中去。

品牌的成长(向钱看)、壮大(向上看)、“不朽”(向人乃至地球的本性看),均取决于其领导人(人)的“境”(天)和“界”(地),以及对“常道”的“感”(有)和“悟”(无)、“理”(科学)和“解”(艺术)、“修”(身、心)和“炼”(灵、魂)的水平。水平越高(即越“上善若水” ——《道德经·第八章》),品牌就越容易成功(“强行者有志”),人生就越充实,人类的未来就越光明(“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大道至简。“顺利”是“顺”在前,“利”在后, 两者的层次一目了然。做品牌如果想“顺利”,必须“法”(顺从)道 (良心, 本),才能“长生”(赚钱,末)。做生意/品牌/名牌是小“道”,求生命之道是大“道”,“法”自然之道是更大的“道”(无穷大)。小道遵从大道,再厉害的孙猴子也翻

不出如来佛的手掌心。

道生之,德畜之(一):一命、二运、三风水

许多人信奉“一命、二运、三风水、 四积德、 五读书”。这种说法告诉我们什么不可为,什么可为,符合老子所言“道生之,德畜之”(道创生万物,德养育万物)(《道德经·第五十一章》)的观念。道是自然之为;德为道之用,是人为。这五点中,从一到三是由大到小(道),经四、五再回到一是由里及外(德)。

但是,时下不少人背“道”离“德”,“倒行逆施”。他们的所作所为威胁人类和地球的未来。

命—天—宏观—自然环境:“命”是一个和“天”有关的概念,“天”好则带动“命”好。但现实却堪忧。一个来自环境保护部的空气质量状况公告数据显示:2011年上半年,在113个环保重点城市中,有45个空气质量超标。生命在一呼一吸之间。“天”被变坏,人们连呼吸都感觉憋屈,能活得舒坦、享天年吗?

运—地—中观—自然环境/人文环境:“运”是个关于“地”的概念,行好运叫“走运”。可现实却让人痛心。环境保护部2011年上半年的水质状况公告中称,全国七大水系都存在污染,其中海河为重度污染。汉语中的“活”字由“水”与“舌”组成,可见

生命与水息息相关。水源被糟蹋,人们吃得不干不净,能活得明白、行好运吗?

风水—人—微观—自然环境/人文环境:“风水”的发现、创造和保持离不开与大自然的良性互动。“天”“地”变坏,归根结底是因为人心不“古”。不少人唯利是图而不知“天高地厚”,肆无忌惮地破坏人与自然的平衡。人文环境不改善,自然环境也会日益恶劣,哪还有好风水可言呢? 为了发展经济(眼前小利)而过度开发,导致天不蓝、山不青、水不净、食不安。长此以往的话,我们是会被“老天爷”和“土地公”严惩的。我们的后代也将因此面临一个破败的、无法收拾的地球(长期恶果)。到那时人类还能生、能活、能存多久呢?

生态(道,一命、二运、三风水)是“本”,人(德,四积德、五读书)是“末”。不以“生态为本”的“人为本”,本末倒置,必遭惩戒。

对地球母亲,首先是顺从,其次是保护,最后才是发展。 无恶不作,回头是岸。

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德、五读书

在2008年的珠三角大气污染防治高峰论坛上,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长钟南山提到,他们在临床中发现,五十多岁的广州人的肺多是黑色的,主要是吸入大量炭黑污染物所致。

道生之,德畜之(二):四积德、五读书

每次只要去北京,我都会想办法挤时间到王府井大街北边的商务印书馆涵芬楼书店买些书。每每看到贴在书店墙上的商务印书馆创始人张元济的题词“数百年旧家无非积德,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总觉得十分亲切。

我猜想,他把积德和读书摆在一起,或许与中国人笃信的“一命、二运、三风水、 四积德、 五读书”中对积德与读书的看法有关。

命是注定的,主宰一切;运也非人能完全控制;即使命和运都好, 还要有好风水相辅助;以上三点皆不可强求,只有积德与读书可控,其中又以积德更为重要。

老子说:“道生之,德畜之, 物形之, 势成之” (《道德经·第五十一章》),是说道生我们,德育我们, 我们因而成长,并有所成就。积德主做人,修善心;读书主做事,长才能。德才兼备,人生才美好。

但时下却有一种将读书、利己置于积德、为公之上的风气。许多学生一心“向钱看”,将“一学位、二当官、三发财”作为人生目标。而在我上学那个年代(尤其是“”前学雷锋那个阶段),大家相信又红又专、以“红”(德)统摄“专”(才)。

回到张元济的题词,读书虽是人生第一件好事,但只有

积德才能为自己和后人都造福。读书是“取、得”,一生收获不尽;积德是“给、舍”,一生受用不完。书要读,德更要修。

这就是我每次看到张元济的这句话都倍感欣慰的缘由。我至今怀念学雷锋那个时代的经历。这么多年来,虽然自己做的未必有多好,但一直没有忘记用其来自勉。 这句话出自宋朝政治家司马光编著的《资治通鉴·卷一》。他在论述“智伯之亡”时,提出了关于“德”与“才”的区别与作用的精辟见解。我在此摘录并配译,供各位参考: 原文(1):“夫才与德异,而世俗莫之能辨,通谓之贤,此其所以失人也。夫聪察强毅之谓才,正直中和之谓德。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

译文(1):“才”与“德”不同,但世俗之人往往分不清,一概将它们叫做“贤能”,这样就可能看错人。“才”是指聪明、明察、坚强、果毅;德是指正义、刚直、公正、平和。才辅助德,德统帅才。

原文(2):“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

译文(2):德才兼备是圣人;无德无才是愚人;德胜过才是君子;才胜过德是小人。

原文(3):“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何则?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

才以为恶。挟才以为善者,善无不至矣;挟才以为恶者,恶亦无不至矣。愚者虽欲为不善,智不能周,力不能胜,譬如乳狗搏人,人得而制之。小人智足以遂其奸,勇足以决其暴,是虎而翼者也,其为害岂不多哉!”

译文(3): 挑选人才的方法是:若找不到圣人、君子,与其得小人,不如得愚人。为什么呢?君子用才干来行善,而小人用才干来作恶。持有才干做善事,能无善不为;而凭借才干作恶,就无恶不作。愚人即使想作恶,因不够聪明,力量也不够,这就好像小狗扑人,人能制服他;而小人用诡计,阴谋足以得逞,他的力量又大到足以施暴,这就如恶虎长了翅膀,他的危害难道不大吗!

原文(4):“夫德者人之所严,而才者人之所爱。爱者易亲,严者易疏,是以察者多蔽于才而遗于德。”

译文(4):人们敬畏有德的人而喜欢有才的人。人们容易亲近让人喜爱的人而疏远令人敬畏的人,所以察选人才者往往看到人的才干而忽略他们的品德。

有无相生(一):向曹操学加减法

“做”和“生意”是“做生意”的两面。“做”要动手(实、有形、产品),“生意”要用心(虚、无形、品牌)。 “生”可指生存、生长。两者同为生命形式,在一般人看来,前者低级,后者高级。企业家在企业发展前期宜多考

虑 “生长”(有所为),后期则应注重“生存”(有所不为)。否则,违背了“道法自然”的规律(《道德经·第二十五章》),会出大问题。

“意”可指创意、意义,两者都能给生命带来活力,前者是表,后者是里。我常对企业家朋友们说,希望他们不仅能做到生意 “成功”,更能活出生命的意义。 老子说,“有无相生”(《道德经·第二章》),意思是有与无相辅才能相成,做生意也是如此。

企业或产品在生命周期的早期,做生意必须是手、心皆到,勤动手而懒用心不成,只用心而不动手就更不成。到了后期,最佳做法是“三十六计,走为上计”。这也是一种有无相生,意在闭幕。

写到这里,我想起了曹操的两首诗:《观沧海》和 《龟虽寿》,虽说都是公元207年曹操平定乌桓、消灭袁绍的势力后回师途中作的,但我猜《观沧海》写在前,《龟虽寿》写在后。 当然,这只是猜测,没有考证过。 我的猜测理由如下:

《观沧海》诗中说:“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在曹操眼中,大海面前的日、月、星、汉(银河)都显得渺小,一统天下之志气跃然笔下,描述出沉浸在胜利喜悦之中的曹操,渴望建立更大功业的雄心。 而《龟虽寿》诗中说:“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

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曹操一算,自己已然52岁,虽有一统天下的壮志, 但力不从心,还不如保养身心、延年益寿。

道法自然,有无相生。 “无”时作“有”(加法),找“危中之机”; “有”时作“无”(减法),寻“机中之危”、明“致命之危”。

只有“一时”,不可“一世”。居安思危,争取。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要“钱”还是要“命”?

老子谈及长保之道时说:“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常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道德经·第九章》)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是针对物质性强的人说的:物质财富再多,也无法永远占有。“富贵而骄,自遗其咎”是针对重名利的人说的:富贵导致骄横,自取祸患。说这些应该是基于他对以下现象的感悟:“揣而锐之,不可常保”(千锤百炼出锋芒,但却无法永久保持锐利)。所以,“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日积月累到满溢,不如及时停止)。最重要的是, “功成身退,天之道”(功业完成之时就应该抽身、看淡),因为这才符合自然之道。

老子还说:“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

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名誉和生命哪个更亲切?生命和钱财哪个更重要?得到名利和失去生命哪个更有害?越爱名,损失越大;越贪财,损失越重。知足不会受屈辱,知止不会入险境,如此可长保平安。)(《道德经·第四十四章》)

善进更要知退,善得更要善让。知足是知趣,知趣是知去,知去才常乐。人到一定的时候,最值得“争”和 “取”的不是钱,而是身心健康、长寿善终。

什么时候才是 “一定的时候”呢?或许我们可以从宋朝诗人陆游的诗《冬夜读书示子聿》中得到一点启示:“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古人做学问是坚持不懈的,他们往往是年轻时就开始努力,到老才成功。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是不够的,必须实践才能加深理解。)

任何时候都是知退善让的“一定的时候”。遗憾的是,许多人似乎天生就执迷不悟,到老仍无法自拔,贪而无厌、锋芒毕露、骄横跋扈,放不下心、松不了手、合不上眼。 名利身外物,知足无价宝。

然而,似乎一意孤行、屡教不改者多,悬崖勒马、返本还源者少。

美国文化、儒家文化和老子哲学的基本区别: 美国文化追求“金玉”,

儒家文化崇尚“富贵”, 老子则要人们“功成身退”。

有些人总说:“我离金玉满堂很远,八字还没一撇呢!” 永远想钱,永远“眼红”,永不知足,永无宁日。 谈到钱,天下起码有四种与它有关的人: 第一种没有钱, 但心里想钱; 第二种有钱, 但心里还想钱; 第三种没有钱, 但心里不想钱; 第四种有钱, 但现在不想要了。 无论哪一种,都和“想”有关。 你属于哪一种呢?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