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阅读策略单元教学提升学生阅读能
力的探究与思考
阅读策略的形成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效率、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思维都起着重要的作用。而小学阶段正是小学生形成阅读策略,培养自主阅读能力及习惯的重要时期。统编教科书突破了传统语文教科书的编写体例,选取了预测、提问、提高阅读速度以及有目的地阅读四种最基本的阅读策略,编写了以帮助学生掌握阅读策略为主要目标的单元,以阅读策略为主线,引导学生获得必要的阅读策略并逐步成长为积极的阅读者。
但是,多数学生在课外阅读中,自主迁移运用阅读策略意识还不够强,导致学生课内所习得的阅读方法,未能在课外得到有效的巩固和运用。所以,如何将阅读策略教学和课外阅读结合起来,将阅读策略有效地转化为学生的阅读能力,逐步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是我们深度思考和探究的方向。
一、从单元整体入手,引领学生过好课内阅读策略学习关。 1、摸清学情,把准教学起点。
阅读策略单元的安排,旨在引导学生掌握必要的阅读策略,从而形成一定的阅读能力。要想落实这一目标,教师就要对学生曾经学习了什么和将要学习什么,已经具备了哪些本领和将要练习哪些本领有个通盘的了解。备课时,就必须摸清学生的现有水平,把准教学的起点,以学定教,这样才能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阅读策略。
三年级上册安排的“预测”阅读策略,对于三年级的学生而言并不是零起点。在父母启蒙陪伴下的绘本阅读就常常运用到了“预测”:“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教材也有意识地将预测这一策略隐性安排在一二年级的课文学习中。如:一上语文园地五“和大人一起读”《拔萝卜》泡泡提示“后来怎么样了?”二年级下册《蜘蛛开店》课后第二题“接下来会发生什
么事?展开想象,续编故事,讲给大家听。”……这些问题的设置,目的就是引导学生形成初步的猜测和推想能力,为“预测”策略的学习打下基础。
因此,我们在正式教学“预测”时,就要明确“学生已经具备了相关猜测和推想的能力,只是尚未成为有意识的行为而已”这一学情。备课时,着重围绕引导学生学习预测的基本方法,探寻预测的依据作为重点进行设计。教学中,结合文中的旁批调动学生已有的阅读经验,再结合泡泡的提示引导学生对自己的预测不断进行反思和调节,进而逐步强化学生的预测意识,促进元认知的形成。
1.
点面兼顾,整体关照。
阅读策略单元内编排的几篇课文是一个整体,单元阅读策略教学目标的层次性、递进性和发展性凸显,相互联系十分紧密。教学中,就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走出只关注点而忽视面的阅读视角,尽可能地从整体上去体悟。如在教学四年级上册“学会提问”这一阅读策略时,一开始,学生的提问往往会局限在课文的某个情节或某一自然段、甚至一句话、一个词语上。这样的零散提问,显然有悖于编者的初衷。在教学该策略单元第一课《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时,以一个主问题“课文中的那颗豌豆真的是最了不起的吗”引导学生质疑:要想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哪些信息?学生结合课文的泡泡提示和自己的阅读经验提出了疑问,并将问题进行分类、归纳、汇总,最后得出有层次性、有价值的提问。学生也从中明白了提问的具体策略。
教师再引导学生将这些策略运用到《蝙蝠与雷达》的阅读中,让他们在前面一课习得的“从不同角度提问”的方法基础上,重点关注关于课文内容层面的提问和得到启示的角度进行提问,而后依然通过分类整理汇总加以强化巩固;及至到了《呼风唤雨的世纪》的阅读实践,再对前面两课习得的策略进行再运用的练习,如针对局部的,针对整体的,针对主要内容的,针对思想感情的,并渗透相关做批注的阅读方法写下自己的问题,说明自己这样提问的目的,以及积极地尝试解决问题。最后一篇略读《蝴蝶的家》,则要放手让学生综合运用前几课学到的方法,试着从不同角度提问,并分类统整提出的问题,进而筛选出有价值的问题并尝试解决。实践过程中,不难发现学生对于“课文写法”的关照不够,有难
度,这时我们就可以渗透对课文写法这一方面的提问,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去关注“为什么这样写”,从而努力提出“最值得思考的问题”来,最后,通过“交流平台”再一次统整、归纳,关照整体,就能真正落实目标,助力学生形成稳定的阅读策略。
二、借助多种途径,帮助学生打通阅读策略学习向课外阅读迁移运用的壁垒。 学生学习阅读策略,是为了能在阅读实践中更加灵活自如地运用这些策略帮助自已提高阅读能力。阅读策略运用的价值,不能停留在课堂阅读学习上,更要服务于生活中的阅读。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将阅读策略的运用迁移到普通单元阅读、生活常态阅读中,善用工具,巧用支架,让学生在多样的阅读中体会阅读策略的积极价值。
1、做好策略单元与普通阅读单元的勾连与承接。
经过课内阅读策略单元的策略学习,学生只是初步掌握了方法,但离真正熟练运用还有一定距离,这就需要在以后的阅读中不断迁移练习,进一步巩固和强化对策略的掌握。
“预测”作为一项最基本的阅读策略,既可以促进学生的阅读,又可以让孩子在思考中对阅读充满期待。在普通阅读单元中,我们就可以多创设机会,让学生巩固对预测的掌握。比如三下描写童年生活单元中的《肥皂泡》一文,作者冰心的生平是比较有趣的一个点,学生在了解作者冰心的生平经历后,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学习经验以及插图,猜测《肥皂泡》一课可能会讲些什么。“她是在大森林里玩肥皂泡泡的吗?她的肥皂泡泡是谁为她制作的?是她的妈妈吗?她玩的肥皂泡泡和我们玩的一样吗?……”这样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猜测,不但巩固了对预测这一策略的掌握,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想象能力等也都会在猜测的过程中得到提升。
2、将阅读策略教学延伸向生活常态阅读,真正实现课内外联通。
“阅读策略”单元的教学,只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内容是远远不够的,更加重要的是找准阅读策略单元与课外读物相契合的切入点,将阅读策略迁移运用到不同的情景或文本中去。
如为突出学生对文中反复情节构建的认知,教师可以有目的的选择情节结构较相似的《灰姑娘》,猜猜灰姑娘第二次、第三次参加舞会的结果;《渔夫和金鱼的故事》,猜猜渔夫老婆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的欲望。为突出“关注插图”这一预测点,可以引入《猫和老虎》等突出插图在预测中的重要作用的文章,在反复练习中强化学生对预测方法的掌握,感受预测带来的乐趣。学完《小狗学叫》,可以带领学生走进开放性结局的《一只流浪碗》《会施魔法的鼓手》等文章,学习综合运用关键词句、情节结构、生活常识的预测策略进行结局的预测,也可以尝试创新结局,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前面所习得的阅读策略,理清结局,续写基本思路。
此外,在策略教学中,引入整本书阅读,将更有助于学生对策略的认知、接纳、习得,提升阅读能力。阅读整本书《安徒生童话》时,可以引导学生关注封面、书评、目录、插图、精彩情节等,预测故事内容、后续发展及故事结局。看完书后,利用思维导图梳理故事中的人物、性格、表现性格的关键事件,促进学生对童话的理解与感悟。阅读《稻草人》一书,用山形图预测故事的发展、结局,持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组内和班级分享交流的形式,让学生在不断的交流、验证、吸纳和修正中,逐步理解故事内容,有效推动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
温儒敏教授在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解读中提出:“让语文教学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课堂教学向课外阅读伸展,让课内外的阅读教学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联成一体。”因此,借助阅读策略单元的有序编排,通过多种渠道,将课内阅读策略单元的教学和课外阅读深度融合起来,就能有效促进阅读策略向阅读能力的转化,从而为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全面提升阅读素养提供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