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久泻之辨治
来源:99网
光明中医2010年2月第25卷第2期 CJGMCM February 2010.Vol 25.2 ‘203・ 呈潜在进行性发展,多为不可逆,而且在病程的某一阶 段可呈进行性发展和加重,直至发展至终末期肾病 阴阳两虚之证。从客观上反应,CRF为本虚标实之 证。以脾肾虚损为主,随着疾病的发展,肾脏功能的衰 (ESRD)。Scr和BUN主要是经过肾小球滤过而随尿 排出,当肾实质受损时,肾小球滤过率降低,致使血中 浓度增加。因此,Scr和BUN为目前临床诊断肾功能 衰竭的主要指标,也是判断疗效的重要指标。本研究 结果表明,CRF患者各中医证型之间BUN、Scr升高水 竭,尿中毒素在血中潴留,出现湿热瘀毒等标实之证。 本研究为进一步深入进行辨证客观化研究奠定了初步 的理论基础。 作者简介:韩佳瑞(1977一),女,中医内科博士,2006年毕业于黑龙江 中医药大学,现工作于河南中医学院第二临床医学院内五病区。 (本文校对:庞春渝收稿日期:2009—06—23) 平存在一定差异,随着肾功能损害的加重,肌酐、尿素 氮水平逐渐升高,患者出现气虚、气阴两虚,最终出现 浅析久泻之辨治 吕文君 南京中医药大学2003级中西医结合七年制(南京210029) 吴静 陆为民 江苏省中医院消化科(南京210029) 摘要:泄泻以排便次数增加和粪便有量与质的改变为特点,泄泻反复发作,迁延不愈则成久泻,为临床常见病,也为中医治疗特 色病种之一。本文就久泻之病因病机及西医诊断与鉴别等各方面,进行了分析讨论。脾虚为本病病机关键,治则当宗法健脾助运, 或兼疏肝扶脾,或兼益肾健脾。久泻的治疗应当以明确病因为首要前提,审因论治,事半功倍。 关键词:久泻;病因病机;溏泻中医药疗法 doi:10.3969/j.issn.1003—8914.2010.02 018 文章编号:1003—8914(2010)-02—0203-03 泄泻是以排便次数增多、粪质稀溏或完谷不化,甚 至泻出如水样为主症的病症¨ 。古代又称之为“溏 泄”、“注泄”、“飧泄”、“鸭溏”等。古有将大便溏薄而 从古至今,已进行了很多系统的探讨及分析 。《景 岳全书・泄泻论证篇》有云:“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 胃”。感受湿邪、饮食不节(洁)、久病失治或素体脾胃 势缓者称为泄,大便清稀如水而势急者称为泻,现临床 一虚弱,均可伤及脾胃,脾司运化功能失职,升降失司,清 浊不分,水湿不化,或因虚而湿自内生,水湿留中,下注 般统称为泄泻。泄泻有暴泻和久泻之分。急性泄泻 若久久不愈,反复发作持续2个月以上者则成久泻。 现代医学中肠易激综合征、炎症性肠病(溃疡性结肠 肠道而为泻。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云:“湿盛 则濡泄”;《罗氏会约医镜・泄泻》谓:“泻由脾湿,湿由 脾虚”。脾虚为致病之内 ,湿盛为外因,且二者相互 影响,互为因果,脾虚则水湿运化失司易湿盛,而湿盛 易困阻脾阳。 炎、克罗恩病)、胆囊切除术后、慢性胰腺炎、甲状腺机 能亢进、吸收不良综合征(乳糖耐受不良、乳糜泻)等 病所致腹泻均隶属于中医之“久泻”范畴。本文就久 泻之中医病因病机、辨证施治结合西医相关内容,进行 分析与回顾。 1泄泻之本无不由脾胃 1.2肝郁脾虚亦为病机之一 伤于七情,肝气郁结, 气机不利,肝失条达,横逆犯脾,脾失健运;或素体脾 虚,运化失健,土虚木乘,水谷不化而致泄泻。如清・ 李冠仙有云:“肝气一动,即乘脾土,作痛作胀,甚则作 泻”。清代唐宗海《血证论》日:“木之性主于疏泄,食 气人胃,全赖肝木之性以疏泄之,而水谷乃化,设肝不 能疏泄水谷,渗泻中满之证,在所不免”。 中医认为久泻病因责之于禀赋不足,素体脾胃虚 弱,久病诸脏不足或外邪迁延日久等,如《古今医统》 中日:“泄泻乃脾胃专病,凡饮食寒热三者不调,此为 因病必致泄泻……”。其病机包括脾虚湿滞、脾肾阳 虚及肝郁脾虚,脾虚为本病病机之关键。 1.1 脾虚湿滞乃久泻病机之关键久泻的病因病机, 1.3脾肾阳虚乃久泻病机之转归 《景岳全书・泄 泻》云:“肾为胃关,开窍于二阴,所以二阴之开闭,皆 肾脏之所主,今肾中阳气不足,则命门火衰……阴气盛 极之时,即令人洞泄不止”。肾为先天之本,内寓真阴 通讯作者(zhwujing@yahoo.eom) ・204。 光明中医2010年2月第25卷第2期 CJGMCM February 2010.Vol 25.2 真阳;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先天禀赋不足或 久病之后,伤及肾阳,肾阳虚不能温养脾土;或泄泻日 久,脾土亏虚不能充养肾阳,故脾肾俱虚。如《张氏医 通》云:“肾脏真阳虚则水邪胜,水气内溢,必渍脾而为 泄泻”。 2 中西合参 审证求因 慢性腹泻在西医中的原因很多,本文就肠易激综 合征、炎症性肠病(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胆囊切 除术后、慢性胰腺炎、甲状腺机能亢进、吸收不良综合 征(乳糖耐受不良、乳糜泻)等病进行分析及阐述。 2.1肠易激综合征(IBS) 消化专科门诊中,IBS患 者占34.3% ,其发病机理尚不明确,现代研究更加 关注于精神神经免疫内分泌网络异常,祖国医学 认为其多属肝气不疏,横逆乘脾,脾虚气机壅滞,升降 失常所致,其腹泻亚型(D—IBS)表现为腹痛,排便后可 缓解,腹泻,多为稀糊状,可有黏液,无脓血,多伴有焦 虑、急躁易怒、睡眠障碍等精神心理异常,诊断参考罗 马Ⅲ标准。 2.2炎症性肠病(IBD)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C)和 克罗恩病(CD),其在亚洲发病率较低 ,但在我国的 报道逐渐增多,以医院为基础的调查推测患病率,UC 为11.6/105,CD为1.4/105,一般认为其发病与免疫 异常、氧自由基损伤及感染、精神因素有关,从中医角 度,其主要病机责之于脾胃与大、小肠,常见本虚标实、 寒热错杂之证。脾胃虚弱为其本,湿热蕴结为其 标 。UC的腹泻以粘液脓血便为主,腹痛较少见;CD 以糊状便较常见,粘液脓血便少见,腹痛常见。 2.3 甲状腺机能亢进(HT) 甲亢患者表现为腹泻者 可高达23% ,有研究表明血甲状腺激素水平与胃动 素呈正相关 ,胃肠蠕动加快,饮食物无以消化,学者 认为其病因病机以肝脾不和为关键,以心脾两虚为根 本 j,其症状特点是反复腹泻,伴心悸、怕热、多食、消 瘦、焦躁等症状,可通过检测血中甲状腺素的水平诊 断。 2.4慢性胰腺炎(CP) 其发病主要由胰腺的外分泌 功能障碍引起,在祖国医学中对胰腺的认识尚不明确, 胡珂等¨ 认为本病病机之本为脾胃虚弱,肝脾不调; 其标为湿热、食积、气滞、血瘀、痰浊。腹泻为其常见症 状之一,常表现为脂肪泻,伴有腹胀、纳差、嗳气、厌食 油腻及乏力消瘦等症状,通过粪便镜检、胰酶检测、胰 泌素兴奋实验或诊断性治疗(给予复方消化酶或胰 酶)等检查进行诊断。 2.5胆囊切除术后其发病在胆囊手术患者中较高, 可占23.12%,与胆囊功能的突然缺失密切相关。胆 为中精之府,内藏胆汁,胆汁的贮藏和排泄参与饮食物 的消化,若胆囊切除,功能失调,疏泄失常,饮食物消化 不良,故致泄泻。其有明确的胆囊切除术史,其腹泻的 特点:排便紧迫感;排便次数增加;大便变得不成形、水 样、黏液样或有油滴;腹泻出现的时间多集中在术后2 ~3周;多无伴随症状;多为间断性,无明显并发症。 2.6吸收不良综合征(MAS) 包括乳糖不耐受症 (LI)和乳糜泻(CD),LI在亚洲发病率较高,可高达 95%一100%,其发病机理为乳糖酶缺乏,根据“脾主 涎”及“涎为脾液”的理论,古代将涎理解为口涎,但现 代可将涎延伸为多种消化酶,脾虚患者涎液分泌减少 而致本病,其腹泻症状常在饮奶后出现,便中有大量泡 沫,酸味著,伴有腹痛、肠鸣、腹胀、排气等症状,可通过 氢呼气试验、大便常规化验和还原糖测定来诊断。CD 又称为麦胶敏感性肠病、非热带性脂肪泻等,本病欧洲 和北美的发病率在1:(200~400),女性多于男性,但 男性患者的吸收不良症状比女性患者严重¨ 。近年 来我国对于本病的发生也越来越重视,但相关研究仍 较不足。麸质是其主要的致病因素,即麦胶经分解后 对小肠黏膜具有毒性作用的是 麦素。其发病机制 主要与6号染色体的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HLA) Ⅱ型D区基因异常相关。其典型表现为肠黏膜损害 和继发的吸收不良症状,包括脂肪泻、低蛋白血症、贫 血、骨质疏松或某些必需营养成分不足,还有其他一些 胃肠道外的症状,如疱疹样皮炎、糖尿病、慢性肝炎、原 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等。乳糜泻是一种遗传易感个体摄 入麸质后不耐受引起的慢性小肠吸收不良综合征。就 中医角度而言,本病患者素体脾胃虚弱,不能受纳水 谷、运化精微,水谷不化,清浊不分,混杂而下,形成泄 泻。根据临床表现、内镜检查(十二指肠活检)、麸质 激发试验和血清自身抗体检测(EMA、tTG、AGA) 引 等可诊断,目前认为抗人谷氨酰胺转移酶抗体IgA (TGA)为诊断CD的一线血清学检测方法¨ 。 3辨证施治三脏兼顾 久泻者以脾虚湿滞、肝郁脾虚、脾肾阳虚多见,以 虚证为主。但总的治疗原则为运脾化湿。如《素问・ 至真要大论》就有“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的论述。 3.1 脾虚湿滞 其主症为大便时溏时泻,饮食稍有不 慎即发或加重,舌质淡。李中梓有云:“土德无惭,水 邪不滥,故泻皆成于土湿,湿皆本于脾虚,仓廪得职,水 谷善分,虚而不培,湿淫转甚。经云:虚者补之是也。” 治宜益气健脾,临床上运用参苓白术散、平胃散等治 疗,有学者¨ 研究了参苓白术散对大黄引起的脾虚泄 泻的作用机制,本方有明显的止泻作用,可以提高 光明中医2010年2月第25卷第2期 CJGMCM February 2010.Vol 25.2 。205・ RBC.C3b.RR及降低RBC.IC—R,可以提高脾虚泄泻小 鼠的胸腺/脾质量指数,能抑制小鼠的碳末推进率,提 高血清淀粉酶和D.木糖的含量,说明参苓白术散有修 复胃肠黏膜,维持胃肠道黏膜屏障的作用,达到其治疗 脾虚泄泻的疗效。 3.2肝郁脾虚其主症见泄泻腹痛,每因情志不畅而 发或加重,泻后痛缓,脉弦。明代吴昆《医方考・泄泻 门》日:“泻责之脾,痛责之肝;肝责之实,脾责之虚,脾 虚肝实,故令痛泻。”故治宜抑肝扶脾,李中梓《医宗必 读》有云:“补脾土而泻肝木,柔肝木以缓痛泻”,方选 痛泻要方,赵玉斌 研究痛泻要方可降低IBS模型大 鼠血清5.HT、血浆sP含量,减弱背角神经元兴奋性, 从而提高内脏痛阈,消除肠道过敏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3.3脾肾阳虚 因泄泻常发生在黎明前,故又称之为 五更泻。其主症见晨起泄泻,大便清稀,或夹有不消化 食物,舌质淡胖,苔白。《医方集解》有云:“久泻命门 火衰,不能专责脾胃,故治宜温补脾肾,涩肠止泻。大 补下焦元阳,使土旺火强,则能制水而不复妄行矣。” 治宜温补脾肾,治之以四神丸,临床以此方进行加减。 林氏进行加减后以健脾益肾汤(黄芪、党参、白术、茯 苓、补骨脂、白芍、怀山药、川黄连、野麻草、干姜、吴茱 萸、甘草)来治疗,有学者 研究使用该方后患者外周 血CD3,CD4及CD8均较治疗前升高,而CD4/CD8比 值下降;同时,血清免疫球蛋白IgG,IgA及IgM含量亦 较治疗前显著下降及乙状结肠粘膜嗜银细胞数及肥大 细胞数较治疗前显著降低,验证了疗效。 4研究及展望 慢性泄泻在临床上很多见,其病因也多种多样,中 医对本病的病因及诊断有较深刻的认识,疗效总体较 为显著,但中医治病讲究“治病求本”,明确病因后治 疗往往事半功倍。由于其病因的多样化复杂化导致了 诊断的困难性,由于检查手段有限,仍有部分腹泻患者 原因不明,这给我们未来在此研究上提出了一些问题: ①如何提高临床上慢性腹泻的病因早期发现率,明确 病因有利于治疗, ̄n-gL糜泻,去麸质饮食可以有效缓解 腹泻症状,再如慢性胰腺炎导致的腹泻补充胰酶后症 状即减轻,这些都说明了病因对于治疗的重要性;②很 多学者将某些西医疾病所致的腹泻进行了中医辨证分 析及研究,但某些疾病由于其发病率低及种族特异性, 如乳糜泻,在我国西医方面的研究仍尚缺乏,但随着检 查方法的不断提高、病例的不断发现,越来越多的学者 关注乳糜泻在我国人群中的发病率及配合中医治疗, 未来如何选用中药方剂配合去麦胶饮食提高临床疗效 有待我们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1] 周仲瑛.中医内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245. [2] 倪红梅,方盛泉.《内经》“泄泻”病因病机及辨证治疗之探析及 发挥[J].四川I中医,2008,26(7):34-36. [3] 姜德友,张琳.泄泻源流考[J].中医药信息,2009,26(2):1・3. [4] Wei X,Chen M,Wang J.The epidemiology of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and functional constipation of Guangzhou residents[J]. Zhong Hua Nei Ke Za Zhi,2001,40(8):517. [5] 欧阳钦,Rakesh Tandon等.亚太地区炎症性肠病处理共识意见 (一)[J].胃肠病学,2006,11(4):233-238. [6] 吴静,单兆伟,A.S.Pena.125例炎症性肠病分型及中西医治疗 回顾性分析[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04,4(1):4-6. [7] 刘新民.内分泌代谢疾病鉴别诊断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0:334. [8] 黄国良,陈为民.甲状腺机能亢进性腹泻患者血浆胃动素变化及 其意义[J].福建医学院学报,1996,30(3):235-238. [9]黄开英.甲状腺机能亢进性腹泻的辨证施治[J].河北中医, 1999,21(1):31-32. [10] 胡珂,张小萍.慢性胰腺炎的中医辨治[J].江西中医药,2000,31 (4):20-21. [11]Bai D,Brar P,Holleran S,et a1.Effect of gender on the manifestations of celiac tdisease:Evidence for greater malabsorption in men,Scand[J]Gastroenterol,2005,40(2):183-187. [12]温小恒,钱佳鸣.乳糜泻诊断新进展[J].胃肠病学,2006,11 (5):312—314. [13]Hill PG,Forsyth JM,Semeraro D,Holmes GKT.IgA antibodies to human tissue ransglutaminase:Audit of routine practice confirms highdiagnostic accuracy,Scand[J]Gastroenterol,2004,39(1): 1078.1082. [14] 韩海荣,宋观礼,胡申.参苓白术散对大黄引起的脾虚泄泻作用 机制的研究[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17(1):15—16. [15] 赵玉斌,李佃贵.痛泻要方对肠道高敏感性肠易激综合征大鼠模 型疗效和作用机理的研究[J].中成药,2006,28(6):852-855. [16] 林谷珍,王小众,王平,等.脾虚泄泻患者健脾益肾汤治疗的疗效 与免疫学研究[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1999,7(4):285-287. 作者简介:吕文君(1985一),江苏常州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中西医 结合消化专业。 (本文校对:汪红收稿日期:2009—08—10) 2009卫生十大新闻揭晓 本刊讯 1月12日,卫生部公布了2009年中国卫生十 大新闻,“深化医药卫生改革工作全面启动”名列榜首。 其他九条分别为:总、总理看望艾滋病 病毒感染者、医护人员和志愿者;甲型H1N1流感疫情防控工 作取得阶段性成果;《食品安全法》颁布并施行;全国基层医疗 卫生单位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有序开展;医学专家王忠诚 同志荣获2008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各地卫生部门积极 创建“平安医院”;社会各界高度关注职业病防治工作;医疗质 量安全管理问题引起社会普遍关注;卫生部公布首次中国居民 健康素养调查结果。 (建宇文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