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网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我国主体功能区划的有关理论探讨

我国主体功能区划的有关理论探讨

来源:99网
第28卷第3期 地域研究与开发 Vo1.28 No.3 2009年6月 AREAL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Jun.2009 我国主体功能区划的有关理论探讨 张明东,陆玉麒 (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南京210046) 摘要:总结了当前国内关于主体功能区划的理论研究、与主题规划的区别及联系、区划的空间尺度效应、国外经 验借鉴、区划的方等基本问题所取得的最新进展,指出了当前研究的薄弱环节和重点攻破方向。研究认为,区 域发展的空间结构理论和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是主体功能区划的核心理论基础,空间均衡模型是该理论基础最 为直接的应用,重点深刻解析了空间尺度效应和区域功能属性对于主体功能区划指标因子体系的构建、指标间的优 化组合所带来的影响,加强GIS的空间叠置和聚类等空间分析技术在主体功能区划中的应用,可以较好地解决空间 尺度与区域功能属性之间的矛盾为区域功能区的定位所带来的影响。 关键词:主体功能区;方;空间尺度;区域功能和属性;空间均衡 中图分类号:F127.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363(2009)03.0007-05 2006年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根据资 要求 。因此,反映社会经济发展空间规律的“点一轴系 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考虑 统”理论、经济全球化时代透视区域空间组织和空间结 未来我国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 构的“城市区域”视角、以及从系统论角度出发确定地球 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开发和禁 表层不同空问单元的主体功能,追求经济、社会、环境的 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按照主体功能定位,调整、完善 综合最优效益的“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成为了区域 区域和绩效评价,规范空间开发秩序,形成合理的 空问发展类型区划的三大基础理论 。除此之外,表征 空间开发结构”,国内地理学界对于我国主体功能区划 社会经济空问分布规律的中心地理论、核心一边缘理论、 的理论、思路、方法、技术等研究层出不穷,并且在河 圈层结构理论、双核结构理论等空间结构理论都是调整 南…、山东 、 、仪征 等地做了省域和和市域范 社会经济活动空间分布秩序的有力工具。 围上的主体功能区划尝试。 功能区的划分是为了实现空间有序发展上的均衡, 1 主体功能区划的理论基础 樊杰认为,主体功能区划的科学基础除了“因地制宜”的 思想及其相关的理论方法外,另一个重要的科学基础就 根据主体功能区划的概念和我国的基本国情,主体 是“空间结构的有序法则” 。他提出了发展和培育功 功能区是在对自然生态系统进行科学客观评价的基础 能区的区域发展均衡模型,即标志任何区域 综合发展 上,尤其是对区域的自然环境承载能力的空间差异要素 状态的人均水平值D 是趋于大体相等(均衡)的。其综 进行全面系统分析,更加注重自然生态系统本身固有的 合发展状态是指由经济发展类D 社会发展类D ,生态 自然特征,同时在自然生态区划的基础上更加突出人类 环境类D 3等发展状态综合构成的。设区域R 和区域 活动的空间性差异,使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更加协调、 的人口总量分别为 和 ,则区域发展空间均衡模型 更加匹配,使特定功能类型区得以因地制宜地发展,构 : 建出合理的地域发展空间格局 。在此理论框架的指 引下,主体功能区划的落脚点在于空间发展特征的定位 其中:∑Di =Dil+Diz+Di3+._・;∑ : 1+ + 以及定位后的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的空间转移,推进形成 D73+…;Di1,Di2,Di3以及D,l,D『2,D『3等分别指地区i和 主体功能区,既要保证经济欠发达地区发展经济,也要 的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等各项发展状态。 促进人口、资源、经济部门等社会经济要素的空间有序 从模型不难看出,实现区域发展空间均衡的必备条 转移和跨区域流动,其最终目的是实现社会良性循环体 件是,影响区域发展状态的各种要素在区域间是可以最 系中各功能的公平和协调,体现以人为本谋发展的根本 大限度的自由流动和合理配置。空间均衡并不是指经 收稿日期:2008—09—28;修回日期:2009一O2—2O 济活动在区域空间上均匀分布,而是代表一种与地区资 作者简介:张明东(1984一),男,山东临沂人,在读硕士,主要从 源环境禀赋相协调、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区域生产力 事经济地理与区域规划研究,(E—mail)zmd5580@126.com。 布局状态。对空间均衡的内涵理解,需要在可持续发展 ・8・ 地域研究与开发 第28卷 和科学发展观的空间落实基础上进行思考,实施区域均 衡发展的目的是实现以人为中心的生态、经济、社会的 影响着区域空间发展类型的功能定位。因此,主体功能 区划应当在区划论的基础上进行方的创新 。无 论是在多大空间尺度范围内,因区域开发程度不同而形 综合发展,其宗旨就是要促进三者综合效益最大化 。 根据空间均衡模型探讨功能区的发展和培育问题,是主 体功能区规划过程中的重要思想基础。 成的点、轴、网络等区域空间功能属性是主体功能区定 位的重要因子,功能区的定位主要是根据这些因子对于 综上所述,归结起来主体功能区划的基本理论基础 无非是以“人与自然”系统论为基础的“人地关系地域系 统理论”和以“点轴系统理论”、“城市区域”视角、“双核 区域原始自然属性的利用程度和空间发展的影响程度 (集聚和溢出规模)来确定。因此,城镇,交通、通讯、供 水电、动力设施等基础设施束(流)以及由此构成的网络 结构理论”等为基本代表,以空间均衡模型为直接实际 是区域空问功能属性的基本要素,主体功能区划重点要 应用的区域发展空间结构理论。在这两方面理论的基 采取一定的数学等技术手段解决这些要素的空间扩散 础上,根据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构建相应的指标因 问题,即主体功能区划要解决的方和技术手段上的 子体系,采取一定的技术手段和方法,进行区域空间发 核心问题。 展类型(主体功能区)的划分。 2.2 与生态功能区划的内在联系 2与其他主题区划的内在联系 生态功能区划是根据生态环境要素、生态环境敏感 性与生态服务功能空间分异规律,将区域划分成不同生 主体功能区划的理论基础和基本内涵反映了其在 态功能区的过程。因为主体功能区划要以资源环境承 国家宏观层面上对国土空间的约束和管制更具战略性 载能力为基础,可以说,生态功能区划是主体功能区划 和时代性,也预示着科学发展观指引下的国土资源管 的重要基础和依据;而只有综合考虑了区域功能属性的 制、发展战略构建、公共制定彻底抛弃了计划经济 生态功能区划才具有可行性,因此主体功能区划是保证 条件下的粗放发展模式,而进入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以资 生态功能区划落实的重要载体和途径。但是两者除了 源和空间“紧约束”利用为核心的集约发展模式 。主 在划分区域属性上的差别外,其根本目的就不同,前者 体功能区划是在自然区划、农业区划、经济区划等均质 以“加强保护”为主要功能导向,强调通过维护自然生态 区域规划的基础上,以生态功能区划为基础、加之功能 系统来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后者则着重从“合理开发” 型空间发展类型的综合性的集成空间管制手段。主体 角度对不同区域进行优化开发、重点开发、开发和 功能区划与其他专题区划之间是一脉相承的,既有时间 禁止开发的主体功能定位,规范开发秩序和开发强度, 上的顺延,也有功能上的发展继承,在此基础上,辅之以 调整开发规模,引导形成主体功能清晰、发展导向明确、 先进的高技术手段,向高度综合化的三维空间(时间维、 开发秩序规范、开发强度适当,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 生态维、空间功能维)发展。主体功能区划、生态功能区 源环境相协调的区域空间发展格局” 。两者的关系也 划与海洋功能区戈4、农业区划、行政区划、经济区划等都 正好是区域空间自然属性和功能属性的相互制约、依存 是我国区划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其中,生态功能区划 关系。 是制定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规划的基础和依据,为维护 2.3与区域规划的内在联系 区域生态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 区域规划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对国民经济建设 据。主体功能区划是制定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区域规 和土地利用的总体部署,其内容包括区域经济发展战 划、城市总体规划、城镇体系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以及其 略、工农业生产布局规划、城镇体系和乡村居民点体系 他空问规划和专项规划的基础和依据。 规划、基础设施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环境治理和保护规 2.1与自然区划、农业区划等均质规划的内在联系 划以及区域发展。从内容上来看,区域规划包含了 美国学者将区域的属性分为均质区域和功能区域 除自然属性外的主体功能区划的所有内涵要素,但是, 两大类,均质区域指以某种数量指标进行的区域划分, 区域规划的要害也是恰恰在于各个分支规划之间的横 如高、中、低收入区,棉花区、水稻区等;功能区域指区域 向“断层”,缺乏横向联系和相互间的渗透,这也给国民 内存在城镇、交通等点状要素,它们通过不同的方式而 经济各部门进行区域发展和管理上带来了一定的 组合成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 。自然区划、农业区划均 难度,部门之问缺乏协调和合作。而主体功能区划将区 是对均质区域的划分,其区域差异都能够按照一定的数 域空间自然属性在内的所有因素统筹考虑,在宏观 量指标而划分出来,而主体功能区虽然带有均质区域的 的战略高度为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决策服务。因此,可以 属性,但更主要的是显示了功能区域的属性,因为其功 说,主体功能区划是区域规划的整合、横向渗透和纵向 能属性如区域社会经济开发密度和基础设施水平深刻 延伸扩展。 第3期 张明东等:我国主体功能区划的有关理论探讨 ・9. 3 国外有关主体功能区划的启示 美国自20世纪70年代由经济分析局对全国经济地 区进行了划分,其主要方法和步骤包括节点(大都市区 或经济中心)认定、分配县到节点进而形成经济地区,然 后综合考虑经济规模、经济联系、通勤量等因素,对其进 行归并分类,形成经济地区组合 。这一过程基本上完 成了对于区域功能属性的认定,虽然对于我国的主体功 民副秘书长认为,基本统计单元的选择应统筹考虑行政 单元、自然单元与经济单元,国家主体功能区以县级行 政单元,省级主体功能区原则上也以县级行政单元为基 本划分单元,对自然条件差异大的地区,也可以乡镇为 基本划分单元。也有一些学者认为以行政单元作为基 本划分单元难以体现出行政区内部的差异性,因此建议 用公里格网作为基本划分单元,借助GIS空间分析功能 进行主体功能区的划分 。 从实践上来看,最为微观的是基于公里格网的市域 能区而言,内涵不够全面,但是这种经济区划分的“自由 度”是值得我们借鉴的,我国虽然是高度集权国家, 但计划经济留下的行政区划根深蒂固,地方保 护主义色彩依然严重,然而以国土综合整治为目的的主 体功能区划,尤其是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这两种类 型功能区,必须打破这种行政上的,积极培育不同 类型、层次和职能的区域性组织,加强职能的转变; 对于“特征区域”或“典型区域”(如长三角、珠三角地区 等),要发挥优势,集中合作,灵活运转。 欧盟的做法更值得借鉴,即在整个欧盟范围内提供 了统一的统计单元目录(NUTS),目的是为欧盟提供统 一的地域单元划分,可用于欧盟区域统计资料的收集与 协调,用于区域社会经济分析,并帮助确定区域的 实施方位 。这种打破国家界线的高度地域单元划分 的统一,已经使得区域化水平变得非常高,对于我国而 言,行政单元等级越低,地方保护主义和贸易壁垒越严 重,我们首先要做到的是省界的突破,彻底实行贸易自 由化,提高货、人、资金、信息、技术的流通水平,只有在 此基础上,才能够充分发挥节点和轴线的积聚和溢出效 用,从而为区域的主体功能定位提供准确的参考依据。 巴西的规划类型区与我国主体功能区划分有一定 的相似之处,将全国划分为5个基本类型,即疏散发展 地区、控制膨胀的地区、积极发展地区、待开发区和生态 保护区。这种划分基本上全覆盖了整个国土面积 。 鉴于我国的基本国情,由于区域间差异甚远,因此无法 在短期内制定国土面积全覆盖性的规划。我国主体功 能区的划分应以县级行政单位作为基本行政单元,加强 县级信息源的建设,为主体功能区划提供基础数据 。 对于划分基本单元基本空间尺度的问题,稍后再议。 4主体功能区划的空间尺度问题 空间尺度效应一直是地理学的核心观点之一,空间 尺度的差异对于一切地理问题是永远产生作用的,对于 主体功能区也不例外。高国力 认为,主体功能区可以 从不同的空问尺度进行划分,既可以有以县市为基本单 元的主体功能区,也可以有以乡镇为基本单元的主体功 能区,取决于空问管理的要求和能力。国家杨伟 空间发展类型的划分,陆玉麒等对江苏省仪征市 ,王 瑞军、高士平等对于河北省平泉县 ,都是充分利用了 GIS技术的空间分析功能,划分结果相对比较准确;刘传 明、李伯华等对于湖北省 ,冯德显、张莉等对于河南 省 都是采用的县级行政单元作为基本的划分单元;而 有些学者也常是采用地级市作为基本划分单元,比如张 广海、李雪对于山东省 』,李慧玲、司正家等对于 区 ,尽管数据比较粗糙,但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而在 更宏观的层面上,刘卫东、陆大道等以“区域城市”的视 角,打破行政区划的界限,对我国西部地区作了整体宏 观的空间规划 。 根据区域发展的空间结构理论,我们认为,在国家 层面或者大区域层面的主体功能区规划时,应该以县级 行政单元作为基本的行政单元,对于大都市区中的核心 地带进行适当合并归类,以为选择区域的“门户城市”提 供基础依据,而轴线的选择应该以相同或相似发展类型 的县级单元连绵区为准。省级层面的主体功能区划可 以递推到乡镇单元,而对于市(县)域级的空间发展类型 区的划分应该以微观公里格网的GIS技术为基准。不 管是国家级、区域级还是省级的主体功能区划,由于空 间尺度较大,采用县级或乡镇单元为基本划分单元具有 一定的便捷性,但是对于一些生态敏感地区、发展模糊 地带,应该尝试借助于GIS空间分析技术进行解决。 5主体功能区划的方 主体功能区划的方,主要解决主体功能区的指 标体系选择、指标间的优化组合问题以及确立区域节点 (“门户城市”)和发展轴线(经济带)的选择依据。 5.1 区域发展轴线(经济带)的选择 根据“点一轴系统”理论,发展轴线应该是综合交通 运输通道经过且附近有较强社会经济实力和开发潜力 的地带,包括动力运输线、基础设施束等。发展轴线的 选择应该考虑如何确立区域开发的空间重点,其次要考 虑如何促进不同区域间的交流 。发展轴线的确定需 要在定量分析的基础上进行战略性定性判断,具体的定 量分析~方面是铁路的客货流密度、公路的折算运输 ・1O・ 地域研究与开发 第28卷 量、水运能力等运输能力的计算,另一方面是对综合运 输通道上城市的经济实力进行测算和汇总;定性判断是 分析区域从战略定位所需要的主要空间联系方向,以及 区内及区际综合运输通道的现状和前景,与战略目标相 结合并且服务于战略目标。 动空间扩散的问题,包括扩散方向、扩散途径、扩散轨 迹、扩散强度等,是主体功能区划研究中亟待突破的技 术。其次要注意指标因子的时间尺度性与主体功能区 划的动态调整原则。尽管区域内部的属性在短期内变 化幅度不大,但是由于区域之间相互关联的影响作用, 功能型属性因子往往会由于人为或自然的原因(比如特 5.2 区域节点(“门户城市”)的确定 “城市区域”是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描述区域核心 城市和周围地带关系的术语,也可称其为“门户城市”, 即区域中达到一定实力门槛(人口、经济等)从而能够与 殊的改变)而发生突变(良性或劣性),这对于主体 功能区定位会产生重要的影响。而区域的自然属性是 相对稳定的,在指标因子选择过程中注意时间跨度(前 其他区域中的核心城市进行空间联系往来的核心城市。 刘卫东等 认为,“门户城市”的选择应考虑以下原则: (1)发展水平高、经济实力强、人口规模足够大;(2)中心 性强,即为腹地的服务功能强;(3)有广泛的国际、国内 联系;(4)是外来投资(特别是外资)青睐的投资地;(5) 有广大而且基础较好的腹地。具体的指标选择要体现 城市的规模与综合实力、对外经济联系强度、基础设施 水平、参与全球或全国产业分工的能力、服务功能等5 个方面。 5.3关于指标体系的构建和因子的选择 主体功能区划过程中,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上以反 映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经济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为基 础,选择能够准确刻画资源和生态环境容量以及社会经 济布局的相关因子。但是由于一些指标具有综合性、包 容性的内涵,正如国家杨伟民秘书长所言,指标 体系不一定机械地用承载能力、开发密度以及发展潜力 等进行类别划分,可以尝试用一些综合性的指标,比如 自然灾害、生态重要性、创新能力、战略选择等。中科院 湖泊所陈雯研究员认为,指标体系的建立应遵循导向 性、合理性、稳定性、尺度性、可行性的原则,各指标的权 重可通过Delphi和AHP方法加以确定。叶玉瑶等提出 了以“生态足迹”、“开发潜力”为特征指标的主体功能区 划指标体系,并构建了主体功能区划层次判别系统 。 指标体系的构建过程中,最重要的问题在于注意区 域内部的空间差异性所引起的边界效应。任何指标因 子在一定空间范围内都是存在差异的,并且空间尺度大 小不同,其对区域差异大小的影响程度也就不同。主体 功能区划要对区域空间进行准确的功能定位,必须找到 合理的解决非均质因子的科学处理方法。陆玉麒等 对于江苏省仪征市域空间发展类型区划分的研究中,利 用指数扩散和线性扩散的方式很好地解决了区域功能 属性(港口、道路、河流、中心城市等)的空间扩散问题, 对于非均质因子(功能型因子)的空间差异进行了尝试。 随着空间尺度的变大,这类问题解决的难度就会变得越 大,尤其是国家或者大区域层面上的主体功能区划,在 确 _】户城市和经济发展轴的基础上怎样解决经济活 向和后向)为功能区的定位所(有可能)带来的影响,从 而为功能区的动态调整留下充足的余地。 5.4指标间的优化组合技术 现有的区划方法一般有相关分析法、主导标志法、 专家集成的定性分析法、矩阵聚类和逐步归并的模型定 量法等 。 。上面提到,主体功能区划过程中的指标因 子具有一定的综合性,然而采取一定的技术手段使其各 种因子组合成为表征区域功能区属性的综合单一目标 量是区划过程中重要的一环。为获得所有选取指标的 主要信息,全部抛弃人为因素的影响,主成分分析法是 最合适的方法,它不但抛弃了指标因子信息之间的共线 性部分,而且以因子贡献率为权重计算出来的最终结果 是根据数据本身计算出来的结果,具有高度的客观性; 但是其最大的弱点在于对于定性指标因子处理上的缺 陷,要想全部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解决问题,必须将定性 指标转化为等级性的定量指标,转化过程本身就出现了 人为因素的干扰。当然,如果空间尺度适当,利用GIS 中的空间叠置分析和空间聚类分析也是不错的选择,层 面叠加可以准确地解决区划边界效应的问题,提高功能 区规划的准确度;但是该方法的难度在于怎样将功能型 属性因子在综合考虑各种影响因素的条件下有效地内 插到区域空间中去,即如何将区域空间的自然属性和社 会经济功能属性进行匹配的问题,比如空间扩散技术的 解决,这方面的技术有待于进一步加强研究。 6结束语 研究结果认为:空问结构理论和人地关系地域系统 理论是主体功能区划的核心理论基础,空间均衡模型是 该理论基础最为直接的应用,尤其是深刻解析了空间尺 度效应和区域功能属性对于主体功能区划指标因子的 构建、优化组合所带来的难度和问题。加强GIS的空间 分析技术在主体功能区规划过程中的应用,可以较好地 解决空间尺度与区域功能属性之间的矛盾为区域功能 区定位所带来的影响。 第3期 张明东等:我国主体功能区划的有关理论探讨 .1 1. 参考文献: 刘亭,王东洋,傅金龙,等.必须明确生态功能区划与 主体功能区划关系[J].浙江经济,2007(12):36—39. [1]冯德显,张莉,杨瑞霞,等.基于人地关系理论的河南省 [12] 高国力.美国区域和城市规划及其管理的做法和对我 主体功能区规划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8,27 国开展主体功能区划的启示[J].中国经济观察,2007 (2):1—5. (1):52—54. [2] 张广海,李雪.山东省主体功能区划分研究[J].地理与 [13] 袁朱.国外有关主体功能区划分及其分类的研究 地理信息科学,2007,23(4):57—61. 与启示[J].中国经济观察,2007(2):54—56. [3] 李慧玲,司正家,王玉玺,等.主体功能区划分初探 [14] 高国力.如何认识我国主体功能区划及其内涵特征 [J].农垦经济,2008(1):53~58. [J].中国经济观察,2007(3):23—25. [4] 陆玉麒,林康,张莉,等.市域空间发展类型区划分的方 [15] 张虹欧,黄怒明,叶玉瑶.主体功能区划实践与理论方 法探讨——以江苏省仪征市为例[J].地理学报,2007, 法研讨会会议综述[J].热带地理,2007,27(2):191— 62(4):351—363. 192. [5] 王振波,朱传耿,刘书忠,等.地域主体功能区划理论初 [16] 王瑞君,高士平,张伟,等.县域国土主体功能区划及 探[J].经济问题探索,2007(8):46—49. 空间管制[J].河北省科学院学报,2007,24(2):65— [6] 刘卫东,陆大道.新时期我国区域空间规划的方探 69. 讨——以“西部开发重点区域规划前期研究”为例 [17] 刘传明,李伯华,曾菊新.湖北省主体功能区划方法探 [J].地理学报,2005,60(6):894~902. 讨[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7,23(3):64—68. [7]樊杰.我国主体功能区划的科学基础[J].地理学报, [18] 叶玉瑶,张虹鸥,李斌.生态导向下的主体功能区划方 2007,62(4):331—350. 法初探[J].地理科学进展,2008,27(1):39—45. [8]禚振坤,陈雯,孙伟.基于空间均衡理念的生产力布局 [19] 黄桂芝,董平,吴霜。可持续发展理论基本模式新探讨 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8,27(1):19—22. 及教学模型研究[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2005,36 [9] 王金岩,吴殿廷.主体功能区划与城乡规划的区别及若 (1):103—106. 干问题分析[J].开发研究,2007(6):24—27. [20] 傅伯杰,刘国华,陈利顶,等.中国生态区划方案[J]. [10]詹姆斯.地理学思想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生态学报,2001,21(1):1—6. 421—471. Theory Study Evolvement of National Major Function Oriented Zoning ZHANG Ming—dong,LU Yu—qi (School of Geography Science,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Nanjing 210046,China) Abstract:Major function oriented zoning(MFOZ)is the key and core problem nowadays in the process of country land administration.The text summed up the newest results of the basic issues of the national major function oriented zoning(MFOZ),such as the zoning theory study evolvement,the relation among other theme zonings, effects caused by space scale,oversea experiences,zoning methodology and SO on,and pointed out the weak side of current study of this field and prospected the main study directions in the future.Study showed that,the theory of spatial structure of regional development and the theory of human and geography terrain system are the nuclear theory basis of MFOZ and the model of spatial equilibrium is the direct application of them.Profound analysis is done to discuss the diifculty in conceiving the index system and optimizing of index of MFOZ caused by the space scale effect and regional function attributes.Strengthen the application of spatial classify and spatial overlay func- tion of the spatial analysis in GIS could better solve these conflicts. Key words:major function oriented zoning;zoning methodology;spatial scale;regional function and attrib— utes;spatial balance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