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网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新时期行为失范原因及相关对策分析

新时期行为失范原因及相关对策分析

来源:99网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2006年5月 学习论坛 TRIBUNE 0F STUDY M .2006 V01.22 NA 5 第22卷第5期 新时期行为失范原因及相关对策分析 赵宇峰 (深圳大学管理学院,广东深圳518060) 【摘 要]从市场的角度看,市场的缺陷为介入经济领域提供了依据,也为的行为界定了边界。积极、 高效的干预是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但并不必然对经济的发展与企业的经营起保护和促进作用,这是 由行为的有限理性决定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变迁,如何干预经济成为政治、经济学界乃至管 理学界高度关注的课题,对行为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化。 [关键词]行为;失范;对策 [中图分类号]D63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608(2006)05—0048—03 一、行为失范的深层原因 作为“经济人”,一方面不断利用权力加强对社会资 所谓失范最早是由迪尔凯姆在1897年发表的《论 源的控制;另一方面与私营部门的利益结合十分紧密, 自杀》中提出来的。他认为,当社会结构急剧变化时,社 在市场经济中为追求效用的最大化而行动。布坎南认 会体系各个部分因为变化速率不同而丧失原有的一体 为,只要行动主要限于(即使不是全部限于)保护个 化,结果传统的规范失效,新旧价值观念冲突,人们陷入 利、人身和财产并实施自愿议订的私人合同,那么, 无规则的混乱状态,战争、经济危机和意想不到的经济 市场过程就支配经济行为,并且保证出现的任何经济租 繁荣都会导致一体化的破坏,许多人难以适应这种状 金将因竞争性的进入而消失。但这种“标准化行 态,就会产生离轨行为…。 为”理论是一种理论抽象,现实生活中的行为很难 行为失范从行为学的角度来看,是由于该行为 是标准化的。行为范围的扩大既有自身的原因,如 的主客体不规范所造成的。从制度方面看,是由内 追求租金最大化,也有外在的原因,如对管制的需求,还 和外两方面的综合因素所引发的。首先表现为体 有一般选民对公共品的需求。萨缪尔森认为,许多物品 制转轨过程中的的双重身份。转轨时期,作为改革 都具有私有和公用特点,每一个消费者都愿强调公用成 主体的具有双重身份:一方面,是旧制度的供 分,为私人消费寻求公家的补贴。因此,人们会经常希 给者,为了维护它的既得利益与计划中“包办一切” 望提供多于“恰当”数量的公用物品 J。 的职能,可能成为原有利益格局与原有的维护 在提供公共品或服务的过程中。采用什么方式 者;另~方面,作为制度创新的主体,肩负着领导构 也是是否产生设租寻租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如 建新的市场经济、社会文化与政治的重 既可以指定某些私营企业提供公共品或服务,也可以通 任。无疑,的双重身份直接导致了行为的某些 过市场公开招标来选择某些企业提供公共品或服务。 不规范性。 前者往往与关系、私下交易联系在一起,因而容易形成 其次,“经济人”角色导致的“寻租”行为。政 设租寻租关系;而后者是公开在市场上选择公共品 府作为公共利益的代表,其行为目标与社会公共利益是 的经营者,一般不易形成设租寻租关系。只要有国家干 一致的。然而,本身又是由各种机构与所 预和国有经济,任何国家都不可避免地存在寻租问题。 组成的,无论是机构还是其,都有自己的既得 寻租规模尽管与国家活动的范围和国有经济的大小有 利益与行为目标,他们是“经济人”而不是“道德人”。 关,但不一定是一种正比关系。如经济约束机制、权力 [收稿日期]2006—03—01 [作者简介]赵宇峰(1965一),士,黑龙江省哈尔演市人,深圳大学管理学院教授。 ・48-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约束机制、监督制约机制及其效率都将对寻租活动产生 重要影响。 于重塑之中,社会民间的力量还远未达到有效制衡 力量的程度,再加上我国现有的公共决策机制尚不完 善,这些都使得在制定的过程中公众参与的程度不 再次,缺乏权力制衡与监督机制。在市场经济条件 下,决策的正确与否取决于决策手段的科学化、决 策信息的全面性和准确性、决策过程的非利益取向等。 这其中,尤其重要的前提是,必须以充分可靠、全面准确 高。公众参与可以帮助克服决策者试图按照自己的价 值偏好和利益要求认定的消极倾向,使广大民 众的需求和利益从根本上得以保障 ]。由于我国不同 于西方国情的特殊情况,我国的行为模式的选择应 具有特殊性。根据党的十五大强调的转变职能的 的市场信息为依据。然而,由于现代市场经济的复杂性 和多变性,决策的复杂性、机构的低效与“经济 人”行为,无形中增加了对信息的全面掌握和分析 要求,要建立完善的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发展要求 处理的难度。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在不完全掌握 相适应的行政职能体系。世界银行在《变革世界中 信息或信息失真状态下进行决策的,这就很容易导致决 策失误。此外,在执行的博弈过程中,由于政 府与地方分权的利益差别,地方为了从政 府获得更多的利益,会导致“上有,下有对策”的现 象发生,这对市场经济的运行产生负效应。并且,从发 达市场经济国家的经验来看,行为的方式、力度和 时机因信息的多变性与时效性而难以把握,造成行 为失范,在某种程度上给经济运行带来不稳定的因素。 这其中隐含的深层原因还有行政性分权缺乏制衡监督 机制这种制度保障,所造成的后果是对下放给企业 的权力进行截留,形成了地区间的封锁。地方置全 局与长期利益于不顾,削弱了的宏观效 能。行为失范,降低了推进改革的能力 。 二、当前我国行为面临的挑战 目前,我国社会的转型是一个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 会的转变过程,其中包含着政治现代化的过程,还面临 着加速发展的问题,许多社会的、经济的,包括公众的个 人问题还须靠予以解决。同时,我国是一个以公有 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国家,有责任管理数额巨大的 国有资产,使其不流失,增值增效,这与发达国家有巨大 的差别。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处于初创阶段, 不仅有弥补市场不足的责任,而且还有防止市场失 效的责任。更重要的是,我国必须培育市场经济体 制,建立市场规则,规范市场行为,完善市场运行机制。 而西方发达国家则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市场经济,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国的任务更加艰巨。 我国在计划经济下形成了高度集中的全 能模式。虽然这种模式在当时的经济政治条件下, 对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曾经起过重要的历史作用,然 而,随着经济规模的日益扩大和经济联系的日益广泛, 用集中统一的计划来指导日益复杂的经济摄动变得越 来越难以奏效。这种传统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的缺陷逐渐暴露出来,已不能适应发展生产力的要求。 要推动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对这种进行根 本性改革。 当前,我国正处于转型时期,国家和社会关系还处 的》中提出,一个有效应具有五项职能:一是建 立法律基础;二是保持非扭曲的环境,保持宏观经 济稳定;三是投资于基本的社会服务和基础设施;四是 保护承受力差的阶层;五是保护环境。在转型期和变革 中的中国社会,职能比西方发达国家的职能要 多一些,但不能沿用过去全能的行为模式。我国政 府要适应从传统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 的需要,并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而转变职能。 三、转型期我国行为规范化建设的相关对策 为实现和保证行为的规范化,以减少行政 管理活动中的失范行为,确保形象的廉洁、公正、高 效,可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第一,加强行为的服务性。是为社会需 要、社会利益而存在的,它必须为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 步服务,为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服务。 因此,行政在理论上不能仅仅是单纯的管理型行 政,更应当是满足社会和公众需求的服务型行政。但 是,受传统计划经济的影响,行政范式的最突 出特征是“命令与服从”,社会的各个主体都被锁定在政 府规定的社会位置上,很难进行社会流动。这样,权力 主体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权力所在,自然也不会对提 出正当而合理的要求,而与此同时,却最大限度地 行使其权力,恰恰忽视了权力主体的权力。正因为如 此,这种行政范式最终演变为管制型的行政 ]。 我国的行政离不开国际公共行政发展的宏观 背景和时代特殊性,更何况我国本身就是“全心全 意为人民服务”的,尤其在当前社会转型时期,市场 经济在呼唤改变干预经济方式的同时,也要求 从管制行政到服务行政的转变,这表明了行为的公 民取向,应切实树立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效率,从而 达到“小、大服务”的理想状态。 第二,倡导行为的有限性。公共管理理论认 为,职能的实现是以能力为基础的,缺乏有效 能力的即使在法律上具有广泛的职能,实际上也不 会真正有所作为。由于所赖以建立的权力资源、信 息资源、人力资源的,的能力必定是有限的,它 ・49-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不能承担无限的职能。所以,转型时期的应尽 快走出全能行政的误区,将自己定位于有限,做到 有所为有所不为,并理性地提升能力。 我国过去长期在权力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下 运行,行政取代了社会自治,通过计划手段干 预和操纵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这种方式,极大地抑制 了社会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导致行政效率低下,并 且由于权力过分集中,缺乏制约和监督,滋生了较为严 重的官僚主义和大量现象。公共行政的科学化,必 然要求职能从“全能”向“有限”转变,从 原有的“包揽一切”转变为“做市场不能做的事情”,包 括提供市场不愿提供的公品和公共服务,保护市场 竞争中的弱者等。改变过去由单方面行使权力解 决社会问题的治理方式,致力于与市场、与企 业、与社会之间互动状态的构建与实现。使真 正成为掌舵者而不是划桨的“舵手”和“监管人”,从而 达到行为的优化 。 第三,加强行为的法制性。从人治社会逐步过 渡到法治社会,实现依法治国,这是当代中国社会转型 的必然选择。而这种过渡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依法行 政的实现程度。党的十五大把依法治国提到了“党领 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的高度,特别强调“一切政 府机关都必须依法行政”。就的治国手段而言,政 策和法律都是重要的手段。改革开放以前,我国行政机 关主要依行政,即以为主要手段对国家事 务和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的行政行为建立在政 策的基础之上。当与法律发生冲突时,法律服从政 策。而现代行政是依法行政,即以法律为主要手段 对国家事务和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的行政行为 以法律为根据。依法行政并不排斥的作用,而只是 要求不能违背法律,一旦与法律相抵触,必须依法 办事。它一方面规定各级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必须 依据和法律所赋予的职责权限,在法律许可的职权 范围内,对公共事务依法进行有效的管理;另一方面通 过法制对行政行为的合法性进行监督。并采取措施防止 违法行为的发生,对不合法行为通过司法程序予以处 理。可见,只有实施依法行政,才能为行为提供合 法性资源。同时,还要协调好各种形式的监督,构建包 括、政协、社团、新闻监督在内的以人民利益为 标准的监督体系。同时,应拓宽监督范围,加大事前监 ・50・ 督、事中监督的力度,力求防患于未然。尤其应加强人 大对的询问和质询制度。还应确立监督权威,保障 监督效果。 第四,加强行为的责任性。在社会主义条件 下,行政的宗旨在于为公民服务。但是一段时期以 来,权力的滥用现象比比皆是。这实际上是责 任缺位的一种表现。传统的行政是免责行政,即机 关不仅在政治上不对公民负责,而且在法律上也不对公 民承担任何责任。对于公民而言,遭受不法或不当行政 行为侵害的唯一救济措施,便是通过申诉、上访、上告等 方式请求纠正,至于由此而遭受的利益损失,则根本得 不到补偿。随着社会转型和民主政治的发展,现代行政 逐渐演进为责任行政,即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依法行 使行政权力管理公共事务时,相应地必须承担公共责 任。如果行政机关工作人员违反了行或刑法,就必 须受到行政处分或刑事制裁;如果机关不法或不当 行为侵犯了公民的人身财产利益,就必须负赔偿责任。 总之,在行政管理中必须逐步建立和健全行政 责任制度,如行政组织责任制、行律责任制、行政首 长负责制、行政岗位责任制和行政责任追究制等,明确 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权利、职责和义务,约束 其行政行为,增强其行政责任感和使命感,依法惩罚不 规范的行为,提高行政效率,更好地为人民服务,这也是 实现行为规范化的重要一环。 [ 参考文献] [1][法]迪尔凯姆.迪尔凯姆论宗教[M].北京:华 夏出版社,2000.27. [2][美]文森特・奥斯特罗姆.美国公共行政的思 想危机[M].上海:三联书店上海分店,1999.25. [3]陈潭.公共性:公共分析的一般范式[J].湖 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0,(7). [4]宁骚.现代化与科学决策[M].北京:经济 科学出版社,2000.4. [5]刘溶沧。中国:走向2l世纪的公共选择 [M].北京:社科文献出版社,2001.15. [6]林德布洛姆.制定过程[M].北京:华夏出 版社,1988.29. [责任编辑:薛瑞汉]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