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优化方案 课件】语文必修第四册(配苏教版)第三专题第三模块 秋声赋 欧阳修为人刚正,敢于直言,但他的一生历尽艰辛,宦海浮沉20多年。29岁时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主张被贬夷陵;39岁因参与“庆历新政”再度被贬滁州;48岁那一年,又被宦官诬陷。虽然自至和元年开始结束贬谪外放的生活,重新获得朝廷重用,官职也一路升迁,但长年的政治斗争使他感到心力交瘁,所以在这篇53岁时写成的《秋声赋》中,流露出了这种希望与世无争、修身养性的思想。 6.秋的文化特点是什么? 【名师点拨】 这要结合中国的社会政治特点和人文特点乃至气候地理特点来看。从地理气候上来看,中国处在北温带的亚欧上,四季分明,秋的气候特点特别明显,这是秋文化的自然基础。中国有漫长的的封建统治历史,政治多黑暗,时局多动荡,作为社会敏感人群的中国文化人的命运也一直处于社会的风浪中不能自控,而中国文化人又有渊源极深的忧国伤时的传统,于是多愁善感的诗人们极易从秋的肃杀劲厉、凄凉萧瑟的一面找到共鸣,从而引起对人生、对民族和对国家的悲叹,动之于衷而发之于言,成为 灿烂多姿的秋的诗文。而这种感情、思维也进一步影响到了中国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上升到了哲学政治的高度,如“盛极必衰”、“物过盛则当杀”、“一治一乱”等。因此,“悲秋”成为中国特色的秋文化中一种重要的现象。 [楼主] 欧阳子对秋声的描述如此优秀(千载以下,此文仍在传诵即是明证),可童子为何听到“垂头而睡”呢? [沙发] 欧阳子是夜读有感,发而为文;而童子没有感觉,是在欧阳子的指使下被动听“秋”;情感基础不同。 [细剖??深析] [板凳] 欧阳子采用赋体来形容秋声,童子没有这么丰富的知识积累,故而不懂;文化基础不同。 [三楼] 欧阳子历经沧桑,而童子风华正茂;人生感悟不同。 写作素材积累 以有形赋无形,精妙形象 本文在描写秋声时,为了表现秋声的特点,运用了一系列的比喻,如把秋声比作“波涛夜惊”、“风雨骤至”、“金铁皆鸣”等,化抽象为生动,状难摹之物如在眼前。 如何把难摹之物描写得惟妙惟肖,生动活泼呢?这就要求我们善于运用比喻、通感、拟物等修辞手法,把抽象无形的事物写成有形有体、可感可触的具体事物。 技法借鉴 世间万物,有的东西可以眼观、口述、手触、鼻嗅,也有些东西不能直接加以描写,但可以借助于其他事物来反映。比如说,风是无形之物,要想把风画出来,是比较困难的,不过画家们却可以借助于其他事物来把风这种无形之物表现得淋漓尽致,他们虽不能直接画
出风,但却可画树的摇晃、衣带的飘飞、尘土的飞扬。让人感受到风速的大小、风势的强弱。这种手法,我们称之为以有形赋无形。 * 第三模块 文以气为主 秋声赋 写作素材积累 知能优化演练 美文佳作欣赏 基础自主学案 课堂互动探究 诗海探珠 秋声赋 采桑子 欧阳修 十年前①是尊前客,月白风清。 忧患凋零,老去光阴速可惊。 鬓华虽改心无改,试把金觥②。 旧曲重听,犹似当年醉里声。 【注】 ①十年前:是一个概数,泛指他五十三岁以前的一段生活。②金觥:大酒杯。 诗海探珠 【赏析】 此词开头是回忆。“月白风清”四字,色调明朗,既象征处境的顺利,也反映心情的愉悦,给人的想像是美好、广阔的。至“忧患凋零”四字,猛一跌宕,展现十年以后的生活。种种不幸,他仅以“忧患凋零”四字概之,以虚代实,更有千钧之力。接着以“老去光阴速可惊”,作上片之结,语言朴质无华,斩截有力。“速可惊”三字,直似从肺腑中发出。下片承前片意脉。时光的流逝,不幸的降临,使得词人容颜渐老,但他那颗充满活力的心,却还似从前一样,于是他豪迈地唱道“鬓华虽改心无改”!他是把一腔忧愤深深地埋藏心底,语言虽豪迈而感情却 很沉郁。结尾二句紧承前句。词人手把酒杯,耳听旧曲,似乎自己仍陶醉在往日的豪情盛慨里。这个结尾正与起首相互呼应,相互补充。一个“旧”字,一个“重”字,便把词人的感情和读者的想像带到十年以前的环境里。 【思考】 词中的“月白风清”是不是仅仅写晚上天色很好?为什么? 【提示】 画线部分为思。 基础自主学案 草木凋零变色 尊严正义之气 黯然无色 清朗明秀 必然衰败 六、特殊句式 ①此秋声也(判断句) ②是谓天地之义气(判断句) ③夫秋,刑官也(判断句) ④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判断句、固定句式) ⑤商,伤也(判断句) ⑥草拂之而色变(被动句) ⑦胡为而来哉(宾语前置句) ⑧有动于中(状语后置句) ⑨闻有声自西南来者(定语后置句) ⑩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固定句式) 七、名句名篇 ①初淅沥以萧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风雨骤至。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四无人声,声在树间。 ③盖夫秋之为状也:_________,烟霏云敛;其容清明,________;其气栗冽,__________;其意萧条,_________。故其为声也,__________ ___________。 ④丰草绿缛而争茂,_______________。 ⑤商,伤也,_________________;夷,戮也, ___________________。 忽奔腾而砰湃,如波涛夜惊 星月皎洁,明河在天 其色惨淡 天高日晶 砭人肌骨 山川
寂寥 凄凄切切, 呼号愤发 佳木葱茏而可悦 物既老而悲伤 物过盛而当杀 七、文学常识 1.走近作者 欧阳修(1007-1072),____文学家。 _______________之一。字永叔,号 ________,庐陵(今属江西)人。他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导者,文坛领袖。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诗、词、散文均为一时之冠。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语言流畅自然;他的词主要写恋情游宴、伤春怨别,风格深婉而清丽。著有《____________》。 北宋 唐宋家 六一居士 欧阳文忠公集 2.资料链接 (1)写作背景 《秋声赋》写于作者53岁时。作者晚年虽身居高位,但回首往事,屡次遭贬,内心隐痛难消,面对朝廷内外的污浊、黑暗,眼见国家日益衰弱,改革又无望,不免产生郁闷心情。对政治和社会时局心情郁结,对人生短暂、造化无情感伤于怀,让作者此时处于不知如何作为的苦闷时期。所以他对秋天的季节感受特别敏感。《秋声赋》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创作的。 (2)相关知识 赋是介于诗歌与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语言上多铺张藻饰,讲究文采韵律;内容上多侧重于通过极力描绘景物抒发作者的主观感情。赋最早出现于诸子散文中,叫“短赋”;以屈原为代表的“骚体”是诗向赋的过渡,叫“骚赋”;汉代正式确立了赋的体例,称为“辞赋”;魏晋以后,日益向骈文方向发展,叫做“骈赋”;唐代又由骈体转入律体叫“律赋”;宋代以散文形式写赋,称为“文赋”。 九、整体预知 课堂互动探究 [文脉??探究] 1.作者所写的秋声为什么如此动人?他是怎么写的? 【提示】 本文所写的秋声如此动人,首先基于作者对秋声的质和量作了成功的描绘。 作者把秋声比拟为“淅沥以萧飒”的细雨,“奔腾而砰湃”的波涛,互相碰撞的“金铁”,这就使抽象的声音具有质的实感。那秋声时而小,时而大;时而显,如波涛夜惊;时而隐,像战士衔枚疾走,这就使无形的声音具有量的存在。有了 质的实感和量的存在,才使读者感到秋声盈耳,秋意无边。这一层写秋声之形,手法是化虚为实。而后,再写秋色、秋容、秋气、秋意,用“秋之为状”写秋声之神。其中“色”“容”为实,“气”“意”是虚,手法是从实入虚。这一层咏秋之状,好像游离于题目“秋声”;其实,“咏物而不滞于物”,只是换了一个角度,改用烘托手法,以秋状写足秋声,从而显出秋风的独特性格、秋声的特殊情调。接着,笔意又变,改用“刑官”“兵象”“乐”写秋之为心,以进一步渲染秋声。这个层次用象征手法,拓开了文境,文势张扬。所用音训、义训,虽不无附会, 但作者
怀抱如此,转见其心中别有所会,而不必拘于训诂。 以上从秋声、秋状、秋心三个角度,调动了化虚为实、烘托、象征等多种艺术手段,写秋之质,摄秋之魂,进而形成了一种幽凄的意境。 2.这篇文章在表达主题上有什么独特之处? 【提示】 此赋的主旨在于通过秋声摹写自然界的秋天,用以烘托作者心理上、人生旅途上的秋天。作此文时,欧阳修年五十三。他自二十九岁为范仲淹被落职一事上书被贬夷陵;三十九岁复因论救推行庆历新政诸君子,被反对者陷害,再贬滁州;四十八岁那一年,刚刚期 满复官职,又有小人诈称他奏请裁汰内侍,激怒了宦官,被诬以他事,出知同州。入仕二十多年中,真可谓历尽宦海波涛。他本来体弱多病,四十岁时就白发萧疏,现在五十多岁,身体、心态更已进入了人生的秋天。因此,一年四季有风声,他对秋声特别敏感。秋天有各种色彩,他独独看到“惨淡”的颜色,也流露出与世无争,修养身性的思想。正由于他对秋天有特殊的感受,发而为文,便秋怀满纸,秋思遥深。 3.试析这篇文章在遣词造句上所表现出的音乐美。 【提示】 这篇文章在遣词造句上富有音乐美。欧阳修为文向来注重声情契合。他不仅在每一个文句中用音节、词语的抑扬顿挫表现感情的起伏变化,而且精心构局,使整篇文字的韵律乍起乍落,恍如游龙蜿蜒,首尾回环,极具旋律美。本文一起,万籁俱寂,只有作者一个人在伏案夜读,那是极静谧的境界。忽而秋声骤起,金铁皆鸣,引进了自然界强烈的音响;再用“噫嘻悲哉!此秋声也”和“嗟乎!草木无情,有时飘零”展开抒情,表现出心理上的强烈震动。最后结以唧唧虫音,声声叹息,环境又归于沉寂。文中既有大起大落的动静变化,又有“淅沥”、“奔 腾”、“凄凄切切”、“呼号愤发”等小的波澜,最后的虫声、叹息声,更显得余音袅袅。使整篇文章像一支乐曲,极具旋律变化。写秋声而具体可见可闻,已经不易;把秋声写得饱含感情,具有意境,更非寻常手笔所能及;写秋声而使整篇文字像一支旋律优美、如怨如诉的小夜曲,则更非大手笔不能做到。“赋”这种文体,本来介于诗与散文之间;欧阳修这篇《秋声赋》,可以说兼有诗与散文两者的特征。 4.这是一篇“体物写志”的散文。文章是如何通过“体物”来“写志”的? 【提示】 全文紧扣“秋声”之“声”,多角度地描写“秋”的悲切肃杀,淋漓尽致。开头从“闻有声”入题,以“波涛夜惊”、“风雨骤至”、“金铁皆鸣”、“赴敌之兵”等比喻,写了“秋声”的猝起迅急,有形见无形。中间以“胡为而来哉”引起设问,通过秋色、秋容、秋气、秋
意描写,渲染“秋声”对草木的无情摧败。接着围绕“秋声”性质展开讨论,最后揭示了社会“百忧”、人生“万事”对人类身心的莫大伤害。在对“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的否定中,表现出一种“自足自安”的人生态度。 5.怎样理解本文作者所流露的苦闷情绪?应如何评价这篇赋的主题? 【名师点拨】 要理解文中作者的苦闷情绪,必须联系作者写作本文的时代背景和作者当时的政治际遇。本篇作于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