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竞技体能训练实践中训练负荷控制的维度缺失
王军利
(黄河科技学院体育学院,河南郑州450005)
摘要:竞技体能训练的核心是训练负荷实施与控制。在长期的训练实践过程中,对运动负荷的控制仅仅停留在负荷量与负荷强度的二维方向上,严重制约了训练负荷的内外特征与项目竞技能力需求的一致性。由于缺乏对训练负荷内容代表性、针对性、有效性的控制,即负荷内容的效度控制,负荷量与强度长期囿于传统周期训练理论,无效负荷的增多,使我国一些项目的训练在低水平上长期徘徊。 关键词:竞技体能;负荷控制;维度
没有负荷就没有运动训练,一切训练活动的实质都可理解为负荷效应,因为它们的相互耦合形成了“刺激—应答”的条件与作用。竞技体能训练的核心是运动负荷的,的质量取决于运动负荷的针对性与有效性。我国体能训练实践长期忽视负荷内容的效度(即运动类型、方式手段、神经肌肉活动、供能特征等与专项竞技特征的符合度),导致一部分训练负荷成为垃圾负荷,不仅起不到对机体系统刺激与应激的综合效应,反而会对机体损伤的发生埋下隐患。要解决负荷定量化过程中的盲目性,必须使训练负荷的内外形式与项目竞赛的本质特征无限接近,不仅要做到形似而且更要达到神似的境地。为此,在制定训练负荷的指标体系时,除了控制训练负荷的量与强度以外,还必须考虑所施加的训练负荷内容的代表性、针对性、有效性,即负荷内容的效度。 1 竞技体能训练的核心是负荷控制 1.1 竞技体能训练的本质与负荷
竞技体能通常指运动员机体的基本运动能力,是由其身体形态、身体机能及运动素质的发展水平决定的[3]。竞技体能训练的生理本质是“刺激—反应—适应”,也是生物机体具有的基本特征。机体或一切活组织具有对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表现在对长期施加于机体的各种刺激,通过自身形态、结构与功能的改变以适应这一刺激,从而提高机体对环境的适应能力[13]。这种体能训练理论是以“刺激—适应”理论为基石的,也是经典的条件反射理论的发展。竞技体能水平的提高基本上可以解构为生理学、形态学及训练学的三个层次的适应,竞技体能的生理学适应主要是指神经肌肉系统、呼吸系统、运输系统、骨骼等器官系统的机能改善与提高;形态学的适应指的是身体围度、长度、宽度等的物理改变;而训练学的适应主要是速度、耐力、力量、灵敏等身体素质与协调能力的综合竞技能力的提高。竞技体能训练要达到的理想结果不仅仅是身体运动素质的提高,而且是机体适应能力的提高以及心理承受能力的提高。总而言之,竞技体能是一个由多因素、多层次结构构成的开放系统,涉及到人体机能系统 的物质结构、运行机制和环境的不同层面,涵盖了从身体形态结构、身体机能和心理因素及环境等体能系统内外的各个不同层面。
负荷是运动训练实践中最为关心的话题之一,也是竞技体能训练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从字面理解,负荷是指“动力设备、机械设备、生理组织等在一定的时间内承受的工作量[14]”。有学者提出训练学中使用的“负荷”一词是反映有机体在一定时间内进行各种身体运动时完成一定工作内容的量度。并认为负荷的本质内涵是工作量度,负荷本身并不是刺激,更不是应答,是以一定工作内容为物质载体表现出来的量度。这样的理解不无道理,可是只有不同形式负荷内容或者同一形式负荷内容作用于有机体后并达到一定的量度才可以产生刺激,而且负荷内容的表现形式、类型与时空特征等也会成为刺激的条件,并伴有相应的应答。运动训练 实践中完成的技术动作、奔跑、跳跃、拉伸、战术实施等我们也都可以理解为训练负荷的内容,通过承受负荷后的生理、心理反应程度来评价训练负荷的效度。无论是从生物力学还是从运动学的角度解释,负荷可以运用时间、次数、重量、频度等标准进行度量,竞技体能训练过程中的训练负荷毕竟是以一种合目的性的外加条件刺激形式存在,如果这种条件
刺激脱离了项目竞技能力的需求特征,即运动竞赛时表现的神经肌肉反应类型、机体供能特征以及训练阶段需要的时空特征等,训练负荷就会成为无效负荷,甚至成为垃圾负荷。 1.2 训练负荷控制的复杂性
我们在运动训练过程中施加的训练负荷是一种定向负荷,具有一定的特异性功能,是为了满足提高竞技能力的需求,有目的、有意识地不断进行的动态影响手段与方式。训练负荷控制的目的是训练适应,有机体内部系统、系统之间、有机体与外部环境之间不断打破旧平衡取得新平衡的动态过程。刘承宜等人的内稳态训练理论提出竞技和健康应有机地结合起来的观点,是竞技体能训练的追求方向。该理论指出:“内稳态是由生物系统的各种调节机制而维持的一种动态平衡,是生物系统从进化适应中获得的维持整个生物系统生存的基本条件。处于内稳态的生物系统是健康的,可以正常稳定地发挥应有的功能[5]。”训练负荷的是在有意识地是打破运动水平低的旧内稳态建立运动水平高的新内稳态。为了了解训练负荷的复杂性,还必须对训练负荷的属性特征进行深入的探讨。尽管负荷本身只具有物理属性的量度,当作用于机体时,与人的心理环境和外部环境共同反应,就会产生无限的变化与复杂性。以前的研究认为,训练负荷具有一定的结构属性、个体属性、专项属性、同一属性,但训练负荷的后效应又具有整体性、累积性、变异性、特异性。因此,训练负荷的应该是在多指标、度、定向性、时空交错的复杂条件下实施,训练负荷的安排必须考虑专项特征、训练任务、神经肌肉工作类型、机体承受条件等问题,这正是训练负荷内容效度的基础,是负荷量与强度所不能完全体现的。 2 训练负荷控制维度缺失的补偿 2.1 传统训练负荷控制的先天不足
前文对训练负荷的内涵与特征属性已作表述,鉴于对竞技体能训练与负荷认识还有一定的偏差,我们一直在追求量化训练负荷的指标体系,辩证地思考负荷量与强度的逻辑关系,建立了关于训练负荷量与强度的二维控制模型。更多地关注训练负荷量与强度在数量上的变化与调整,让我们错过了对训练负荷量度隐藏的内涵进行考量。在大强度低负荷量与低强度大负荷量之间非线性的简单循环,掩盖了训练负荷的复杂性与特异性。李大为认为“只有当训练手段、方法所产生的负荷与运动员有机体必要的定向改造、与专项能力的定向变化、与专项成绩提高的要求相一致时,才可能使运动员创造优异的运动成绩。但是应该明确,负荷并不简单地与训练手段与方法相等同,不能简单地把手段与方法的数量相加就认为是对负荷大小的计量[6]。”现在,多数的训练行为盲目的追求训练负荷量与强度,并且尽可能使之与运动竞赛表现的负荷等同或者高于,这种追求仅是训练负荷表面形式与项目竞赛特征的一致,并没有体现提高竞技能力所需求的训练负荷本质。我国部分项目实际已证明传统的训练负荷控制的二 维观念已经不适应现代运动训练的发展,需要更新观念。 2.2 竞技体能训练负荷控制的性趋向
控制的本意为“掌握住不使任意活动或越出范围;或者使处于自己的占有、管理或影响之下[14]”。很明显控制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定向活动,要达到预期目标的行为。训练负荷控制的目标是使机体产生良性负荷效应,提高竞技能力,进而提高运动成绩。训练负荷控制的过程是建立相应序列的训练平台,这个训练平台序列是体能水平有序上升的内稳态系统。如果训练负荷控制不当不仅不能建立新的机体适应,可能使已经建立的机体适应状态也难以恢复,甚至会出现病理性的可能机制。谈到训练负荷控制问题就不得不提及控制的维度(在这里我们借用几何学与空间理论的术语),我们一直专注于训练负荷量与强度,形成了对训练负荷认知的二维架构,以至于长期忽略训练负荷的内容效度(即运动类型、方式手段、神经肌肉活动、供能特征等与专项竞技特征的符合度)。正如荣敦国等人的PIN结合论负荷观指出“传统的运动训练理论对运动负荷内涵的认识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和狭隘性;运动负荷系统不仅包括负荷量和负荷强度,而且还应包括负荷内容。”王卫星教授撰文道“2004年以前,皮划艇运动员
的力量训练一直集中在卧推和卧拉两个主要手段上(均为近固定)。但通过对运动员在测功仪上的动作肌电分析,发现在插桨阶段,上臂在肩关节做伸的运动,由三角肌后部、背阔肌和肱三 头肌等原动肌在近固定条件下收缩完成;但在划桨阶段,则是躯干以肩关节为支点向上臂靠拢,由三角肌后部、背阔肌和肱三头肌等原动肌在远固定条件下收缩完成。力量训练的主要手段也从此转向引体向上、低杠拉臂等远固定的训练手段上,吻合了专项技术动作所需要的肌肉工作形式。”上述观点佐证了训练负荷内容形式对运动训练效果的决定性作用。训练实践过程中,对训练负荷的控制应当度,由于训练实践中负荷内容的运动类型、肌肉收缩的方式、神经募集特征以及机体供能与代谢等不能完全进行标准化定量控制,更多地是定性判断,这也决定了训练负荷内容控制的难度。训练负荷内容效度判断的难度还在于的其特异性, 即是训练负荷内容直接指向专项运动内在的神经支配特征、主动肌与辅助肌以及对抗肌之间的协调、肌肉收缩方式、机体供能特征等,这些是训练负荷量与强度所不能直接反映
的。我们解决训练负荷内容效度控制的办法就是利用科学的理论与技术手段,如借助计算机技术、运动生物力学、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等学科理论知识与手段建立体能训练的 科学评估与诊断体系,实施个性化与专项化的科学训练。这种科学训练应重视完成专项训练任务的动作形式、动作结构、主要完成动作部位的肌肉用力特点与顺序、供能特征等进行个性化与专项化训练,这种专项化训练的前提是训练负荷内容、量与强度优化组合的专项化训练,不是形式的一般模仿。此外,专项化训练不应排除一般性训练,应根据不同的训练阶段、不同的对象而采取不同的方法手段,重要的是使训练负荷内容特征与运动竞技能力需求的一致。
3 结 论
3.1 竞技体能训练的核心是运动负荷的,当前训练负荷的对负荷针对性与有效性的效度问题认识不足。
3.2 在大强度低负荷量与低强度大负荷量之间非线性的简单循环,掩盖了训练负荷的复杂性与特异性,让我们错过了对训练负荷量度隐藏的内涵进行考量。
3.3 在运动训练过程中施加的训练负荷是一种定向负荷,应深入研究其具有的特异性功能及作用发生条件。解决训练负荷内容效度控制的办法就是建立体能训练的科学评估与诊断体系,实施个性化与专项化的科学训练。